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道游击队-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这第一铲土抛向芳林嫂身上的一刻,墓地上像突然起了一阵疾风的旋转,震耳欲聋的射击声响成一片,千万道红色的火蛇在墓地的低空飞舞,子弹像雨点样归来。这突然袭来的暴风雨,马上把四周的蒋匪军扫倒,埋芳林嫂的那个蒋匪军只向坑里送了一铲土,就抛了铁铲栽倒在坑边,脑浆四迸。

随着暴风雨般的射击以后,铁道游击队四下喊着冲杀声,向墓地扑来。当一支雪亮的手电光住照到土坑里的芳林嫂的脸上时,她苏醒过来了,耳边听到:

“快,快起来!”

这是刘洪的声音。她忽的坐起来,刘洪抓着她的两臂,就把她从坑里拉上来了。小坡跑过来,急叫着:“来!扒在我的背上。”这年青人背着芳林嫂,向墓地外边跑去。

枪声还在墓地边响着,临城的蒋匪军赶来增援,可是他们被那么激烈的机枪炮火阻拦在围门口,刘洪和李正,看看“犯人”都已救出,便对申茂说:

“长枪队在这里掩护,五分钟后马上撤走。”

他说着便带着短枪队向湖边奔去。临城附近的枪声又响了。不久,又恢复寂静了。

在湖边一个村庄的茅屋里,芳林嫂紧紧的搂着凤儿。队员们和庄里的村民们都围在她的身边。有些老大娘在为芳林嫂整理头发,为她换衣服。当刘洪进来的时候,大家都渐渐的退出去,让他们谈谈。

当刘洪端着一杯热茶,走到芳林嫂的身边,递给她的时候,她不想喝茶,只把美丽的眼睛瞅着刘洪的面孔,眼睛里滚出了两行泪水。由于兴奋和幸福,她的头有点晕眩,不得不把它偎在刘洪的胸膛上。

当芳林嫂休养的时候,国民党匪军又从南边涌来。为了保卫解放区,刘洪带着铁道游击队,又出现在自卫战争的战场上,他带着愤怒和仇恨,继续英勇的战斗着。

一九五三年五月二十二日,脱稿于上海

 后记

《铁道游击队》出版以后,曾接到不少读者来信,给了我许多鼓励,有的读者并提出宝贵的意见。这次再版,我综合了这些意见,作了一次文字上的修改。在这里谨向热情帮助我的读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初版交稿匆促,未写后记,对于个人写作以及书中人物等问题,没作交代。因此,出书后,有许多青年读者来信问一些问题:如《铁道游击队》是否真人真事?这些英雄人物的下落和近况怎样?作者怎样写了这本书?和书中人物的关系等等。现在就对以上问题,作一简要的说明。

《铁道游击队》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写出的。远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确有这样一支游击队,开始在临(城)枣(庄)支线,以后发展到津浦干线上活动。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很多惊人的英雄斗争事迹。当时,我和他们在同一个地区工作和作战,对他们比较了解和熟悉。后来为了写作这本书,我和他们又曾在一块生活过,直到现在,我和他们几个主要干部还有联系。原先,我想把他们所从事的斗争,用传记或报告文学形式来写的,以后改为小说来写了。既然作为小说来写,对他们的斗争事迹,就不能不加以艺术上的选择和取舍。过于繁琐的重复的人物和战斗情节,有的被删去,有的被合并,当然有的也有所加强。为了反映整个抗日游击战争的实际情况,有些地方又把它丰富和发展了。尽管如此,但我还是以他们真实的斗争发展过程为骨胳,以他们的基本性格为基础来写的。老实说,书中所有的战斗场面都是实有其事的。

现在再谈谈我写这本书的过程,以及我和书中人物的关系。

一九四五年日本鬼子投降前后,为了写《铁道游击队》,我曾两度到过他们那里,和他们一起生活了一个长时间。很早以前,我就听到他们在铁道线上的战斗故事。当时敌后的抗日游击战争还处在艰苦的阶段,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的支持,正确地执行了毛主席所制定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和战术,象一把锋利的钢刀一样,插向敌人的血管。为了配合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内线的主力呼应作战,他们在敌人控制的铁路线上搞机枪、撞车头、打票车,闹得天翻地覆。这些战斗,在当时确实是震撼敌伪,大快人心的。因此,他们的杀敌故事,就象神话一样在群众里流传,被编成歌子唱,被写成剧本上演,给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抗日军民以很大的鼓舞。我就是被他们英勇斗争故事所鼓舞、感动的一个。在一九四三年,山东的战斗英雄模范大会上,我怀着敬慕的心情,结识了他们队上的个别英雄人物,和铁道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的政委(就是小说中李正的模特儿)以后,我就产生了写他们的愿望。我曾根据他们的部分材料,在报刊上写了些文艺报道。以后铁道游击队希望我到他们队上去,更进一步的熟悉和了解他的斗争,希望我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把它用文学形式反映出来。这个邀请,使我非常兴奋。

回忆和他们相处的日子,是永远使我难以忘怀的。由于他们的热情、豪迈,我们很快就成了不分彼此的亲密战友和同志了。在这段期间,我有系统的研究了他们的斗争和生活。我和他们短枪队的“老哥们”作过长久的深谈。我走遍了他们所有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也曾到铁路两侧,微山湖边的人民群众里,去了解他们艰苦卓绝的斗争怎样得到人民的支持,并在人民中间留下多么深的影响。人民把他们杀敌的故事,加上神奇的色彩在描绘着。

最使我难忘的一件事,是日寇投降后,他们第一次的新年会餐。在庆祝胜利的丰饶的酒席上,正象我小说里第二十四章所写的那样,他们是以古老的形式,来悼念自己牺牲的战友。他们把一桌最丰满的酒菜,摆在牺牲了的战友的牌位前边。他们平时喝酒喜欢猜拳行令,可是在这一次新年会餐席上,他们却都沉默着喝闷酒。他们隔着酒桌,望着牺牲了的战友的牌位,眼里就注满了泪水。哪怕在最欢乐的时候,一提到已牺牲的同志和战友,他们就会痛哭流涕。当时的情景,深深的感动了我。也就在这次会餐的筵席上,为了悼念死者,他们有两个提议:一个是将来革命胜利后,建议领导在微山湖立个纪念碑;再一个就是希望我把他们的斗争事迹写成一本书。对于这后一个提议,也就是他们给予我的光荣的委托,我当时是答应下来了。因此,我写这本书,一方面是出自我个人对他们的敬爱,同时,由于他们的委托,也成为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了。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一九四六年,我在枣庄守着他们几个领导人和一些老队员,把他们以往的斗争事迹,详细地记录下来。正要动手写作时,解放战争开始了。为了粉碎蒋匪帮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全山东的军民都动员起来投入紧张的战斗。这时我军从鲁南暂时的撤退,铁道线都拆了,他们转入主力作战,我也到其他战场接受新的任务。在这紧张的战争年月,坐下来写作是不可能的。因此,就把这一工作搁置了下来。一搁就是好几年。在这段期间,虽然我们分开了,可是他们给我的光荣的委托,我并没有忘记。每当我听到他们战斗的胜利消息时,在兴奋之余,就马上联想到这一未完成的任务,心情也就沉重起来了,总觉得有件重大而严肃的工作没有完成而感到难过。

在这种心情下,我就用嘴来讲,象一般故事的传播者一样,当战斗或工作之余,我就把他们的战斗故事,讲给战友和同志们听,大家都很爱听,并深受感动。每当休息下来的时候,同志们都围上来,要我讲,有时我也主动的讲。由于我对铁道游击队故事中人物的喜爱和热心传播,有的同志见到我竟喊我为“铁道游击队”了。当时所讲的故事,也许就成为我今天小说的胚胎了吧!

全国解放以后,我很希望能找个时间来实现我多年来的愿望。可是刚进入大城市,工作是繁忙的,我的岗位又是在机关行政工作上,这个愿望总没有实现。直到一九五二年,我接受了一个写作任务,才有机会把多年来的愿望予以实现。由于事隔经年,为了重温他们以及整个抗日时期的斗争,来唤起我原有的创作激情和冲动,在动笔之前,我又找到铁道游击队的一些领导人,到鲁南去了一趟。我们曾经在枣庄寻找早已倒塌的铁道游击队的诞生地——小炭屋子,去找了血染洋行的旧址,沿着临枣线(现已改为公路)向东走去,经过打票车的三孔桥,顺着他们早期战斗活动过的道路,西去临城。在微山湖边上,我们访问了这一带村庄的人民。人们听说铁道游击队的人又来了,象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都围上来,依然那么生动的谈着他们过去在这里的杀敌故事。我们重游微山湖,夜宿微山岛,触景生情,他们过去在这里所从事的英勇顽强战斗,仿佛是昨天刚发生的事一样浮上脑际,历历犹新。从鲁南回来后,我就开始写了《铁道游击队》这部小说。

以上就是我写作《铁道游击队》的过程,也是我认识和接触他们的过程。他们所创造的英雄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为了要把这些英勇斗争在文学上反映出来,我经常和他们接触,并和他们在思想感情上密切的联系。直到现在,每当我有机会遇到他们过去的老队员,或听到他们的任何消息,我都感到高兴、亲切。

《铁道游击队》出版了,可以告慰的是,他们给我的光荣的委托,以及我个人多年的愿望是实现了。遗憾的是,由于我受写作水平的限制,给作品留下很多缺点和不足之处。本来按我个人的经历,写这样长的文学作品,是力不胜任的。所以有勇气写下去,主要是铁道游击队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斗争事迹鼓舞了我。我敬爱他们,熟悉他们,我有着要表现他们的热烈愿望。加上他们给予我的光荣的委托,我觉得不完成这一任务,就对不起他们和他们在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中牺牲了的战友。同时,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熟悉了他们在党的领导下所创造的英雄斗争事迹,也有责任把它写出来,献给人民。所有这一切,给了我坚持写作的热情和勇气。可是写出后,自己再看一遍,又使我很不安,总觉得我所写的,远不如他们原有的斗争那样丰富多采。

我创作的经过就是这样,写在这里,作为读者看这部作品时的参考,并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五五年八月一日

 《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

一英模会上采访

1943年夏天,山东军区召开全省的战斗英雄、模范大会。胶东、渤海、鲁中、滨海和鲁南各个军区的部队选拔的战斗英雄、模范,通过敌人的封锁线,云集山东军区所在地的滨海抗日根据地。这次大会在莒南县的坪上召开。来自各个根据地部队的英雄人物,都集中到这里了。他们在各自的战斗岗位上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将把自己在战斗中创造的动人英雄事迹,向大会做报告,最后由军区首长进行评选,授予荣誉称号。

这次战斗英模会,是山东根据地的一件大事。党政军民等领导机关都很重视。因为我们的抗日根据地,是由英勇的八路军在人民的支援下,和敌伪顽军及封建地主武装拼命流血,进行了艰苦卓绝地战斗,才从敌人控制下解放出来,建立了坚强的抗日基地,使这里的人民翻身,使我们的部队有了可靠的依托。也可以说没有八路军指战员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抗日民主根据地。所以根据地各界人民群众,饮水不忘打井人,他们杀猪宰羊送往大会,让这些为人民立了战功的英雄、模范,能够吃得好,开好大会。

根据地的报刊记者和编辑人员都参加大会。一方面为大会服务,帮助会务人员整理和编印英雄、模范的战斗事迹材料;另方面对这些英雄人物进行采访,准备为报刊写报道和文章。我们《山东文化》编辑室的同志都投入了这一工作。

我就是在这次英模会上,认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听了这位英雄的报告,了解了铁道游击队的战斗事迹。

当时全省闻名的战斗英雄都到了。如胶东的任常伦,鲁中的曹世范,滨海的何万祥,在这次大会上都被评选为甲级战斗英雄,铁道游击队的徐广田也评为甲级战斗英雄。他在大会上谈到他个人以及铁道游击队战友创造的惊人事迹,在与会者中引起极大地轰动。也可以说徐广田把铁道游击队的几次出色的战斗一谈,他就被大家一致评为甲级战斗英雄了。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初期,我军深入敌后,开展敌后的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对敌斗争任务是很艰苦的。那时我们的部队分散在各个地区,还处在暂时幼小的时期,兵力还没发展起来,装备很差,当地的人民群众还没发动起来。而敌人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并有近代化的装备。面对众多的敌人,我军只有和敌人打游击,转山头,寻找有利时机,打击敌人。由于我军武装落后,又没充足的弹药,所以在战斗中,主要是用手榴弹和刺刀去和敌人拼搏。应该说我们的战士不光是凭武器,而是凭政治觉悟,靠勇敢去消灭敌人的。虽然我军不断地取得战斗的胜利,可是付出的伤亡代价也是极大的。在此情况下,铁道游击队以短枪和便衣,战斗在敌人据点林立、重兵据守的铁路线上。他们在敌人据点里摸敌岗,打特务,在铁路上袭击火车,在客车上打歼灭战。有时把敌人的火车开跑,和另一列火车相撞。他们机智勇敢地消灭敌人,歼灭了日寇对付铁道游击队的各种各样的特务队。他们不仅在军事上牵制敌人兵力,配合山区主力作战;而且夺取敌人的军事物资来支援根据地。把成车皮的布匹截下来,解决了山区根据地军队的冬衣。他们能从火车上搞下可装备一个中队的日式步枪、机枪,送进山里。如果我军主力在战斗上缴获这么多武器,得用成团的兵力和敌人搏斗,要付出很大的伤亡代价才能赢得。可是铁道游击队却不鸣一枪,就把这些主力极需的武器拿到手了。多年来,铁道游击队在铁路线上神出鬼没地和敌人战斗,创造了很多惊人的战斗事迹。真是打得敌伪胆寒。显示了党所领导的游击健儿的神威。他们的英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