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鳞开-第2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论最后价值几何,这些钞票最终还是会通过商品贸易回到银行。

“朝廷免了天下百姓两年的农税,一方面是要休养生息,另一方面也是我希望在下次征税的时候,可以在大范围内征收钞票,直接存入就近银行。日后国家往地方上的拨款,也是走银行系统,真正达成太祖高皇帝的心愿。”

朱慈烺说着,突然自己随口一句话惊了惊。

后世常说朱元璋是个小农,将大明的底子打得极烂。实际上这种话放在清朝人说还情有可原,他们又不知道市场经济,但是再往后的人,却不能不客观说一句:朱元璋的许多想法还是很有前瞻性的。

比如这就地征解税款。朱元璋订立的规矩是:各府县征收税额之后,报账到户部,除了押解一部分税收送到京师供朝廷大用,剩余部分留置地方,以供开销。这其实是个很不错的主意,免去了大量的运输成本。只是后来全民贪腐,以至于税收不上来、运不出去,国库彻底亏空。

不过那是监察制度出了问题,并不能责怪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中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全国各府县的定额税,而且即便是这个按照国初时订立下来的定额,在后来也常常难以征足。

ps:求推荐票,求月票~~!

五零二章宣威布德民大悦(三)

吴三桂在陕西日夜提心吊胆,眼看着自己手中的人马今日调三千去辽东,明日又抽五百去受训,无时无刻不被人惦记。从王师光复北京之后短短数月,原本五万人马如今只剩下了三万不足,该抛出去的小卒都已经抛完了,再要是被挖墙脚,动摇的就是关辽军的根本。

这种钝刀子割肉的滋味让吴三桂格外痛苦,并非没有想过拼个鱼死网破,冲出长城去蒙古草原当个野人王。然而长子吴应熊送去当了人质,老父亲也在北京被人监视。儿子没了还可以再生,父亲可就只此一尊啊!

终于在崇祯十九年的九月初,吴三桂收到了兵部文移,令他筛选出两万精锐,亲赴锦州参战,同时要协守大凌河,直到锦州、大凌河、右屯三城修筑完成。

这种天上掉肉包子的事,让性狡如狼的吴三桂格外谨慎。谁不知道一旦吴三桂回到辽东,那就是天高海阔,光凭萧东楼一个外来户如何跟他这地头蛇拼?皇太子不是幼稚无谋之人,这种调动有何意图?

“军门,多半是辽东实在打不下来了。”吴三桂手下郭云龙上前道:“如今儿郎们久在客地,若是再不回去,恐怕军心就散了。”

吴三桂眯起眼睛,看着帐外渐渐黯淡下来的天光,幽幽道:“某固知此乃一纵即逝之机,然而总有些不安,仿佛夜临深渊而不见,只是心中发寒。”

“军门,莫若半路上咱们就反了吧!”郭云龙一咬牙,挥臂做了个斩断的手势。

吴三桂几乎被气笑了:“愚昧!当年李九成、孔有德如何?乱了大半个山东,最后还不是只能借海路逃去东边?我军一路从此出关,沿途都有明军精锐驻扎。形势能跟李九成、孔有德比么?”

郭云龙早就习惯用自己的“愚昧”来衬托上司的“英明”,当下顺着吴三桂的口吻道:“军门,那就只有出关之后再行动作了。”

吴三桂想想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与其窝窝囊囊地背着反复小人的恶名被人困死,不如做出一副忠烈的模样出关赌他一把。就算最后没有赌赢,说不定后世还有人给自己翻案呢!

“回复兵部。我部将于九月初二日开拔,请大都督府沿途备下粮草。”吴三桂终于下了决定。

当夜,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辽军营中,顿时满营欢欣鼓舞。

让兵士们唯一忧虑的却是舍不得那些训导官。有训导官在,将校就不能随意辱骂士卒,将之视作奴仆。如果出了关,这些训导官还会留在军中么?

“训导官乃是军中常设之职,无论到哪里,都会在军中与大家同甘共苦!”派到辽军中的训导官们也十分兴奋。闲置了这么久,终于轮到自己发挥作用了。任何一个明眼人都知道,训导官就是皇太子与吴三桂争夺军心的前锋营,只要军心在训导官这边,吴三桂就是想反也未必有这个能力。

郭云龙站在暗处,亲眼看到训导官是如何安抚那些躁动的士卒,心中忧虑非常。他很想向自己的恩主汇报此事,但有担心这些训导官真的煽动士卒造吴家的反。那终究不美。而就算吴三桂要动手,也得到了关外。弄些水土不服、疫病流行之类的借口才能铲除这些惹人厌的苍蝇。

……

“儿臣倒是一点都不担心吴三桂作乱。”朱慈烺道:“吴三桂卖了豪格,东虏那边是肯定回不去的。蒙古那边他没根底,去了连自己都养不活。”放牧赶羊看起来简单,却也不是门外汉能够做好的。

“他若是敢在关内乱来,沿途的近卫第三师,近卫第一师。都能解决他。而且粮草一断,军心也就散了。”朱慈烺道:“何况还有训导官。”

崇祯帝听了皇太子的汇报,心中总算安稳了一些。但他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派了一个太监去唐通那边,唐通立刻就反了。而皇太子派了一堆“太监”去监军,甚至监到了百人一级。反倒就牢牢控制了军心……所有人不是都恨太监入骨么?

关于这点,朱慈烺其实是解释过的,但“思想教育”和“人文关怀”实在超出了皇帝的理解范围。不仅仅是崇祯,大明绝大部分文官武将管理、驭下的思路都很简陋,无非就是“威”为主,“福”为辅。威而后让属下畏惧,福以邀买人心。这种思路付诸实践之后,造成的效果是“威”得令人憎恶,福更像是施舍,让人无法生出感恩之心。

最后的结果就是士兵根本不肯真正卖命,拿到军饷就上阵走个过场,拿不到便不肯出门,别说荣誉尊严之类,就连雇佣兵的职业道德都欠奉。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朱慈烺掌兵,他不担心兵将跋扈,甚至对此还有意推动。因为现在大明军心不是跋扈太多,而是尊严过少。军人没有尊严,就和土匪一样,打家劫舍还可以,对阵杀敌却是妄想。所以培养士卒的荣誉感和尊严,也是训导官的职责之一。

“到了辽东之后呢?”崇祯又问道。

“萧东楼肯定能够解决他的。”朱慈烺道。

兵部调吴三桂两万人马是有道理,因为知道他即便把人马全都带上,也不过两万五千上下。这些辽兵比之裹胁的壮丁的确有战斗力,但真正铁杆精锐却只有三千人。这三千人就是吴襄对崇祯说过的:他的“义子”,吴三桂的“兄弟”——他和吴三桂身穿布衣,这三千人却身穿绫罗;他和吴三桂吃糠咽菜,这三千人却是大鱼大肉。

只要制服了这三千铁军,其他人马要么一触即溃,要么闻风而动——动到上风口。

现在萧东楼手中又有多少兵呢?

崇祯十九年八月,师部设在宁远的近卫第二师正式扩编为近卫第二军,下辖三个整编师。每个师定额在一万三千余员的,故而全军主战战力就达到四万人的规模,加上军直属司、高级军官的亲卫队,新配的三个师属五千斤重炮局,一个军直大将军炮局,近卫第二军的总兵力直逼五万人。

在优先建军的政策倾斜之下,各方阵部队的燧发枪配发率接近百分之五十,主力第一师的火器普及率接近百分之六十。加上营属、师属、军直的火炮部队,吴三桂得烧多少高香才能逃脱此劫?

……

“吴军门看我军军势如何?”萧东楼坐在大阅台上,身边是曾经封王,如今名分不定的吴三桂。

校场上,一队队换上了新式军装的精锐战士随着旗号布阵行进,喊杀动天。

在此之前,吴三桂已经看过了火铳实弹演习,亲眼看到作为靶子的假人身上布满弹孔。也看过了火炮实弹射靶,小军堡一样大小的土丘随着号令一一轰塌。萧东楼甚至还请他定下了射击顺序,以此证明这些炮手是“指哪打哪”。

任何一个人,只要有这样一支强军在手,横行天下都不是梦想。然而让吴三桂惊恐和不解的是,萧东楼对皇太子对大明,忠诚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直到身边谋士杨坤一语道破玄机:这支大军固然可怖,但真正可怖的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打造出这样一支强军的皇太子。

这句话也是杨坤自己投向“上风口”的宣言。在说完这话之后,杨坤就将吴三桂的打算向萧东楼和盘托出,并因此得到了一个少校参谋的头衔,参与宁远方面的军屯事宜。

崇祯十九年十月半的辽东已经寒风凌冽,吴三桂的心就跟外面滴水成冰的天地一样。到达宁远之后短短十天里,他就从座上贵宾成为了一个众叛亲离、被人软禁的败将。原本他以为辽东要打仗,谁都不得不借用他吴家的力量,然而萧东楼在给他展现了近卫二军的威能之后,彻底泯灭了他最后一丝希望。

辽东并不需要吴家军。

辽东需要的是两万五千余青壮壮丁,用以开垦广袤的土地、修筑堡垒、转运物资。这在寻常人看来如同苦役,对苦于奔波的关辽兵卒而言却是解脱。

他们终于免去了饥一餐饱一餐,为人奴仆,打仗送死的命运。现在,他们之中表现好的军官、战士都分到了土地,喝了头汤。那些反应慢胆子小的人,也有了自己的活计,能种田的成了佃农,不会种田的可以出卖体力。

真正有心靠军功出身的精壮,觉得自己除了打仗杀人什么都不会干、也不想干的,还可以接受训练,加入近卫第二军继续当兵吃粮。而且这里的军饷和待遇远比吴家给的高,也不用改姓“吴”,给人家当家丁、义子。

整支两万五千人的军队,就如同寒冰遇到了烈日,转而融化得干干净净。

吴三桂却没有因此得到解脱,五军督查司的军官们和顺天府来的警察,轮番前来“问候”,要从他嘴里将辽西将门经营数十年所吞蚀的财富压榨出来。

这也是吴三桂目前还能活着的缘故。

ps:求推荐票,求月票~~~!感谢大家支持~!

五零三章宣威布德民大悦(四)

辽东的人丁缺口却不是区区两万五千人能够满足的,从吴氏大军消融的实例上,朱慈烺也得到了鼓舞。看来无论哪个时代,一旦人心散了,队伍都不好带。

接下去要动的,便是驻扎寿县刘良佐大军。

刘良佐早年跟高杰同是李自成麾下,后来被曹变蛟俘虏,投降官兵。因为常骑一匹花马,人称花马刘。在原历史时空中,他在左良玉提兵东进之后,匆匆投降清军,不与左良玉作战。后来攻打江阴,被阎应元一句:“大明有降将军,无降典史”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朱慈烺要调动他并不容易,因为刘部并未派有精干的训导官,而且山地师还在湖广剿灭左镇乱兵,江淮一带是东宫系的力量真空区,却又是国家税收、转运的关键节点。如果刘部作乱,国家损失定然不小。

现在刘部号称十万,除去空饷空额,手下三五万战力还是有的。这些人若说要充实东北,无论萧东楼还是陈德都会抢着要。

朱慈烺的手段很简单,先给刘良佐一个都督佥事的职位,让他入京受职。然后将他留在京中,再派出训导官和参谋官,缓缓分化他的部众,最终将他架空,把部队拉去辽东或是旅顺,在那里安家落户,巩固边防。

事实证明,刘良佐是个很有眼色的人。这个没读过书的刁民,比之那些饱读诗书的文人更能够见风使舵,而且没有丝毫心理压力,更不在乎颜面。

刘良佐入京之后,发现自己的“都督佥事”是个空头职位,没有说明任何职司,已经知道了皇太子殿下的意思。他迅速摆正位置。表示自己的才能当不得这个都督佥事。而且常年为国征战,落下了一身的病痛。加上还有个弟弟叫刘良臣的,那厮败坏家门,竟铁了心跟着鞑虏一路,自己实在无颜见人,特恳请兵部许他解甲归田。让儿子入读武学是他最后的意愿。

孙传庭亲自接见刘良佐之后,确定他的确不是试探朝廷,便先着意安抚,同时将刘良佐要解甲归田的消息穿回军中。军中部将得到这消息,自然要为自己找条后路,如此军心自然松散,刘良佐就算后悔也来不及了。

摆在这些军将面前的后路倒也简单:要么投靠皇太子殿下,穿新衣,走新路。未来几十年都未必有事。只是这条路开头最难走,非但要清点兵额,听说日后所有的好处都没了,还要受监军、赞画和军法官的掣肘。

第二条路便是学恩主刘良佐,索性请求解甲归田。如今安(庆)、徽(州)一带地价便宜,上好的水田地不过一两一亩。这些年在军中偷摸卡要,买个上千亩地不成问题,下半辈子安安稳稳当个地主。比什么都好。只是如此一来,一身戎马也就到头了。以后再没有呼风唤雨的机会,最多也就是个乡绅,虽然安稳,但总有些落魄的感觉。

第三条路就是条险路了。索性上书朝廷,带着兵马去辽东,既遂了上意。也能保住实力。哪怕日后在辽东垦荒,那一大块地方仍旧是自己的地盘,说不定还真能就此光大家业,成为地方一霸!

性格决定命运,不同的人选不同的路。

真心想留在军中出人头地的少之又少。愿意领兵去辽东的也是凤毛麟角,想就地安置的却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军将多是山陕人氏,相比自家的苦寒、干旱、贫瘠,长江沿岸就像是天府仙境一般,自然不愿再回去受穷。

孙传庭对这个结果也是满意,在做好一应准备之后,以兵部名义上了奏疏,顺利通过了内阁的票拟,送到朱慈烺面前。

朱慈烺正为内政的事日夜费神,见到了这份奏疏之后,飞快写下:“善。继续。”发兵科给事中。

兵科归籍之后,自然有副本发回部里,交由职官办理。每过五日,兵科给事中就要将本科的案卷送到内阁备案,同时还要监督部务办理进度。等项目彻底完成之后,所有案卷都应该留在内阁,给事中手里的那一份则要在核查后焚毁注销。

如今六科廊就像是被恶婆婆压制的小媳妇,再没有当年的嚣张跋扈,对部里虽然还是横眉冷对,但终究收敛了许多。这是祖宗给他们留下的“科参”职权,却也没说不能革除。

在山东时候,朱慈烺为了避免扯皮和口水官司,将六科的权限限制在涉及“钱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