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卫公子-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文士笑了笑,只盯着卫家两父子不发言语。

“唉!虚名累人啊!虚名累人啊!等等……?刚才他提到堂弟?堂弟?”卫宁心里大苦,蓦然想起了刚才他话中之语,这才惊愕的抬起头来,“先生……是杨氏子弟?”

“杨奉正是在下族弟!”中年儒士点了点头,含笑道。

既然牵扯到了杨奉,卫宁脑子当即冷静了下来,“那先生此行到底是为大将军而来,还是为杨将军而来!”

“两者皆有之!”让卫宁错愕的是,此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本意,大方的承认道,“我那堂弟在族中,才干不显,偏偏在遇见卫侯之后得建如此奇功!自然,卫侯才华,也是让我杨氏上下赞叹不已!”

“那这与大将军辟召我入长史何干?”卫宁想了想,又冷静的问道,似乎脑中已经有了一些若有若无地轮廓。

“奸宦相逼,地方豪强虎视眈眈,两相狼狈为奸,卫侯得蒙封侯,乃河东望族之后,该是明白这兰陵侯一爵分量才对!”那文士微微一笑,顾左右而言他,一语双关道,“卫侯少时便得如此勋荣,为何不再登高位?少年之时,正当扬名立万,

史!”

“想必卫公也不想再独居河东一隅吧?却不知卫公意下如何?”末了,那文士忽而躬身对着卫父行了一礼,高声道。

这话说得有够赤裸裸了。便是卫父在旁一直默然无语,却也身体微微一抖,半晌,看了卫宁一眼,又回复平静模样,淡然道,“我儿如今年长,这卫家家主迟早便是宁儿做主!”

很显然,这摆明了就是让自己拿主意,卫宁闻言,心里苦笑不已,“这就算是开始考验我地判断能力了么?怎么能拿这么大的事情来让我处理!老爹啊,你什么时候这么大胆了?”

卫宁分别看了那文士和自家老爹一眼,又埋下头来,习惯性的便伸手向腰间葫芦探去,却想起有外人来,不便如此肆意妄为,就放下心里那点心思,转而伸出手指放到齿间,眉头紧锁。

那杨姓文士好似没有半点焦急,依旧笑吟吟地看着卫宁,只等他的答复。

对于他们弘农杨氏来说,河东卫家的名头虽然响亮,尤其最近出了卫宁这样一个风头正劲的人物,但对于他们这个家族来说,依旧不算什么。

作为一个世家,有什么东西比让他们跻身中央权利顶层还要有吸引力呢?他不急,在他看来,不管是卫宁,还是卫父定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可前提,卫家必然要紧紧跟随杨氏的脚步,才能得到这样的回报!

但事实上,他自以为卫宁在为承担风险而仔细斟酌,却不知道,此刻卫宁脑海中根本没有对他所说之意的半点踌躇,反倒是另外一些骇人听闻的事情。

“如果进京的话,帮助何进铲除张让等人?能否趁着这六年时间彻底的击垮董卓使得他无法拥有实力进军洛阳?又或者……”

从那中年文士的话中,卫宁已经明白他们的意思。黄巾平定,皇甫嵩,朱隽等老臣保卫大汉疆土功劳盖世,而宦官又因为出了封谞之事,一直饱受大臣攻軒,实力极度削弱,加上董卓为首的豪强也因为广宗兵败,而也只能偃旗息鼓。这两方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突破口,打破现在窘境。

西北羌叛乱正是他们的借口,一方面董卓打退韩遂,北宫伯玉的进攻,但因为他小动作,故意深入敌后,而败退回军,使得这场叛乱始终无法扑灭。借着这个机会,前次作为风头最劲的杨奉,自然便成了这些人下手的目标。作为朝臣的代表,又有大胜的名头,若将他放到台前,内有宦官作梗,外有董卓等豪强联手,杨奉倘若大败,必然让朝臣一党自乱阵脚。

卫宁前段时间闯下的智谋之士名头,却在这时候被那些朝堂大臣盯上,作为汉灵帝转移豪强目标的第一人,隐隐然身为地方士族的代表。

这一次,倘若他应征入京,自然,矛盾又将再度转移到他的身上。无论是杨奉出征,有他参谋,还是在京师参政,必然阴谋不少。

卫宁这该是作为一个代替品来出现。同样,卫宁还有另外一种猜测……他们或许是想反借这一次机会,彻底解决西北豪强林立的局面!

风险永远都与收获结伴。

倘若入京争斗,成功,卫家则正式跻身中央权利,又可以趁着后来天下大乱的殷始,解决根本问题,不谈大汉现在摇摇欲坠,倘若卫宁加把气力,或许还可以多挺上一段时间。而失败,不提这些政客心狠手辣,关键时刻,必定会放弃于他。毕竟他只是一个被迫当作跳上台前的挡箭牌而已。

河东卫家,曾经的丞相后裔,在东汉时候,一代祖先大多都是外任官职,远离中央权利太久,卫宁知道,这是他父亲多年来的心愿。

看了卫父一眼,卫宁心里一沉,“大汉,已经是棵枯树,逢春无望!士族,也该进入沉寂之时,军阀当道,何必再趟这口浑水?”

“小子才疏学浅!还望先生谢过大将军美意!”卫宁低下头来,恭声回道。

那中年文士微微一愣,看着卫宁,倒是卫父蓦然抚掌大笑道,“杨先生!我儿三月便要举冠礼,行婚事,此乃大事,如何还能四处奔波?”

“父亲……”卫宁心里咯噔一跳,倒忘记这了这事,苦笑的看了自家老父一眼,但看他神色满意,似乎早就有了定论。

“先生,宁有一言,愿与杨先生谈,而非与大将军僚属语!不知先生欲听否?”不理会卫父那放声笑容,卫宁忽而脸色再是一沉,低声便对你中年文士肃然道。

 第一百四十二章 宿卫营

国冶炼锻造技术中,赫赫有名的“百炼钢”便是出自魏晋时期达到顶峰,一直到唐宋时期,出现了“灌钢”才取代了“百炼钢”的地位。

不可否认,在很长一段时间,“百炼钢”的锻造技艺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打造优质兵器其实并不困难,但实际上,真正的难点,却还是在于其中的铸造方法和冶炼上面。

正是如此,才会有汉军兵器依旧部分还装备青铜武器的尴尬现象。而当时铁器的缺乏也是屡见不鲜,甚至到了三国后期,军阀年年混战,甚至出现了砍棺取钉的事情,可见当时对铁到了何种缺乏的程度。

整整一个兵库,花费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能打出两百多兵器,其实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事实上,这其中真正合格,熟练的匠人也不过一百来个,能独立锻造优质兵器的更少。

但很显然,这样的成绩卫宁还是很不满意。

段蒙所提出的问题,也实在是当今天下所有铁匠的困扰。自古,这些有着一门手艺的下位之人,因为地位悬殊的缘故,哪个不是紧巴巴的捏住自己手心上的那套“独门武艺”?因为好铁难寻,也更加重了这些人藏私之心。

而卫宁所提出的问题,很显然让段蒙整天被铁水,炭火充斥的脑袋一时间也转不过弯来。

不谈所谓流水线的作成,用石头来取代冶炼中最重要地温度?石头也可以当柴烧。这却让段蒙真的异常惊讶。而很明显,眼前这个儒雅文风的公子一脸肯定,也不似欺骗他的样子。

半晌,段蒙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些世家贵族的子弟,果然要比他们这些不识字的平民百姓懂得太多东西了……既然公子说有,那便定然有的。

“既然公子说那……呃,哦。是那煤炭可以比木炭。柴火温度更高。那冶炼熔矿定然可以排掉更多杂质……这么一来,铁的质量当可提高不少,也省去了我等三番五次再回炉锻打……”既然已经觉得卫宁没有欺骗他,段蒙却也两眼发光,搓了搓手,有些不好意思地对卫宁道,“小人还真想见见公子所说地那种石头。就是不知道公子身边可有携带……?”

卫宁本来也是一副踌躇满志地模样,等段蒙发问,这时脸色才微微一愣,“携带?……呃,该死,我倒是知道有煤炭可以加热,也知道有流水线,但是我怎么知道这三国时期哪个地方是大同。哪个地方才有煤矿。现在又没会地质学的家伙,我也不会啊……”

卫宁倒知道太原有全国最大的炼焦煤矿产地,但卫宁也知道后来的太原也就是现在的晋阳附近。那可远远超过了河东卫家的势力范围。而大同也有中国最大的矿井,却是不知道现代地大同对比三国地理,该在哪里了……

“呃……这东西,我却没有带在身上。煤炭我虽然见过,却也不知道是谁从哪里弄来,不过,既然知道,此物能助你等加快铸造冶炼,我当四下派人打探,早日送来!”卫宁讪讪笑了笑,却又问道,“那我所说之法,可行否?倘若行之,又能提高几层效率?”

段蒙倒是一个敦厚老实的汉子,不似常人早就信口开河,听得卫宁发问,皱了皱眉头,考虑了半晌,这才喜笑颜开的瓮声瓮气兴奋道,“倘若用公子所言之法!那我等铸兵之速,定然可提高三倍有余!哈哈!没想到公子看上去弱不禁风,竟然对这些俗事也如此精通!”

“放肆!”卫平见段蒙一时高兴,失了礼数,不禁脸色一沉大声呵斥道,“如今公子贵为兰陵侯,岂能与工匠相谈并论!”

段蒙不禁色变,额头冒起一丝冷汗,慌忙急道,“我,小人,小人,不是这个意思……”

卫宁淡淡的挥了挥手,笑道,“不必如此惊慌,我这侯爷也不过恰逢其会罢了。恩!既然这事情已经解决,那么便交由平叔打理了……”

卫平听卫宁所称呼,脸色大变,惶恐道,“公子怎能如此称谓小人,真是折杀小人了!公子有命,小人自当小心翼翼,

虑!”

“您自幼便跟我父亲操持卫家杂事,那该是我家三代旧人了,得宁这一声称呼是该当得的!”卫宁笑了笑,还是高声道,“不过我等却不是谈论这些的时候了吧?呵呵,既然这兵甲之事已得处理,便该去看看那些青壮了!”

卫平擦了擦额头汗水,小声应了一声,“恩……公子且随我来!”

眼见段蒙按耐不住,便向重新回去冶炼所试验刚才所说之法,但卫宁却突然出声叫住他道,“段蒙!你也随我来!”

卫宁很早以前便想打造一支精锐之兵,作为家族护卫,拥有这样一支强悍的武力是必不可少的。每每看三国,赫赫有名地陷阵营,先登死士,虎豹骑,这些如雷贯耳地名字,总让他有种莫名的兴奋。想想那高顺帐下八百陷阵营,便能将数倍与己的敌军杀得溃不成军,该是何等强悍?

这些练兵方法毕竟没有详细记载,只在史书上略微描述过他们地强大。

但中国五千年来的精华,何其庞大精深。

淌过五千浩瀚洪流,能让卫宁如痴如醉的却有无数称雄的精锐。

东晋门阀北府兵,水之战,力抗前秦八十万。

陈庆之的白袍军,七千人马,横扫河洛,十四个月连破北魏三十二城,仅仅用两百骑兵便能正面攻破十五万大军!

李世民的玄甲骑,三千五百名精骑大战王世充,窦建德,十余万大军只落得窦建德百骑惊逃。

还有袁崇焕的夷丁突骑,戚继光的戚家军,秦贞素的白杆兵,铁木真的薛怯军等等。

但真正让卫宁最为痴狂的便是,不败传说,岳家背嵬军!

“精忠报国”,“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几句话,不论是哪个中国人都是刻骨铭心。尤其是那号称,“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金国铁骑,在岳家军的面前却犹如纸草,终其一辈子也永远没办法在战场上击败岳家军!

佩服岳飞,不单是他的军才,也在于他那人人尊敬的人格!

要论战绩,岳家军并不是最强,但却偏偏最得卫宁崇拜追求。甚至在很久以前,卫宁还细细翻找过很多对岳家军相关的资料,其中便有一些略微的战术记载。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东西虽然不过只字片语,所言并不详尽,甚至有可能是民间杜撰的东西,但在卫宁的脑海中却依旧是记忆犹新。

至少在他对其发痴的几年中,这些片面的战术资料在他看来,也并不是全部是虚言,甚至还对这些残缺的东西进行过自己的补完。

而卫宁现在所要做的,便是将这些在现代无法运用的东西,带到这个时代来。面对这个时代的普遍思想,后来者的新颖战术,即便不能达到背嵬军的高度,但却也绝对不会太差!

背嵬军作为岳家军最为精华的所在,自然便是卫宁模仿打造的对象。此军多为骑兵,辅以步卒,在汉末这个年代,马匹匮乏,自然不可能大规模的建制,但其战术却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相配合。

而典韦在此,正是符合了卫宁心目中,悍勇的典范。

这支未来的“精锐”,便是以刀,戟为最主要的兵器,这也是卫宁适才在兵库中那么在意朴刀的关系。

取军五百,八人为队,三人持重盾在前,护卫身后队众,余者人手二十枚短戟在身,百步以投敌,若遇骑兵,两人射马,三人投人,披重甲以成厚防,背大戟朴刀正面冲杀。各个小队独立作战,却互补不足,紧密配合。事实上,这对于士卒的身体要求很高,又必须有长时间的训练。

但卫宁有六年时间,这已经足够了!而这支部队要发挥凶猛的撕裂能力,典韦这名悍将必不可少!

卫宁有信心,在跟随杨奉南讨之时,借着观摩杨奉所领部队的情况来看,倘若自己倾尽财力,人力,未必不能打造出像陷阵营这样赫赫有名的精锐。

“宿卫营

 第一百四十六章 鸡肋论

“如今天下,黄巾为祸,半数汉土遭逢大劫,枯骨遍地,流民失所,而昔日万里良田也遭逢久旱,饥荒已久,宁随杨将军昔日征战,一路所见尽皆是残垣断壁,死尸遍野。便是这大汉大厦微倾之时,州郡却显心怀叵测,阳奉阴违!当今圣上虽聪,但心不在天下……以至于朝廷败,而阉党横行,天下党人蒙奉两次大劫,元气大伤,朝中只余小半忠贞之臣。这却是呈皇室暗弱之象。杨氏大族,自先生高祖杨公震老起,四世三公,委实位极人臣。固然先生一门忠贞为国,但宁闻圣上沉恋女色,隐于宫内而不理朝政,身边多是阿谀奸诈之辈,臣下不能见君,君而不理臣下。久而必然生变!”卫宁正襟而坐,在那杨家文士示意下,娓娓道来。只见那中年文士神色微动,显然,朝廷危局已经切中他的要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