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5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解决水土不服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要是注意观察就能够从游牧民族和英帝国的扩张影子上找到答案。

游牧民族一直是在茶叶大肆盛行之前只能待在草原环境,喝茶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习惯之后,草原民族才真正迈出了向非草原环境扩张的脚步,而这个所谓的扩张是能在非草原环境进行栖息不因为疾病大量损失人口。

草原人的对于茶叶的追求有自我的解释。说是茶叶能够消除油腻。有喝过茶生活习惯的人都知道一点,吃越是油腻的食物一旦再喝茶总是会使肠胃中的油脂往上涌,会有一种想要呕吐的感觉。一旦打嗝总是会真的呕出一些油脂进入口腔。

那么茶真的能消除油腻吗?答案很明显,说茶能消除油腻不过是草原人的一种掩饰,实际上是茶能够对人体起到一种特殊的新陈代谢效果,使得身躯能够适应陌生的环境,算是一种治疗水土不服最原始的办法。

英国的殖民者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那句话是:“我们可以一手拿着茶杯。另外一手持着火枪,达到征服世界的目的”。

查阅英国人殖民历史。一直到茶叶传入不列颠之前,英国人的脚步也就是仅限在欧罗巴和周边的岛屿,海上丝绸之路让华夏的茶叶经由贸易传到欧罗巴,英国人率先发现来自茶叶的秘密,自此大肆地用国家力量引导国民养成饮茶习惯,更是在军队中严格地推广喝茶。

发现茶叶秘密的英国人长达几个世纪中一直想要从华夏获得来自茶叶种植的技术,华夏族群并不知道茶有神奇的功能,但是茶叶是对外贸易的大头,甚至比陶瓷品更加的畅销,且茶叶的运输成本远远要小于陶瓷品,自然不希望茶叶种植技术外传。

有记载称英国人是从倭国那边获得种植茶叶的秘密,随后英国人引进回不列颠,但是因为土质和气候的关系无法大量栽植,让英国人处心积虑地想要在气候差不多的区域获得殖民地,最理想的当然就是华夏大陆,不过很显然哪怕是一再改朝换代的华夏大陆不断进行自我毁灭,也不是英国人可以征服的,最后才将目光盯上了当时被西班牙和法国局部殖民的印度支那。

很多人都说是英国人统治了印度之后才完成了对大半个世界的殖民,这个说法完全没有错误,但是并不单单指英国人从印度支那那里掠夺到了财富,应该包含了英国人的操控下印度成了华夏大陆之外最大的茶叶种植地,英国殖民下的印度甚至是在其后超过华夏大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茶叶种植地,更延伸出一个新的茶种,那就是红茶。

征服世界的道路上总是留下了每一叶被泡过的茶叶。不管是饮茶习惯上是否会加上奇奇怪怪的东西,如花朵、奶、糖、油脂什么的玩意,但是茶叶就是征服之路上的必需品。后面因为咖啡这一玩意的出现才有并驾齐驱的东西。

华夏大陆之上并没有制作咖啡的材料,但是因为大陆架和地理环境天然因素却是拥有茶。比较令人不解的是,居住在华夏大陆上的人,竟是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上并没有发现来自茶叶的秘密,倒是非华夏大陆上的住民挖掘出茶叶的秘密,着实是……

征服世界的“利器”,来自大自然的厚赐。了解那一秘密的吕哲占据南郡之后就一直在研究茶。当然,并不是他亲自去对茶展开研究。是由他招募或指派专业人士前去研究。

到目前为止……错了,应该说是展开对岭南的征服之战前,茶叶的研究已经有了成果,除开上古先秦时代就有的煮茶方式。炒茶的工艺已经被研究出来,不过可能是工艺并不成熟的关系,吕哲总是觉得茶水并不好喝,并不止一次进行过抱怨。

最先推广饮茶习惯的是军队,这一习惯的推广再加上对卫生条件的要求,汉军对岭南的征服过程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水土不服现象,哪怕是有损失那也是因为各种台风季节、昆虫、毒瘴、沼泽的因素,很少一部分才是作战伤亡。

最近的一次北征,运输线上除了粮秣和军事器械。运输量最大的就是茶叶,若不是柠檬没有相应的保鲜方法,或许还会再加柠檬。

是的。柠檬就是除了茶叶之外,一个民族想要向外扩张不可或缺的大自然恩赐之一,它可以解决一种疾病,那就是坏血病,是航海上必不可缺的食品之一。

柠檬的出现并不是在华夏大陆上找到,是南征汉军于岭南更远的地区发现。南征汉军有得到过来自于吕哲的命令。发现新鲜物种的时候务必送回本土,也才有了后续的两季稻稻种。一些奇奇怪怪的植物,有珍贵的木材种类,荔枝和柠檬的出现也是征服过程中的战利品。

“先知先觉”的吕哲会一一解决掉来自一些环境对人体的限制,那么也才能使得人换了一个环境之后还能保持健康,从而能够不断向外进行扩张。

一些限制扩张的制约能够从饮食习惯和药品上来进行解决,但是并不是那样一来就能形成一个不断扩张的局面,需要被解决的事情还有更多,例如内部环境的稳定,驱使族群向外扩张的动力,扩张之后达成永久性占领的目标,很多很多……

一个国家(民族)想要对外进行扩张不可能是出于统治者单一的驱动,还是需要国家(民族)从根本上的需要。

迫使一个国家或族群主动寻求扩张需要什么?可以是一种**,然而这种**只会在统治阶层身上找到,普通的民众不会主动产生扩张**。那么就还有另外的方式,最直接的就是造成内部生存空间不足的社会环境,产生一种民众对于资源最迫切的需要,资源可以是土地也可以是其余的东西,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土地。

列国即将与汉国进行合并,可是哪怕是合并之后的帝国,她的人口总数也绝对不会超过二千万,与之国家所持有的土地面积来说,不到二千万的人口使得国家的土地面积产生严重的“剩余”。

吕哲已经在致力于人口的增加,出台了种种奖励国策来吸引民众多多生育,但是生育需要一个过程,落地的婴儿成长起来也需要一段时间,那是一种见效非常慢的手段。

鼓励生育的国策驱动下,帝国或许能够在二十年的时间内增加到过亿乃至于是数亿的人口。对于吕哲来说二十年有点漫长,新生儿激增也必将会对社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压力,国家鼓励政策所带来的成本投入更是难以估计,期间国家或许无力对外进行扩张。

吕哲当然可以等,二十年之后他也不过才是四十余岁的壮年,但是有些事情不能等,也等不起。

想要让民众产生主动寻求对外扩张的周期太长太长了,统治阶层关于国家的布局和需要就需要其他的办法,因此也就产生了必要的策略。

因为需要,本土分领制和非本土分封制产生了,那是一种吕哲主导起来行政体系下的产物,最开始的目标是将内部的压力向外疏导,既是让一些野心家将自己的野心发挥在华夏本土之外。

说白了,那是吕哲混淆了周王室分封制度的解读,很像是一种最高统治者掌握着中心区域的土地,于周边的土地上进行功臣的分封。

曾经的周王室在取得天下后进行分封,将最富庶的土地留给了自己,在“王的土地”周边进行分配,使得那些分封的诸侯成为“王的土地”的盾牌。周王室分封出去的土地很多都是属于蛮荒地带,华夏大地之所以有现如今的程度是经过诸侯一代又一代的开发。

有了周王室的例子在,吕哲保有“本土”的土地,选择将“本土”之外的土地进行分封,那就不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手段,遭遇到的责难和排斥也有了解释的余地。

列国与汉国合并成为一个帝国,除开那些已经从根本意义上真正亡国的列国,韩王成和赵王歇的选择是待在本土成为一个封王,魏王咎明确表达出希望被分封在外的态度。秦王扶苏那边的态度还没有真正的显现出来,不过依照吕哲的猜测,扶苏也该是和魏王咎一样的选择。

除开旧有的列国王室之外,吕哲总是要对那些追随于自己的文臣武将们进行功劳犒赏,那么针对本土分领制和非本土分领制也就有了根本上的另一层解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本土分领制成了一种类似于原本历史上的“万户侯”模式,既是不管那个领主的名称叫什么,实际上就是一种享有多少封邑和领民的领主,所遭遇到的限制也与历朝历代的“万户侯”没有多大的区别。

非本土分领制,解读起来就是类似于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他们享受到的权利会比较大,不会像是本土的领主们被限制得死死的。

被因功被分封在“本土”之外的诸侯,他们会需要像是周王室麾下的诸侯那样“从头建设”,但是有一点却是与周王室时期不同,那就是吕哲会在某些方面进行支持。

考证一下曾经周王室获取的“天下”才多大,分封出去的诸侯又有多大的扩张。

也许……不是也许,是吕哲采取这样的策略出发点就是,让那些被分封出去的诸侯再一次成为扩张道路上的急先锋!

第七百七十三章:怎么办?(上)

“不能再拖了。”

窗户全部关上的房间,室内只有少许的灯火,昏暗的光线下扶苏的脸庞看去有些模糊不清。

汉王哲率军归回南陵都城,赵王歇、韩王成、魏王咎、燕王夏这些列王也随同前去,汉王哲控制华夏大部分疆域的目标已经实现,独留秦国的内史郡、上郡、北地郡还没有纳入掌中,已经将秦国逼迫到一个比较危险的境地。

“阳滋写信回来,提醒说汉王哲的耐心正在一点一点的减少,汉国朝堂上发兵秦地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昏暗的房间内,扶苏自然是坐在主位,主位之下的两侧屈膝跪坐的是一帮信得过的臣子,那些臣子的身影在灯火中显现出模糊的轮廓,阴暗的视线也让他们的脸庞显得阴晴不定。

“王上,汉王哲现在用兵的地方极多,除开在塞外与胡人纠缠的四五十万主力,新占的中原和南方也牵扯了大量的兵力,哪怕是有心发兵攻打我们,也是有心无力吧?”

说话的人不知道是谁,声线听上去略略地沙哑,看他穿着是黑色的长袍,该是宗室内的重要成员?

秦国宗室自商鞅变法之后就一直在遭受打压,到了秦王政这一代是打压宗室最严重的时期,不但是赵氏赢姓血缘极近的宗亲只能混吃等死,连带一直活跃在秦国朝政上的外戚一系也全被扫入垃圾堆。也只有一些血脉远一些有才能的人可以在朝中任职,且一般不会是什么重要的官职。

每一个统治家族进行家族的“自我流血”都是在保证身为统治者的地位稳固,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高明。赵氏赢姓的秦国统治者不是唯一吃到这颗恶果的人,历朝历代很多统治家族在自我压迫之后,遭遇到动荡的时候总是会失去统治地位,也只有一些没有进行自我压迫的统治家族在天下动荡时还能有血亲可以力挽狂澜,最为有代表性的就是西汉终结时的刘秀,刘秀延续了汉皇朝建立了东汉。

大局势的压力下,扶苏似乎察觉到血亲手掌大权少的危害。几年来一直在试图重新扶持宗亲。统一之战期间表现得极为出色的赢腾(内史腾)已经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重臣,时机一到会成为秦国的丞相。只是目前扶苏还需要来自于王绾和隗林的支持,一时间难以下手。另外,一些宗亲也开始逐步向行政领域渗透,也只有因为蒙氏在军中的特殊地位让扶苏难以插手军方。

扶苏很清楚现在的天下大势。因为汉王哲的强势崛起,也是因为汉王哲所表现出来的有容乃大和仁厚待人,那种奇大的胸襟和优厚对于很多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看看赵、魏、韩被不会吹灰之力瓦解,又看楚、齐、燕灭亡后遗留下来的那些人被迅速融合,那不是各国王室没有进行阻止,是各国王室根本无从阻止麾下的文臣武将靠拢向汉王哲,阻止那些人靠拢过去以求在汉王哲麾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或是富贵荣华。

有时候扶苏真的很怀疑世间有没有天命那么一说,是天命让赵氏赢姓曾经一统天下,然后天命飘忽而去。之后的赵氏赢姓在一连串的行政失误和国策抉择中走向衰弱。

扶苏怀疑离赵氏赢姓而去的天命是到了吕哲手中,形成一种天命所归的局势才让吕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开创出现如今的局面。

想那么多没有用了,扶苏知道赵氏赢姓因为一连串的失误已经不再拥有大势。那是建立在连秦人都对统治阶层失望的前提下。民众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毕竟是一个又一个家庭组成一个国,很长时间里说的“家国”指的就是这个。民心不附,天下大势又急迫,扶苏很清楚挣扎不过是在与时间搏斗,若是不顺大势赵氏赢姓极为有可能皆成粉末。

有时候光是一个人看清大势并没有什么用处。总有一大批看不清局势的人想要以卵击石,像是扶苏召集起来的这一帮人。很多都是在极力地想要扭转局面。

“塞外的胡人拖住了将近五十万的汉军,想要维持战后中原各地的稳定也至少要陈兵百万,为了防备辽东燕地以北的东胡也要驻军至少二十万,汉国新近征服的南方也要留下一二十万,汉王哲手中还有剩余的兵力可用吗?”

昏暗中的扶苏听到那句话没有任何的表情变动,心里却肯定是在不断苦笑。

汉国与之之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相同,那不止是作为统治者的吕哲一直在向民间投利聚拢民心,更是义务兵制的产生直接让一个国家拥有的潜在武力从根本上产生变化。

只有不知道义务兵制是什么的人才会认为汉王哲手头的兵力不够用,目前生活在汉王哲统治疆域的黔首数量超过一千五百万,那是经过战乱之后的一千五百万,不是和平年代的一千五百万,战火动乱中的环境让没有多少自我保护能力的老弱和妇孺大量死去,生存能力比较强的壮年却是比较容易存活。

扶苏不知道汉国的人口年龄和性别分布,但是他能够想象大体猜测出来,汉王哲统治下的汉国拥有一千五百万的人口,其中能够成为兵源的数量至少是在五百万左右,而目前为止也不过是被动员出二百多万,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汉王哲在塞外的主战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