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从白蛇传开始-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澶渊之盟前,辽一直和北宋处于战争状态。对马匹控制的很紧,只有极少数走私商贩垂涎高额的利润。才敢冒着杀头的危险向北宋走私极为少量的马匹,澶渊之盟后,北宋辽国之间虽然处于难得的媾和时期。辽也通过边境上的互市用马匹和宋朝交易辽国的生活必需品—茶叶、丝绸、铁器等·但辽也不是傻子,不会让宋发展骑兵,所以辽不仅对马匹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而且都是劣马;当然了宋也不是傻子·也控制了铁器等制造武器装备的原料。



河曲马在夏州党项李氏。



赵匡胤时期,夏州李氏家族对保证宋朝的战马供应起到了相当重大作用。李克睿死后,李继捧甚至主动到东京开封府朝觐,放弃世袭割据,也就是表示甘愿进一步加大羁縻程度。过了一段时间,此时宋朝唯一会打仗能打仗的皇帝赵匡胤早就死了,连外表看上去能吓唬一下人(主要是赵匡胤留下的近20万能战善战的禁军)、实则军事不精通的赵光义(疲劳之师去跟辽打·结果葬送了赵匡胤留给他的那支精锐)也死了。



这个货本来应该用他哥留给他的20万精锐先去整合夏州各部,然后再去攻打北汉的;结果他用疲劳之师和契丹一打,这支精锐损失惨重。



党项部落觉得自立的机会来了,和大宋之间也就变得时战时和,战马供应也就断断续续的。。。。。



后来李元昊之后,北宋基本上不能从西夏得到河曲马了。



最后一处便是西南吐蕃诸部落的西南马。



相比起辽国和夏州李氏(后来的西夏),西南吐蕃诸部和北宋的关系要好上许多,所以宋从辽国和夏州党项部落不能获得足够地马匹时·就会转而向吐蕃诸部购买马匹。可惜西南吐蕃诸部所养的马匹多为高原马,到中原地区的平原上。存活率是一个大问题。因此这吐蕃部落地高原马匹非到关紧时刻。



宋朝一般不会采购。



买不到怎么办,其实还有一个办法-自己饲养。



汉朝时期就让民间大量饲养马匹·挑选其中质量好的做战马。跟汉朝不同,宋朝控制的地区没有适合做牧场的地方。



最郁闷的是,这三处马源的缺失到了赵佶任上,是一口气完全爆发出来了。



比如说为了养马,甚至是把南方地农田荒僻下来。辟为牧场,开始养马,可是南方的气候却又不适宜养马。



当时在江宁府一处牧场牧养马匹,建立牧场的时候放进去一千匹马,三年之后,却只余下四百匹不到了。这样惨淡的投入产出比让北宋朝廷彻底放弃在南方建立牧场饲养马匹地幻想了。



战马永远是冷兵器时期的主旋律。汉朝时·中原王朝控制了那么多好牧场,战马都不够用的,就更不必说连战马来源都没有的宋朝了。



一万匹上好的战马,看上去是不多,特别是没有办法和汉朝相比。汉朝那种一出动几十万上百万匹军马的大骑兵集团作战,根本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大规模的骑兵作战了·就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都稍有不足。毕竟汉朝当时追求的是歼灭,而不是击溃。



在几千、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这么多的人手,你根本连抓住敌人都难。



但是宋不同,它不是为了歼灭,而只是为了不败。



宋朝对外战争,惊人的相似。



先是宋军没有遭遇多大的抵抗就长驱直入敌国境内(诱敌深入,),一旦宋军进入平原开阔地带,北方军队便即时切断宋军退路和补给线,并运用骑兵运动优势,将宋军切成几段而各个击破。由于宋军机动性不够,无法寻找敌军主力进行决战,使宋军的一些技术兵器难以发挥作用,最后只好被动挨打,一旦不能速战速决,必须立即撤军,宋军往往在撤退时又首尾难顾,以至酿成溃败。



没有人会不知道步兵在平原地区被骑兵冲锋一般只有被屠杀的命,输了跑不掉,赢了对方骑兵却可以从容撤退,使步兵无法聚而歼之。



北方军队优势在其机动性,聚则呼啸而至,散则倏忽而去,寻其决战而不得其门,不期而至则防不胜防·讨之难得要领,置之则边患丛生。几次北伐,均以惨败告终,丧师失地·兵败求和,最终只有纳贡的



这同一块石头摔多了,就是再傻也摔醒了。



如果宁采臣开口以别的什么做赌注,这满朝的大臣肯定是要骂宁采臣一个狗血喷头,就是为了照顾礼节,在这儿不事后也会喷死宁采臣。



但是战马他们实在是不知道。



就是那些知军事的,也在担心这金人会答应吗?



宋朝骑兵虽少,但是战力不俗。



989徐河之战,1ooo北宋骑兵杀入几万辽国骑兵的军营。



kcq威虏军骑兵之战,4万北宋骑兵大破9万辽国骑兵,斩首2万级



ko16年,6千北宋骑兵大破3万吐蕃军,宋军阵亡67杀敌近万,一战就让吐蕃对宋朝胆寒上百年。



这三场战役中,其中100年威虏军骑兵会战可谓是“硬打硬”击败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可是再强的军队,在一百年都没有战马补充的今天,也早没了踪影。



他们真的会答应?答应送大宋一万匹上马的军马,让大宋再组骑兵?



这一刻,大宋的官员头一次这么有信心,他们竟然完全没有想到另一个问题,即宁采臣会不会输。



战马已经完全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金人讨论了不长的时间,还是那个会汉话的金大说:“一万匹上马的战马不行,五千匹。”



宁采臣摇了摇头说:“不,就是一万匹少一匹都不行!难道你们是不敢赌吗?”



金人们商量了一下,还是不同意。“不行,一万匹实在是太多了,这不是我们可以拿得出来的。”



拿不出来?宁采臣才不相信,但是他也知道逼急了也没用。毕竟是一万匹上马的战马,这时候金人还不强大他们同样是会肉疼的。



想了一下,宁采臣说:“你只听了一万匹上好的战马,就不想听听我的赌注是什么?”



金人向他身后的人翻译,等那粗犷汉子开了口,他才问道:“你的赌注是什么?”



宁采臣举起自己的食指,大声说:“一万件人马具装。这恐怕也是你们极其想要的吧!”



轰-



这个炸弹简直比一万匹上好的战马还要惊人。



北方永远都不缺战马。就是他们自己不养,大自然也会帮他们养。但是重骑兵的具装就不同了,这东西他们不是不能自己打造,但是质量上的差别还是有的。



宋朝的最好,这都知道。



金人虽然击败了辽国不少军队,缴获不少,但是那只是辽人的,质量上比不上宋不说,这样的国之利器,哪个不想要。



这批上了甲具的骑兵,就是古代的坦克,是骑兵之王。也许速度上有所欠缺。



但是这是问题吗?



这个时期,辽与金,可是辽处于进攻态势。



他只要是想进攻,便不得不与重骑兵对撞。而能和重骑兵对撞的,也只有重骑兵。



金人的眼睛都红了,那个粗犷的汉子根本不等翻译,直接问道:“你说话可算话?”



他是懂汉话的,只是不屑说罢了。



赵佶也忍不住站了起来,大声道:“我大宋天朝上国,自然是一诺千金!”



是这个气氛,让赵佶激动起来。



赵佶即位之初也曾雄图大略一阵,修定官制,整顿财政、举办教育,后来还被一些人称颂过。



甚至他还动过海运购入阿拉伯战马的主意,阿拉伯战马无疑是世界上最好的战马,比起被吹嘘的蒙古马好了不知道多少,即使是比较优良的河曲马比起阿拉伯马来也是有一定差距。



但是赵佶是个喜欢和谐的皇帝,也就是三分种的热度。



再加上这样买马成本太高了。虽然利用丝绸、茶叶在阿拉伯的高价可以抵消一部分,但是买了又不会养,还是要靠着请来阿拉伯或者西夏的养马专家进行自己饲养、和宋本地马匹结合育种新一代战马。



忙活一圈,还是一场空。



在养马上,农耕文明只能居于劣势。



赵佶本身并不是那种一点儿都不知道武备重要的蠢货,他只是不想,或者说不愿意管这些事罢了。



他就像是个贪玩的孩子,只是后世的宅们迷恋上网,而他却是乐意与米芾、米友仁、李公麟、李唐、苏轼、苏辙、扬无咎、周邦彦、黄庭坚、秦观、程颐、程颢这些名士,文人骚客们一起吟诗作画,挥毫操琴罢了。



在让宁采臣的重赌引起了兴致后,他也是极为豪气的。



一万具重装具甲,说它们价值等重的黄金也不为过,甚至黄金还赶不上它们。



但是赵佶的表态,对方根本不理,只是盯着宁采臣看,等待他的答复。



宁采臣笑了笑,说:“当然是真的。而且我听说贵国主完颜阿骨打是一代雄主,所以在下会再添加一件盔甲。”



“什么盔甲?”听宁采臣说的这么慎重,粗犷汉子忍不住问道。



宁采臣没有回答,而是向赵佶奏道:“启奏陛下,臣的盔甲放在家中,不知可否让臣的家人去取。”



“准奏。”



宁采臣越赌越大,其他人更是没有办法开口了。



宁采臣有意不回答,为的便是吊他们的胃口,一万匹上马的战马算什么,我有了更好的计划。



以宁采臣的马车,来往不过一个时辰便取来了。



一具黄金箱子,上面是螃蟹的图案。



只看到这个箱子,赵佶便仿佛是受了什么重击似的。他的记忆,他的大脑······他认得这样的箱子,这是神甲的箱子。



“爱卿,你真的要拿这神甲箱子去赌吗?”赵佶失声道。这是神的东西啊!他为之追求的所在。



法术虽然强大,但是面对坚定的执念,也是无能为力。



别的他都可以忘,但是成神······



宁采臣恭身而道:“陛下,不过是具神甲罢了。为了我大宋,这点儿牺牲不算什么?”



“好,好!”赵佶吞咽着自己的口水,说,“爱卿真不愧是朕的忠心臣子,这都舍得拿出来。好!既然爱卿大方,朕也不会吝啬。自今日起爱卿便为知制诰。”



正文第374章、为了盔甲



更新时间:20129810:18:00本章字数:5698



第374章、为了盔甲



宋沿唐制,以翰林学士草拟“内制”,中书舍人草拟“外制”,称为“两制”。北宋前期的中书舍人,往往是寄禄官,不实任其职,而在中书的制敕院内设舍人院,另以他官任知制诰草拟外制。知制诰除宋初及特许外,需经召试制词后始能任职。以他官临时任职者,称为权知制诰。知制诰有时亦领他官或地方官,类同贴职,则不任草拟外制之职。宋太宗赵灵时曾以资浅者于舍人院草拟外制,称为直舍人院。熙宁间,复设直舍人院,是由于舍人院缺知制诰,任职者则因文词欠佳,而非资浅,明令候有知制诰即罢,带有临时代职之意。以他官兼任者,称为兼直舍人院。知制诰、直舍人院都是代行中书舍人草拟外制之职,故通常又以知制诰与翰林学士,并称为两制。



元丰改制,废草拟外制的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舍人院不久亦废。



现在赵佶再提这么个官职。官职本身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而以宁采臣翰林院的身份自然也是做得,但是问题是赵佶竟然要安排这么一个官职。



知制诰,表面上不过是皇帝身边的工作秘书,平日里帮皇帝整理整理奏章,写与圣旨什么的。



但是赵佶会是一个勤奋工作的人吗?就是奏章,他也是交给郑贵妃打理。如果说他安排的知制诰只是为了帮助他工作,哪一个都不会信。



这哪儿是安排什么小秘书,根本就是半个宰相。



不行,绝对要按住。



蔡京不方便出手,但是他有一帮小弟在。当即便有人站出来奏道:“陛下,知制诰一职神宗皇帝已废,现在……”



“住口!你知道什么,宁卿家这拿出的可是神甲,一无所知,还不退下!”



这也是个霉人。本来金人的不搭理,已够宋徽宗不高兴的了,但是人家是外宾,不好发火。怎么,现在你们这帮自己人也要不听朕的了吗?



朕连一个小小的知制诰都封不了了吗?



眼看着赵佶是真的生气了,蔡京他们自然不敢多做动作。



他也好,六贼也好,其官位实际上还不是来自赵佶。没有赵佶,也就没有他们今时今日的地位,他们自然是不敢把赵佶得罪死的。



不过这个小插曲却让金人起了更大的好奇心。黄金箱子虽然不孰,但是他相信赵佶是绝对不会这么失态的,而且“神甲”什么的,也让所有人好奇心起。



粗犷金人问道:“你这什么神甲到底是什么?”



宁采臣微微一



伸手抓住把手,猛得一拉。一道金光射入,半空中竟是当场浮现了一只金色螃蟹的虚影,这虚影猛得射入打开的黄金箱子中,仿佛是什么天外之物飞了进来似的。



众双目一眯,光华散去,一只黄金制成的巨大螃蟹卧在箱子底,诩诩如生。



黄金对人本就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更何况这还是一只黄金制成的大螃蟹。



这么个螃蟹,所有人都是啧啧称奇。只不过文官是猜测这么只黄金螃蟹得要多少黄金,而武将则是怀疑这是什么,不是说盔甲吗?



这样想着,金人直接就问了出来。“这就是那什么神甲?”



赵佶在这时却突然说道:“没错,这就是神甲,可以直接自动穿到人身上的神甲。”



可惜赵佶又表现错了。这次就连大宋的官员都不那么在意赵佶的话,而是等着宁采臣的解释。



宁采臣还是很给他现任老大面子的,说道:“不错,这件盔甲不仅可以自动穿在身上。最重要的是他的防护力。刀斩不伤,枪刺不入。”



一边说着,宁采臣一边让大螃蟹变成了一具一人高议黄金盔甲,站立在众人前。立即又是一番惊呼。



看到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