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玄武门-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靖后退一步,跪伏在地衷心道:“陛下圣明!”

皇帝转过头凝视了他良久,忽然笑道:“李靖啊,你这个人,让朕说你什么好呢?你的战功卓著,说起来就是封你一个异性王也不为过,然而蹉跎至今,半壁江山都打下来了,还仅仅是个郡公。朕身边的这些将军,再过一阵都将得国公之封,叔宝封胡国公,之节封卢国公,敬德封吴国公,他们跟着朕从虎牢关一直杀到玄武门,从龙拥立之功,朕必须厚赏……”

李靖暗自叹了口气,说来说去,皇帝还是说起了这个话题,看来这件事情不说个清楚明白,不仅自己睡不安稳,就是皇帝也万难安寝。

他抬起头,脸上浮现出一个憨厚的笑容,缓缓说道:“诸位将军从龙有功,臣不羡慕,不管是于太上皇还是于陛下,臣都是罪人,不敢言功!”

李世民负起手来回踱了两步,斟酌着词句道:“上次张亮去找你,是朕遣他去的,朕不知道你究竟是真的不明白还是故意装糊涂,事情过去了,朕也不愿意深究,但朕想知道,你究竟是怎么想的?”

李靖神色从容地道:“臣知道那是陛下的意思,臣没有给张亮确实应答,是臣故意装糊涂,臣有罪,甘愿受陛下惩戒……”

皇帝摆了摆手:“惩戒云云,不需提起,朕今日提起此事,没有秋后算账的意思,朕只是想知道你的想法意思!”

李靖抬头道:“武德初,陛下救臣性命于太上皇驾前,究竟是想收臣为自家羽翼呢,还是想为国家朝廷留一有用之身?是公心还是私德?”

李世民笑道:“那时候朕还没想这么多,救你当然是出于公心!”

李靖躬身道:“这就是了,臣是大唐的臣子,却非太子或秦王的家将。臣虽也姓李,却非皇室成员,陛下的家事,臣自然不敢与闻,也实在不愿与闻。”

李世民沉吟片刻,面色凝重地问道:“若是朕与废太子建成真的刀枪对阵,当其时你究竟帮谁?”

李靖毫不犹豫地答道:“臣谁也不帮,臣是军人,手中的刀枪是用来应对外敌的,不是用来参与内争的。”

李世民凝视了他良久,苦笑道:“原来如此……”

从显德殿出来,李靖才发觉汗水已将内衫打湿了。适才当殿对答他虽坦然淡白,然而心中对皇帝能否接受这个解释却也暗自打鼓。在朱雀门外上了马,随从他回朝的中军将领苏烈上前道:“末将恭喜大将军了,荣升兵部尚书,这是莫大喜事啊!”

李靖苦笑了一声:“你们懂什么?在朝里做官,升迁未必是福,降黜也未必是祸……”

苏烈愕然道:“大将军,这是……?”

李靖却不再多说,扬起马鞭道:“不要多问了,随我去江国公府……”

……

陈叔达贵为宰相,又是前朝皇室后裔,受封国公,在长安的居所却极寒酸不起眼,府第大门口连块像样的上马石都没有,门也极小,若不是上面一块和周围景致极不协调的牌匾,李靖险些便走过了,那牌匾上是武德皇帝的御笔题字“敕造江国府”。

李靖下了马,命苏烈等人在府外等候,走入大门里,向门子恭恭敬敬报了官职姓名,不多时内堂出来一个管事,向李靖打了一揖,陪着笑道:“将军久候了,老爷有请大将军内堂叙话!”

入内堂叙礼毕,分宾主落座,陈叔达笑道:“药师入掌兵部,可谓众望所归了!”

李靖摆了摆手:“相国莫要取笑了,李靖正是一头雾水,前来请老相国解惑的!”

陈叔达哈哈一笑:“朝廷里翻来覆去,无非就那么点事情,又有什么弄不懂的?”

李靖叹息着道:“皇上今日在朝堂之上忽然作色,为一点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就黜落了一个侍中一个中书令两位宰相,举朝文武谁不心中惴惴?这个时候突然升我为兵部尚书,可笑房相却口口声声说我‘出将入相’,真是让李靖惶恐不安无地自容了!”

陈叔达敛去了脸上的笑容,面色凝重地看了李靖良久,叹息着道:“这又有什么难猜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皇上要大换武德旧臣了。”

他顿了顿,道:“政事堂宰相之中,尚书仆射地位最尊崇,中书令职责最重要,侍中的权限最小,说起来不过是个装点门面的花瓶罢了。而今皇上加强了门下省的职权,实际上就是在分尚书中书两省的权。尚书省管六部九寺十六卫,总揽行政军事,权力太大了,所以皇上采纳了韦挺的谏言,将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虚置不授,剩下两名仆射,让他们相互牵制,权力也就自然而然削去了一半。中书省的职责,说起来不过‘知制诰’三个字而已,然则这却是天下最要紧的权柄,皇帝要做什么事情都要通过他们来草拟敕书,什么都瞒不过他们,这个职位除了房杜,还有谁来做更能让皇帝放心呢?

至于说房玄龄说你‘出将入相’,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谁说兵部尚书就不可以拜相?以药师你的功勋才略,就做一个宰相也是绰绰有余的!”

李靖连忙摆手:“陈公莫要取笑我了,让你说得我这心里心乱如麻,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陈叔达笑了笑,却不接他的话头,反问道:“你知道如今皇上身边,最受信用的近臣是谁么?”

李靖想了想,道:“长孙无忌和房杜二公吧?谁都知道,这三个人是天策府的顶梁柱,皇上最信用的人,自然是他们!”

陈叔达笑道:“你说的不算错,不过却是老皇历了,皇上如今最信用的人不过是一个区区五品官,就是秘书监信任的少监魏徵魏玄成。说起来他所兼任的秘书少监和右谏议大夫,都不过是五品职衔,然则其人居于帝侧,所上谏言无有不纳,奇*書网收集整理又堂而皇之列席政事堂宰相会议,你说说看,他品轶虽低,如此权柄,不是宰相又是什么?”

李靖惊讶道:“他不是三省首长,怎能入政事堂议政?”

陈叔达看了他一眼,笑道:“这权限药师你也有,你不知道么?明日午时政事堂议政,你便可以前去参与了!”

李靖大惊:“陈公,你就不要再拿我取笑了,我虽说出任兵部尚书,离着入政事堂可还远得紧呢!”

陈叔达点了点头:“兵部尚书确实没有资格入政事堂议政,不过今日皇上在显德殿口述敕旨的时候,我记得除了说由你出任兵部尚书之外,还说了一句话,特旨参议朝政得失,是不是?”

李靖点了点头:“是有这么一句没头没脑的话,我一直在想,这是什么恩典荣耀……”

“这不是什么恩典荣耀,这是政事堂宰相的代名词!”陈叔达冷冷说道。

“啊——”李靖大张着嘴,再也说不出话来。

陈叔达耐心地解释道:“自皇上入主东宫以来,不管是廷议还是堂议,以前的规矩渐渐都变了。兵部尚书是三品官、谏议大夫是五品官,太子詹事主簿则是七品官,按照规矩,廷议堂议,这些人都没有资格参与,可是皇上给他们加了诸多名义,或曰参预机密,或曰参议得失,或曰参预朝政,便一个个入预枢务。这一层凡京城官员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这个参议朝政得失,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房玄龄说你是相,原本也是不错的!”

李靖迷惑地道:“如此七品官也可以拜相,岂不是乱了朝纲?”

陈叔达哈哈大笑:“药师怎么如此迂腐?什么是相?秦汉三公即是宰相,至汉中大司马大将军均可为相,至后汉尚书令主掌内廷,是真宰相,大司马大将军不加‘录尚书事’亦不得为相,最近这几十年来,三省并立,尚书中书门下长官,朝野视之为宰相,然则尚书令原先不过是皇帝身边的总书办,中书令为宫内宦官之长,侍中为侍从之长,都不是什么显赫的禄位。便是现今,老夫为侍中,命虽为宰相,实则也不过是个三品职衔罢了。只要有宰相之实,七品官便不能拜相么,这却又是哪一家的规矩?”

李靖长长吐了一口气,缓缓点头。

陈叔达又道:“其实,这不过是皇上的权宜之计罢了,皇上登基,自然要改换宰相班底。然而武德年间的旧臣不能仓促撤换,皇上信任的能臣干员目下品轶太低,骤然间超拔,有碍物议视听,说起来皇上也是不得已啊……”

陈叔达沉默良久,叹道:“药师啊,我与你舅舅韩公相交莫逆,有一件事,还望你能助我一臂之力!”

李靖抬起头看了看他,愕然道:“陈公但有差遣,李靖万不敢惜力!”

陈叔达缓缓道:“说起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过一阵子,你上一道弹劾奏章,就说老夫年老骄狂,君前无状,应予严惩就是了……”

“啊?”李靖又一次愣在当场……

第六节

第 六 节

武德九年是大灾之年,在突厥入寇的危机渡过之后,朝野上下的注意力几乎不约而同地转移到了赈灾度荒上。春夏大旱,大河南岸的几个道几乎颗粒无收,南方数道虽说好一些,却也几乎请空了州郡府县的所有库存方能勉勉强强度过这个冬天。十一月初,尚书省一日之间发出三道上敕,免除天下州郡所有赋税徭役,各地以县为点设立赈济粮棚,准许各郡灾民跨郡就食。即使如此,朝廷一系列的措施在来势汹汹的大灾面前仍稍显无力,各地呈报上来的恶毙人数仍然不断攀升,尚书省六部、中书省六房、门下省六科连日会议对策。自十一月开始,全国范围内所有在建工程一律停建,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吏衙署大幅裁减开支,十一月初十。尚书省发布上敕,举国四品以上官吏俸米减半,十一日,由淮安王李神通、江夏王李道宗、河间王李孝恭、魏国公裴寂、宋国公萧瑀、赵国公封德彝领衔上奏免除所有开国功臣封邑内一切租庸调赋,贞观皇帝下敕照允。十二日,兵部尚书李靖上表奏请开放军仓以军粮赈济灾民,同日,秘书省少监谏议大夫魏徵奏请削减太极宫大安宫宏义宫日常用度三分之一,次日贞观皇帝下敕,除太上皇用度照旧外,内宫一切日常用度均削减二分之一。

朝廷上下一干人等为了度灾忙得人仰马翻,而武德贞观新旧交替之事仍在紧锣密鼓的动作当中。

九月己酉日,贞观皇帝与诸臣大朝于显德殿,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敕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不曾想一句戏言,诸臣竟然当真,宗室亲贵之中身份最显赫的淮安王李神通公开呼叫不公,言道:“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不过是精于刀笔口舌之事,便功居臣上,臣窃以为不能服。”。李神通一番话引起了贞观皇帝不满,公开驳斥他说:“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实则也不过是事机急迫为保自家性命罢了。武德四年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馀烬,叔父望风奔北。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王叔乃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却不能以私恩相酬而罔顾公议寒天下之心!”。诸将纷纷拜谢:“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我等安能不安其分?”遂皆悦服。

当月。中书令房玄龄秘奏:“陛下登基以来,西府旧人未迁官者颇多,皆多有抱怨道:‘我等追随殿下多少年!而今官位品轶反居东宫、齐府旧臣之后,是何道理?’”。翌日尚书省颁敕:“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

这两件事,外人看来似无破绽,然则在熟知唐室内情之人看来,一向逍遥自在与世无争的淮安郡王李神通此番何以公开站出来自述不公,而一向谨慎小心的房玄龄何以一改常态在皇帝面前为昔日旧伴邀官索爵,却始终不能解。

九月末,贞观皇帝手敕,命于置弘文馆于殿侧,聚经史子集四部书二十馀万卷,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以本官兼学士,更日轮值。每日皇帝显德殿听朝之隙,引诸学士入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商榷政事,往往直至深夜。九月三十日,尚书省再发上敕,取三品已上子孙充弘文馆学生。

十月丙辰日,长安现天犬食日,贞观皇帝急召太史令傅奕,再问吉凶。傅奕言道:“建成、元吉虽伏诛,其魂未归,怨气在腹,郁结不散,是以偶以蔽日!”

翌日,贞观皇帝命中书省拟敕,追封故太子建成为息王,谥曰隐;齐王元吉为剌王,以礼改葬。二王入葬之日,皇帝于宜秋门亲送,神态悲戚,大哭不止。侍中王珪、左散骑长侍韦挺、秘书少监魏徵奏请请陪送至墓所,李世民不但当即诏允,且命薛万彻、谢叔方等宫府旧僚一同送葬。

十月中旬,户部尚书裴矩奏“百姓遭突厥暴践蹂躏者,请户赐绢一匹。”贞观皇帝斥责他道:“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能以户为准笼统补偿之!”,下敕命以每户人口为准给赐。。

十一月初,尚书省颁布上敕,行文天下,除淮安、江夏、河间三王外,余者宗室郡王皆降爵为郡公

十二月,贞观皇帝李世民下敕册封三皇子长沙郡王李恪为汉王,四皇子宜阳郡王李祐为楚王。

次年一月,尚书省颁敕天下,改元贞观,是年为贞观元年。

贞观元年一月中旬,皇帝正式下敕:“自今尚书、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名‘参议得失’。”自此“参议得失”作为政事堂宰相代名词便固定下来,第一批以此名目入阁拜相的有兵部尚书李靖、散骑长侍韦挺、大理寺卿戴胄及秘书少监魏徵四人。

一月下旬,贞观皇帝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弘文管学士及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等官员重新议定律令,改绞刑五十条为断右趾,李世民览奏犹嫌其惨,言道:“肉刑于前汉文景年间悉罢之,我朝立国已久,不宜复设此刑。”蜀王法曹参军裴弘奏请改为加役流,流三千里,居作三年;贞观皇帝诏允。

二月初,秘书少监参议得失魏徵上奏:“隋末丧乱,豪杰并起,拥众据地,自相雄长;唐兴,相帅来归,上皇为之割置州县以宠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