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伐清-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张长庚再次表现出了对战报的怀疑态度,当时周培公争辩说:“两江总督叛变、被杀,这是蒋巡抚的奏报,还能有假?”而张长庚不为所动,而是高深莫测地说了一声:“巡抚的报告,不能说明真假。”



张长庚认定梁化凤和蒋国柱的战报有水分,但既然大部分朝廷官员都有和周培公类似的想法,那如果再让邓名把湖广搅得大乱,那朝廷一比照力挽狂澜的蒋国柱和梁化凤,就会觉得张长庚无能了。



“实不相瞒,张巡抚也想自吹自擂一番,”看上去周培公好像不打算继续绕圈了,他对邓名说道:“还望提督行个方便,那这两万万黄金嘛,就当是张巡抚自掏腰包,替这一路上的府县赎城了。若是提督还不满意的,我这次正是奉巡抚大人之命,到湖北来全权负责防御事宜,贵军沿途的粮草都包在我身上好了,保证不会短少了提督所需。”



李来亨、任堂他们都面色一松,从这几天的讨论看来,邓名对攻打这些府县并没有什么兴趣,既然清军如此懂事,那对明军来说也是两全其美。



“不行,”没想到邓名立刻摇头:“欠的钱,我现在虽然没有,但是可以打欠条,以后一定还上,只要公平合理,就是付利息都可以;以前和张巡抚说过,只要缴纳赎城费,我就不动武昌周围,这个协议依然有效,但湖北其他的府县不再协议中,我不能保证此事。”



其他卫士又露出疑色,就在周培公抵达前,邓名还说只要清军付粮草,就不必攻城。周培公的挑明来意后,李来亨他们都觉得运气太好了,简直是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一般,怎么邓名又反悔了?



在场众人中,表现的最平静的就是周培公,他认为这是邓名打算讨价还价,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学生诚心实意地相与提督和平相处,提督还这样说未免也太没有诚心了,好吧,学生也不怕提督抬价,一切都和提督明说吧。这次提督不继续在湖北攻城掠地,巡抚大人升任湖广总督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学生也能捞个武昌知府坐坐。”



本来的武昌知府已经被张长庚拿下处死了,罪名当然是私通明军,意欲献城,除了大量与闯营商议献城的书信来往外,张长庚还找到了他私刻岳州副将印信给李来亨的证据。



“等到巡抚大人当上了总督,学生成了武昌知府,提督以后在湖广办事也也方便很多吗?帮助巡抚大人和学生,对提督有百利而无一害。”周培公满怀信心地说道:“来之前巡抚大人已经和学生说过了,提督想要什么都可以谈,多少粮草都好说。”



说完之后,周培公就心平气和地等着邓名开价,他觉得自己的建议很有诱惑力,邓名没有什么反对的理由。



“我兵临南京城下后,管效忠和蒋国柱一伙儿,给了我五十万两银子,要我退兵,同时还要郎廷佐的人头,答应事成后再给我一百万两银子;梁化凤和郎廷佐另外一伙儿,也给了我五十万两银子,要我退兵,给他五天时间去收拾管效忠和蒋国柱,同样答应五天后给我一百万两银子的谢礼。”



刚才周培公不等邓名问,就自动说出了张长庚希望升任总督的目的,显出一副坦承的样子,好像已经把所有的底牌都摊出来了——这也是邓名本来猜测的张长庚的底牌,一开始邓名推三阻四也确实是为了更好的漫天要价。乍一听到那番话时,邓名心里一喜,觉得事情已经明了,可以开始讨价还价了。但转念一想,邓名忽然感到总觉得事情有些可疑,感觉周培公不会这么老实。邓名看过很多商战和谍战的电影,里面很多一脸厚道的老实人,都会像今天的周培公一样对谈判对手推心置腹,但真心目的确实更好地隐藏底牌。



本着料敌从宽的原则,邓名压下开始要价的冲动,把南京两派与自己的交易源源本本地告诉了周培公,后者也是听得目瞪口呆。



“那最后怎么是蒋巡抚和梁提督一起杀了郎廷佐和管效忠?”周培公从震惊中反应过来以后,急忙追问道。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周先生可以回去与张巡抚商议下,我反正猜不出来原因。”邓名悠闲地喝了一口茶水,今天开始后谈判以来,他首次感到掌握到了主动权。



“提督为何要把这种机密要事告诉我?”周培公心念一转,感觉邓名不会这么好心,把这种秘密吐露出来却无所图,试探着问道:“难道是提督想要巡抚大人帮忙,把此事上报给朝廷么?”



“这当然不可能,就算我提出这种要求,张巡抚又该怎么向北京解释是从何得知的呢?”



周培公本来也就是试探而已,听到邓名的话后在心里暗暗点头,追问道:“那提督为何告诉学生此事?”



“对我没有任何好处,但对蒋国柱和梁化凤则会有很多大害处。”邓名解释道:“无论我说什么,贵方的朝廷和其他各省官员都不会信。但张巡抚不同,张巡抚虽然不能上报,但可以说有这种流言;除了张巡抚,我也会有机会就说此事,渐渐的这风声就会传开,而贵方的朝廷说不定就会将信将疑;再说蒋国柱和梁化凤也会有仇敌吧,他们也能利用此事,寻找各种蛛丝马迹来给郎廷佐、管效忠翻案,让蒋国柱和梁化凤不得好死。”



周培公一愣:“提督这么恨蒋国柱和梁化凤么?”



“恨?不,我一点不恨他们。”邓名哈哈一笑。



“那提督为何?”周培公心中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感到自己好像正步入邓名的陷阱。



“因为他们没有事先通知我。”邓名答道:“他们不但打着我的名义乱做事,而且事后也没有付钱,还毁约赖掉了答应给我的一百万两。”



“哦。”周培公若有所思。



“好吧,我们从头来。”邓名放下茶杯:“张巡抚此番让周先生前来,到底都要让我做什么?还打算用我的名义干些什么?”



第15节朋友



见周培公陷入了沉默而没有立刻回答自己,邓名也不追问而是慷慨大度地表示:“周先生不用着急,好好想一想,把所有要办的事情都想好了再说不迟,这样我们才好一次性讨论清楚。”记者邓名又进一步给对方找台阶:“说不定张巡抚也有更多的设想,周先生可以派人回武昌问一下,这几天我还是等的起的。”



周培公深思了片刻,起身向邓名告辞:“既然提督能等,那我今天先告退,过两日再来拜访提督。”



“没问题。”邓名命令卫兵送客。



等周培公出去后,李星汉立刻就说道:“提督,这厮说话不尽不实!”



邓名点点头,周培公最后的表现已经很明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出来张长庚还有更多的要求。



“我不打算逼他说,因为逼急了他可能就会撒谎,而一旦开始撒谎,他也就只能坚持到底了。”邓名和往常一样向周围的人解释自己的用意,刚才他进行威胁前,并没有把握说武昌方面一定另有打算;不过现在周培公既然告辞离去,那下次来他时就一定会吐露出更多的实情:“既然他今天走了,那么他自己也知道我们已经看破了他们的用心,下次来的时候就不会再撒没有人信的谎了。”



“提督认为他们想干什么?”任堂问道,今天邓名的表现让他非常钦佩。



其他人也都目不转睛地看着邓名,满怀希望地想从他口中听到对清军意图的大致判断。



“我不知道,”邓名摇摇头。



没能看到邓名展示出洞察一切的能力,众人都稍微有些失望,不过很快这点失望也被满满的钦佩之情盖过。



“周培公居然还想和提督耍心眼,”李星汉嗤笑道:“真是班门弄斧。”



正在喝水的邓名差点因为李星汉的用词而呛到,自从学了不少成语后,李星汉就机会就要用一下,这种学以致用的精神邓名很赞赏,但是用在此处似乎是在暗示邓名才是耍心眼大王。在邓名看来,周培公的进步称得上是神速,经过这短短几个月的锻炼,周培公的谈判技巧今非昔比,甚至还自行摸索出一套控制谈判节奏的手段来。



“我看过不少商战电影、小说,报纸、电视上也经常有商界巨子的传记,就是侦探、推理片,也常常涉及到谈判技巧;周培公能接触到的也是些商家店铺的老板,前二十年估计都在埋头读书,买菜讨价还价的事也不用他去做,这的一切都是周培公最近自己半学、半琢磨出来的。”邓名在心里想到,若论眼界、视野之宽广,周培公别说一辈子,恐怕十辈子、二十辈子也别想追上邓名:“若是周培公有机会和我接触到同样的信息量的话,我怕不是他的对手啊。”



在邓名暗暗感叹周培公的谈判天赋时,后者则是满心丧气,远离明军营地而去时还懊恼得恨不得抽自己两鞭子。周培公知道邓名比他还要小好几岁,而且周培公见过很多上流缙绅,在湖广总督衙门当过快两年的幕僚,自认为阅历怎么也要比邓名这个在山沟里成天和流寇为伍的家伙要强很多。但是武昌城下第一次谈判时,周培公被邓名牵着鼻子走,后来几次交锋时更是惨不忍睹——周培公觉得那根本称不上交锋,完全被邓名所左右,自己毫无招架之力。



自从邓名走后,周培公认真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还向不少缙绅请教说服别人的方法——大部分缙绅都没帮上周培公多少忙,他们擅长的是送红包和拍马屁,这个周培公知道对邓名用处不大;为了不至于继续被邓名压着打没有还手能力,周培公不惜自降身份去向武昌的商家取经,还拿武昌周围的明军军官练习了很久。



这次周培公来找邓名谈判前,还很认真地进行了事先准备,今天大部分的台词都在腹中反复预演过几遍,就连说话时的神态、表情也都照着镜子练习过。一开始进行的也很顺利,把谈判节奏牢牢掌握在手中,稳稳地控制住了李来亨等人的情绪,没想到居然还是和上次一样,在最后关头被邓名干脆利落地解决。



知道现在为止,周培公仍难以相信自己在邓名面前竟然如此不堪一击,随随便便地就化解了他精心准备的心理攻势:“邓名那么年轻,也没有见过什么大场面,怎么就这么老练呢?难道是生而知之不成?”



现在周培公的恩主张长庚,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就是**:得知蒋国柱受到表彰,梁化凤更深得顺治皇帝的赞扬后,张长庚十分的嫉妒,也想从邓名身上捞取一些声望、功绩,这个当然要趁着邓名还在湖广的时候捞,不然就没有机会了;



其次,张长庚有一些人情债需要还:为了拉拢湖广的缙绅,张长庚大肆封官许愿,答应了不少官职出去——现在天下未定,科举出身不一定能够保证得到职位,但是封疆大吏的保举几乎一定能够得到北京的同意。尤其是湖广这种战区,张长庚作为未来的湖广总督,他的保举比状元出身还管用,因此张长庚靠着封官的许愿很是获得了一批缙绅的拥戴。但僧多粥少,局势稳定后张长庚认真一算,发现根本没有那么空出来的职位,而许出去的愿在邓名离开湖广后也差不多该还了;



最后,张长庚还有一些经济问题:最近这段时间里,价值数百万两银子的货物源源运去了明军那边,这个问题虽然可以通过伪造账目、把罪名推给前武昌知府这两个办法来解决掉一部分,但这么大量的财物流动还是动静太大,涉及到的人数众多。最开始张长庚用邓名给他的回扣封口,后来改用明军给他的封口经费收买知情者,但再后来张长庚连封口经费都舍不得给别人了。不想出钱,但知情人日益增多,张长庚就决定拉更多的人下水,比如给明军的棉衣就是分包给武昌城内的一些缙绅去做,许诺将来从藩库拨款给他们……简而言之,就是这批最后落到明军手里的棉衣,张长庚不但要拿回扣,还要打着给绿营官兵造冬衣的名义,用本应给云贵的新棉当材料,由湖广藩库出钱雇佣缙绅去制造。其他不少货物张长庚也都照此办理,这样他不但可以从明军手里拿回扣,还可以从缙绅手里收礼,更由于有财大家发而赢得了武昌、汉阳的缙绅之心。这种方法虽然很好,但也有后遗症,那就是湖广的财政缺口越来越大,已经难以单纯靠造假账来掩盖了。



一座装满粮食的仓库,如果管理员偷了一石米,没有人会知道;偷了一成米,也可以解释为老鼠肆虐;但若是把半仓库的米都偷走了,那就只剩下一条路了——把剩下半库的米也偷走,然后烧仓库、报雷击走水。



这几个月不少武昌的缙绅都发了大财了,他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张巡抚出事,不然清廷追究下来谁都没有好果子吃,这些缙绅给张巡抚出的主意就是“烧仓库”。



正好邓名从南京返回,在制片人张长庚的剧本里,会由邓名来扮演这个雷公的角色,把黄州府等地的府城、县城攻下来几座。张长庚就可以狠狠报一通损失,由于事先知道那座城池会丢失,张长庚还可以把这些地方上的库存抢先运走,用来填补一些藩库的亏空。至于领导责任问题,张长庚并不担心,这完全可以推给前人湖广总督胡全才,是他不顾一切地抽空了湖北各府的兵力才导致了这样的局面,张长庚只要能保证收复这些失地就什么都不怕——周培公向邓名说的什么张长庚为了总督位置不希望明军攻城掠地,根本就是用来迷惑邓名的烟雾弹,或者说是故意漏给对方的破绽。



这不但能解决经济方面的麻烦,同时也能帮张长庚解决政治问题,之前胡全才的保举同样非常有效,而且胡总督也没有浪费这权利,任命了不少地方官吏。对于胡党余孽,做贼心虚的张长庚一向是除之而后快,利用邓名把他们消灭后,还可以腾出位置供张长庚还愿用,正所谓一举两得。



至于张长庚渴望的功劳、名声,在“收复”了被邓名“攻陷”的那些府县后,想怎么吹就可以怎么吹。



张制片把这个剧本交到周培公手里后,遭到了周导演的极力反对,周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