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水退后,牲畜应该还能起点膘,这个冬天就能对付过去了。

我知道太昊的情况,我们今年的确要比石头城要好得多,秋收后,根据收成情况。如果石头城有困难,我们是一定会支援的,但目前的情况总算还让我比较放心。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第二天,我们的筏子往回启程了。黎族人什么也没有从我这里得到,但我的到来仿佛给了所有族人一颗定心丸,看得出来,第二天,所有族人都一扫脸上的阴霾,送我出城的人们笑逐颜开,不再有昨日的忧郁。

远离石头城,我们却在大水中失去了回太昊的方向,向西边划了许久,直到我的心里都有点发毛的时候,才远远看见太昊城的轮廓从天际

“道不行,乘槎浮于海。”

我的理解,现在的情况是“道不行”——从地面走路不行,就只能“乘槎浮于海”了。

这种尝试在原始人眼里是惊人的,从发现太昊城到我们在岸边泊好筏子,不到两个小时地时间,岸边站了不少于5000人!

梅梅哭叫着扑到我怀里  她以为我被“水神”带走了,这比到北方打两个月的仗更让她担心。

要不是对族长的无上信心,相信那几名“水兵”连踏上筏子都不敢。

现在,双膀都已经肿起的“水兵”们对这种交通工具已经掌握了一点技巧,懂得如何在划动中节省体力。

但短时间内,这种活动应该不会再进行了,水退下去以后,主要的交通工具将是骑兵的马和太昊牛车。

岸上的族人在欢呼声中将我和那几名洋洋得意的水兵迎入城中,风余他们居然为此准备了在神庙的祭祀仪式!

太昊的族长和族人,用木制的筏子,深入茫茫的洪水,找到远方的部族,并平安地回来,这就是一个伟大的神迹!

这个神迹的诞生,其意义不亚于太昊五年空前的农业开垦,也不亚于史无前例的太昊五年大洪水!

风余已经在神庙内建立了大事登记制度,并同时立有正副两册,作为太昊史书的雏本。

“编筏入洪水”这件大事,一定被他列入册内了。

但洪水在7月底退下去以后,我们才知道,这根本不算什么”神迹”!

真正强大的还是老天,还是”造化”!

改天换地,对它来说简直就不当回事,但对我们来说,却是生死攸关。

大河改道了!

第一百四十二章 … 渡过大河

“什么?大河改道了?!”

骑兵带回来的消息让我坐不住了。

洪水肆虐这两个多月里,铜锭已经断了货,打铜区的匠人们整日长嘘短叹,无所事事,就等着水退后让骑兵们去带一批铜锭回来好开工。

按以前的规矩,去带铜锭的骑兵会得到一些铜制品,他们也非常愿意。

但8月6日出动的“运铜队”在13日就返回了太昊城,然后给我带回来了这个惊人的消息。

“水很宽,一眼望不到边我们沿河跑了一天也没有找到过河的地方,只能返回了。”

三天后,我带着一队骑兵到了大河边。

老天!

大河将我们原来从少昊过来的通道完全阻隔断了!

现在大河是从西北往东南流的。

按道理这个方向是淮河流域啊!为什么成了大河的入海通道?

夺淮入海!我脑子里浮出这四个字。

在后世的书上,我应该在哪里见过这四个字,似曾相识,却记不起来了。毕竟是学工科的人,对这些文史方面的细节不甚了然。

但现实就是:我们和大元诸城、少昊、有熊族都彻底地失去了联系!

公孙豹跟在我身后,欲哭无泪。

他还怎么回去啊!

现在的大河才真正露出了“大”的本来面目,再不是冬天那般清浅孱弱,而是磅礴浩瀚,一眼望不到边,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至少也得有二十多公里宽的河面!

这个宽度甚至不会少于从太昊到石头城的距离!

后世的黄河应该没有那么宽吧。

近百人分为两队,分别沿上下游两个方向开进,寻找可能地过河地点。

我往上游走。对另一组骑兵提出的要求是:“寻找水面平稳,宽度尽可能窄的地方。”

入夜以前,所见的都是茫茫水面,不见对岸,耳边尽是哄鸣的水声,我们在大河边搭起帐篷,露宿下来。

熊熊的篝火燃起,映得星空黯淡。我和公孙豹他们在星空下的大河边,看着波纹反射的火光发愁。

公孙豹其实不用太担心,大河在冬天可以轻易地涉过,最多只需要等几个月而已。有熊族今年地粟应该也要丰收了吧,我留下的那些战士应该能够为有熊族人提供必要的农业技术指导。甚至我相信,在冬天到达有熊族的公孙豹会看到,他地族人已经可以开始制作比较粗糙的陶器了,而且生产农具、弓箭和藤网的技术也已经大为提高。

但我的麻烦才刚来到。

太昊这几年的发展,与大元诸城和工业村源源不断提供的人才、技术、铜锭有密切的关系,而太昊地最新技术也在通过这条道路反向提供给大元诸城和少昊。

下一年。我本来已经决定不再将农业发展作为主要任务,而是集中精力寻找更多的金属矿,尽可能制作出比较硬的青铜来,说不定运气好的话,还能提前生产出铁来。

同时还规划了向公孙氏迁往北方的部族,以及姜由新控制的姜氏部族输出太昊文明。

但大河的阻隔,会使得太昊和少昊、大元诸城的物资和技术往来大大受限,特别是金属制品地缺乏了将严重制约太昊地发展。更谈不上大规模地向北方各族传播技术和文明了。

怎么办?

我苦笑了一下——难道用我才发明的木筏子?

这东西全靠木材身的浮力载重,加上形状很难加工,在水中的阻力较大,划起来十分费力。运送少量地人和物资还不是太困难,但要运输大宗物资,特别是还有怕水的粮食,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两天以后,两队骑兵按约定回到了出发点。

比较起来,我们的出发点已经是最理想的渡河地点了,其他的地方要么窄而水急,要么水平稳而宽得没边,根本看不到对岸的一点迹象。

没办法了,当前紧要的事情是和对岸取得联系,再想办法运送物资。

铁!我现在迫切地需要铁!

有了铁,就能造出锯和钉,就能制造出高精度的薄板,就能造出船。

到那时,谁还怕这样的河!

但现在对我来说,大船还是YY的产物,现实点讲,恐怕只能先造几个木筏子了。

这一次我让几名骑兵速回太昊城,叫木驼带上大批木匠,并带着工具赶到大河边。而我们留下来的人则利用手中有限的工具,先建立一个简单的“码头”。

数十柄铜斧和石斧同时投入工作,在周边的森林里伐下大量木头,用马拖到河边。停泊筏子不需要“深水码头”,只需要在河边树起一些木桩子就行了。大量伐木是为了在河边建设一个临时基地用的。

七天后,上千根圆木堆积在大河岸边,而木驼也及时带200多匠人赶到。

一个边长近200米的小型“寨子”在大河边迅速成型,两天内,作为墙的木桩上都缠上了藤条和横木,让寨子内的人有了一点安全感。

到8月底的时候,大河的水已经渐见消退,我们的寨子面对的河面已经退去了近500米距离,虽然仍是看不到边,但已经可以预见,数月后的深冬时,这段河面将会变得很窄。

但我却没有耐心等到数月以后了。

三个多月没有得到铜锭,也没有对岸的任何消息,让我心急如焚。

十来个木筏子已经造好,五十名新改造的“水兵”也已经在岸边的木头上练习了三天的划桨动作,掌舵的“水兵”也接受了基本的理论培训。

这些天来我发现地最大的问题,是所有的“水兵”都和我一样——根本就不能下水(汗!)。

所以我得为每一位“水兵”分别进行“水上安全教育”,我可不想让骑兵一变成水兵就姓“沉”名“到底”了。

主要的安全措施还和以前一样——将“水兵”们捆在筏子上。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选择比较平稳的河面的原因。

29日早上。第一批五个木筏子放入了大河中,20多名“新扎水兵”战战兢鼓地登了上去,我举斧把系在河边木桩上的麻绳砍断,五个筏子先后飘了出去,从筏子上传来一阵惊叫声。

不过太昊战士的素质总还是不错地,十来分钟后,终于全都按这几天来训练的动作要领,开始同步地划动木桨。

五个木筏子在我们面前晃来晃去。划了半天,跟我上次一样,费了老大的劲,却没划出多远的距离。

“砰!”

两个筏子上地“水兵”手忙脚乱地将筏子碰到了一起。其他筏子上的“水兵”慌忙用力刑水避开。

还好,匠人们准备的麻绳质量还不错,两个筏子都没有散开的迹象,但也让筏子和岸上的人骇然失色。

半个小时后,五个筏子终于开始远离岸边,并以较为准确的方向前进。

第二批筏子投入运行,我也在这一批。

这一批筏子里有一个扎得比较大。我让匠人在筏子中间树了一根桩,尝试着将一匹马牵了上去。结果这家伙让我们延迟了足有一个小时!

10来个人踩下水稳住筏子,两个人在筏子上拖,四五个人在岸上赶,折腾了半天才将这匹“绝不上船”的旱地马牵上了筏子(几乎是抬上去地)。而且从上筏子后的表现来看,它的胆子也不比我们的水兵大多少。

我也在这个筏子上,但为保险起见,我没舍得让云龙上来  我还没找到保险公司。为这个已经与我相伴十来年的伙伴保个险。

有了我在筏子上。这个大筏子负责划桨的六名水兵配合得很好,还及时避开了与其他筏子的碰撞,顺利地驶向对岸。

两个小时后,我们已经与其他筏子保持了较明显的优势。第二批地四个筏子已经远远落在了后面。要不是怕有筏子掉队,我们还可以将他们抛得更远,我们甚至已经能看到第一批筏子里落后地两个了。

从他们的前进路线看,这么个简单的运输工具在方向掌控上的确还差得很,只比飘在水面地几块木头好上一点点。主要是依靠划桨人员的协调动作来保证前进方向,这方面稍差的筏子很快就会落在后面。

受到筏子中间栓马桩的启发,我甚至开始想像,用一面帆来驱动木筏子的前景——后世的帆板运动,不就相当于在木筏子上加上一个三角帆么?

五个小时后,我们的筏子已经和第一批出发的筏子中最领先的那一个齐头并进了,其他的筏子只能缓缓地跟在后面。

我观察了一下,能基本和我们保持平行的这只筏子上,五名水兵的确配合得比较好,加上几个人的体型都比较壮硕,臂力肯定要好得多。

我们的筏子上多了一匹马,但同时也多了两名水兵,速度当然要快一点,最后还是我们的筏子上一名水兵率先叫起来:

“族长!我们要靠岸了!”

河岸虽然早已经看见,但现在才近在咫尺。

站在岸边,那匹吓坏了的马现在高兴地撒着欢儿,我回头看着逐步靠近的其他筏子,和眼前滔滔的大河,同样兴奋莫名。

大河!我渡过来了!

第一百四十三章 … 重建运输

在河岸边上我们搭起帐篷,建立一个简单的“登陆基地”,然后向周边展开搜索。

我原来指望首先见到一个鸟图腾的部落,毕竟我们朝向的是少昊的方向在前进,尽管由于大河的流速会导致一定的偏差,但按水的流速和我们对航向的控制来看,最多也不会超过20公里左右的偏差,应该还是在少昊族的方向。

为了与后续的登陆人员保持联系,我们在岸边燃起烽火,刻意制造大量的浓烟,告诉对岸的基地,我们已经顺利登陆,并为他们后来的登陆者指引一个大概的方向。

第二天,渡过来的人员分为三组。一组留守营地,一组登上两个筏子,开始尝试往回划,第三组人最少,只有一人一马,负责向周围侦察,寻找最近的部落。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还没到中午,一阵急骤的马蹄声传来,不是单骑出去的骑兵返回,而是从草原上奔来一队骑兵,大约有30骑左右。

本来我还本着“小心驶得万年船”的原则,正打算命令留守的战士们作战斗准备,但一面执在首骑战士手中的一面墨龙旗让我放下心来。

在这几年里面,由于太昊的支持,少昊和黎族都有了一支不小的骑兵队伍,但两族加起来总量也没有超过100骑,主要是满足部族间的通讯需要,或者像黎族那样作为战斗指挥机动力量,数量一直很少。像这样以30骑以上的规模出动,一般只有太昊和大元诸城才做得到,其他两族除非是族长出动,否则没有这么多机动力量。

更主要是那面墨龙旗,是大元诸城和太昊的独有标志。

很快,30余骑就冲到了河边。领头的骑兵手执墨龙旗,一踩蹬,很漂亮的一个空翻,连旗一起转了个圈,落在我面前。

“贸易城战士马付,见过族长。”这名战士干脆利落地跪在了湿泥里。

“起来,大元族战士什么时候学会了这个!”我笑笑,将他扶起。这小子最多18、19岁。像我当年重生时的年龄,却远比当年我看到的木驼、马齐他们看起来要机灵得多,裸着上身,肌肉贲起,肤色晒得黑红,有一股彪悍之气。

不只是他,这队骑兵看我的眼光中都有一种热切和仰慕,在他们眼里。村长是传奇和神话。是力量和智慧的综合体。是等同于神一般的存在。而我从大河对岸划过来筏子更为这个传说增加了一个最有力的佐证。

“昨晚我们就看到了这个烟。”马侑指着不停冒出浓烟的火堆,“要不是天色快黑了,昨天就能过来。今天出发以后在路上遇到一群狼,又耽误了一阵。所以现在才到族长这里!”

小伙子说话比较激动,但基本上把意思说明白了。

没想到我们给对岸发信号的烽烟反而成了贸易城骑兵找到我们的路标。

保留了绝大多数渡过河的战士留守营地,我和贸易城骑兵们同行,向最近的少昊族进发。出发前。又一批筏子载来了更多的人和物资,现在营地已经有了71名战士。搭起了50来个皮帐篷,有了足够的自卫能力。

绕过途中冒出来的几条小河,第三天中午,我们已经远远地看到了少昊的神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