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1978-第2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好,这个星期天我会去北戴河,如果你有时间,不如一起去,那里可是很好的避暑胜地,远比坐在用空调制冷的地方要舒服得多。”严森说道,虽然北戴河已经逐步对外开放,但是最好的地域却还是属于中央领导人的专用区域。
“没问题。”王小明知道也许是自己的这套理论打动了他,虽然自己并不知道严森到底是中央哪位领导人的专职秘书,但是能号称国家级领导人,总共也就那么几位,用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过了两天之后,也就是星期六的上午,严森又致电给王小明,此时他已经人在北戴河,只能通过电话和王小明取得联系。
“明在会有车去你下榻的宾馆接你,到时你就在房间里等总台的电话就是。”严森说道。
“什么时候?”王小明道。
“上午八点。对了,到时你一个人来就是,你的那些手下就没必要再来了,这里的安全你绝对可以放心。”严森显然知道普希夫和保尔他们的存在,要知道他这次要让王小明去见的可不是一般人,那里的安全级别可是国家级的,就算王小明的保镖再好,也不可能有那里保险。
“这没问题。”王小明一愣,看来明天不但他们不能带,这段时间一直戴在身上的窃听器也得拿下来。
第二天早上八点,王小明房间里的桌机准时响起,王小明很快就下了楼,在酒店外面已经停着一辆甲A开头的红旗车。王小明从看到那司机第一眼就知道他绝对是个军人,虽然穿着笔挺的西装,可是身上那股军人的彪悍气质却是怎么换装也换不掉的。
那人手里有王小明的照片,在对照过照片和亲自询问过王小明的资料之后,竟然还用仪器对王小明作了全身检查,把王小明身上的钥匙、手机全部装在一个档案袋里才让王小明上车,而自从王小明上车之后,他却再也没有与王小明说过一句话,直到到达目的地,他才说了三个字,请下车。
王小明知道,能开这种车的,嘴巴本来就相当严,与自己多说一句话都是严重违反了纪律。所以他也没有故意挑起话题,等到了地方,很干脆的就下了车。
一下车,王小明就看到了严森,王小明笑着迎了上去“严秘书,这里的空气确实比车里用空调制造出来的冷气强啊。”
“你能喜欢这里就好,走吧,我给你安排了一个地方。”严森笑道,自从前几天自己无意中向自己的领导说起王小明的这番改革的理论时,当时长官就指示要见一见这个王小明,这才有了今天的北戴河之行,否则以严森的职务,他无论如何也是不敢私自就把王小明带到这里来的。
“既然到了这里,那就一切听你的安排了。”王小明知道既然严森郑重其事的把自己叫来,那肯定是要见大人物,而最有可能的就是严森的直接长官。
“你先在这里休息一会,等会我再派人来叫你,对了,你的私人物品可能还要在我这里保留一会,等你离开的时候才能归还给你。”严森说道,手机等无线通讯器材的出现让安全保卫工作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一个小小的手机比以前的发报机要厉害无数倍,就算王小明没有丝毫恶意,可是这样的东西还是不能让他在这里使用。
“严秘书,我能知道等会我要见的是哪位领导吗?”王小明很理解的点了点头,从那位司机的身上他就知道今天要见自己的肯定不是一般的人。
“等会你就会知道了。”严森笑了笑却并没有回答王小明。
王小明在享受了一个多小时的休闲之后,严森终于再来来到。“长官亲自来了。”他看到王小明之后轻声说道,本来按他的意思是在合适的时候带王小明去见长官,但是当那位长官得知王小明到了之后,却宁愿不去泡那个温泉,也要先来见见王小明。
其实不用严森说,王小明也看到了走进来的那位老人。他身材高大,表情冷峻,如果不认识他的人一眼望去,胆小的人可能会吓得脚都发抖。但是王小明看到他之后,却是浑身激动不已,他的手指头甚至不由自主的轻轻颤动着,王小明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今天要见的竟然是马上就要担任国务院总理的那位湖南老人。
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冷峻果断……这些词语突然从王小明脑海里脱颖而出,在前世的时候,如果要问王小明最欣赏哪位国家领导人,也许除了开国第一天和总设计师之外就要数这位不管前面有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的总理了。
直到十几年之后还是有很多人在指责他所主导的住房、医疗、教育和国企等系列改革中,利益所损最大的是中下阶层民众。所以既有人说他是铁腕人物,也有人说他是历史的失败者。可如果要站在改革的本质上来说,我们就会对他所做的一切都能理解。
改革成本实际上是按人头分摊的,虽然在面前这位老人的主导下已尽力减轻改革方案对民生的震荡,但对于低收入阶层来说,仍然负担得很吃力。为什么改革成本不能按收入水平分摊?因为这不符合改革本身的逻辑。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孕育出私有经济,化生出阶级。在转轨过程中,“公平”是暂时不能不被置于第二位的价值。要刺激起经济增长的效率,建构起经济发展的动力,对“公平”的关注,暂时就只能止于底线之上。
这实际上又回到马克思以前的公平观。传统观念认为,结果平均的“公平”,只是一种空想;现实可行的,是阶级社会中人人有机会改变命运的“机会平等”。马克思蔑视这种公平,认为资本主义的“机会平等”中蕴藏著大量不平等的罪恶。马是对的,真正的“公平”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从来不曾有过。
马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设想通过消灭“私有制”来消灭阶级,实现结果平均的理想。但一方面私有制的消灭抹杀了社会分工,使社会发展丧失了最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公有制国家的强势集团在私有财产之外据有了大量特权,制造了新的不平等。事实上,只要资源稀缺性存在,实际占有上的不平等就不会消失。反复试错的结果是,人们不得不接受“机会平等”的有限公平,承认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合理性,容忍一定程度的不平均结果。
中国正处在向私有制经济和阶级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其间的不平等,必然比已成型的阶级社会更甚。
也许现在王小明知道为什么这位老人会接见自己,要知道以他的性格,绝对不会因为私情而影响工作。王小明虽然曾经想以自己这套言论来引起严森以及他身后的人注意,没想到竟然一下子就让这位即将成为国家二号人物的老人的注意。
而这位共和国瑞任的副总理又何尝没有因为看到王小明而惊讶呢……
第四百一十八章 忘年交
第四百一十八章 忘年交
“听小严说你对改革有一番理论,我很感兴趣,听他说你很年轻,可是见到你本人之后我才知道我还是低估了你的年龄,没想到我竟然还有这么小的一位知己。”老人快步向王小明走来,一点也不像一个七十岁的老人。
“朱……总理。”王小明没想到这位以冷峻著称,竟然是如此的和蔼可亲,这要是被外面的记者知道了,那还不得惊得掉了下巴?
“我来这里是休假的,在北京工作太忙,好不容易才来这里休息几天,听小严说起你,所以才想请过来,没打扰你吧?”朱说道。
“没有没有,能见到您是我的荣幸。”王小明激动的道,他并不是因为面前这位老人的身份和地位,而是因为他的人格和牺牲精神,他退位之后多少人曾经对他破口大骂?可是他不管是在什么场合,从来都不说一句,退位了就什么都不讲了,不顾名利,现在的人有几个能做到?
“我听说你对中央目前的政策有看法,理解得有别人不一样,来,跟我说说你的想法。”朱说道。
王小明知道,大刀阔斧,锐意改革的是朱镕基;雷厉风行,快速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的也是朱镕基。朱深明经济转轨期的逻辑和需要掌握的火候,因此,他为社会变迁划出了一条底线:分化是必须的,但只能到此为止。
王小明其实早在前几年从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就开始观察他的行为,其实他的倾向性还是有的:对于加速社会转型的改革,朱总是尽可能全力推进;对于“公平”价值和底层生活保障,朱只是做到底线之上。这是由改革本身的目标和逻辑决定的!
这说明朱的著眼点,并非社会一时的稳定,而是国家长远的未来。社会大众暂时损失利益的可能性,再加上意识形态的障碍,曾经使总设计师迟迟不愿意启动更深层改革,以至于问题越积越厚,后来者负载越来越重,改革者处境越来越难,腾挪闪转的余地越来越小。
朱的历史责任感和个人风范都不允许他继续因循苟且,踟蹰不前,因此他毅然走向“地雷阵”和“万丈深渊”,不惜承担改革者必然要承受的骂名——只有到十年、二十年之后,人们才能深切理解朱在就职答问时一番肺腑之言的深沉涵义。
“有人曾经说我偏向国有企业,不对国有企业的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对此你有何看法?”朱看到王小明很拘束,主动挑起了话题。
早在前年,由朱主导的宏观调控中,他就曾经说过,不放弃低效的国有企业。中国的事情很复杂,不能完全按经济规律办。
给陷入困境的大型国企输血,既是一种政治上、意识形态上的必要妥协,更是一种顾虑到大多数人即时利益的策略让步。如果国家金融力量转而支持私有企业,那么本来就已经陷入困境的国企,在遽然断奶下,必然会訇然倒下。
那不但在政治上不好交代,成千万上亿的失业工人更无法安置。正在扩张中的私企难道能容纳下这么多工人?中国的失业问题,根子在人口过多,劳动力过剩,只有低效率的国企才能容纳这么多“多余”的人。这是一种变相的社会保障机制;这也是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完善以前,低效率的国企有必要尽力维持的理由。转型期也是敏感期,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成燎原之势。国企倒闭,大量工人突然失业,而私营企业聚集和增殖的财富短期内又不可能转化为社会福利,怎么办?改革不能不瞻前顾后,匍伏而行。
“您曾经承诺国企三年脱困,让他们适应市场,也许在目前是最好的办法吧。”王小明选择性的说道,有些话他可以跟严森畅所欲言,可是对着这位老人,王小明知道很多话他只需要稍微说几句,对方就能了然于胸。
朱并非不知道国企已不可救药,实际上朱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推动私有经济取代国有经济。但很多事在朱是只能干不能说,甚至还得说相反的话。
实事求是地看,在朱任上,国企改革的进展和力度都是最大的。但是改革涉及到千万人的利益损失,更要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心理感受能够放大或缩小人们的实际承受。如果国企职工们感觉到自己已经被抛弃,那么他们心中余下的只会是对生活的绝望,对社会的仇恨。只有让他们仍存希望,改革才可能按部就班进行。这有点类似股市:只有制造利好,庄家才能悄悄出货。朱作为政治家,其公开言论都是政治行为,只能作如是观。所以面对批评和指责,我们也许图了一时的嘴快,但是当冷静下来,仔细查看整个改革和历程时,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位老人是多么的可敬。
“是啊,三年脱离困,看来,如果政策不向他们倾斜,不要说三年,也许三十年也不可能真正做到脱困。95年的时候我主导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现在软着陆了,可是却被人说扼制了经济活力,我想你应该不会这样想吧?”朱对于王小明短短的回答并没有不以为意。
95年他宏观调控搞“软着陆”,扼制了经济活力,导致十几年后的通货紧缩和经济疲软,其实二年多后就已经开始出现了这种后遗症,这也是很多人,包括几千万的下岗工人和中下层阶段对他最大的诟病。
不可否认,21世纪出现的通货紧缩与朱1995年实施的“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确有相关。经济周期,本来就是客观经济过程与人的主观对策互动的结果。由于政策效用有一定滞后期,度在哪里,很难把握。如果再适逢外界变化,治理通涨的措施往往会导致通缩,反之亦然。这本来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道理,但今天的许多经济学家,特别是那种只知道砸砖的砖家,只图嘴巴痛快,将这些东西早扔到九霄云外去了。
如果没有朱从1995年开始的铁腕整治,以当时中国的家底和状况,中国很可能是金融风暴中最先倒下,并且跌得最重的国家(当时有很多金融大鳄瞄准了中国)。看看马、泰、菲、印的惨状,究竟是要金融崩溃,还是要二十年后的相对疲软?虽然金融风暴还没有发生,但是现在已经初见端倪,王小明是过来人,他当然知道。可是面前的这位老人却能准确的预见和提前预备,否则中国这个巨人也许会在一刹那间轰然倒塌……
孰是孰非本来不难选择,但社会批评家们往往是“常有理”,他们号称两者都不想要,他们只要繁荣和增长,无限的繁荣,永远的增长。那么请问他们即使是站在事后诸葛亮的位置上,可有什么解困良方?没有,连马后炮都响不了;要不就是毫无可操作性。他们的意思大概是:干活是你们的事,我们只管批评,只负责指手画脚。
可是现在王小明怎么好对他说呢?难道跟他说由于你的宏观调控而使得我国在即将要暴发的东南亚经济危机中幸免于难?那样的话,也许王小明可能会被直接送到精神病医院去的。
国有企业本来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现在要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国企只要不是在垄断行业里,那基本上就会被淘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而朱的做法,只是为了延迟或是缓解他们被淘汰的时间,这也是变相的一种社会保障机制吧。等到社会保障机制完善之后,国企才会大面积的倒闭。就像王小明在NC市那样,如果他不能保证原重型机械厂工人的安置问题,那不管他的收购价格出得再高,NC市也不可能把重机厂卖给大可公司。
还有一个受指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