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四书五经合集-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名声。”
  【读解】   
  从闻与达说到闻人与达人。
  我们今天也偶尔听人说谁是什么什么领域的闻人,这里的闻 人是指有名气的人,也就是名人。可是,在孔子与子张的对话里 所说的闻人,却有特定的含义,指的是那种徒有虚名,沽名钓誉, 甚至不惜“色取仁而行违”,欺世盗名的名人。这一点特别需要引 起我们的注意。而且,我们也建议现在爱这一点语言的时髦,有 时复一点古的人有要滥用“闻人”这个词语,对于通常意义上的名人 ,还是说“名人”的好,不要说成了“闻人”。不然的话,万一有谁用圣人 关于“闻人”的论述一套,岂不把那千人崇拜万人捧的名人说成伪君子 一样的欺世盗名之徒了吗?
  至于说到达人,则是通情达理,通权达变,通泰练达的人。具体 说,达人有三个条件:第一,品质正直而见义勇为;这是慷慨好义。 第二,察言而观色;这是通情达理。第三,虑以下人;这是谦虚待人。 凡是达到这三个条件的的,就是达人。
  达人当然也可能出名,成为名人,但却是名实其符的名人,与名不符实的 闻人有着根本的区别。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我们要做名实相符的名人,而不要做 “色取仁而违”,欺世盗名,名不符实的闻人。或者,根本就不要做什么闻人名人,而只要做一个能达的人。当然,因为通达而不经意地出了名,那也是无可 奈何的事,就只有顺其自然了罢。?
  ………………………………………………
  先事后得及其它
  【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①,辨惑。”子曰: “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②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 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①修慝(te):修,整治而加以消除。慝,邪恶,错误。②其:这里 代指自己。
  【译文】
  樊迟陪孔子在舞零台下游览,说:“请问怎样才能提高品德, 消除错误,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做事后收获,这不 是提高品德了吗?多检查自己的过错,少怪罪别人,不就能够消 除错误了吗?由于一时的愤怒而忘掉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甚至连 累到父母,这不是迷惑吗?”
  【读解】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子张也曾经向孔子请教过“崇德,辨 惑”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 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可这里樊迟问 同样的问题时,孔子的回答却是另外一番话了。这又一次使我们看到,孔子在任何问题上都是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进 行不同教育的。
  在《雍也》篇里,当樊迟问仁时,孔子已经回答过:“仁者先 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里樊迟问怎样提高品德时,孔子又回答:“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事后得也就是先难后获,都是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的意思。看起来,樊迟多少有一点坐享其成的懒汉思想罢,所以孔子在他提出的两个问题上回答同一个意思,一再叮咛告诫。
  关于樊迟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孔子的回答也是很有意思的。
  一个是改正缺点错误的问题。孔子开的是老处方,也就是开 展自我批评,要求“过则勿惮改”。(《学而》)或者如《卫灵公》 篇所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总之是多检查自己,少怪罪别人。 如我们。头语所说:“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怪别人。”
  还有一个是辨别迷惑、糊涂的问题。当子张提出同一问题时 孔子举出的是一本爱恨生死的糊涂帐。这一次回答樊迟,孔子举 出的却是亡命徒的问题。为了一点小事,一时愤怒到极点,完全 不考虑后果,动辄拼命,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结果不仅使自己性 命难保,还连累到父母、妻子和儿女。这样的人不是最迷惑、最 糊涂的了吗?
  遗憾的是,这种最迷惑、最糊涂的人在我们今天的时代也还 不少。他们不仅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而且还有火药枪甚至最新式 最先进的手枪在握,动辄弄出人命来,危害社会治安。文明进化 到令天,而迷惑、糊涂者依然如故,这怎不令人遗憾呢?
  其实,不仅是这一个问题,就是自我批评的问题,先事后得 的问题,也都是我们一般人很不容易处理得好的。所以,孔子对 樊迟说的几点道理,也很值得我们深思而记取。
  ………………………………………………
  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①。子曰:“知人。”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②,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于夏曰:“乡③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 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 选于众,举皋陶④,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⑤,不 仁肴远矣。”
  【注释】
  ①知:同“智”,读去声。后面“知人”的‘知”’读阴平,“知道”的意 愿.②错:同“措”,放置。③乡(xiang):同“向”,刚才。④ 皋陶(yao):传说中的东夷族首领,舜时做掌管刑法的官,后被禹选为继承 人,因早死,未继位。⑤伊尹:曾助汤灭夏建立商朝。皋陶、伊尹均被 儒家视为贤臣。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 “知人。”樊迟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解释说:“把正直的人提 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 樊迟从老师那里出来以后,又去见子夏说“刚才我去请教老 师什么叫智,老师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 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是含 义非常深刻的话呀!比如说,舜帝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 皋陶,那些不正直的人就靠边站了;商汤王有了天下,在众人之 中提拔了伊尹,那些不正直的人也就靠边站了。”
  【读解】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智者是知人善任,尤 其善于识别人的人。
  由于樊迟对智者识别人的道理不太理解,又引发了孔子关于 选拔人才的一番论述。其实,在《为政》篇里,当鲁哀公问怎样 做才能够使老百姓服从时,孔子已经回答这类似的话:“举直错诸 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所以,如何选拔人才,一 直是孔子思考的问题,也是他向当政者所提供的活国方略之一。
  只不过在本篇里,孔子原本不是说的从政治国问题,而是一 般性地向樊迟解释什么叫智。在孔子看来,能够知人,识别人就 是“智”的体现,能够知人识别人的人当然也就是智者了。
  那么,孔子关于智者的要求是高还是低呢?表面看来是低,实 际上却是非常之高。俗话说得好:“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 知心。”要知人的面,要求很低:要知人的心,要求就非常之高了。
  尤其是在所谓“现代”社会,人人行色匆匆.个个疲于奔命, 相互之间似乎总有一层无形的隔膜。“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 无二三。”以致不断有人高呼“理解万岁”,结果还是难于被人理 解。在这种情形下真正能够做到“知人”的又有多少呢?
  可见,智者原来不是那么好当的啊!
  ………………………………………………
  交朋友不要自取其辱
  【原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①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注释】
  ①道同”导”,开导、劝。
  【译文】
  子贡问怎样交朋友。孔子说:“忠言相告,好话对导,他不听 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
  【读解】   
  这一段话的意思其实在《里仁》篇里已由子游说过了。
  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焉;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服 事君主太殷勤繁琐,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过从太密,反 而会有一天疏远。一句话:无论是对待领导还是朋友,都要保持 一定的距离。
  孔子在《公治长》里赞扬晏子“善于人交,久而敬之。”其实 也有这样的意思在内。至于在《先进》篇里说:“以道事君,不可 则止。”那意思就更明显了,都是说:对待领导也罢,对待朋友也 罢,都不要“剃头担子一头热”,太过于自作多情,结果是一厢情 愿,反而使人厌烦,招来羞辱。
  这里面的道理,我们在《里仁》篇里已经说得很细。总之是 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就会朋友成冤家,那又何必呢?   这不是在人际关系上耍滑头,也不是对朋友不忠,而是交友 的艺术,圣人的经验之谈。
  ………………………………………………
  君子以文会友
  【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修养仁德。”
  【读解】   
  以文会友,而不是以酒会友。
  这大概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吧。
  《庄子。山木》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这交甘若醴。君子淡亲,小人甘以绝。“
  “醴”就是酒,而“文”自然是如水一样清淡的了。
  “文”虽然是如水一样清淡,但以文章学问相会,以志同道 相连,“淡中知其味、常里识英奇”,反而能够“淡以亲”。所谓 “人亲喝口水也甜”,友情春常在。
  “醴”虽然醇浓香美,但以酒肉相聚,以利相交.以利为条件, 不过是酒肉朋友而已。“浓肥辛甘非真味”,结果是“金满箱,银 满箱,转眼饰以乞丐皆谤”,不仅“甘以绝”,而且反目成仇人,无友谊可言。
  所以,正人君子交朋友要以志同道合为基础,而不要维系 酒肉关系之上。
  这就是”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意思,也就是“君子之 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苦醴”的原因所在。   不过,物换星移、时代变迁,我们今天水与酒的界限也在模 糊起来,酒水酒水:酒有女士香槟,清洗得很;水有各式饮料,浓 香甜美.水不清淡。酒不醇浓。“感情深、一口吞;感情淡.舔一 舔、感情薄,慢慢磨。“管它是酒是水,只管喝!喂它个一佛出世, 二佛开天。“酒杯一端、政策放宽,一切都好说!”
  哪里还有什么“以文会友”?哪里还在什么“君子之交淡如 水”?
  假若曾子转世、庄子再生、是不是也要修改一下他们的说法
  ………………………………………………
  子路第十三
  本篇以论政的内容居多。包括为政先正己,富民兴教,近 悦远来等政浩思想。同时也有关于“士“的论述。全篇原文共30 章,本书选20章。
  以身作则,吃苦耐劳
  【原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①劳之。”请益②。曰:“无倦。”
  【注释】
  ①先之:先,率先。先之即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意思。②益:增加。
  【译文】
  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子 路请求再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倦怠。”
  【读解】   
  这是勤政爱民的思想。
  “先之”是爱民。如范仲淹的名句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事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了这一点,就 能做到不令而行。使自己成为老百姓的表率。
  “劳之”是勤政。兢兢业业,吃苦耐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些都是“劳之”的形象。
  治理国家大事是这样,做一个单位乃至一个部门的领导也是 这样。做到了“先之劳之”,也就是一个好领导、好干部了。
  可子路却还觉得这两点不够,还想听老师再多教他一点。所 以孔子又说:“无倦。”不要倦怠。也就是《颜渊》篇里子张问政 时孔子所回答的“居之无倦”。做什么职务就要安安心心,兢兢业 业地做下去,不要半途而废。这一点,对豪侠而轻率的子路来说, 是很有针对性的。当然,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又何尝没有针对性 呢?这山望到那山高,见异思迁,动辄就想“跳槽”,结果在哪个 单位都干不长,干不好。对于这种人,是不是也用得着孔子送给 子路的这两个字来劝勉呢?--“无倦!”
  ………………………………………………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原文】
  仲弓为季氏宰①,问政。子曰:“先有司②,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注释】
  ①宰:总管。②有司:各部门。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说:“先派定各 部门的负责人,赦免部下的小过失,提拔德才兼备的人。”仲弓问: “怎知道谁是德才兼备的人,从而把他提拔起来呢?”孔子说:“提 拔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不会推荐吗?”
  【读解】   
  “先有司”使人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赦小过”有利于调 动工作积极性;“举贤才”则是“先有司”所必需的。“新官上任三 把火”,孔子教仲弓的这“三把火”一烧,管理的局面也就打开了。
  具体说,“先有司”就是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而不必领 导人事必躬亲。一般人往往认为当领导的事必躬亲是美德,其实 不然。对于做人来说,事必躬亲也许是个优点,但对于做官来说, 事必躬亲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费力不讨好,而且危害无穷。《吕 氏春秋·审分览》曾经生动地举例说,人与马一起走,人不如马 快,可是,人坐在马车上驾马,情况就不一样了。不能任用部下, 事必躬亲,就好比舍弃车驾而与马同行,不仅不如马快,而且还 会压抑、挫伤“马”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作用。更为严重的后果 是导致各级职责混淆,领导不力,一片混乱。“此亡国之风也!”正 因为事必躬亲有如此大的危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