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氏家族全传-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岸,清军当时只剩下南京一座孤城,革命军四面围攻,城内革命党人趁机起义,里应外合。12月2日一举端掉了这座顽固的封建堡垒。

这时全国已经有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上海、江苏、贵州、浙江、广西、安徽、广东、山东、四川、辽宁、天津等省市成立了革命军政府,清朝皇族内阁辞职,彻底推翻两千年封建专制的革命,眼看胜利在望。但是当时在一片令人鼓舞的大好形势下,令人不安的潜流也在涌动……

12月4日,各省代表会议在上海决定南京为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推举黄兴为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但投机钻进革命阵营的旧官僚、旧军官和保皇党人,很快纠合起来,要改变这个结果。他们大肆活动,要推举他们的代表人物,篡夺胜利果实。各省代表一到南京,他们就鼓噪重新开会选举,结果仅仅过了十几天,他们就把黎元洪推上了第一把手,把黄兴拉下来给黎元洪当下手。黎元洪本是革命党人临时从床底下拉出来,为借重他高大的身材和原来的官职作门面的旧官僚,他骨子里其实与革命党根本不是一条心,当时老资格的同盟会员们坚决反对黎元洪作元帅。而那些旧势力代表则抓住黄兴指挥汉口保卫战中的一次失利,阻挠黄兴作元帅。双方互不服气,一场更大的内乱眼看又要爆发。

宋耀如和宋蔼龄虽然心急如焚,但已深知对这场最高层内部的争权夺利无能为力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请德高望重的孙中山先生立即回国。只有他回来自任元帅,才能镇服群雄,统一各派的意见,把尚在苟延残喘的清皇室彻底推翻。

按照宋耀如的指示,宋蔼龄一天之内给孙中山连发三封加急电报,敦促他放下一切,马上回国主持大局。

3.孙中山连说“没想到”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孙中山正奔波在美国继续为革命党筹集经费。黄兴在接到武汉方面要他去主持起义的邀请后,曾在香港给孙中山发过一封密电,内容是党人准备在武汉起事,请速汇经费回国。孙中山因在旅途当中,无法取出密码,直到一周后安顿下来,才将电报译出,但此时孙中山手头没有现款,于是他回了一电,要求暂缓起事,黄兴亦不要立即赶往武汉。至于以后起义的决定、过程及其他详细情形,孙中山就一无所知了。

孙中山是在餐桌上偶然得知革命爆发消息的。那时他正在美国的丹佛,这天上午准备乘火车到堪萨斯城。上车前他到一家餐馆用早餐,边吃边随手摊开了一份当天的报纸,只瞟了一眼他的嘴巴就停止了蠕动……革命者胜利占领武昌的消息使他惊喜。虽然这时的消息仅仅是武昌起义,但他已经断定同盟会多年积聚的革命力量必然会因此而全面爆发,推翻清王朝的日子已经来临。当时,孙中山急剧地思考自己的行动方案,如果回国亲自领导这场伟大的革命,马上启程也要20多天才能回到国内;而如果不立即往回赶,还有些什么工作可做呢?他想到了像中国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国内爆发革命,政府即将更迭,西方列强的态度极为重要。如果在中国驻有军队的西方大国为维护从清政府手中取得的特权,帮助清廷来镇压革命,则可能重蹈太平天国的覆辙;如果他们能够支持这场革命,则胜利的把握就更大。考虑再三,他决定国内的革命继续由其他同志负责,自己首先代表未来的政府同西方主要国家进行接触,争取他们的支持。

孙中山取消了原定的旅行计划,立即驰往华盛顿。10月15日途经芝加哥,那里的华侨举行了颇具声势的“预祝中华民国成立大会”,华侨们兴高采烈,为祖国的新生纵情欢呼,他们把孙中山当作促成这场革命发生的英雄来欢迎。美国报纸上不断刊出文章,预言孙中山将当选未来共和政权的总统。会后许多记者要求采访孙中山,他却悄悄避开了。

到达华盛顿后,孙中山要求与美国国务卿诺克斯举行私下会见。诺克斯尽管洞悉中国的形势,但没有实际的利益,他不愿为新生政权助威,就傲慢地拒绝了。孙中山知道美国政府一贯歧视东方民族的立场,他不再强求,又匆匆奔赴纽约,在那里搭上一艘去英国的轮船。

在伦敦,孙中山拜访了旧友吴敬恒,并与大军火公司维克斯一马克西姆公司老板特雷弗·道森进行接触。为了换取支持,孙中山提出了一些给予英国在华更大特权的条件。道森出于同新政府作成大批量军火生意的期望,答应向英国外交部转达孙中山的意见。但当时英国政府对华方针已经确定,就是坚定地支持清政府新任命的总理大臣袁世凯。他们看不起孙中山,认为他不过是一门“大炮”,成不了什么大事。孙中山的顾问美国人荷马李审时度势,他向英国人说明,如果英国不采取有力行动,野心很大的日本就可能操纵未来的中国局面,必然对英国的利益构成威胁。最后,英国外交部长葛雷只向孙中山表示在这场革命中英国政府将保持“中立”,令孙中山好不失望。

孙中山又赶到法国,会见了总统克莱蒙梭,但仍然一无所获。这时他已收到宋蔼龄发来的好几封催促回国的电报,于是在马赛搭上一艘轮船两手空空回国。

尽管武昌起义发生时孙中山不在国内,尽管孙中山要求西方列强给予支持的努力没有效果,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革命领袖、民族英雄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轮船到达上海那一天,成千上万的市民和各地涌来的群众早早来到码头,向孙中山表示热烈的欢迎。

1911年12月25日,这是一个重要的宗教节日,据说耶稣就诞生在这一天。西方庆祝它的程度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往年这一天作为基督教徒的宋耀如和宋蔼龄也会举行各种仪式,进行庆祝,向亲人和朋友祝福。但是今天不同,他们热切盼望着的孙中山先生今天就要回来了,其他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宋蔼龄和父亲一早就来到码头,翘首以待。

这是上海常见的那种阴湿天气,蒙蒙的雨雾,噬噬的北风,给人一种透骨的凉意。但是孙中山预定上岸的金利源码头上却是人头攒动,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当时宋耀如等人和每一个前来迎接的人一样,忘却了身边的凉风,只感觉心中的热血翻滚。

沪军都督陈其美为迎接孙中山归来作了精心安排,他专派了一艘“建威” 号军舰到吴淞口迎接,总不能让革命的领袖从外国商船上下来与群众见面。但是由于雾大,孙中山乘坐的轮船早就在吴淞口外抛锚等候,建威号军舰竟好久没有发现。

孙中山站在甲板上,同样是心潮起伏。16年了,他第一次作为主人堂堂正正回到自己的祖国。由于从事反清革命,他被作为“粤省首犯” 长期被清政府通缉,被迫一直流亡海外。他曾被日本政府“递解出境”,曾在伦敦被清朝使馆诱捕,几乎被押解回国处死。然而,“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他革命斗志更加坚定。一次次蒙难,反而使他革命家的名声越传越响,在群众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十几年中,他曾回国几次,但都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还要乔装改扮。今天,他再也毋须保密,再也毋须乔装,党内的同志在热烈地盼望他,人民群众在盛情地欢迎他。

站在孙中山身边的有胡汉民、廖仲恺以及美国人荷马李。日本人宫崎滔天等。当时他们都分外焦急,奇怪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不见迎接的人到来。

还是宋蔼龄心细,她忽然想到会不会是因为雾大,双方接不上头。宋耀如一听,认为有理,急忙要了一艘汽艇,父女二人疾驰而来吴淞口外寻找。

眼尖的宋蔼龄终于发现了停泊的轮船,汽艇划了一个漂亮的大弧圈,靠上了轮船右侧,父女二人顺舷梯登上了甲板。

孙中山一眼瞧见留一溜黑密胡子的宋耀如时,他早已忘记了随行人员一再要他保持矜持的领袖风度的劝告,只叫了一声“查理”就奔过去,两人热烈地拥抱到了一起。孙中山向随行故人扼要介绍道:“查理,我的老朋友,同盟会的理财人。”胡汉民等人是知道宋耀如身份的,而廖仲恺、宫崎滔天等人却根本不知道他是革命党,他们一直以为他是虔诚的传教士和善于经营大发横财的两栖怪人。他们看到孙中山与他的亲热就感到奇怪,听了孙中山的介绍更惊奇地瞪大了眼睛。孙中山见状哈哈大笑:“查理,我今天能堂堂正正回国,你的秘密身份也该结束了!向天下人亮出你的本来面目吧,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对革命的巨大贡献吧!” 当即其他人…一前来与宋耀如热情握手,为他作出的重大贡献表示感谢。

直到这时,一直羞怯地站在一旁的宋蔼龄才低低地叫了一声“孙叔叔,……”孙中山惊愕地望着这位一身西服、胸前还别着一朵漂亮的红宝石胸花的年轻姑娘,不知道该怎样称呼她。

宋耀如返身过来,急急地向孙中山介绍说:“这就是你的侄女蔼龄啊……”

孙中山热情地“啊”了一声,向宋蔼龄伸出手:“这么大了,没想到,没想到!在我的印象里,你还是那个扎羊角辫。穿灯笼裤的小姑娘呢!” 宋蔼龄紧握着孙中山温暖的大手,脸红了一下,刚要张口,孙中山又认真地说:“哦,蔼龄同志!谢谢你了,这两年就是你在协助查理先生与我联系,你每次提供的情况又准确又生动,每封信和电报都写得像篇优美的散文哩!” 宋耀如一把拉过孙中山:“小孩子家,不要谬奖了……”

正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阵隆隆的炮声,众人大惊。宋蔼龄却高兴地跳了起来:“是建威号的欢迎礼炮!”

果然,不一会儿又一艘汽艇靠了上来,两个军官爬上甲板向孙中山行礼,他们是从建威号过来的沪军都督府代表,请孙中山换乘军舰再上岸。

孙中山正准备动身,宋蔼龄过来拉住他的袖子:“孙叔叔,瞧您的衣服……”孙中山低头一看,由于在甲板上站久了,细密的雨雾早把外衣打得湿漉漉、皱巴巴的,孙中山用手抻了一下,苦笑着说,“我就这身衣服,就这样吧。”

宋蔼龄娇嗔地看他一眼:“那么多人等着您……”

宋耀如立即接过来说:“对!不能这样上岸。今天不仅成千上万的中外人士争睹先生风采,更会留下无数照片留传于世。要穿戴得不失我们领袖的威严才行!“

可是到哪儿去找衣服呢?众人由于事先没有准备,一个个急得团团转。宋蔼龄很快在人群中扫了一眼,发现了沪军都督府代表的军装,黄呢料、板正笔挺,倒不失为一身合适的衣服,况且此时又在与清王朝交战时期,着军服更有革命统帅的威严和风姿。宋蔼龄用手指了一下那军官的衣服,宋耀如立即明白了女儿的用意,跑到那军官跟前,让他脱下军装与孙中山交换。

孙中山穿上军装,俨然一位大元帅,众人一看齐声叫好。

于是建威号载着孙中山直向金利源码头驶去。途中,孙中山忽然向宋耀如说:“这一回来,必然事务繁冗,能否为我推荐一位能干的秘书,尤其要精通英文。”

宋耀如略一思索:“现在就有一位。” 用手一指女儿,“她已经给我作了两年秘书了,我相信她能干好。”

虽然孙中山刚刚和宋蔼龄见面,但已经从几个细节认识到她确是思维敏捷,善于观察思考,又细心又泼辣。他满意地一挥手:“那……那就挖你墙脚啦!”

宋蔼龄听到他们的谈话,马上站到孙中山面前:“先生,我现在听您吩咐!”

孙中山想了一下:“上岸以后,国内同志给我汇报的情况,你先认真记录下来。”

宋耀如插上一句;“先生的谈话也要认真记录。”

当时金利源码头上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军乐齐奏,气球飘飞。孙中山在陈其美致欢迎词后发表了讲话,他高度赞扬了武汉军民首义的功勋和大无畏革命精神,高度评价了上海光复的重要意义。接着他话锋一转,对革命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他坚决反对与清廷议和,主张巩固光复地区,组织军队,以革命武力统一中国。孙中山最后语调铿镪:“愿我将士少希望于和谈之可成,急整军旅,北扫鞑虏,以慰国民之热望!”

一批新闻记者涌上来,有的选取各种角度,对孙中山拍照,一时间镁光灯闪闪,咔嚓声响成一片;有的向孙中山提出各种问题,问题提得急迫、尖刻,孙中山简直顾不上认真回答。忽然一名英国记者挤上前来,大声问道:“孙先生,您一直在海外筹款,国内同志已光复了半壁河山您才回来,想必带回一笔巨款作为补偿吧?请问,能不能讲一下,您究竟带回来多少钱?”

陈其美感到这样的问题会让孙中山难堪,他开始指示卫兵挡开记者并保护孙中山离开。没想到孙中山对这个问题倒很感兴趣,因为国内不少同志肯定也有这种想法。他微微一笑,说声:“OK,我来回答你。” 接着他拿起了台上的话筒,向着全场大声说:

“刚才英国记者问我这次从海外带回来多少钱,我可以公开地告诉所有关心这个问题的人,我这次回来是一文不带。带回来的只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宋蔼龄为孙中山坦荡巧妙的回答所激动,禁不住挥手喊了一句:“革命精神万岁!” 顿时,会场上响起了连天的口号声

欢迎仪式结束后,孙中山住进了法国租界内的宝昌路 408号。这是一座法式三层洋楼,除陈其美派出的卫队外,法国人也在附近增设了军警,他们是看到孙中山受到的欢迎,才真正意识到他在国内的地位,特意作出讨好姿态的。

到了住处,宋蔼龄就分外忙碌起来。同盟会的重要人物黄兴、汪精卫、李平书、陈其美,一个个来向孙中山汇报情况,宋蔼龄静静地坐在一边,飞快地做着记录。稍有间歇,她就去翻阅各地发来的电报,分门别类归拢好,然后摘录要点,把最重要的事情整理清楚,送交孙中山过目,再按他的指示草拟出  回电,交人发出。除了向孙中山汇报情况和听取他的指示,宋蔼龄对其他人大都一言不发,即使党内的重要干部,也只是点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仅仅过了几个钟头,孙中山刚回国时那种百事挠心、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