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伐清-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最后防线。



持枪的八旗骑兵不停地加速,好像完全没有看到前方横七竖八的车辆,他们一直冲到距离明军两个马身的位置上才突然勒马。尽管坐骑都被他们扯得几乎立起,但还是惯性地继续向前冲去,一直冲到明军铁甲兵身前。这些枪骑兵就全力把手中的钉枪向明军身上扎去,用来完成最后的减速。



这些钉枪刺在明军铁甲上,发出噼里啪啦的折断声,尖锐的枪头不但没能刺入明军的铁甲,反倒纷纷在其上折断枪杆。而明军士兵被枪杆一撞,盔甲虽然无事,但人纷纷向后摔出去,不少人甚至被撞得双脚腾空,和身上沉重的盔甲一起飞离地面。



没有被身后同伴挡住的铁人兵,最远的飞出有一丈远,摔倒在地上后,盔甲看上去依旧完好,但人却躺在地上不动了。



本来有大批清军的刀剑骑兵跟在这些枪骑兵之后,若是明军阵形松动,他们就要上前砍杀。但明军虽然有一些铁人兵被击飞出去,不过他们留下的空位马上就被身后的铁人所填补,依旧严严实实地堵在郑成功的帅旗前。



领头的八旗将领观察了一眼,毫不犹豫地下令后退。刚刚如惊涛拍岸的八旗骑兵立刻又如大潮一般地退下。甘辉盯着退去的八旗兵,竖着耳朵听着背后,立刻那里就传来轻轻的三声短促金声,甘辉重重地呸了那些退走的八旗骑兵一口,严令左右严守阵地不得妄动。



明军的铁人军没有前出离开阵地,就纷纷从背上取下弓箭,向退走的清兵射去了一排羽箭。那些退行的清兵或用枪拨剑挑、或用藤牌遮挡,并没有几个人被明军射中,就算中箭,大部分人也都因为身上的盔甲而没有遭到伤害。



倒是来自两侧的明军炮火一直在杀伤着骑兵,帅旗下的郑成功盯着这些清军,揣摩着对方的意图,希望他们会向两侧的明军炮兵发起攻击,那样清军的力量就会分散,而且指挥会出现一定的混乱,那时就是铁人军发起反攻的时机。



但八旗兵并没有让郑成功如愿,他们在退开一段后止步,冒着来自两侧的炮弹再次迅速列阵,又是枪兵在前,刀剑骑兵在侧后,一次齐声呐喊过后,八旗兵第二次卷地而来。



郑成功看着八旗兵又一次冲到自己的最后一道护卫身前,被钉枪击中身体的铁甲兵又一次纷纷倒飞出去,不过明军的战线依旧没有出现缺口。几乎同时,一些清军也被明军的武器击中,坠下马来,还不等起身,就被明军阵中探出的枪矛再次刺中。



清军再次迅速退去。郑成功看到对方依旧没有向两侧火炮发起反击的意图,第二次下令短促鸣金,不许明军尝试追击。



郑成功让铁人保持镇静,两侧火炮继续向中央轰击,等待清军出错的时候。但在此之前,郑成功首先要保证自己不因为急于求成而出现失误。骑兵会这样一次次反复冲击步兵的战线,如果战线断裂,骑兵就会从缺口一涌而入,撕裂步兵的战阵。若是步兵急于反击,也可能会被吸引出去,在队形散乱失去障碍物保护的时候遭到猛烈的冲击而失败。



位于大军之后的管效忠对一线的交锋看得远没有郑成功清楚,他只知道中间的清军兵力出现了淤积,大量试图从中路明军战线缺口跟进的骑兵被挡住了。虽然管效忠看得见清军前锋旗帜,感觉那里的骑兵正在进行反复冲阵,但两侧的明军正在不停地压过来,后卫的掩护部队难以抵抗优势的明军步兵进攻,正在步步后退。管效忠有些不耐烦了,连擂三通鼓,催促前方的军队赶快冲击明军的薄弱环节。



接到命令后,本来等在前军身后的清军就不再迟疑,而是向两侧分散,向左右的明军炮兵杀去。



“机会!”郑成功大喜,脱口叫出声来,急忙命令擂鼓进击。



这时清军刚刚又进行了一次冲击,正要退下重新列阵,背后大片骑兵开始驱驰,立刻就给前阵八旗重新列阵造成了一些麻烦,后面的部队源源跟进,也极大地挤压了清军用来加速、反复冲阵的腾挪空间。



明军铁人兵离开障碍物,和中军的步兵一起走向清军的骑兵。清军将领想趁机冲乱明军的队列,但八旗骑兵刚刚列阵完毕,明军就已经走到了近前,两军之间已经没有了用来提高马速的足够距离。



此时遇到清军冲击的两侧炮兵,也纷纷把炮车横过来,挡住清军的去路。他们身后同样是严阵以待的明军步兵,两侧的骑兵更没有第二次冲阵的机会,跟进的部队已经把他们身后的位置挤满了,退不开两步就已经是退无可退。



郑成功连连挥动帅旗,明军步兵尽力缩短着两军间的距离,很快八旗兵就全线开始与明军步兵交战——骑在马上原地不动地与身前的明军步兵刀剑相击。



闽军中拥有铁甲的士兵比例相当高,虽然两翼和中军两侧的战兵铁甲不如铁人军那么优良,但很多也是铁盔、铁面具和至少半身的铁甲。他们身上的铁甲虽较铁人军的轻,但也能有效地抵抗清军刀剑的攻击,清军的环首单刀很难破坏明军的盔甲。



这些士兵一般还拥有藤牌和一柄类似日本武士刀的长刀。这种郑氏改良长刀十分锋利,既可以在一手持盾的时候使用,也可能双手擎握。很多明军轻装铁甲兵抵近清阵后,就背上藤牌,双手持刀全力劈砍。这种大规模使用的长刀,近战的威力远高于清军的环首刀,全力重劈之下,能够轻易撕开清军的棉甲,甚至斩断对方的头盔和护颈。



负责指挥明军右翼的是郑成功麾下的大将、提督余新,和大部分延平藩的福建将领一样,余新从征之前没有骑过马,之后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机会骑马。余新这样的将领并没有骑马作战的习惯,骑马更多被看成是一种表现身份的行为。平时作战时,余新、甘辉都喜欢和士兵一样身披重甲,手持长刀砍杀。



清军向中路聚集后,余新马上接到郑成功出击的命令,他和普通士兵一样身披半身铁甲,一手握着藤牌,一手持着斩马长刀,大呼着向管效忠的中军方向杀去。



余新面前的清军骑兵并不多,余新毫无顾忌地全速向前,根本不担心对方反复冲击,而清军也确实没有这个力量。本来管效忠并没有把余新这路明军的攻势太放在心上,他认为等清军冲散明军中军,把明军彻底一分为二后,余新这路明军不过是案板上的一块肉罢了。



但现在清军中路攻势不顺,余新的冲击就给管效忠以越来越大的压力,他开始派出更多的部队试图阻挡明军的攻势。从两翼包抄过来的明军已经极大地压缩了八旗骑兵的腾挪空间,现在战线已经严重向中心弯曲,导致大多数清军骑兵都拥挤在中央,无法到一线参与战斗——当发生这种严重的兵力淤塞时,骑兵比步兵更难以调整。



由于骑兵一时难以从中央调出,去阻挡余新的就只有南京的步兵,他们的武器、盔甲质量都无法与余新所部相比,人数更是处于严重的劣势。战线的弯曲现象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倒变得更加严重。余新大呼酣战,明军紧跟在他的背后奋勇向前,他们对面的清军步兵被逼得不住倒退,凡是胆敢挺身一战的都迅速地明军的长刀砍成肉酱。这些清军步兵倒退到八旗骑兵阵中,把本来就拥挤不堪的中军挤得更是水泄不通。



管效忠看到战线已经变成圆弧状,中央方向基本静止不动——失去了加速空间后,骑兵面对大批步兵也占不到什么优势,静止作战的时候骑兵反倒要平均一人面对三、四个敌人;而两翼依旧在向清军这边弯曲,尤其是清军的左翼、明军的右翼方向,管效忠看到清军已经步骑混杂,拥挤不堪。



郑成功此时脸上的神情已经越来越轻松,明军的兵力越来越舒展,各条战线始终紧密连接在一起,前方疲惫的士兵可以由后方的生力军换下,到后面稍微休息。而对面的清军看上去已经完全失去了这种替换的能力,这意味着大部分敌人都处于空有一身力气却使不出来,只有很少一部分敌人能挤到战线上,他们需要应付的是人多势众的明军展开的车轮战。



管效忠又进行了几次努力,试图制止两翼战线的继续败退,只有站稳脚跟后他才能把中央的部队抽回来,绕出阵后反击明军;可管效忠的所有努力都归于失败,两翼的士兵继续被挤压向中央,不断堵住试图后退重整的中央部队的出路。



刚才管效忠发觉中央攻势不顺利时,大约有千余骑兵被卡在前方;现在已经有三千多骑兵被挤在突出的中央战线前排难以撤出;明军依旧在无情地向中央挤压,试图把更多的清军包裹到中心位置去。



“鸣金!退兵!”管效忠脸色苍白,咬牙下达了撤退的命令。现在清军的披甲兵几乎全部投入战斗,随着更多披甲兵被明军压迫向中心,两翼的无甲兵开始暴露出来,管效忠已经拿不出更多的兵力来维持战线。



一旦被明军切入清军后阵,这些无甲兵可是抵抗不了明军的铁甲兵多久的,若是他们也向着中央被压缩成一团,就会把全部的清军披甲兵都堵在前面退不出来。



接到退兵信号后,清军将佐纷纷开始努力回头,向管效忠的帅旗位置或是后方前进。大家都知道全军已经开始撤退,如果这个时候走不掉,就会成为孤军。



而明军也察觉到清军的意图,郑成功的传令兵赶来通知余新,要他尽快切入清军战线,与另一侧的明军汇,把清军前军的八旗兵统统合围在明军阵中。



第39节大捷



虽然接到了撤退的命令,但即使是那些从包围圈中退出的八旗兵也没有一哄而散,而是重新掉头,转身迎战。在余新对面的八旗兵也坚定不移地继续战斗,身后的同伴不停地离开,这些对明军锋尖的人却没有撤退,而是试图撑住缺口,让两翼包抄的明军不能在清军中军的身后汇合。



当前面抵抗的清兵被明军斩落下马后,本来正在退出缺口的八旗兵就自动停下,开始支撑摇摇欲坠的战线,为还在前面的同族、同袍争取一条生路。等余新终于带兵砍翻了最后一个挡在眼前的骑兵,与另一翼包抄过来的明军会师时,被围在明军阵中的八旗兵只有千余人了。



自从战场局面占优后,郑成功就开始派出使者,向张煌言通报进展,同时开始收集八旗的旗鼓、军服和首级,准备送去给镇江的守军看。消灭了包围圈中的清军后,郑成功估计此战歼灭了四千敌军以上,其中八旗兵就有两、三千之多。



“张尚书祝贺王上大捷,说浙江众将要面贺王上。”一个传令兵神采飞扬地跑来汇报。闽军表现出的战斗力让同盟军也感到惊讶,短短两个时辰不到,郑成功的步兵就在平原上击败了人数并不少于他们的满清军队,对手的主力还是斗志旺盛、死战不降的八旗兵。



“明日再贺不迟。”虽然战前并不是很愿意在镇江打这一仗,不过郑成功此时心里也非常高兴,毕竟是一场胜利。



十年前,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投降满清,导致郑家不仅丧尽了士人的信任,还导致内部四分五裂,几乎一蹶不振。这十年来,郑成功通过一场场的殊死战斗,向张煌言等人证明自己不会走上父亲的老路,争取到了福建、广东等地抗清人士的支持和投效;郑成功还努力恢复海上贸易,重新统一闽海势力。现在,郑成功虽然不像他父亲那样拥有官场的支持,大量的内陆商业资源,但郑家每年的收入不但完全恢复了旧观,而且还在崇祯年的收入之上。



依靠这些苦心经营的成果,郑成功在增强水师、与荷兰人争夺海上利润的同时,有余力仔细地训练部队,添置装备。闽军的很多兵器和盔甲都是郑成功亲自设计的,由于闽军完全没有骑兵,他就倾注心血于铁甲之上,摸索以步兵抗骑兵的战术。



长期的训练、耗费巨资打造的装备,使得闽军同张煌言手下的浙军完全不同。张煌言多年来一直在浙东进行游击战和袭扰战,浙军几乎都是义勇军性质。即使军队的规模要小很多,张煌言也从来没有资源和能力像郑成功一样给手下换装,或是进行全面的整训。



郑成功已经决心继续向管效忠发起进攻。



八旗兵撤退时的表现让他明白这支敌军依旧没有被打垮,仍然是对明军的重大威胁。清军正在向银山的营地退回去,郑成功估计这是因为对方的统帅依旧心有不甘,还寄希望于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袭扰镇江附近的明军。但等到后续的明军源源抵达后,郑成功相信这支清军就会返回南京。



郑成功让使者回去报告张煌言自己的意图,继续由浙江监视镇江的守兵,郑成功则带着闽军向银山进发,准备强攻清军的营地。



“营墙高丈二,壕深三尺。”在郑成功身边,闽军将领讨论着银山的敌情,余新问道:“王上打算何时进攻?”



“明日总攻,而且要一日攻克。”郑成功不假思索地答道。



“明日?”不少将领都有些吃惊。所谓十则围之,倍则攻之,闽军先锋的兵力和银山清军基本持平,虽然今日的胜利让闽军获得了一定的兵力优势,但披甲兵苦战一上午,明军同样很疲惫。而明军的后续部队正在赶来,两天之内就会有几千生力军抵达镇江,只要多等几天就会获得对银山清军的巨大优势。



“不错,明日。本藩约那管效忠在今日决战,若是我们后援聚集,他就不会与我们决战了。如果等上几天,看到我们兵力雄厚,管效忠肯定不再指望挽回面子,而是丢下镇江逃回南京去。这银山的敌营虽然有墙有壕,可是比南京如何?我们不在这个墙高丈二、壕深三尺的敌营里消灭这支鞑子,就得去城高池深的南京去攻打他们了。”



郑成功解释完毕,就把手中的人马分成四队,让他们轮流攻打清军营寨。管效忠脱离战场时,把绿营带来的火炮也都丢弃了,郑成功把这些火炮统统收入自己军中。不过郑成功并没有立刻投入使用,而是先检验一番,然后分配炮手,准备明日总攻时一起投入。



一上午的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