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庶门-第2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主此话何意?”

“若国书真为刘文严代笔,那他既然选择与顺朝和谈拜顺朝为上邦,就证明他有归朝之心。而并非像皇上所言他是投敌。”

袁博朗冷声道:“公主是让老臣不计较此事?”

“非也!此子如袁相所言,狼子野心。现下他流落草原,军权又被花集安所窃夺,若他此时归朝,不趁机除他,那日后再无机会。本宫来找袁相商议的就是此事!”

第三百九十四章奇妙的同盟关系

袁博朗很诧异,苏碧要“除”刘文严?

这俩人一直是同流合污的,如今竟突然反目,还找他这个原本的敌对之人来商议此事!

“公主的话,老臣有些不解。”袁博朗神态冷淡说道。

苏碧道:“聪明人不说糊涂话,刘文严擅权,恐怕早就是您老的心腹大患。此次他背信弃义投靠突厥,虽可能是权宜之计,但毕竟为我大顺朝所不容,此时若不除他,待他日后重掌军权,再除就已非易事。难道袁相希望看到我大顺朝断送在这样一个狼子野心之人之手?”

袁博朗被苏碧慷慨陈词的话说的一愣,苏碧很少有会跟人侃侃而谈,而这次谈话的对象竟然是以前她的敌人。

毕竟两个人并非统一战线,在刘文严率兵出征之后,不管是文武百官还是皇帝,都在尽量疏远这个曾经辅佐皇帝登位的皇室公主。本来袁博朗大可一笑不理,但在细想了苏碧的话之后,他又不得不重视。

刘文严的确是太可怕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本来以为他就算是不死也再兴不起波澜,没想到他马上就为突厥人写就了国书,让人记起了他的存在。现在刘文严的凭靠不再是他所掌控的三军,而是即将灭国的突厥,如果刘文严就此归朝,的确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时机将他除去。

“此话,公主可是有跟皇上商议过?”袁博朗问道。

苏碧冷笑道:“袁相觉得,这话皇上能听得进去?”

袁博朗微微苦笑,这皇帝是被猪油蒙了脑子。虽然他对刘文严的管束有些抵触。但从未动过除去刘文严的念头。

现在若刘文严归朝。皇帝肯定是百般欢喜。日后刘文严即便失去了军方的支持依旧可以呼风唤雨,皇帝或许还需要他来帮忙制衡花集安,或者让刘文严设计将军权夺回来。那军权就可能在花集安和刘文严这两个权臣手上再轮换一次。军方将会持续动乱,必然给未灭国的突厥和国中的反叛势力可乘之机。

“此时谈此事为时尚早。”袁博朗道,“还是应从长计议。”

苏碧能听出袁博朗有推诿的意思,并未勉强,从怀中拿出一份名单,交给袁博朗道:“袁相看看。这里有些人,若是袁相觉得合用,尽管调用便是。”

袁博朗很恼火,感情苏碧说了半天是为了托他提拔人手,但当他接过那份名单,看过上面所列人物的名字,他便收起了轻慢之心。苏碧为他所列的,正是苏碧手下的实权人物,在朝中都有自己的势力,其中就包括刑部尚书王简。

“公主。这……恐怕不合适吧?”

“有何不合适的,这些人手。现在也不得重用,若是袁相能栽培他们,也是他们的幸事。袁相说呢?”

苏碧说完笑着离开,袁博朗却拿着名单稍微诧异了一会。

这女人不简单,为了巩固皇家的政权,不惜将手上的人全部调出来,以显示出她对这次结盟的诚意。袁博朗拿着名单,也感觉出苏碧要除去刘愈的决心。这个一个权臣,的确也到了必须要除去的地步,现在朝中有这样实力的,舍去他袁博朗也真无他人了。

“刘文严,刘文严……你真的敢回长安城来送死?”

袁博朗长叹道,“你无权无势,回到长安城处处是敌,就算你有心有胆回来,也该知道这是一步死棋,要除你的何止老夫一人?”

…………

袁博朗的慨叹只是凭空而语,当然传不到刘文严的耳朵里去。

而袁博朗所说的问题,在此时的刘愈心中,也根本不是问题。首先,刘愈就不认为他回长安城是送死。

刘愈在突厥的政变,搞的是一波三折。

刘愈当时没擅自干涉突厥内部新可汗的推选,在刘愈的理想状态下,最好是缇木尔的父亲达尔多可汗来当这个汗。但毕竟,达尔多部族不过是突厥四大部族中居于最末的,加上达尔多可汗的昏庸无能懦弱,轮谁也轮不到他来继承汗位。

在当日杀死突厥天可汗之后,刘愈也是为让突厥人感受到中原人是来“帮”他们的,顺势推举天可汗世子般亦成为可汗。这样也让突厥的形势迅速稳定下来。更重要的是,刘愈想让达尔多可汗回到自己的部族中,掌握他自己的军队。

专横跋扈的天可汗死了,他小儿子般亦继位。

般亦当了天可汗第一件事就是“大赦”,不但赦免了一些犯事的部族,还保持了原有的草场分布,再加上顺朝人又答应不再赶尽杀绝,这对突厥各部族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之后也的确证明,顺朝人言而有信,在顺朝大军取得上林川一战的胜利后,并未急着进兵,而是在观望。

谁曾想,般亦当了突厥天可汗,当晚便被迫在达头部族的一些长老鼓动下,发起对达尔多部族的攻击。这也正中了刘愈的下怀。

当晚达尔多部族联合了其他部族,跟达头部族展开了突厥王庭的一场血战。在刘愈所率的三百多“火枪队”帮助下,达头部族节节败退,统治了突厥各部族一百多年,建立了突厥兴盛和繁荣的达头部族,在一晚上的时间里便成为历史。在般亦和族里的一些高层身死之后,下面的各部落也相继投靠了其他部族,达尔多部族在剿灭达头部族联合了原本达头部族的一些旧有势力之后,势力跃居为突厥各部族的首位。

此时达尔多可汗继承汗位就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

突厥内部的这一场变乱告一段落。达尔多可汗成为新的部族首领,继任天可汗,而缇木尔便成为突厥的“世子”,将来继承汗位。

突厥的事情解决,刘愈也到了回顺朝军营的时候。

刘愈带着霍病等人,没有着急到上林川与顺朝大军汇合,而是在上林川北一百多里的地方暂时驻扎下来。刘愈也是在观望花集安的态度。

本来刘愈也担心花集安会贪恋主帅的权位。谁知当晚花集安便亲率一小部随从,亲自去迎接刘愈归营。因而朝中之人所想刘愈跟花集安会斗个鱼死网破,那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第三百九十五章我班师,你回朝(上)

花集安在对待正帅之位归还的事情上显得很果决,没有拖泥带水霸占着权位,因为他知道,他是靠武义侯刘愈的声望才控制住全军,现在刘愈回来,他的声望降到了谷底。

没有人能像刘愈那样轻松驾驭的了像霍病、齐方等一群野兽,更无人比刘愈更适合主帅来弹压原本边军一系的老将。何茂虽然支持花集安,但毕竟何茂是长安贵族派的将领,他与从死人堆爬起来的那些布衣将军还是有所不同。

刘愈以中军主帅的身份归营显得很低调,再下一步,他便主持了大军的撤出。在北地寒冬到来之前,顺朝大军撤出了漠北,并一路向南往邵武关的方向撤走。

远在长安城,塞外的消息很难传过来,各方势力连刘愈是生是死都无法获悉,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对付刘愈的正妻,女军主帅徐轩筑的身上。同时,各方势力也在观察前锋将军府的情况。

他们调查的结果是,前锋将军府平静的出奇。

府上一切安宁,侍卫巡逻按部就班,连徐轩筑出城巡查也是很频密,副帅徐菜花倒是在入秋之后再没进过长安城,徐菜花每次到兵部述职,恰恰在同时徐轩筑也在城外。徐轩筑在避免女军权力出现真空状况的出现。

这让朝中对女军有所图谋的几方势力都无可奈何。

几方势力中,以两相党、新皇派和四公主派三派最为激进,这三方其实在刘愈出征之后就达成默契,试图来瓦解长安城刘愈的旧有势力来达到皇权对关中军权的全盘操控。

长安城两大营和新军方面处理起来很简单。将齐方和张无诸调出关中赴边关之后。刘愈其他的部属只属于虾兵蟹将了。皇帝很快将长安城两大营、六防司以及御林军全盘操控在手。唯独在女军这一块上,苏彦和袁博朗苏碧等人发现是无缝插针。

女军本就是一个很独特的军事体系。

首先,女军全都是女人,全国之独特,别无二家。

这是从大顺朝建国初期,祖皇帝的母亲有关,祖皇帝得母亲女军的帮助,平定了北方。因而顺朝建国之后女子地位不输男,甚至连公主都可以成为皇储。女军的建制也得以延续,而且在一百多年后顺朝平定天下之战中又立下功劳。

顺朝虽然建国有近二百年,但平定天下不过才六十年。

女军的独特性,使得男性的将领无法来统帅这支军队,而女子将帅通通都是出自女军之中,不管是副帅徐菜花,还是其他女军将领也都是只遵从女军主帅徐轩筑一人的号令。更让各方势力无奈的是,这些女人是出了名的死脑筋,不吃利诱也不懂变通。

女军听命于徐轩筑。而徐轩筑又是刘愈的正妻,油盐不进。这盘棋从一开始就是一盘死棋。就在新皇准备将女军也调往边关,彻底一了百了之时,发生了刘愈被闵少顷算计在草原上战败失踪的事。一盘死棋好像是出现了活路。

刘愈死了,而刘愈的旧党都投靠了花集安,使得朝廷一时陷入被动。如果此时再将女军推出去,那等于是给敌人填筹码,徐轩筑毕竟跟刘愈的其他旧党是不同的,她是刘愈的夫人,如果花集安对朝廷不利,那至少新皇还是可以通过亲情来感化徐轩筑。

刘愈自始至终都在帮新皇,这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朝廷对刘愈严防死守,但说到底他还是个忠臣,忠臣的遗孀更不该违背先夫的遗志,加入到叛军的行列。

于是女军继续保持原封不动,还是继续在长安城周围驻扎,连徐轩筑几次请调往边关去接应作战,新皇也都拒绝。

谁都知道,徐轩筑去不是为作战的,她一方面是想找丈夫,也是想找突厥人报仇。

她去了边关,就真的跟花集安还有刘愈那群旧部属变成一伙的,沆瀣一气。

有时候事情就是一波三折,刘愈没死。这消息其实最开始长安城无人得知,但刘愈却第一时间通过张无诸军中的斥候,从西域将这消息辗转带到了长安城,让徐轩筑得知。刘愈是不想家里的女人为他担心。

当时正是七月下旬。

刘愈在传递消息的同时,也带了一封密信回来,对家中事务以及一些军务有所交待。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醒徐轩筑要小心朝中其他势力的狙击。身在将帅的高位,刘愈知道自己的妻子也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他所安排的事情归纳起来很简单,照旧!

徐轩筑之后保持旧态,一切都装作好像并不知道刘愈还活着,该练兵练兵,该请调请调。事情又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北方战事大局已定,朝中的热闹依旧不知道刘愈还活着。

但因为军需官的一次失误,令户部的人察觉到西域这批贡粮有蹊跷,消息通过户部调查,再通过户部尚书李延年传达给皇帝和袁博朗,才让朝中大多数人认为刘愈还没死。世上毕竟没有不透风的墙,再之后,有很多“小道消息”都证明,现在的刘愈身在北方,但却没在顺朝中军之中。也就是说,刘愈虽然没死,但他并没有归营去跟花集安抢主帅的位子,而是选择了“单干”。

刘愈到底在做什么,没人知道。

直到十月十三,突厥国书抵达长安城,新皇才确信刘愈没死,而且投靠了突厥人。之后便有了十月十四的雅前殿议事,也就有了当日苏碧跟袁博朗关于“除去”刘愈的商议。与此同时,顺朝大军已分成两部,一部在齐方率领下撤到了金尧城,一部随刘愈和花集安已经回到了邵武关,而突厥出使长安城的使节队伍在突厥天可汗世子缇木尔的率领下也随顺朝军队出发,抵达了邵武关外。

刘愈没有擅权让突厥人进入中原的疆土。

因为刘愈此行低调,长安城的人也并不知刘愈已经回来,而撤回邵武关的顺朝军队名义上是由花集安所率。花集安的主帅之位经过新皇的诏书任命,虽然刘愈和花集安在军权上完成交接,但在皇帝重新任命刘愈为主帅之前,此事尚无法对外公布。

刘愈刚抵达邵武关,朝廷便下旨过来,一方面同意突厥使节出使长安城,另一方面,也让花集安率此次平定突厥有功的兵将回长安城接受封赏。本来这也无可厚非,但朝廷在旨意中所耍弄的一点小花样让刘愈感觉到危机,圣旨还言,因怕突厥人不轨,大军应继续驻留在金尧城和邵武关两地以做应对。

也就是说,只调将回长安城受赏,不调兵。

就算是将帅同回,花集安也不敢回长安城,他明知道回去了就必死。当初花集安发动政变处死闵少顷,令朝野震动。此时花集安得胜归来,朝廷已经动了除去他的心思。这也是为何在大军得胜之后,他愿意第一时间将帅位归还给刘愈的原因之一,因为他自知已经不容于新皇及其他权贵,得胜之日就是清算之时,只有刘愈才能保住他。

刘愈经过思量之后作出决定,由自己来代替花集安,率部分将领回长安城受赏。这也是刘愈回到中军之后,第一次正式露面,会见了以礼部官员为首来传圣旨的一行人。礼部的人见到刘愈,才真正确定武义侯还没死。

刘愈见到朝廷使节,直言道:“本侯大难不死,如今已重掌三军主帅之印,本侯这就随诸位回长安城,三军须留下一将帅镇守,金尧城以云金将军齐将军镇守,邵武关驻守则以花副帅担当。”

刘愈的话令使节面面相觑,凭他们的感觉,刘愈这么久没出现,这一出现就会重新成为三军主帅,其中一定有猫腻!不然不合乎情理。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现在的武义侯受制于人,被花集安“强迫”回长安城。而花集安自降身份为副帅,就不用回长安城去领罪。

不仅是朝廷使节,就连朝中大员诸如袁博朗蓝和等人,包括新皇也会认为,此时三军仍在花集安掌控之下。

但事实上,刘愈在归来途中早就将全军的军政大权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些不太容易管辖的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