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灵魂的归来-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肉骨头和京江蹄肴

提起无锡肉骨头,我首先要埋怨主持《新晚菜单》①的那位先生,我读了他的报道后就去“按图索骥”,一连跑了好几家“上海店”都买不到。后来到了中环街市对面的那家“三阳”,他们的雪柜里分明还有,可是当我向他们买时,他们竟欺负我这个“外江佬”,说那些是给“熟客”定下的,这只怪我平时不曾同他们打下交情,有何话说,只好废然而返。

①《新晚菜单》,香港《新晚报》的一个专栏名称。

幸亏我前年还到过无锡,在太湖饭店住了两天,至少已经吃过两次道地的无锡肉骨头,余香犹在,这次“走鸡”也罢。只是希望下次有货到港时,主持“菜单”的先生能及早报道,若是能顺手给我买两包,存在“老编”②处,那就更佳,免得我再去“抛头露面”的受气,一定除了货价之外,再奉送车钱也。

②老编,报纸编者的称呼。

无锡这地方,在沪宁线上,过去一向是一个小小的模范城市,教育和小型工业都很发达。无锡人的吃菜口味喜欢甜,所以肉骨头这东西,在别处人吃来,空口或送酒最佳,送饭是不够咸的。在沪杭线上,另有一处枫泾,以“枫泾蹄筋”著名,滋味与无锡肉骨头差不多,不过肉骨头是用附肉的肋骨作原料,蹄筋则全是用一团团的夹肉蹄筋而已。

无锡的土特产,除了肉骨头之外,还有“油面筋”。更有名的是惠山“大阿福”,无锡人称为“模模头”,这是泥制描彩的儿童玩具,在苏常一带,是像石湾公仔在广东那样有名的。以前的出品多是一种又白又胖的笑嘻嘻的娃娃,所以称为“大阿福”。现在则花样繁多,而且在原料和制作方面也大加改良,有毛主席的立像,也有成套的戏文。上次我曾经买了两大盒回来,一路在火车上亲手提携,因此不远千里的带回香港,居然一个也不曾打碎。现在这里国货公司所卖的泥塑红娘梁山伯祝英台等等人像,有些就是无锡的产品。

昨天《下午茶座》①的倦鸟先生谈无锡肉骨头,提到了镇江的肴肉,说两者的味道和制法大致相似,其实是很有一点区别的。肉骨头的制法类似红烧肉和酱肉,镇江肴肉则像白切肉和咸肉那样,是绝对不用酱油的。镇江人在口头上称这东西为“肴”,下面从不用“肉”字,写起来则称“京江蹄肴”,是将鲜肉先用“硝”腌过,然后再用老汁煮成的。这东西是切件冷吃,从来没有人吃热的。在镇江茶馆里,一早就有“肴”供应,所以它实在是点心不是菜。

①《下午茶座》,香港《新晚报》一个副刊的名称。

对于罐头肴肉,我不敢恭维。它里面附有冻汁,这已经不是肴肉的制法。镇江的肴肉,总是切成长方块(最好的部分称为“眼镜儿”,在肥肉之中夹有两块圆形的瘦肉,像眼镜一样),点姜丝和镇江特产的滴醋来吃,是从来没有汁的

 狮子头和镇江肴肉

前些时候曾在这里谈起过国内运来的速冻熟食新品种:烟鲳鱼与五香猪排。简直像昙花一现一样,买了一次,第二次想去再买,作本地人所说的“食过番寻味”之举,不料早已被知味者抢购一空,各家都卖至断市。据说至快要下月才可以有新货来。

同期运来的“狮子头”和“镇江肴肉”则还有现货供应。

“狮子头”是扬镇名菜,即广东人所说的猪肉饼。国产速冻的“狮子头”,是已经用油炸过半熟的,每盒四个,以本港大华国货公司的售价来说,每盒售一元四毫,这几天大减价,还有一个九折。三毫多钱就可以买一枚有新会橙那么大的猪肉饼,实在价廉物美。

这种“狮子头”的调味,完全是扬州菜镇江菜的调味,肉也选得极精,买回来自己加工,加一些白菜或是腐竹,将它煮得透透的,又松又软,那滋味可以向这里任何一家外江菜馆所售的“狮子头”挑战。至于价钱相差之远,那更不用说了。

当然,真正的扬州“狮子头”,每一个都要做得有小饭碗那么大的。可是作为货品,每一个都做得那么大,未免不合销路。将它改小了,这是合理的。

至于同期运来的“镇江肴肉”,我在未买之前,本来寄以最大希望的,买回来一看,不待送到嘴里去尝,就已经令我感到失望。我不知这一批货物当初定货的过程是怎样,我怀疑若不是我买错了,那一定是货物来错了。因为这根本不是“镇江肴肉”。

这是普通的五香猪肉,或是未加红曲酱汁的白汁猪肉,决不是“镇江肴肉”。

首先镇江肴肉一定是用猪腿肉制的,从不用第二种肉。现在所售的镇江肴肉,却是五花肉,即广东人所说的腩肉,这就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就好比制火腿不用猪腿一样。试想,如果不是用“腿”制的,怎样可以称为“火腿”呢?

在镇江人口中,肴肉就称为“肴”,没有这个“肉”字的。在茶楼酒馆的招牌上,则称“京江蹄肴”。请注意这个“蹄”字,已经说明“肴”必然是用猪腿肉制成的。

再有,镇江的“肴”,是要先经过腌制过程的,腌的时候还要用“硝”,这是一项重要手续,而且是“秘密”所在。经过用“硝”腌制的猪腿肉,煮熟成了“肴”,肉质紧凑,近于“曝腌咸肉”,而且有一种特殊的香气,决不是那么一块用五香煮的白汁五花肉

 吃蟹的余兴

我写下这题目,赶紧要解释,我现在并非在持螯赏菊之余,来写这篇小文。我的案头虽有一瓶黄蕊的小白菊,可是今年还不曾吃过螃蟹,虽然去年秋天曾在苏州观前的松鹤楼吃过一次。不知怎样,我对现在香港的那些“上海大亨”吃大闸蟹的心理,有一种反感。记得有一次,在一家菜馆里,听到邻座有几个吃着十元一斤大闸蟹的谈话,好像这竟是他们现在所能享受的过去黄金时代惟一残留似的,所以即使是一百块钱一斤,他们也不惜倾囊一试。如此说来,这简直是在吃着西山的“薇蕨”了,诸公又何必如此自苦呢?

不过,我的儿时吃蟹的记忆,实在是甜美的,尤其是吃蟹后的余兴。其一是利用那只煮得红红的大蟹壳,用白纸剪一个小小的王字,贴在蟹壳的顶上,再剪一副老虎眼睛和嘴巴,一同贴上,然后凑近煤油灯罩上一熏,油烟立刻将蟹壳熏得乌黑,你这时撕下贴纸,将它挂在墙上,整个蟹壳就变成了一个扁圆的黑虎头,眼睛和嘴巴是红的,额上还有一个红王字,十分有趣。这是从前江浙人家吃蟹后的最普遍的余兴,这只蟹壳老虎往往在墙上一直要挂到过年才拿下来。

另一种余兴,就是用那一对吃剩的蟹钳。蟹的大螯吃完了,剩下来一只像狼牙一样的蟹钳,上面还附着一片白色的硬膜和一丛储黑色的“毛”。这时这一丛储色的东西是湿淋淋的,你只要将白膜向上,狼牙向下,将两只蟹钳拼在一起向墙上一捺,它们自然就会粘在一起,变成一只蝴蝶,翅膀一半白一半赭黑,后面还拖了一对象牙色的凤尾,十分美丽。等到中间那一丛湿毛干后,它们就在墙上粘得很牢,轻易不会掉下来。江南那些卖蟹粉的小馆子,拆蟹拆得多,往往用这种蟹蝴蝶在粉白的墙上拼成招牌字,点缀着整个橙黄橘绿的季节。

还有蟹壳内像是肠胃一样的那一块不能吃的秽物,你若是用手将它套着翻过来,翻得好,它便像是一个跌坐人定的老僧。乡下人称这东西为蟹和尚,对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它是拆散白娘娘和许仙恩爱夫妻的那个法海和尚的化身。后来白娘娘获得玉皇大帝允许,从雷峰塔出来向法海复仇,法海斗不过她,上天下地的逃避,最后无处可逃,只能躲在蟹壳里安身,但仍不时给人们翻了出来。这个传说真是太美丽了,可见仗势欺凌好人的恶徒,即使是逃到天涯海角,也逃不了惩罚的

 家乡的药草

在北京的书店里买书,想找一些有关我家乡的文献。可是,可以买到手的实在很少,因此我向那位店员求教说:请你给我找找看,只要是有关我们家乡的,什么都好。

他去找了一会,拿了一本书来递给我说:

“你看,只有这本。”

我一看:《南京民间药草》。薄薄的一本,这确是一本有关我们家乡的著作。我虽然不研究民间医药,但是喜欢看看《植物志》一类的自然科学通俗著作。这是不该放过的,随即接了过来。

《南京民间药草》,这是一本专门性质的著作,而且是冷门书。我想如果有人专程托我买这本书,只怕很不容易找得到。现在既然无意中遇见了,即使自己不想读,也应该买下一册。

国内现在很重视中药研究,对于流传在各地民间的医药秘方,更在大力整理。南京是个大地方,开发经营的历史很久,传统习俗的累积知识很丰富,对这地方习用的药草来作科学的分类和记载,实在是值得从事的工作。据本书的《前言》所载,两位编著人对本书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很认真的做过一些工作。他们不仅从观察研究实物人手,而且还亲身到出售草药的店家去调查和访问。他们访问了南京经营药草业的一些前辈商人,如雨花街的张忠林,夫子庙的雷国信,钓鱼台的魏文龙等人。

这些有关家乡的知识,虽是一点一滴,都使我感到了很大的兴趣。

本书记载了一百一十一种药草,附有二百多幅插图。老实说,大部分药草的名称,我还是第一次知道,但这是一些多么有趣能吸引人的名称:狼把草、兔儿伞、六月雪、飞来鹤、威灵仙、马兜铃……遥想这些名称的由来,不仅是象形,而且背后一定还有不少有趣的附会和传说。可惜这是属于民俗学的范围,本书是研究它们的药用价值,不曾提到这些。

只有少数名称是我自幼就熟悉的,如马齿克、瓦松、蒺藜那几种。马齿克在阶前就可以见到。瓦松在屋脊和瓦沟里。蒺藜,则只要在秋天到野外钻一次草丛,衣上和裤上就可以沾了不少

 家乡的吉庆剪纸

最近在书店里见到一本小书:《南京剪纸》。这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华东民间艺术小丛书之一,虽然只是选印了二十几幅剪纸作品,但是我却以无限的喜悦将它捧在手里,爱不忍释。我想在这海外很少人会像我用这样珍爱的心情来翻阅这本小书的,因为这是来自迢迢千里外的我的家乡的东西,而我又是一个艺术爱好者。

见了这一本小书,使我不禁想起了儿时在自己家里和外婆家里的门上窗上所见的那些剪纸。虽然这本小书里所选录的剪纸,可能有一些是我以前未曾见过的,但我仍对它们觉得很亲切,仿佛每一幅都是我从前见惯了的东西。

我的老家是在南京城内九儿巷。去年我曾经回过家乡一次,小住了三天。我已经三十年不曾回过家乡了,因此下了火车几乎连东南西北也分不出。我在街上乱走了一阵,问了几个人,不要说找不到我从前往过的地方,就是我告诉他们这里是我的家乡,他们也有点不敢相信。但在我的记忆里,我还清晰记得我们那一座老屋的情状。那是一座至少该有四五进深的大屋,据说在太平天国时代曾经做过王府的。五开间的大厅屏门上,还残留着斑驳的漆绘彩画。若是这座老屋现在还不曾拆掉,该是很好的太平天国历史文物。第三间是我们住的正房,在正房和两旁厢房的明瓦窗、纸窗和玻璃窗上,便常年贴着各样的窗花。每逢五月节和八月节往往要换上几幅新的应时的东西,过年则全部更换一次。卧房的门上若不是贴着“麒麟送子”或“一团和气”的年画,便是贴着大幅的“喜上眉梢”和“满门富贵”一类的剪纸。前者是用几只喜鹊和梅花构成的图案。后者更为别致,一群孩子围着一只大扑满,这样便是“满门富贵”了。

依据我们的习惯,家庭里用剪纸作门窗装饰,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用法。一种是单纸用红纸剪成的,另一种是在红纸剪成的剪纸下面,再衬托上一张实地的绿纸,四周比红纸略大一两分,留出一线绿边;再有一种则是用白连纸剪成,再用红纸衬托。贴在透明窗上的,总是单独用红纸剪成的。用绿纸或红纸衬托的则贴在门上或一般家具器物上。有时,亲戚家有人过小生日,送去一盘寿桃和寿面,也要在礼物上放上一幅吉庆图案的红绿剪纸。至于家中有了其他喜庆事件,那更不用说了。

不知是不是由于我爱家乡的偏见,我觉得南京的剪纸,构图和花纹的排列方法匀称自然,避免了过分的纤巧和不必要的繁复,而构图意匠则别出心裁,一幅有一幅的特色,这是江南民间文化特有的韵味,比起南方闽粤人的剪纸更清新自然可喜,只有最优秀的一些北方民间剪纸才可以同它相比。

在题材方面,南京剪纸采用人物作题材的不多,因此没有像王老赏那样的戏曲人物剪纸,也不曾发展到用白纸剪了再染色那样的阶段。但他们惯用花鸟虫鱼构成种种意义双关的吉庆图案,在形象写实和装饰趣味上,可说已经达到了高度的成就。

有一幅鸳鸯剪纸,是我一向念念不能忘记的。这是人家有喜庆时才用的一幅剪纸,两只鸳鸯面对面的蹲伏着,这是一对经过了装饰化图案化,但是仍保持相当写实形象的鸳鸯,在每一只大鸳鸯的身上又装饰着一对小鸳鸯,互相成双捉对。这种全部对称的图案,本来很容易流于单调刻板,但是请不必担心,我们聪明的民间艺术家早已顾虑到这点了。她们懂得在一只鸳鸯的身底下垫了一只藕,在另一只的身底下则用荷叶作垫,这样一来,对称的单调立刻被打破了,而莲叶和藕又是水池里的东西,与鸳鸯是有关联的,而且更是吉祥的东西,这意匠多么巧妙而又不违背自然!

 新年画和旧年画

书店和街头的画摊上都挂出了大批年画,这显示一年过得容易,转眼就是农历的春节了。这些年画,都是新出品,采取了旧形式新内容的方式,看了觉得样样都满意,只有一样:就是全是用胶版石版彩印,没有用木板雕版套印的,看了总觉得有一点不过瘾。

明知现在的年画,是大量生产的,自然只能用石印或胶印,不便再用旧法,再用木版来套印。但是由于从小所看到的年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