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氏家族全传-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事得从税警三团团长张远南说起。

张远南是宋子文的妻兄,公子哥儿出身,自恃与宋子文的亲属关系,骄横霸道,根本不把税警团总团团长王庚放在眼里;还散布说王庚有十大罪行,想要取而代之。此事王庚知道后,便拉拢另外两个团长,想合谋赶走张远南以雪平日之恨。果然,当他们几个人合伙在宋子文面前状告张远南于日军进攻下挖墙逃跑的罪行时,宋子文大发雷霆道:

“我要撤张远南的职!” 。接着,宋子文下令任命莫雄为三团团长,接替了张远南的职务。

但莫雄也是个精明人。当时,他不是不想干,只顾虑的是张远南毕竟是宋的妻兄。现在宋子文在气头上撤了他,等回头火气过后,难免又要启用他。与其现在去接替张远南,代他在战火中拼命,替别人火中取栗,倒不如卖个顺水人情。想到这里,莫雄就对宋子文说:

“张团长是部长的至戚,人所共知。当此抗日战事十分激烈的时候,突然撤他的职,名誉扫地后他在社会上怎么见人!如果部长认为用得着我,我不在乎当不当团长,也不一定要当团长才能指挥部队作战,平时就做王庚总团长的幕僚吧。想来王团长也会同意的!”

当时王庚虽想撤掉张远南,但也有所顾忌,一听莫雄此话,就也插嘴道:“这个意见很好,请部长即委莫雄为总团部总参议吧!”

宋子文不加考虑地连声说:“同意,同意。”并立即亲笔委任莫雄为税警总团部总参议,命令他“马上到差。”

此后,莫雄就以总参议名义指挥第三团参加淞沪抗战。

后来,宋子文任命莫雄为代理总团长亦即战时的独立旅长,此后,莫雄指挥税警团参加了淞沪抗战末期的战斗。尽管内讧如此,当时这支部队还是给侵沪日军以很大杀伤。应该看到,宋子文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坚决主张抗战,这一点与蒋介石是有明显不同的。而蒋介石的消极抗战,当时已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普遍不满。

时间到了1932年的1月,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之后,因手中没有实权,所以处处受到蒋介石的节制。这样一来蒋、汪矛盾再次激化,汪不满蒋介石的专制独裁,于1932年10月愤然离职出国。汪精卫出国后,蒋介石委任宋子文代理行政院长。于是,具有抗日倾向的宋子文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打算改变一下蒋介石当时的对日政策。

当年12月,宋子文联名孙科等人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上提出一个议案,以期达到抗日的目的。该议案要求蒋介石将军队集中于“热河、察哈尔和河北地区,以抵抗侵犯中国领土的敌军”,如有可能,“军队进入满洲收复失地。”该议案还号召全国民众一致抵制日货,并指责全国大同盟对付日本侵略的行动缓慢;指出“中国人民必须效法奋勇抵抗日本的十九路军和第五军。”遗憾的是,宋子文等人的这项议案旋即被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否决了。

1933年初,日寇开始向热河进犯。1月1日,日军进攻山海关。山海关守军何柱国部奋起还击,安德馨营全体官兵300余人力战殉国。于是震惊一时的长城抗战爆发。但因孤军无援,中国军队寡不敌众,没有抵挡住日本陆海军的联合进攻,不久山海关沦陷。之后,日军开始向长城一线推进。当时,张学良将军放弃了东三省,犹冀保留热河及河北,以静候蒋介石同日本人交涉。山海关战事一开,张学良便知如再不抵抗,热河。河北就不能保住。于是决定调长城以内的东北军4万人进入热河布防。但是,当时张学良对抵抗亦没有把握,便致电蒋介石求援。

1933年2月11日,行政院代院长宋子文受蒋介石之托,开始其北方之行。随行的有军政部长何应钦、外交部长罗文干。内政部长黄绍等人。宋子文抵达北平后,即在阜成门内原清朝顺承王府,会见北平军分会委员长张学良,听取情况的汇报。

2月18日,张学良将军陪同宋子文等人视察热河。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在承德热情款待宋子文一行。在一次欢迎会上,宋子文慷慨陈词:“本人代表中央政府,敢向诸位担保,吾人决不放弃东北,吾人决不放弃热河,纵令敌方占我首都,亦无人肯作城下之盟。”

在此期间,宋子文、张学良等人在承德原清帝行官清音阁召开一次军事会议。会议期间,宋、张联名致电日内瓦中国驻国联代表团,表示中国军民“决心抵抗日军之进一步侵略。”张学良还与宋哲元等20余名高级将领发出通电,表示抗战到底并呼吁国人支援。

为了确保热河的防守,回北平后宋子文与张学良拟定了热河保卫战计划草案:决定成立两个集团军,每一集团军辖3个军团;其中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由张学良兼任,第二集团军司令由张作相担任,辖孙殿英、汤玉麟各一军团和张廷枢的第十二旅及冯占海等部义勇军。

2月对日,日军纠合伪军共10万人,分二路进攻热河,一“路由绥中攻凌源,一路由锦州攻朝阳,一路由通辽攻开鲁。不料当地守军20万人竟不作抵抗,望风而逃。致使日军长趋直人,于3月4日以百余骑先头部队突入承德,于是热河失陷。当时的热河省主席汤玉麟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装满了200多辆汽车运往天津租界,他本人也跟着逃走了。

热河失守,全国舆论哗然。张学良自知失职,先曾表示要亲率王以哲等部去与日军拼杀以收复热河,结果落空。此时的全国上下,一致谴责南京政府,并要求对张学良、汤玉麟等按军法处置。迫于舆论的压力,张学良于3月7日电请辞职,以谢罪于国人。8日南京政府发布命令:“热河省政府汤玉麟,身膺边疆重任,兼统军旅,乃竟于前方军事紧急、忠勇将士矢志抗敌之时,畏缩弃职,贻误军机,深堪痛恨。着即先行去职,交行政院、监察院同军事委员会彻查严缉究办,以肃纲纪。”

随即全国舆论攻击的矛头,开始指向蒋介石。蒋介石深感自己“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于是就想追张下野,以为自己代罪受过。当时蒋介石要求张学良下野,也有多种原因:一是北方的阎锡山军队和冯玉祥的旧部,都因张学良曾在中原大战中与之作对,所以不听张学良指挥;这就无法靠张学良在北方指挥各军抵抗日寇,而中央军一时又不能调往北方。二是因为张学良体力不支,精神颓丧,统率诸军精力不济。三是蒋介石要张学良为自己代受罪名。后来张学良曾说过,“蒋先生认为,热河失守之后,我失土有责,受到全国人民的攻击。中央政府更是责无旁贷,他首当其冲。正如同两人乘坐一只小船,本应同舟共济;但因眼前风浪太大,如先下去一人以避浪潮,则可免同遭沉没;待将来风平流静,下船的人仍可上船。若是两人一起相守不舍,势必同归于尽,对自己对国家皆没有好处。”

当年3月9日,蒋介石约张学良在保定会晤。张学良抱着蒋介石可能决心抗日并补给东北军充足的弹药、以便收复热河的希望,从北平速往保定面见蒋介石。张学良到保定后,首先与先期到达的宋子文会面。宋子文转达了蒋介石的旨意:“失东北,丢热河,中央与张均责无旁贷,全国舆论指责……必须有一人下野,方可以平民愤。”

当即张学良只得表示:“既然如此,请立即免除我本兼各职,严予处分,以谢罪国人。”

9日下午4时,蒋介石所乘专列到达保定,张学良在宋子文的陪同下上车与蒋见面。当即蒋介石不待张学良开口,先用很严肃的口气对张学良说:“我接到你的辞职电报,很知你的诚意。现在全国舆论沸腾,攻击我们两人,我与你同舟共命,若不先下去一人,以息全国愤怒的浪潮,则难免同遭灭顶。所以我决定同意你辞职,待机会再起。”蒋介石要求张学良于次日即飞上海,以免夜长梦多;并要张到上海后赶快出洋治病,出洋的名义和手续他已办妥。此时,张学良只好表示:“我不该丢失东北,早应引咎辞职。今又丢热河,更责无旁贷。我当然应该首先下来,请即免去我本兼各职,以申国法,而振人心……”同时张还提出:“日本野心要吞并中国,希望中央速调劲旅北上,收复热河保卫华北。”蒋介石一边听着一边言不由衷地连声说:“好,好,好!”

蒋介石离去之后,张学良失声痛哭,并对随从说:“蒋先生对日仍以外交为主,并想用黄郭(亲日派)到北平来主持政务,专办对日外交”,“人骂我‘不抵抗’,我也不辩。但下野后,天知道我这‘不抵抗’的罪名要背到哪天呢?但我记得,仿佛林肯有几句话,讲人民是欺骗不了的……”

1933年3月11日,张学良通电下野。随即宋子文为其办完了出国手续。4月11日,张学良启程赴欧洲考察。

宋子文送走张学良后,蒋介石对宋子文说:“你为此事帮了忙。听说你与张的交情不错,做了不少工作。张这个人还要用,等到一定时机再说吧。”

4.宋母身后极尽哀荣

公元1931年,人称民国史上最黑暗的一年。

如用“天灾人祸”四个字来形容这一年,应不算夸张。

这一年秋天,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一时间,整个东北三省成了炮火连天的战场;短短几个月内,东北三省沦陷,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而在此前的6月汛期开始,神州大地一派阴云密布,驱而不散,祈之不走。旋即狂风暴雨,一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湖塘横溢,沟渠涨满,甚而江河溃堤一泻千里。

当时,中国两条举世闻名的大河,先是长江告急,后是黄河决口。于是几乎顷刻之间,全国各地均发生了大面积的水灾。据后来史料记载:

7月20日,苏、皖两省暴雨成灾,告急。江南名城如镇江。无锡、扬州、芜湖等地街市尽成泽国。南京长江水位已超过警戒线3.7米,该市3个区街面水深1.2米。芜湖全城水淹,城内最高建筑仅见房顶……

7月25日,长江上游的湘鄂两省也暴雨成灾,灾民无法安置。告急。

7月28日,汉口江堤溃决,全城受到威胁,再次告急。

8月2日,暴雨连下,江汉水涨,汉口全市被水吞没。

8月9日,长江水标达50.5英尺。

8月17日,水标增达55.6英尺,达历史最高纪录。陆地即可航行50吨位的船舶。

8月18日,黄河水涨旋又决口,河南、山东暴雨成灾。

同日,浙江暴雨成灾,告急……

当时,一封封告急电报如雪花般落到南京政府的办公桌上,一时忙坏了国民党政府的大小官员们。这些官员平时“火上房都不着急”,眼下却全都绷紧了神经;机要室接收电报的小姐们,也没有了往日的微笑,甚而有的在偷偷抹眼泪,因为她们的家乡如今已成泽国水乡……

后经统计核对,这次水灾面积共达8省;受灾良田达1.6亿亩;灾民达6000万人。其面积之大,灾情之重,确属民国历史空前。

此时,蒋介石正在江西大规模地“剿共”,自顾不暇,甚至还一个劲地向宋子文催款要粮。那段时间天灾人祸当前,着实令宋子文上火发愁不知所措。

宋子文平均每天要收到十来封来自全国各地的告急电报,要他答复要他处理。他的工作人员和他一起,陷入了忙乱之中,简直疲于奔命一般。

然而,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这众多的电报中,某日忽然有一封来自宋子文家中的急电。原来,宋子文的老母亲于当年的7月23日,在青岛病故。

如此国难未已,家难又来,仿佛雪上加霜了一样。

当下宋子文对老母怀有无限歉疚。在宋家6兄妹中他是长子,而在母亲病重时,他却没能在旁服侍尽孝。此真可谓是,国难当头之际,忠孝难以两全啊。

当即,为奔丧宋子文告假1个月,他把手头上的工作简单交待了一下,便回到家里准备动身。太大张乐恰当时正患病在身,因此无法同行,他只好和姐夫孔祥熙先走一步。

随即,宋子文一行经上海转乘飞机到了青岛。大姐宋蔼龄。小妹宋美龄和两个弟弟宋子良、宋子安正在焦急地等待着他。

“妈咪走了,我来晚了!”说完,宋子文大哭起来。

待宋子文瞻仰完母亲的遗容后,问道:“通知二姐了吗?”

弟弟子安说:“大姐不让通知,我认为不合适,就向莫斯科发了电报。可到现在也没回电,不知收到没有?”

“事不宜迟。先把母亲送往上海,然后再等她。”宋子文决定。

于是宋老太太的遗体由青岛运到上海,停放在西摩路宋家老宅,并在那里设下了灵堂。于是整个宽敞的房间布置得庄严肃穆,花圈摆满了四周,一直到外面的院子里。它们分别是孤哀子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孤哀女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以及两个女婿孔祥熙、蒋中正等家属和亲朋所送。

从花圈上这些显赫一时的名字上看,宋老夫人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其身后的哀荣殊重和显赫不凡,实属中国近代史上所绝无仅有。

就在宋老太大遗体抵达上海的当天,孔祥熙也到了上海。当时宋子文想把母亲的丧事搞得体面一些。知道蒋介石在江西“剿共”,尚不知能否来到,便把小妹找来问:“委员长通知了吗?”

宋美龄回答:“通知了。”

“他能回来吗?”

“他没说能来也没说不能来。”

“小妹,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让他一定回来。”宋子文下命令似的。

于是宋美龄再一次拨通蒋介石的军用专线电话,恰巧蒋介石正因连吃败仗而上火牙疼呢。当即宋美龄咬钢嚼铁地说道:

“大令,我不管你牙痛不牙痛,你一定要回来。”

听蒋介石在电话里犹豫,宋美龄又紧叮一句说:

“还记得当年吗?你为了我到日本,向老太太求情。要不是老太太,能有我们今天吗?……你也可以不来,我并不非要求你。”宋美龄一下子戳到了蒋介石的痛处。

电话里蒋介石顿时缓下了口气说:“子文、祥熙都到了吧?”

“他们都在等你哩!就缺你这个孝顺的女婿了。”宋美龄又激将道。

“庆龄从莫斯科回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