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王阳明大传-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命之学。”

过得了生死关,才算修行成了。也就算从自负其尸、虽生犹死的行列超度出来。找到了日子值得一过的支撑点,差不多等于起死回生了。这也就是成仁成圣了吧?至少可以算个一般形容词意味上的“志士仁人”了。

有个学生问他《论语》中的“志士仁人”章的义理。他说:“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来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是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与此等处看得明白。”

一个刚到不久的学生问:“欲于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革,扫除廓清,恐是挖肉做疮否?”

阳明“正色”说道:“这是我医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过了十数年,亦还用得着。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坏我的方子。”

那个学生惭愧无地。过了片刻,阳明说:“此量非你事,必吾稍知意思者为此说以误汝。”

在坐者皆“悚然”。「引文均见《传习录》下」

——
8.自我担当 乐以忘忧

时光荏冉,到了嘉靖二年,他除了讲学就是亲近自然,陶然忘机,泰然自处,已然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了。

对学生,他是因势利导因材成就,狂者就从狂处成就他,狷者就从狷处成就他。需要剪裁,就反言棒喝,需要鼓励,就发起他的自信。他的基本教学原则是:“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

那个狂简的王艮,出游回来,阳明问他何所见?他说:“见满街都是圣人。”阳明说:“你看满街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

另一个出游归,跟老师说:“今日见一异事。”王问:“何异?”答:“见满街人都是圣人。”王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问同答异,针对各个人的不同的坎儿“反其言而进之”,这才是单兵教练的素质教育。与苏格拉底的街头对话,佛陀的菩提树下谈心,大约相去不太远。他是在模仿孔子。

他的学生应试回来,沿途宣讲老师的哲学,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阳明说:“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他还有个危 3ǔωω。cōm险的论调:“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这导致了王艮的“百姓日用即是道”的大众哲学。类似的话阳明也说过,但语义不同。王艮的平民宗教瓦解了心学的天理界限,王艮的泰州学派大昌,阳明的心学遂亡。

山阴县西六十五里有一个牛头山,阳明将它改名为浮峰,邹守益从江西来问学,走时,阳明送他到这里,还写了诗:《再游浮峰次韵》《夜宿浮峰次谦之韵》。邹走后,阳明与别的学生在延寿寺秉烛夜坐。阳明大概觉得这也许是永别了,慨叹怅惘不已,说:“江涛烟柳,故人倏在百里外矣。”

这对于主张“学务无情”的他来说,有些破格,所以一个学生问他为什么这样思念邹?他说:“曾子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若谦之者,良近之矣。”

这个邹守益「字谦之」的确很好地保持儒家及王门的传统,创新的力度不大,所以过去有人认为他是王门的嫡派亲传。这个邹,两年后贬官为广德州通判,他在广德州建立复古书院,广集生徒。嘉靖六年请可先生文集,阳明很放心的交付他,还很精心的编定了年月,嘱咐纯按时间先后排,不能以文辞分类,明道而已,不能混同世俗的繁文盛而实意衰的做法。阳明编自己的文集也要学孔子删述六经的手段。

阳明也有教育失败的时候。这个点传师碰上没有内因的顽固汉也是一筹莫展。有一次他送走两三老头,退坐中轩,若有忧色。钱德洪赶紧过来问讯,王说,方圆凿枘,格格不入,圣道本来坦易,世上的俗儒自加荒塞,终身陷荆棘场中而不悔,我不知怎么说好啊。钱德洪很感动,退下来对同学说:“先生诲人,不择衰朽,仁人悯物之心也。” 从今年开始他空前的忙了起来,因为开始有大批的学生从江左江右、山南海北而来,把古越城区的寺院都住满了,如天妃、光相等地数十人挤在一屋,夜无卧处,轮换着躺一会儿。在南镇、禹穴、阳明洞一带到处都是来求学的同志。阳明每开讲座,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常数百人。每次讲完,学生无不跳跃称快。可以想象那肯定是盛大的音乐会、解渴的哲理诗朗诵会的效果。因为心学本是诗学,阳明又通达无碍,机锋犀利,还有诚挚感人的气度,都会融化成一种教堂唱诗班的气氛。陆九渊讲义利之辨,能把朱熹讲哭了。阳明的本事又远远大于陆,他能把来问学的人讲得忘乎所以是理固宜然、题中应有之事。阳明就是单作为一个教育家,也已在教育史上占了醒目的一页,现在已有许多研究教育的专书在详细阐发他的教育学。

当时,来求学者络绎不绝,他送往迎来,月无虚日。有许多到了一年多了,阳明还记不上名字的。每当临别的时候,阳明常感慨的说:“君等离别,不出天地间,苟同此志,吾亦可以忘形似矣!”「《传习录》下」

他讲学的辉煌期终于到来。他的文章事功在传播缓慢的古代也终于传播开来。他本人的水平也在日进日新,现在已臻达“感召之机申变无方”的化境。每个来求学的人都是广告,所以雪球越滚越大。他的大弟子也有独立办学的了,对扩大王学的影响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官方的批判也是一种大力宣传。南宫试士以心学为问,阳明就相当高兴:这回穷乡深谷也知道我的学说了。我若错了,必有起而求真者。

其实官方的压抑并不多么严重,心学人士爱小题大作、自我重要。那个王门弟子说“我不能昧我的良知而媚时好”,不答而出,自然考不上。而欧阳德、魏良弼直接阐发老师的思想也居然高中。说明并非全体在位的都以王学为敌。

阳明指引的成圣之路决不是苦行之路,他有个口头语:“常快活便是功夫”。还爱说“胜得容易,便是大贤。”他对作为“六经”之一的乐,推崇备至,他决不象卢梭那样反对演戏,他甚至认为“今之戏子,尚与古乐相近。”他说:“《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对于“诗言志”这样的老话题,他解释为“志便是乐的本”。

今年,他写信给黄勉之说:“乐是心之本体。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忻合和畅,原无间隔。...时习者,求复此心之本体也。悦则本体渐复矣。...时习之要,只是谨独。谨独即是致良知「刘宗周、黄宗羲一脉正是以此为基本路线的」。良知即是乐之本体。”这样,致良知就变成找大快乐,让生命变成欣悦的灵魂课程。 要想找到良知,不能假借外物,也不能把外物当目标,也不能有任何主观的成见,这些经验性的伪道理正是致良知的最大障碍。就找快乐而言,也是少一种毛病就多一分快乐。据阳明说,人最大的毛病是一“傲”。好高不能忘己是众病痛的根源。

他还是最关心道德表现,他给儿子正宪写扇面告诫他力去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他不敢说为君而傲如何,其实这才是最大的问题,专制君主天然大傲,把天下人都变成了奴才。王比龚自珍保守多了。这无须深论。关键的是,王说只一傲字,便能结果了一生。而致良知的工夫是要求“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心即理的秘密盖在于,心本是清明无我的。后来习染成有,便功利机诈,不得安泰,不得快乐了。

要想快乐,就得忘我。忘我才能成我。这个辩证的通道包括两个支点。一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把小我与族类大我融为一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世界是大家的,同生共长,与别人的能量与信息的转换纯是良性循环。二是,“君子之学,为己之学也。为己故必克己,克己则无己。无己者,无我也。世之学者执其自私自利之心,而自任以为为己;漭焉入同隳堕断灭之中。”「《书王嘉秀请益卷》」也就是说,一是使我大起来,这叫扩充法;一是使我小至于无,这叫做克服法。核心的出发点是一个:立志成圣。自我担当,担当的是这个,快乐的根源也只是符合了这个人性的目的论。

阳明在给黄宗贤的信中说的很明白:近世儒者的病根在于无必为圣人之志。这又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物,不得清脱。所以必须去掉心中之物,才能摆脱经验世界加给人的异化,实现人性的复归。在追求人性复归这一点上,德国的哲学家,包括马克思最容易与中国的思想家说到一块去。

阳明简易直接的心学,就是把所有问题都化约为三字真经:致良知。

嘉靖四年已酉,他给学生魏师孟写扇面,几笔就勾勒出心学的方程式:

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 ;勉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 ,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此良 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也。

第十二回 通脱深美

1.狂者机趣

阳明贬低傲,却赞美狂,他现在已不会有浅层次的自相矛盾了,也就是说狂和傲在他这里是不相连属的,甚至是根本相反的:傲,是什么都不信,是可怜的自以为是;狂,是大信,信仰超迈现实的更高的价值世界。大个不恰当的比方,那些嫉妒他的阁臣是傲,而他原先是狂,现在则连狂也超越了。他现在常爱标举的意象便是凤凰翔千仞之上,既是自期也是自诩。无论是什么,这个感觉都不坏。

他自知他的狂是他获谤遭忌的原因,但他反省到过去有乡愿的意思,也不能与官僚系统和谐,所以干脆来个直以良知而行,纵天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我也只依良知而行。但他总是不厌其地告诫学生必须“除却轻傲”。轻傲是狂的末路,是狂的堕落形态。狂,志存古道,是有理想的英雄主义。傲则是变态自尊,傻乎乎的自我感觉良好而已。

邹守益自我总结获贬谪“只缘轻傲二字”,阳明马上鼓励他:“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康德说,除非我愿意我行事的根据成为普遍的道德法则,否则我将不那么做。阳明的致良知就是要在行事时找到普遍的道德法则。但他知道依良知也依然不免受毁谤,用他的话说就是圣人也免不了。因为“毁誉在外的,如何避得,只要自修何如尔!”

也有轻官重道的人,绍兴知府南大吉,年岁地位都不轻了,近狂而不傲,听说了王学的宗旨,便来当门生。他性豪旷不拘小节,有悟性。一次,他反问王:“大吉临政多过,先生何无一言?”王说“何过?”大吉一一数落,王说“我言之矣”。

南问“何?”王说“我不言何以知之?”南说“良知”。王说“良知非我常言而何?”。大吉笑谢而去。

过了几天,南又来忏悔,觉得自己的错误更多了。王说:“昔镜未开,可得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自难住脚。此正入圣之机也,勉之!”

正因为他忙于入圣,而疏漏了官场规则,考查时被人挑剔,但他给阳明的信只字不提这一套,还是请教如何自新。只以“不得为圣人为忧”。阳明大为感动,让学生传阅他的信,并在回信中相当全面的给他讲了良知的本性:

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太虚同体。太虚之中,何物不有?...盖吾良知之体,本自聪明睿知,本自宽浴温柔,本自发强刚毅,本自斋庄中 正文理密察,本自溥博源泉而时出之,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 本无得丧之可欣戚,爱憎之可取舍。

总而言之,良知比上帝更万能,但王也说惟有有道之士,才能见良知本体。

这个南大吉成了王门的功臣,在本年即嘉靖三年,他开辟来稽山书院。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岗,荒废已久,南让山阴县令“拓书院而一新之”,为了让老师来讲学,也为了尊经明道,南很快就王学化了,他认为:“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匿矣。”这年十月,南又辑录了老师的论学书两卷,与薛侃在赣州刻的三卷合成五卷本的《传习录》,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答聂豹「文蔚」》第一书。其实在封信对于已熟识王学的人来说,并不那么重要,它只是简练地概括了王的主要想法而已。王在结尾处说:现在“良朋日集,道义日新。天地之间,宁复有乐于是者?”说明王的确很快乐,获大自在。

这个聂豹,《明史》说他是“倾狡之徒”。他是王在江西时,从远处遥望过大师一次,后来到山阴来问过学,但没有入王门。在阳明死后四年,他这个苏州知府,觉得自己的思想水平应该归功于王学,才对着王的木牌,磕头拜师傅。他后来也成为王学后劲中的一派。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王学在王身后的势力。

还有一个六十八岁的民间诗人,来游会稽山水,听了阳明的讲座,就不走了,强拜阳明为师,他问的问题,颇好玩,如帮他弟弟贩粮食,陪了老本,连累了许多人,他认为是自己不老实之过。王答,认识到不老实是致良知的结果,否则,“却恐所谓老实者,正是老实不好也。”但一个将近七十的人,因听到了一直想听而听不到的声音就真诚的当学生,诚如阳明所说,是大勇者。阳明为他写了一篇《从吾道人记》。诗集中有四首与他唱和的诗,说他头发虽白人并不老,“赤子依然浑沌心”,从吾道后已得意忘言,“不是当年只苦吟”。

2.美学天地

阳明在学生的包围中,恢复了诗人的本色,他的守丧期已过,现在是嘉靖三年八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