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庄子的故事-第3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道”的角度来讲,它们都是一体的,是天地的一部分。既然是天地的一部分,就跟人体内的五脏一样,还有什么区别呢?还分什么你我呢?是不是?

  是因为我们把它们分开了,细分成小草与大树,细分成丑陋的女人和美丽的女人,又根据事物的形状来细分出宽大与窄小、事物的变化与不变化观察出事物的变化,又根据忠诚与奸诈分辨出好人与坏人,又根据事物的正常情况与非正常情况分辨出怪异。

  正是因为我们把事物细分了,没有从道、从整体来看待问题的根本。我们要是站在人与万物都是天地的一部分,就是跟人体内的五脏一样是人体的一部分,我们还会争辩、争论你我、分出彼此吗?你的我的之争?你家我家之争?你国我国之争?爱国与不爱国之争……

  所以说!我们把事物细分后,就站在更低、更小的境界上看待问题了。所以!这个世界上就有了儒家与墨家的争论。所以!人类社会就乱了、毁了。

  站在更高的境界看待事物,就会发现:凡是事物没有成与毁,都是一体的。就好比我们人体内的五脏一样,它们都是人体的一部分。

  只有懂得什么是道的人,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是不会去追究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

  追根究底者,是用,是在研究,是好事,容易让我们明白事理。当我们明白事物是经过不断变化而来的,这就是得,也称“得道”,明白“道”的开始。

  我们不仅要反复研究,还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境界上来研究。不要只站在某个固定的角度上来研究,不要站在人这个角度上来研究,要站在天地一体的角度,要站在宇宙来源的角度去研究。这样去追根究底,我们就真正地“得道”了。

  

  :。:  

第25章 庄子《齐物论》白话文(五)

  耗费心思去争辩某件事、某个观点,却不知道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地。

  比如说儒家与墨家之争,争论什么呢?争论最后的结果不都是相同地?不都是谈如何管理社会、如何让人类生活得更好些?最终结果就是:如何让人类生活得更好些。是不是?

  所以说!这叫“朝三”!什么叫朝三?

  养猴人给猴子分橡栗吃,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急忙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其实!给猴子的橡栗并没有多,只是换了一种说法。但是!猴子却以为多给了。

  因为!说法不同,猴子被好听的语言给迷惑了,以为多给了。养猴人开始说朝三暮四,三在前面。猴子以为三比四少,所以生气。结果!养猴人马上改口说朝四暮三,四在前面。猴子以为四比三多,所以!就高兴起来。

  原因就在这里,猴子被好听的语言给迷惑了。

  正如我们中大多数人那样,被别人耍猴一样给耍了。

  儒家与墨家争论的是什么?儒家与墨家谁的学说观点是对的?是最好地?其实!也不过是能够迷惑“猴人”的美丽的语言罢了。

  我们中大多数人都被人当猴子一样耍了,被朝三暮四变成朝四暮三美丽的谎言给耍了。

  儒家与墨家争论的目的是什么?其实都是相同地,都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好。儒家与墨家争论什么?不过都是为了推销自己的学说观点!

  所以!古代圣人不去争论是非,不站在这个境界、等级、个体的角度上看问题,争辩是非。他们站在更高一个境界、等级、事物的整体上来认识事物。不去争论、判断儒家与墨家谁是谁非,谁的学说观点是正确的,谁更有利人类生活。而是让其自由展,看最后的结果。

  当然!这是一个比如,不只是以儒家与墨家的争论来说事。在这以前,还没有儒家与墨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圣人看待事物,站在更高一个级别、高度、境界上,从事物的整体上来把握。

  比如说!人,我们单单从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只顾人而不顾他物,就会造成生态不平衡。而我们站在人与万物都是天地间的一部分,大家是一个整体,从这个高度、境界、整体来看待人,那么!就不存在生态不平衡,资源枯竭等等问题了。

  古时候的人,有不少人的智慧达到了最高境界。

  什么才是最高境界呢?

  那时有人认为,这个世界开始的时候不存在什么具体事物,是混沌一片,肉眼看不见具体事物。

  这样的认识是最了不起,也是最正确地,正确到不能再正确了,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次,认为世界之始是存在事物的,那些看不见的具体事物就是物,是道。认为道是混沌一片的,没有区分和界线。

  再其次,认为这个世界是存在具体事物的。而且!物与物之间还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是!他们之间没有是与非的争论,他们保持着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局面。

  自从人类有了认识,对事物有了细分,分出彼此、对错、你我、此物、他物等等之后,再将事物进行细分,表明上是科学进步,其实认知开始出现偏差了。

  我们只知道对事物进行细分,而忘记了对事物进行组合,站在更高的角度、立场、整体上来分析事物。

  比如说人!当我们把人从大自然中细分出来后,人就与他物有了区别。人区别于他物,就有了动物与植物之分,就有了大地、空气、泥土、岩石、矿物等等之分。

  当我们再对人进行细分的时候,就有了五脏器官和四肢头脑等之分。如果我们再细分的话,还可以把我们的身体、器官细分成无数种类出来。

  如此类推,就光一个人,就能细分出无数个新的内容出来,新的独立地个体出来。比如说,又可以细分出心、肺。肝、肠等等。但是!我们要把它们组合起来,这一切!都属于人!都是人体的一部分。

  回过头来说,如果我们把天地当一个整体的话?当成人的话?如此类推,人和地球上的万物一样,都只是天地这个人中的一部分。正如我们人体内的五脏器官、四肢、骨骼、皮肤、血脉一样,都只是人体的一部分。

  所以说!自从人类有了认识后,我们往往就不能从更高的角度上来看问题了,不能站在道的角度上来看待事物了。

  所以!我们对道的认识,就有了偏差。

  所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有了偏差。

  我们之所以对道的认识出现偏差,对事物的认识出现偏差,主要是因为我们对待某些事物偏爱、偏向认知。

  自从有了偏爱、偏向、偏科,我们才顾此失彼,对我们喜欢的事物偏爱,对我们不喜欢的事物不加以研究。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场上看待问题,而不是站在事物整体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所以!他们的所有争论、观点,都是带有片面性的。所以!儒家与墨家的理论,都是带有片面性的,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场上看待问题,而不是站在事物的整体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真的是那么回事吗?有了偏见、偏私、偏爱,就对事物的认识有了偏差和误解吗?对道就有了误解,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了吗?

  真的是那么回事吗?没有了偏见、偏私、偏爱,对事物的认识就没有偏差和误解了吗?对道就没有了误解,就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了吗?

  有了偏见、偏私、偏爱,就有了昭氏鼓琴。昭氏通过对音律的分辨、将声音组合成美妙的音乐,让她在音乐方面做出了成就。可是?我们要是以为昭氏就是一个有成就的人的话,我们对人生就有了片面的认识。

  要知道!昭氏只是在音乐上有成就而已,并不是在其他方面有成就。音乐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昭氏在音乐上面做出的成就、成功,只是因为她偏爱这个方向,对这个方面有感觉、天赋。

  如果我们认为昭氏是成功的,这就是人生,人生就应该去研究音律,弹奏出美妙地音乐。天下人都是弹奏音乐,不种地、不经商了?那么!我们的认识是不是出现了问题?我们认识事物是不是片面了呢?我们是不是没有站在整体、全面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昭氏弹琴弹得好,农民有了一年好收成,孩子得了一个夸奖,那就是人生的话,放弃其他追求的话,那我们就是认识上出现问题了,我们的认识片面化了。

  如果我们没有偏见、偏私、偏爱呢?难道?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没有偏差和误解了吗?

  其实!就跟昭氏没有弹奏音乐一样,昭氏不会音乐一样。昭氏不弹琴,没有美妙的音乐,我们就没有对音乐方面的感觉。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了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了。

  昭氏不会弹琴,没有能够演奏出美妙地音乐,只是说明我们没有在昭氏弹琴、在音乐方面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在其他方面,只要有偏见、偏私、偏爱,我们一样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编写乐律,惠施喜欢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这三人在各自的专业方面都达到了最高水平!他们都享有盛誉,所以!他们的事迹得到记载并流传了下来。

  他们都爱好自己的专业,觉得自己的水平比别人高;正因为爱好自己的专业,又觉得自己的水平比别人高。所以!总希望能够把自己的专业水平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

  正是因为他们想要表现自己的不同,自己的专业水平比别人高。所以!他们最终走向了偏颇。

  因此!惠施最终以石之色白与质坚均独立于石头之外的迷昧而告终;而昭文的儿子也继承其父亲的事业,终生没有达到他父亲的专业水平,而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

  昭文、师旷、惠子能说他们是成功人士吗?如果是!那我也说我是个成功人士。如果说昭文、师旷、惠子他们不是成功人士的话,那么!你、我、他以及天地间的万物,都没有成功。

  你还是原来的你,我还是原来的我,他还是原来的他,天地间万物还是原本的样子,没有改变。我们的生存问题并没有因昭文、师旷、惠子的成功与否有所改变。

  生存才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昭文弹琴,师旷编写乐律,惠施高谈阔论,都只是我们在生存道路上遇到的一段插曲,一段调剂生活乐趣的插曲。

  

  因此,各种迷惑人心的东东、各种炫耀、各种鼓吹广告,都是圣人、明智之人所鄙夷、摒弃的。在生存的道路上,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事,我们都要遵行、重视。对我们生存无益的事,我们都要鄙夷、摒弃。这才是真正地看清了事物、事理。

第26章 庄子《齐物论》白话文(六)

  我今天在这里说的一番话,不知道跟其他人的谈论是相同呢?还是不相同呢?相同的言论与不相同的言论,既然都是言论,不管其内容如何,不过是言论罢了。虽然这样,那我还是试着把我的言论说一说。

  宇宙万物有它的开始,同样有它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它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有过这样那样的“有”,但也有个“无”,还有个未曾有过的“无”,同样也有个未曾有过的未曾有过的“无”。突然间生出了“有”和“无”,却不知道“有”与“无”谁是真正的“有”、谁是真正的“无”。

  第一章和第十一章。这一段文字对于现代人来讲,比读老子来理解道还要难。)

  在现在的这个宇宙万物形成之前,还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在那个全新的世界之前,还有一个全新的世界,无穷无尽。

  而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事物,在若干年后、无数年后又不知道变化成什么新的事物了。而这个新的事物,再过若干年后、无数年后又不知道变化成什么新的事物了。事物的变化就这样,无穷无尽!

  我们人类生活的宇宙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在不断地变化中,将来到底变化成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

  将来的人也不知道我们现在的宇宙世界是什么样子,正如我们不知道以前的宇宙世界是什么样子一样!

  这就是道!

  今天我说的这些言论,不知道我说的这些言论我对道的理解,是真的如我所说的这样地呢?还是?不是如我所说的这样地呢?

  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秋毫的末端是秋毫的结束新事物的开始,按照道的变化理论,也许?那个新生事物比泰山更大呢?所以说!泰山比秋毫的末端要小。

  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夭折的孩子是他做人的结束但也是他变化成新生事物的开始。按照道的变化理论,也许?那个新生事物比彭祖的寿命更长呢?彭祖的寿命在他面前只是一个夭折的孩子。所以说!彭祖不是最长寿的。

  按照道的理论来讲,我们都是来源于道。所以说: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我们都是道的儿女,道的一部分,都是道,不分彼此!

  既然已经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浑然为一体,都是道,那我们相互之间还能够有什么议论和看法?还有什么儒家与墨家,诸子百家呢?

  既然已经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浑然为一体,都是道,那我们相互之间还能够有什么议论和看法?还有什么儒家与墨家,诸子百家呢?难道?就真的没有了吗?

  以上只是我与我一类人这么认为的,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都是道。还有其他人不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我的议论和看法加上别人的言论理论就变成“二”了,这个世界上就有了两个不同地理论体系了。“二”如果再加上一个“一”,加上另外一个人的理论,那就变成了“三”了,这个世界上就有了三个不同地理论了。以此类推,最精明的计算也不可能求得最后的数字,何况大家都是凡夫俗子!

  所以!从无到有再到“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