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尘尽处之契丹-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五子:晋王耶律道隐

耶律倍生平(三) 

 ………………………

 东丹王

称制

天赞五年正月二十丁丑日(926年3月6日),大?撰又反叛契丹而宣布独立,占据忽汗城。当天,阿保机再次将他击破,攻入忽汗城中,渤海国最终灭亡。二月初五壬辰日(3月21日),阿保机因为渤海国已经平定,乃用青牛白马祭天地,大赦天下,改元天显。二月十九丙午日(4月4日),阿保机将渤海国改名为东丹国,或称东丹王国'16',意为“东契丹国”,把首都忽汗城改名为天福城,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让他担任东丹王国的国王。阿保机赐给耶律倍天子的冠冕和衮服,建年号为甘露,称制(行使皇帝权力),设立四个丞相,以阿保机的弟弟耶律迭剌为左大丞相,前渤海国丞相为右大丞相,前渤海国司徒大素贤为左次丞相,宗室耶律羽之为右次丞相,也设置了和中原王朝一样的百官,一律使用中原汉族的法律,使东丹国成为大契丹国的附属国。东丹国每年向宗主国大契丹国上贡布匹十五万端,马千匹。

阿保机封耶律倍为“人皇王”是用了三才“天、地、人”'17'的典故,因为阿保机自己的尊号是“天皇帝”,皇后述律平是“地皇后”,这样就完全确立了耶律倍的“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但把一个堂堂皇太子封在藩外之国,表现出阿保机似乎对于耶律倍是否应该继位犹豫不决,或许他听了皇后述律平的话,已经不打算让长子耶律倍而让次子耶律德光继位,而把幅员辽阔的渤海故地东丹国给长子以为补偿。《辽史?后妃列传?淳钦皇后述律平传》记载,阿保机曾说过,次子耶律德光必能使耶律家族兴旺,皇后也偏爱次子,想让皇太子耶律倍让出继承权,于是阿保机才册封耶律倍为东丹王。'18'后来阿保机死后的帝位之争也充分说明了阿保机的这种做法实际上使长子耶律倍丧失了争夺皇位的有利条件。

册封之后,阿保机于三月十一丁卯日(4月25日)驾临人皇王耶律倍的宫殿。之后,阿保机发下圣旨道:“此地濒临大海(指如今的渤海、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不是我可以长久居住之地,留你在这里安抚人民,治理疆土,以彰显朕的爱民之心。”'19'三月廿九乙酉日(5月13日),阿保机班师回皇都,人皇王耶律倍率领东丹国官僚送行。夏四月初一辛卯日(5月15日),耶律倍辞别父皇,还创作了一首歌献给父皇。临别时,阿保机说:“有你治理东方的土地,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20'耶律倍由于担心再也见不到父皇,对着父皇号啕大哭而别。回东丹国后,耶律倍就用中原的礼仪和制度治理国家。

耶律倍生平(四) 

 ………………………

  让国

帝位原应由身为皇太子的耶律倍来继承,但母后述律平不喜欢他,而中意次子耶律德光。除了亲情近疏的关系外,述律平不喜欢耶律倍还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他仰慕汉文化,主张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术,这和主张维护契丹奴隶制传统的母后述律平格格不入,可能正是这一点不为母后所喜爱。耶律德光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手握重兵,母后又临朝称制,两人手握军政大权。耶律倍知道自己继位无望,也知道母后想立二弟耶律德光为皇帝。天显二年秋,阿保机下葬于祖陵。据《辽史》记载,冬十一月壬戌日(927年12月11日),耶律倍对百官公卿们说道:“大元帅功德可与天神比肩,国内外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应该主持国家社稷。”乃与群臣奏请述律皇后,让出本应由自己继承的皇帝宝座。述律皇后当然同意,于是当天,耶律德光即皇帝位,是为辽太宗,尊述律皇后为应天皇太后,年号仍为天显不变。

似乎德光继位的提议是由耶律倍与群臣共同提出,述律皇后仅是遵循民意而已。其实不然,据《资治通鉴》记载,这次权力交接不但引起了当时契丹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而且引起了此后契丹皇室内部的一系列权力斗争。对这次权力交接中的斗争《辽史》没有明确的记录,似乎是在很平稳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的。其实不然,述律皇后的意见并不为全体契丹贵族所认可,反对者大有人在。对于持不同意见者,述律皇后采取其一贯的作法,以阴谋狡诈的手段残酷地予以惩治和镇压。耶律倍与耶律德光在契丹贵族中都有一批拥护者,述律皇后为贯彻自己的意图,利用契丹的人殉旧俗,以残酷的手段打击耶律倍的支持者,逼他们为先帝阿保机殉葬,“前后所杀以百数”。

《资治通鉴》又记载,反对派被杀戮殆尽后,述律皇后主持召开贵族大会,命两个儿子都乘马立在帐前,假惺惺地对各位部落酋长说:“两个儿子我都喜欢,不知道立哪个为皇帝,你们选择可以做皇帝的握住他的马辔头。”'22'诸位酋长知道皇后的意思,况且支持耶律倍的已经被杀得差不多了,他们便争相握住德光的马辔头欢呼雀跃道:“我们愿意侍奉大元帅。”皇后便顺水推舟:“大家的意见,我怎么敢违背呢?”遂立德光为皇帝。《辽史》中的有关记载隐去了这次大会的实情,可能是由于原始资料不全,或者是出于为尊者讳的目的。

后唐座上宾

后唐用天子的礼仪和护卫队欢迎耶律倍,耶律倍坐在水上的船型宫殿里,众官陪在他左右,一一向他敬酒。到了后唐的重镇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见到了后唐明宗。明宗把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宫的宫女夏氏嫁给他,又赐耶律倍姓东丹(以东丹国为姓),名慕华(“仰慕中华”之意),是为东丹慕华。明宗又改瑞州为怀化军,拜东丹慕华(即耶律倍)为怀化军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后来又赐东丹慕华国姓李,名赞华(“赞美中华”之意),故从此又称李赞华。移镇滑州,遥领虔州节度使。李赞华(即耶律倍)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常常思念祖国的亲人,他派遣的向母后和皇帝问安的使节从不间断,这在《辽史》上多有记载,说明他的孝心没有因母后不喜欢他而有所减损。

契丹内部的争斗 

 ………………………

 耶律阿保机任八大部可汗以后,旧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由于他的推行的一些措施多不符合守旧贵族的利益,故引起他们很大不满意,联合起来对付阿保机,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迭刺部的迭刺、寅时底、安端等,他们结成集团,先后发动了3次叛乱,阿保机得知后,先下手为强,将几个弟弟全都逮了起来,后来他考虑到自己称可汗不久,人心浮动,应以和睦为主,尤其是自己的家庭内部更不宜分裂,于是就赦免了几个弟弟的罪过,并按照习俗,与他们的上山盟誓,永远和好。

不料第二年冬天,几个弟弟又起来叛乱,结果被阿保机打败,阿保机又一次宽恕了他们。根据当时的形势,阿保机想用这种忍证、妥协的方法来争取时间强大起来。但代表旧势力的弟弟们口头上表示“谢罪”,实际上并无悔过之心,仅过了三个月又发动了叛乱,阿保机忍无可忍,便举兵讨伐,他声东击西,个个击破,先将迭刺和安端拿下,其他贵族见势不妙,慌忙北上,阿保机此次并未罢休,率兵向北进击,当兵追到土河时,又突然下令停止追击,众将不解其意,阿保机向他们解释说,“他们虽远逃,但过些天,众人必将怀念故土,对北逃不满,上下离心,到那时我们再追击,必能大胜。”不久,叛军果然分崩离析,被阿保机打得大败。平叛之后,除了几个弟弟外,其他300多名叛军首领全部被斩首示众。

耶律德光生平(一) 

 ………………………

 即位

辽太宗即耶律德光,契丹的名字为尧骨,他是耶律阿保机的次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做天下兵马大元帅,阿保机对他寄希望很大,在阿保机的三个儿子当中,他和长子耶律倍都很受阿保机的喜爱,但耶律德光更像他的父亲,在阿保机到各处征战的时候,耶律德光都跟着出征,因此立功甚多,一直到后来平定渤海国,都有所建树。所以同样有勇有谋的母亲述律后才对他另眼相看,在继承皇位的问题上全力支持他,反对喜欢汉族文化的长子耶律倍继位。 阿保机死后,述律后主持了推选新皇帝的仪式,在主政的耶律后的建议下,大臣们都赞成耶律德光继位,于是,耶律德光举行了契丹传统的燔柴礼,正是继位为契丹新皇帝。耶律德光在继位之初,就花了大量的精力来巩固他的帝位。因为他是在母亲的支持下才得以继位的,而有些大臣却不太支持他,特别是他的哥哥耶律倍,更是不服,因为阿保机当初是将耶律倍立为太子的。所以耶律德光一直将哥哥当成他最大的政敌,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帝位,直到耶律倍逃到了后唐。首先,辽太宗耶律德光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他经常检阅侍卫亲兵、各部族及各帐军队,以此来充分控制军权,防止异己势力在其中渗透,从而在根本上巩固自己的权势。 其次,对于耶律倍管辖的渤海国辽太宗也严加防范,为了削弱渤海国的力量,他趁耶律倍离开属地到京城的有利时机,将渤海国大量的居民迁移到其他地方,然后将其政治中心也迁移走,渤海国土地面积大大缩小了,而政治中心迁到离契丹很近的地方也利于监视控制。 为进一步防范哥哥,辽太宗又两次去耶律倍的府上,表面上作出兄弟和好的样子,实际上是进一步了解情况。在耶律倍住在京城的时候辽太宗又趁机去渤海国,也是为了拉拢耶律倍的属下,为他充当耳目,对付耶律倍。等耶律倍和他的属下们要回渤海国时,辽太宗又抓住时机把他的属下们召进宫里设宴招待,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拉拢他们,分化耶律倍的力量。不久,在母亲的支持下,辽太宗又使出狠命的一招,将弟弟李胡立为皇太弟,作为皇位的继承人。耶律倍在弟弟的一次次明里暗里的进攻下,终于无法再忍受下去,也为了避免以后有什么不测,就渡渤海投奔了后唐。辽太宗费尽心机,最后也终于达到了目的。或许契丹人的政治经验还没有汉族人那么多,心也没有那么狠毒,毕竟是将哥哥逼走了,没有直接设阴谋将他杀死。阿保机当初也是如此,没有在兄弟们第一次反叛时将他们杀死,而是赦免了他们,直到后来才杀了一些人,但对于首犯也没有斩首,而是处以杖刑。

耶律德光生平(二) 

 ………………………

 争霸中原

在巩固了自己的帝位之后,辽太宗开始继续父亲阿保机的事业,向南用兵,争霸中原。契丹从阿保机开始就想把疆土扩展到黄河岸边,进而拥有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但中原的势力一直抵制契丹的入侵,所以,契丹用兵时总是趁中原几派势力相争时打着支援一方的旗号进攻。在后唐统治时期,尤其是后唐明宗时期,中原比较稳定,再加上后唐的军队号称鸦军,都穿黑衣,战斗力也很强,而契丹是以民为兵的,没有专门的野战军,所以在和中原兵作战时总是吃亏。因此,辽太宗的势力再大,也要等到中原出了变故时乘虚而入,收渔人之利,单纯的宣战和正式决战很难取得成功。所以,辽太宗南下中原一直等到了李嗣源死后,而且是石敬瑭主动求救时才敢出兵,后来灭后晋也是由于后晋将领投降拣了个便宜。

石敬瑭和后唐末帝李从珂发生矛盾之后,石敬瑭为保住自己的势力,称帝登基,只得向辽太宗求救。等待已久的辽太宗喜出望外,看到石敬瑭诱人的条件,赶忙亲自出兵相救。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自己则得到了一大块肥肉,不费吹灰之力将早就渴望的十六州拢入契丹的统治范围,而且每年还有大批的布帛输入。

辽太宗将十六州弄到了手,下一个目标就是继续南下,将边界推进到黄河岸边。石敬瑭死后,石重贵继位,后晋态度的变化给辽太宗用兵提供了良机和充分的借口。同时,幽州的赵延寿也想像当年石敬瑭那样当个皇帝,劝辽太宗乘机进攻。后晋将领杨光远也暗通契丹,说后晋违背盟约,正好借机出兵,而且后晋境内发生了大的灾害,军队也死亡过半,只要出兵,就能一举成功。

辽太宗禁不住心动了,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便发动了对后晋的讨伐战争,而且连续打了三次,直到灭了后晋。在灭后晋长达三年的战争中,辽太宗超人的意志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说明他用兵中原是经过了长期准备和长期等待的,一遇到有利时机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最后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虽然得胜由于后晋军队的投降,但辽太宗的意志力之强确实令人佩服。 在用兵的过程中,辽太宗的过人谋略也运用得很充分。他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汉族官吏的称帝野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这和辽太宗多年了解掌握中原的各种政治和军事情报有很大的关系。 他先利用了赵延寿想当中原皇帝的野心,让他充当了和后晋作战的先锋。许诺赵延寿在灭后晋之后让他做皇帝,使他深信不疑,作战很是卖力。第一次发兵,只有赵延寿的一路兵马取得了一点战果。等最后灭了后晋,辽太宗却闭口不提当初的诺言,赵延寿不知羞耻地提出立自己为太子,辽太宗却说太子应该由他的儿子当,他当不合适。就是任赵延寿官职时大臣也提议将给他的“都督中外诸军事”给划掉了。狡诈善变的辽太宗将赵延寿大大耍弄了一番。对于另一个人物杜重威辽太宗也同样许诺给皇帝之位,等杜重威投降后,让他穿上皇帝穿的赭黄袍,和之前让赵延寿穿赭黄袍去抚慰后晋将士一样,将这两个一心要当皇帝的败类像耍猴一样耍了个够。皇帝这个位子最后还是辽太宗自己坐上了。 对后晋的战争由于后晋爱国将士的英勇奋战,辽太宗也打得很艰苦,第二次发兵时,被后晋的皇甫遇、慕容彦超、李守贞等将领打得大败而归,契丹国内当时也发生了灾害,人和牲畜大量死亡,各部落也有了厌战情绪,而且母亲述律后了解到后晋派使者议和时,也极力劝说辽太宗罢兵讲和。述律后对儿子说:“如果汉人做契丹王,行吗?”辽太宗说:“不行。”述律后又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