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黑色的五月-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68年,该公司与苏哈托总统的弟弟普罗汲苏德约主持的默年布阿那有限公司获得了丁香进口专利权。通过这项专利,他们从坦桑尼亚和马达加斯加进口的丁香占印尼全国总进口量的90%,占供应全国丁香烟厂总量的70%。1975年底,印尼从这两国进口丁香12300吨,价值约3580万美元。1980年和1981年进口额分别达6090万美元和1。2亿美,林绍良集团从这项专利经营中获取巨额利润,逐步发展成了丁香行业中的一个垄断性企业。此后,该公司业务范围又由丁香进口发展到商业贸易、不动产、餐饮旅游、建筑承包以及制造业等诸多行业。
  林绍良在1971年至1972年成功地创办了面粉厂企业,1973年集资1亿美元投资创办了印尼水泥公司。林绍良财团最初与香港迪斯汀投资公司合营印尼迪斯汀水泥公司,与美国凯撒水泥公司联营芝槟榔水泥有限公司。最初水泥年产量为50吨,不久即翻一番,增到100万吨,价值约为1。15亿美元。1978年,林绍良财团又投资1。87亿美元,新建两座年产能力为100万吨的水泥厂。1980年,林绍良的印尼水泥公司的水泥产量已达350万吨。到1986年,其水泥年产量已翻了两番,达900万吨,占全印尼水泥总产量的60%,林绍良印尼水泥集团的总投资达25亿美元。
  此外,三林经济开发公司有限公司还独资或合资经营了一系列房地产及建筑业,如大都会根札那(地产)公司、查雅曼达林阿贡公司(曼达林旅馆)、大都会(地产)开发公司、中央精华国际建筑公司、努格拉哈根扎那查雅(建筑)公司及雅加达地产公司等。1982年,林绍良耗资1。2亿多美元在雅加达建造了三林新式办公大楼,其中第一流的大都市大厦是该集团的总部所在地。此外,在加里曼,三林经济开发企业公司拥有20万公顷的森林租借地,进行林木采伐,经营林木产品。
  随着三林经济开发企业的迅速发展,林绍良中央亚细亚银行的业务也不断扩大。以中央亚细亚银行为核心的BCA集团是由林绍良及苏哈托总统的表弟苏迪威·卡特莫诺等人于50年代末组建的。1974年以前,林绍良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创建面粉、水泥业等方面,中亚银行的业务发展不大,1974年全年客户只有609户,纯收益为620万盾。1973年,印尼政府为了广辟资金来源,制定了开放性的开辟金融资本市场的策略。1974年,林绍良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决定将中央亚细亚银行的美国旧金山国际化学银行、日本长期信贷银行、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和香港怡和集团共同投资组成多国金融公司,最初以1500万美元作为印尼金融市场周转资金。这家公司是林绍良第一个与外国银行资本联营的金融企业。这实际上是一家投资公司,经营中、长期贷款。
  1975年6月在庆祝中央亚细亚银行开办18周年之际,林绍良采取果断措施,使中亚银行获得了空前的发展。1975年底与1974年底比较,客户增加了660%,存款总额增加了437%。贷款总额增加了1351%,纯盈利增加了3486%,这些指标都创银行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由于该业务大幅发展,资本雄厚并有良好的信誉,1977年它被印尼政府批准为印尼十家外汇银行之一。1978年,该行又收购合并了印尼商业银行,使其实力相应增大。此后,业务迅速发展起来。
  1979年以后,林绍良积极向海外拓展金融业务。除在香港成立中亚财务有限公司和中亚保险公司外,1979年曾收购香港的海外联合金融公司,把它改组为第一太平金融公司。1981年,在利比里亚注册成立了“第一太平企业有限公司”和“第一太平投资有限公司”。1982年,收购了香港的上海地产公司,改组了第一太平控股公司,不久又在香港建立了第一太平国际公司。
  林绍良以这三家金融公司为基础,形成了“第一太平集团”,并和美国、日本及香港等地的资本合作开展金融业务,成立了日本第一太平证券交易有限公司、第一太平美国证券交易有限公司和第一太平香港证券有限公司、澳大利亚第一太平证券有限公司等。
  到1986年3月,中亚银行已发展到拥有国内分行33家、美国分行2家、拿骚1家、香港代表处1家、与国际银行合资的多国金融公司1家、与国际大银行合资的租赁公司5家,服务项目达56项,股东资本总金额达53亿盾,总资产已增至40亿美元,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私人民族商业银行。
  1983年6月号美国《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把林绍良列为世界12位华人大金融家之一。除1986年3月,中亚银行董事部正式在印尼报刊公布该银行集团总资产超过40亿美元外,据估计,林绍良集团经营工业、贸易、建筑、农业、林业、旅馆业等其他非金融业的资产30亿美元,总计其财团总资产约达80亿美元。林绍良已成为东南亚以至世界屈指可数的著名华人金融家和企业家。
  从1986年开始,印尼政府对其经济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并制定了一整套内联外引、奖励私人投资的政策措施,这为其国内私人企业迎来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林绍良紧紧地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一方面继续加强原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特别是印尼土敏水泥厂和中央亚细亚银行的管理,使这些企业都成为印尼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另一方面,他又和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商家组成合资企业,如他和美国人合资的对苯二酸加工厂,投资金额为2亿美元;他和挪威人组建的甲醇厂,投资达4亿美元。另外,林绍良还和新加坡的科技工业公司及裕郎环境工程公司一道在印尼最大的经济特区——巴淡开发区投资数10亿美元。林绍良置身于印尼经济全面发展时期,其事业发展可谓方兴未艾。
  到80年代初,林绍良又开始向重工业生产进军。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印度尼西亚每年都需要大量的薄纲板,年年都要从日本进口7亿美元的薄钢板。印尼政府为了节约外汇及发展本国的钢铁工业,决定由国营喀拉喀多钢铁厂建立一间冷轧钢板厂。但是建设该厂需8亿美元资金。由于喀拉喀多钢铁厂连年亏损,一时难以筹足资金,故决定向外国银行借款,但外国银行提出必须有40%的股份掌握在可靠的私营厂商手中,方可提供。因此,喀啦喀多钢铁厂要求林绍良的三林企业集团投资。三林经济开发企业公司接受了这项任务。结果该轧钢厂由林绍良财团和徐清华财团共同投资40%,国营喀拉喀多钢铁厂占股份40%,卢森堡的塞斯塔锡尔股份公司占股份20%进行兴建,另向外国银行借款5520万美元。林绍良本人投资9600万美元。该厂于1987年建成,年产85万吨薄钢板。从此印尼就不需每年花7亿美元进口薄钢板,而只需花2亿美元进口一些原料。这样就等于每年为政府节约了外汇5亿美元。
  此外三林企业集团的根扎那有限公司在东、中、西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及萌姑莲等地参加开发金矿,与澳大利亚合资的“英达哥有限公司”在邦牙比洋开发经营锡矿,近两年来又在集资兴建炼油厂。在上述一系列工业企业,特别是面粉业、水泥业及钢铁业中三林企业集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在,林绍良已是当代印度尼西亚最著名、资产最大的印尼籍华人企业家。印尼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几乎都和林绍良及其企业集团有关:人们每吃一块面包,每抽一根香烟,每穿一件衣服,每住一间房子,每坐一次出租车,甚至每买一件电器都有可能和林绍良的企业集团打交道。林绍良控制的三林集团是一个拥有200多家子公司,总资产超过80亿美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其势力遍及丁香烟、轻纺、面粉加工、交通运输、金融、房地产等多种行业。
  可以说,林绍良与苏哈托是密友,但是,印尼华人遭暴徒抢掠袭击,连华裔的印尼首富林绍良亦不能幸免,其府邸亦被人放火焚烧,与总统苏哈托家族合资的中央亚细亚银行分行亦接连遭严重破坏。
  据当地报道,林绍良位于雅加达中部的府邸亦被暴徒放火焚烧,林绍良屋内的五辆汽车被烧毁,一些文件及家庭生活照亦毁坏。他的大幅彩色画像被暴徒拿去泄愤。林绍良本人当时在美国治疗眼疾,因此避过了这场劫难。
  林绍良成为暴徒袭击的对象,除了是基于其华人身份外,他与总统苏哈托私交甚笃,亦是主要原因之一,当地最大规模的私人银行,中央亚细亚银行,便是由林绍良家族与苏哈托的子女合资开办,该银行亦难逃一劫。
  该行在雅加达的两家分行均受到严重破坏,被暴徒纵火焚烧。有目击者指出,暴徒尝试抢夺分行自动柜员机内的所有现金。另一间位于雅加达西部的分分,亦被人放火。鉴于有传言华裔印尼富商林绍良旗下的中央亚细亚银行无力应付存户提款要求,大批存户连日来争相涌往中央亚细亚银行提取存款,令银行职员应接不暇。但该银行强调,他们的财政状况稳健。
  中央亚细亚银行是印尼最大规模的私人银行。
  在不利的传言影响下,中央亚细亚银行在首都雅加达、东爪哇省会泗水、西苏门答腊省会巴东、北苏门答腊省会棉兰连日均出现拥挤提款现象,泗水一条主要马路被连绵不绝的提款人堵塞交通。
  自从印尼爆发暴乱后,中央亚细亚银行部分分行已暂停营业。其中一家分行的公关主任表示,他们已重开某些分行以应付存户的需要。
  他否认中央亚细亚银行无力应付存户的提款需要,并强调银行的财政状况依然稳健。
  印尼中央银行行长表示,如该银行需要帮忙,央行可向该行注资9170万美元。
  为保证存户的取款,林绍良的儿子答应向中央亚细亚银行注入1亿美元以巩固银行的资本结构。
  林绍良旗下的三林集团拥有中央亚细亚银行的七成股权,是印尼最大规模的私人集团。
  三林集团的投资遍布印尼、泰国、菲律宾、香港、新加坡、中国、越南、北美、欧洲、澳洲,属下员工达20000人,海外投资以电信、银行、地产、市场营销为主;在印尼则坐拥10家超市,其中七家在首都雅加达、两家在巴东、一家在泗水。该集团在1996年的营业额为150亿美元。
  ● 郭鹤年油棕园被焚,富商何处讨公道
  郭鹤年生长在马来西亚,企业注册在新加坡,业务范围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泰国、菲律宾,拥有资产60亿美元。
  1924年10月6日,在马来西亚柔佛州南端新山市一个殷实人家,又生一子,祖上定下字辈为“鹤”,家人给取名为“年”。他就是现在闻名于世的企业家、“亚洲糖王”郭鹤年。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盖山郭宅村,他的父亲郭钦鉴有兄弟6人,长幼顺序为:郭钦铮、郭钦暧、郭钦瑞、郭钦仁、郭钦宝和郭钦鉴。时逢19世纪末20年代初,大批广东、福建人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郭氏兄弟也不例外,除长兄钦铮在福州家乡开设了一家万安堂中药铺外,其余兄弟都先后到马来亚(即马来半岛南部的西马来亚,后与婆罗洲北部的东马来西亚组成马来西亚)经商,郭鹤年的父亲于1909年来到马来亚。起初在咖啡店当店员,工作十分勤快;后来与二哥之子郭鹤青一起接管四哥钦仁创办的东升有限公司,经营大米、大豆和粮等农副产品,逐渐建立了颇具规模的商号。这是郭鹤年领导的郭氏兄弟公司的前身。
  1920年,郭鹤年的母亲郑格如从国内家乡赴马来西亚与郭钦鉴结婚,先后生了三子:长子鹤举、次子鹤麟、三子便是鹤年。
  由于他父亲经营得法,生意日渐兴隆,生活日益富裕起来。郭鹤年便与两位兄长就读于当地最好的贵族学校新山英文书院,毕业后考入马来亚最高学府新加坡莱佛士学院,继续攻读。这一系列的教育,为郭鹤年后来的创业发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莱佛士学院是个培养政界人物的著名学校,马来西亚前总理拉扎克、总理侯赛因·奥恩、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都是该校的校友。郭鹤年在这所学校认识了这些同学。
  1942年,日寇占领了马来亚和新加坡。由于日本占领军事管制和禁止经营大米,郭鹤青被日军宪兵拘押了数月,东升有限公司被迫停业,郭鹤年也只得辍学。
  随后,郭鹤年在一家日本三菱商事的米粮部门工作。二战结束后,东升公司重新开业,生意得到恢复与发展。她在父亲的公司里工作了一段时间。
  1947年,年仅23岁的郭鹤年在新加坡自立门户,创办了第一家公司——利克船务公司,这个公司向政府注册经营轮船航运和一般商务。但郭家此时又祸不单行:先是郭鹤年的二哥鹤麟因参加马来亚共产党游击队而被捕牺牲,接着郭钦鉴又因长期操劳而于1948年病逝。天翻地覆的变化似乎发生在一夜之间。
  郭钦鉴病故后,根据当地政府的有关法律,其遗产有一半被征税,余下的分为7份给家属,郑格如与两个儿子共得3份,其它4份由郭钦鉴第二个妻子及其3个子女获得。
  为了郭氏家族事业的发展,郭鹤年的母亲郑格如提出集中各人所得遗产,组建一个新公司,并邀请一些郭氏家族成员入股。于是经过协商,郭鹤年母子就与郭鹤年的堂弟郭鹤青、郭鹤尧、郭鹤瑞等,于1949年在马来亚新山合办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郭鹤年以其广博的学识、出众的才华与胆魄,被推举为公司董事长,时年25岁。
  “郭氏兄弟有限公司”继承了他们父辈的传统业务,主要从事大米、面粉、豆类及食糖等的进出口生意,在郭鹤年的领导下,公司生机勃勃,业务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郭鹤年出任公司董事长之后,深感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为了开阔视野和提高经营才干,50年代初,他前往英国伦敦,在伦敦一住就是5年,期间,他学习了国际贸易商业知识,研究了当地商品交易所的工作及经营管理方法。尤其是对英国的食糖贸易进行了深入调查、细心分析,从而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经营国际食糖买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