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这个历史挺靠谱-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定员。到了明末,巡抚变成了正式的机构,就相当于省长了,三司就变成了巡抚的下级。到了清朝,巡抚是正二品,布政司和按察司都变成三品,相当于民政厅、财政厅、司法厅、检察厅。都司就更低了,成为绿营兵里边的中级官职。

既分权,又反贪

中央军事机构由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朱元璋初置统军大元帅府,后改为枢密院,又改为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大都督府权力太大为由,在废丞相制的同时,为防止军权过分集中,也废掉了大都督府,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总之,一堆都督,而且都督们没有调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互相制约,到打仗的时候,都督府统兵,兵部调兵,皇帝临时派你为提督军务总兵官到某地去打仗,所以提督、总兵到后来也就变成了一个实职,一开始都是差遣。这有些类似如今的市容整理办公室,一开始就是临时治事,后来就成了常设机构。这样一来,兵权也被分散了。

明朝律法森严,《大明律》增加了经济立法的内容,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朱元璋时规定,官员贪污超过六十贯,相当于六十两白银,就被剥皮实草,皮扒下来,填上稻草,做成标本传递。各处展览完了之后,把贪官的皮做成法鼓,就是县衙门口百姓击鼓鸣冤的鼓,鼓皮都是贪官人皮,甚至做县官椅子的坐垫。你坐在那里你就得想想,你前任怎么死的,你小心点。汉字数字的大写,都是朱元璋发明的。你看他不认得字,却能造字,省得你改啊。“一”两银子,你添一竖就变“十”两了,“壹两”这你还怎么改啊?剥皮实草,能解决贪污问题吗?解决不了。你扒一个十个站出来,因为能被扒的毕竟是太少数了。杀几个贪官,表扬几个清官,从古就这样,不改变君主专制制度,根本就不能杜绝贪腐。

第2节行动、思想都控制

无所不在的监控

明朝还设有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管辖。有一个官员叫钱宰,上朝时,朱元璋问他,钱爱卿啊,你昨晚干什么来着?钱宰说玩儿纸牌,打拖拉机。都跟谁玩儿啊?我们部里的老赵、老孙、老李。谁赢了?玩儿着玩儿着发现少了一张牌,玩儿不下去了。朱元璋微微一笑,从袖筒里摸出一张纸牌,这是不是你们昨天丢的那张牌?钱宰一看,吓得隆冬季节内衣都湿透了。这说明跟他玩儿牌的那帮人里有一个锦衣卫。你要在底下骂皇上两句,今天让你血溅当场。写《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吏部尚书,太子的老师。上朝时朱元璋也问他昨天晚上干吗了,宋濂回答说开家宴,喝酒。问你都跟谁喝?你左边坐着谁,右边坐着谁?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很高兴,你没骗我,笑着摸出一张图,你看这是昨天你们的座次图吧?你看,这些特务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锦衣卫好歹还是国家机构,锦衣卫都指挥使正三品,只不过是不受朝廷管辖,皇帝直接指挥。

明成祖的时候设立东厂,宪宗设立了西厂,武宗设立了内行厂,由宦官统领。这可就更麻烦了,大臣一旦有事要犯在宦官手里,那可就惨了。明朝是穷要饭的建立的王朝,不像唐太宗那么有气度。魏征揪唐太宗的衣服,唐太宗说你等着,我要宰了你这乡巴佬。只能对他进行威胁。皇上都气成这样了,但是他不能杀魏征。有朝廷律法在,你凭什么随便杀大臣,他犯什么罪了?随便骂大臣也不行。你骂大臣,大臣就可以抗辩:你凭什么骂我啊?你哪儿毕业的?你念过学吗?你跟朱元璋说这个,哎哟,我就没念过,我是流氓我怕谁?甭来这套!

朱元璋在朝廷上设立廷杖,你跟皇上一言不合,拉下去就打。有个大臣也讨厌,给皇上上了一道折子,一万七千字,你难道不知道皇上认不了那么多字?拉下去一百板子!一边打,皇上一边看折子,哎哟,这小子说得还有点儿道理,把他召回来,已经打烂了。你想那太监打你,可有报复你的机会了,往死里打。当然你要有钱就另当别论,所以那时大臣上朝身上都揣着银票,一看自己要受刑,赶紧给钱。给钱的话,太监拿空板子打你,听着倍儿响,啪啪啪,就让你屁股有点儿淤血,回家就没事儿了。重点儿的拿实心板子打,最狠的是罐铅的板子,一板下去人就完了。受杖的时候,看监刑人的双脚,监刑人两脚分开,你死不了;双脚一闭,立毙杖下。皇上传旨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皇上要恨这个大臣,下旨“着实打”,那这就得打死。如果说认真打,那就没事了。每个皇帝在位的时候都有打死大臣的事发生,大臣就在午门外边受杖。朱元璋到晚年因为一点儿小事就动用廷杖,可能到更年期了,心理阴暗。大臣们上朝之前,全家抱头痛哭,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够悲壮的。那干脆辞职吧,你敢吗?你什么意思?圣天子在朝,你说不干了,立毙杖下。没办法,只有哭,哭完了之后,还得去上朝。今天我没死,回家来了,真是运大福大造化大,摆宴庆贺,多活了一天。

到了清朝,皇上特别有意思,他恨谁让太监上你们家堵着门骂。奉旨申斥,我奉皇上口谕来骂你。太监什么都敢骂,那嘴损的,什么事都给你抖腾出来。大臣一听,赶紧给太监塞钱,要不然他堵着门骂,太难听。你塞了钱,他无关痛痒地骂,说点你这样不对啊、你下次要注意啊之类的。你要不给钱,那就有你的好看。有的穷官给不起钱,被太监骂完,太监一走就上吊了。古人最看重名节,士可杀而不可辱,受完辱只能上吊。清朝皇帝不直接打人,骂死人这招更厉害。

文字游戏的最高水平

控制人的最好办法就是控制思想。朱元璋的文字狱厉害到什么程度?有一个举人叫徐夔,给他上疏:“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这话恶心到了不好意思的程度。光天化日之下,诞生了你这么一位圣人,为世间做出表率。朱元璋一看:“腐儒胆敢如此侮辱朕,剥皮实草。”身边的人说,没看见他怎么侮辱你啊?你为什么要把他做成标本啊?朱元璋说光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我没头发,说我当过和尚;则是什么呀?古汉语的则跟贼同音,今天京剧里还这么发音。这哥们儿就是拍皇上马屁,拍错了地方,就给做成标本了。如果你要骂皇上,还不把你打成相片?

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科举只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准。只能用朱熹的注释,别人的都没用。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就考这九本书。这九本书虽然句句金玉,字字珠玑,但能把天地宇宙、世界万物都包括进去吗?就读这九本书,那这读书人能有多大能耐?当时有人这样形容科考举子:“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唐宗、宋祖是哪朝皇帝?”我管他呢!唐宗宋祖又不考。李白是干吗的?不认识。反正只要是四书五经我就背,别的我不管。那个时候印行量最大的书籍就是“高考满分作文选”,甚至出现了缩印本,跟咱们现在复印时候的缩印本差不多,揣兜里带进考场打小抄。

考试就考四书五经,不允许发挥个人见解,代圣贤立言。文章都是八股文,分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还得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深一浅、排比对偶,完全就是一种文字游戏。可以讲,中国古代的文字技巧上达到最高水平的就是八股文,但是没有什么内容,了无新意。你十年寒窗,就这九本书。都是代圣贤立言,都是一样的八股文体,谁比谁能太强到哪儿去啊?而且这九本书,一共才多少字啊?四书五经在刚诞生的时候,都写在竹简上,能有多少字啊?《老子》不才五千个字嘛,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一篇论文。今天博物馆里有当时作弊用的衬衫,四书五经九本书,一件衬衫就抄满了。到了清朝,考生进考场还得扒光了,穿考场统一的衣服进去,跟进澡堂似的,怕有夹带。

就这么点儿文字,几百年来那么多场考试,从童生考秀才到考举人再到考进士,都从这里边出题,四书五经里边的话用得差不多了。怎么办呢?考官真聪明啊,出截搭题,就是把四书五经里边的两句话给拼一块儿。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现在呢,把这句话给你拆了,子曰:三十而立四十。做题吧,孔子为什么说三十而立四十?你说孔子不是那么说的啊,他说的是三十而立,逗号,四十而不惑,句号。你甭管,古文没标点,你看书,三十而立,底下就是四十。或者子曰而立四十,你做题,你就得说孔子为什么说而立四十。

有一个考官更绝,古文没标点,句与句之间有一个圆圈,就像现代文的句号。考官出考题的时候,就用这圆圈出题。今天考试题目就是这个,给我做文章吧。四书五经里绝对有这个,满篇都是。考第一名的那哥们儿,神到什么程度呢?作八股文首先得用一句话破题,他是这么写的:“圣人立言之前也,空空如也。”圣人要不说话,就什么都没有。哇!这篇文章厉害,这是个大才!康有为康圣人,那是文采风流,但比学生梁启超中举都晚。国家正规考试的时候,比如天子亲试,可能很严肃。那种低层次的考试,考官怎么来判断谁第一、谁第二?我懒得看那卷子,那就扔呗。这个远,第一名。你十年寒窗,今天墨重了点儿,一扔,砸着考官脚面了,完蛋。康圣人的字不好。科举考试的字必须写成馆阁体,跟今天电脑打印出来的字似的。奏折也得写成那样,一笔一画必须得写得极规整。康有为大概就是不爱写馆阁体。龚自珍也写不了,所以也没中进士。龚自珍一生气,让家里所有人都练馆阁体,连他们家老妈子、倒尿盆的都练。最后他们家所有人,除了他本人,都练得一手馆阁体。他说你看我们家全能中进士,连老妈子、倒尿盆的都能。

康有为因为写不好馆阁体,每一次他的卷子考官一看,就扔了,就这玩意儿你也来参加考试?那最后为什么中举呢?考官把他的卷子一扔,就出去上厕所了。时间可能长了点儿,正好仆人进来收拾屋子,仆人大概也不认得字。一看地上有张卷子,仆人不知道这什么体啊,拿起来搁在桌上,镇纸一压,仆人出去了。考官回来,俩人没照着面。一看,哎呀,这张卷子我刚才扔了啊,怎么又搁这儿了,还用镇纸压着?此乃天意,我看一眼吧。一看,哎呀!好文章,中举!阴差阳错,被考官一泡尿尿出个前程。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当时是这样做的官呢,还敢对皇家有什么不满吗?这就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所以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比焚书坑儒都害人。

第3节难住了明太祖的问题

叔叔造反谁来管

明太祖屠戮功臣,只相信自己家人,化家为国,分封儿孙做藩王。他一共二十五个儿子,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他如果能继承大业倒是一代仁君,但是他英年早逝,洪武二十五年就死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才驾崩,白发人送了黑发人。

太子朱标一死,朱元璋还剩下二十四个儿子,除了三个年幼的,二十一个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手握重兵,其中最厉害的是宁王朱权。宁王镇守东北,麾下八万六千精锐部队。另外,燕王朱棣也有三四万军队。这些亲王手握重兵,朱元璋认为,江山可保长治久安。也就是说他跟刘邦的想法一样,都是农民企业家思维。你就不想想,你的儿子不会反你,但是再往下可就反了。

一次,朱元璋带着朱标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检阅藩王的部队。老皇帝得意地跟孙子说,瞧你这些叔叔们,兵强马壮,万一哪里造反,就让你叔叔们镇压!朱允炆小伙儿当时也二十多了,有点儿想法,就反问了一句:我叔叔造反,谁镇压?一下把皇上问晕了,没考虑过这问题。那就靠天吃饭呗,哪儿这那么巧?老皇上一死,朱允炆即位,就是明惠帝。马上下诏削藩,他这一下诏,燕王朱棣就反了,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夺了江山,迁都北京。

北京门真多

北京就是唐朝的幽州城、辽朝的南京城、金朝的中都城,基本上在今天的宣武、丰台区。元大都最南边的城墙,在今天的长安街上,北城墙在三环跟四环之间,比辽金时东移了。明北京城把元大都往南移了五里,北墙大概跟今天的二环路齐平。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开始修建外城,本来这个外城想把内城包一圈,后来没钱了,只修了南边的一部分,北京城就变成了凸字形状。北京的城门是里九外七皇城四,内城是九个门,所以老北京一说就是咱这四九城怎么着怎么着。南边自西向东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东边是朝阳门和东直门;西边是阜成门和西直门;北边是安定门和德胜门。内城的城墙就在今天地铁二号线的位置,地铁二号线的站名最多的就是××门。当然复兴门、建国门是民国以后把城墙扒了改建的,是为了方便公共交通弄出来的。整个老北京城就是今天的二环路。外七门是南边仨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东边是广渠门,广渠门(原来叫广宁门),为了避清宣宗道光皇帝的讳改成广渠门了;西边广安门;北边是西便门、东便门。

皇城包括紫禁城、万岁山、太液池。太液池就是北中南三海,今天北海开放,中南海进不去。还有太庙和社稷坛,六部九卿的官署。皇城的正门,在明朝叫大明门,清朝叫大清门,民国叫中华门。它的匾额都是青金石的,非常珍贵。所以清朝灭亡之后,民国政府想把这块匾卸下来,用背面刻中华门。结果翻过来一看,背面刻的是“大明门”!原来清朝就这么干的。这块匾,见证了北京城五百多年的沧桑。

皇城北门叫地安门,出了地安门就是钟楼、鼓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