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醉-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身心的满足!



第二百五十三章人生也是如此



ps:感谢秋水※人家、洪荒发烧友书友的月票,感谢老干爹书友的打赏!



清风楼,陈易专用的那个雅间内,今天一改往日清清静静的样子,挤了不少人,陈易当然也在其中,他在此招待一些新近结交、或者结交不是很久的人。



这些大部都是陈易所知道的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人,有狄仁杰、张柬之、骆宾王、杨炯、王勮、李峤,狄仁杰和张柬之的大名陈易不需要太多回忆就耳熟能详,他们两人在原来的历史上成就不同一般,是非常著名的政治人物。不过这两个人现在还未出名,只是中了科举后任小官而已,陈易当然不会放过这两个人,要招揽有才之人,趁他们位卑之时是最好的时机,他想了好多办法,通过一些手段,并借武则天的名将,将他们招入自己的门下,给他们在长安谋了个差事。



狄仁杰现在任大理寺丞,从六品上的职,张柬之在御史台任侍御史,从六品下的职,这都是陈易所荐之故,他是依据这两人在历史上各自擅长之道给他们安排官职的。



当然他只是以此建议,具体的任命还是要武则天点头同意。



骆宾王、杨炯与王勃并列唐初四大家,才学自然不会差,原来的历史上,骆宾王更是因为参与了李敬业的反武叛乱,写了那篇著名的讨武檄文而闻名天下,只不过现在这两个人也只是任小官小吏,陈易在武则天面前一鼓动,说这两个人才气非常不错,武则天马上答应陈易所荐,让他们到京中任职。



不过他们与狄仁杰、张柬之一样,都是从低级官吏当起。骆宾王任监察御史,正八品的职,杨炯在长安县衙任主薄。



王勮是王勃的哥哥,才气非常不错,王勃兄弟五个,在历史上最有名声的就是王勃及他的哥哥王勮及弟弟王助,这一点陈易略有耳闻,在向武则天举荐王勃的同时,也将王勮向武则天推荐了,最后王勮得以在工部任职。李峤也是武唐时候著名的诗人。“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当,入竹万竿斜”,这首诗陈易在后世念书时候曾读到过。也记住了李峤这个名,并且在某一次与同僚的聚会中。偶尔知道这个人。并得以结交,感觉此人心性不错,就将他招揽了。李峤在御史台任侍御史。



今日王勃当然也是来凑热闹了,这种场合怎么能少了他这样喜欢热闹的人物。



陈易当然不敢说自己是个识才之人,他只不过是凭着他对原来历史的一点点熟悉,大概知道这些历史名人的事迹。并借着记忆从现实中将他们挖掘出来,向武则天举荐,并得武则天认可后,这些人才被授以官职的。一般情况下。古代人都讲究知恩图报的,陈易相信这一点。他们身上也被打了上陈易的烙印,在其他朝中大臣的感觉中,这些人就是陈易的亲信,以后一定会得到陈易特别栽培的。



狄仁杰、张柬之、骆宾王、杨炯、王勮、李峤等人,愿意听从陈易的安排,也是因为陈易现在所担任的官职甚高,且这些年名声又非常响亮,无论是诗赋上的才学,还是在朝事上的成就,都不是一般人可比的。陈易有这般名声,许多士子慕名来访,得他招揽的这些人更是欣喜若狂。



谁不期望有施展自己才华,报效朝廷,获取名声的机会啊?



到陈易府上来拜访,想得他推荐的人不在少数,张柬之就是其中一个,只不过他是最幸运的人儿,陈易可是没耐心与上门拜访或者投行卷的人一个个好好聊,他只对那些历史名人感兴趣,他自觉不是伯乐级的人,没办法发现原来历史中没有出现过的厉害人物。这些人是第一次被陈易一起召集到清风楼来,以往陈易当然曾将他们叫出来,聚宴或者赏舞饮酒,不过那都是在酒楼或者青楼院内,且是其中的少数几个,在清风楼这个相对高雅的地方聚了这么多人的时候却是没有。



时节已经是仲秋了,早过了新茶的采摘期,许多地方已经没有新茶可购了,不过清风楼这里所供都是保存挺好的当年新茶。清风楼因为陈易之故,存茶之道都是独特的,加之泡茶之术也是和时下流行的方式大为不同,不煮,不加辅料,单以热水泡茶。



这简单的泡制之功让清风楼的名声顿然雀起,可以说开创了新的茶道。而这种简单的泡茶方式很快流行开来,成为饮茶的高雅之道。只不过一般人家还是极难得到品味上乘的茶叶,即使得到了,也不知道如何保存,时间一久就变味了,特别是盛夏的酷暑及严冬的寒冷后。因此许多人想喝一杯正宗的“茶”,就屁颠颠跑到清风楼来,只不过清风楼的茶水挺贵,一般人是不太好承受的,物以稀为贵么,更不要说常年累月来,像狄仁杰、张柬之、骆宾王、杨炯、王勮、李峤这些低级官吏,俸禄有限,更是不能时常来了,即使偶尔来,也喝不起最贵的顶级茶水。今日陈易招待他们的,全是顶级的龙井茶叶,茶上来后,雅间内满是茶叶的清香,马上得了一众文人们低声的称颂,无不细品起来。



细品后,称道的声音更加多了,每个人都称赞龙井茶的味道不错。当然这“龙井”的茶叶名,也是陈易自取的,他相信龙井茶叶的名称比原来历史上早很多时候出现,也肯定会比原来的名声更显。



今天的聚会并不是正式的,各人表现的都很随意,陈易虽然在朝中身居高位,但因为年轻,再加上平时也表现的随和,从来不会板着脸故作深沉和人说话,数次接触下来,狄仁杰、张柬之等人也都了解了他的这一点性格,加之年龄都是差不多,性子上又有点类似,相处挺融洽。一道呆着间也挺随意人,但与其他人之间的,还是放不开性子。今天人多,陈易也是第一次召了这么多人一道聚合,初时候各人有点拘谨,但聊着事说了一会话后,也都放松了。



大家都是文人,文人相轻总是有点,各人都想表现的比别人高一点,因此在熟悉了后。各自都高谈阔论,努力想让别人刮目相看。这些人在历史上有那么大的名气,都不是泛泛之辈,各有各自让人敬佩的东西在身上,一时间各种言论及才能的表现尽展示在陈易面前。



陈易今天当担客串主持者。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这些人相互间进一步结交。他现在深知手下有人的重要性,有众多小弟一样的人听从自己号令。做起事情来才顺心顺意。要是没有一群可以号令的人,即使在朝中身居高位,位置也是不稳的,做起事来很累的。放眼朝中那些大佬,哪个不是有一群亲信培养起来的?他当然不能一个光棍打天下,必定要培养自己的势力的。



其实有时候不要刻意去培养。树大了,自有鸟儿来栖息,许多人会慕名来投的。这一点陈易现在有深刻的体会,只可惜他没那耐心去发掘更多的人才。他只会凭着对历史名人的记忆,下手捞人才。



几人自由争论一番后,最终发现了陈易今天并没发表太多的言论,大多时候都是听他们在议论、争论甚至争吵,最终各人都止了高谈阔论,将话题引向陈易。“子应,我们都好久不曾听到你有新的诗作问世了,今日我们这般热闹,可否题诗一首,让我等开开眼界?”狄仁杰笔呵呵地看着陈易道。



听狄仁杰这般说,众人也都来了兴趣,一起鼓噪,希望今日陈易怎么都要露上一手,让他们当面见识一下他的才学。刚才他们争论的最多的还是文学上的诗,包括诗赋小令,当然也有人现在即吟,唱吟以前所作或者即兴之作。喝着清茶,谈诗论赋才有味道,要是在这种地方讨论朝政大事,那可有点煞风景的。争论了一番诗赋,对谁的诗作都不是很敬佩,因此才会将矛头对准陈易,希望能看到陈易做出一首让所有人都惊叹的诗作来。



他们相信陈易有这个能力,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见诸人都是相似的神情和言语,连一向眼高于底的王勃都这样,陈易无奈地叹了口气,从案前起了身,对着众人团团作礼,“诸位既然这般强人所难,那某也不好推托,今日就勉为其难,随便作一首,要是不入大伙眼,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陈易的话惹来哄声一片,众人差不多都翻了白眼,对他话中那“强人所难”的形容一点都不认同,都认为他这是在故作姿态。见此陈易也只是哈哈笑笑,也没再说什么,走到置了文房四宝的案前,略作思考,提笔就写。在陈易走到案前之时,边上一众人也都起了身,也就在他提笔之际,所有人都围在了案边,等待着陈易书写。对于陈易的诗才,众人早就清楚,他以前所“作”那些诗,无不是让人惊叹之作。只不过谁也猜不到他所作那些诗,只是偷盗之作,这些人理所当然地认为陈易的诗都是非常之作,今日他们也想亲眼目睹什么好诗作出来。



陈易提笔飞快地写作,“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需记,最是橙黄桔绿时”,转眼之间,又一首名家之名作被他冠以了署名权,苏东坡苏大侠流传千古的这首名作在他笔下写了出来,比原来的历史上早了几百年问世。



“一年好景君需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好诗,好诗!”陈易还未搁笔,已经有了击掌称叹,不是别人,正是性子一向最狂放的王勃,只听王勃在感叹后再道:“看子应这两句,就让我等甚是惭愧,秋景跃然纸上啊!某怎么也写不出如此的感叹来,刚才真不应你子应面前争论诗赋,哈哈!”



王勃的话引得了众人的附和,大伙都对陈易刚才所写这诗称赞有道。流传后世的名作自然有其佳妙之处,特别是后面这两句,能随口吟诵的人可数不胜数,足可见其精妙之处!陈易已经没了最初偷盗诗作时候的不好意思,坦然接触众人的称赞,在大伙止了声音后,意味深长地说道:“一年好景君需记,最是橙黄桔绿时,某只是想说明,现在仲秋了,但景色依然美丽!人生也是如此,任何时候都要充满希望,呵呵……哈哈……呵呵……哈哈!”



对于陈易的莫名感叹,及随后的大笑,众人一阵惊叹,随之有人顿悟!



第二百五十四章没想到



大明宫,仙居殿内,陈易正向武则天禀事。



“娘娘,今年朝中事多,陛下、沛王身体有恙,先太子暴亡,太子新立,坊间猜测不断,一些人心里惶惶,生怕朝中有乱,因此以臣认为,娘娘应该携太子做点什么事,让天下臣民尽知朝中无事,娘娘和太子殿下相处融洽,如此方好!”



闻听陈易此话后,武则天略略惊异,随即马上浮出笑容,轻轻点头道:“唔,子应,此建议甚好,只是你觉得本宫和太子一道做什么事好?”



“秋猎!”



“秋猎?”武则天愣住了,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对,秋猎。”陈易非常肯定是点点头,“娘娘,坊间臣民都担心陛下染病,太子新立之际朝中起乱,担心娘娘……全揽朝事,因此娘娘应该做出点姿态,让太子有所表现。太子年少,可以用秋猎向百官展示其英武之处,如此也可足够显现娘娘的胸襟,你是完全支持太子的!那样现在这个敏感时期对娘娘你有微词的人会大大少去,要是以后太子……不得人心,娘娘的威望会越加见长!”



陈易起初的话让武则天皱起了眉头,但旋即释然,她明白陈易话中的意思,也明白陈易的良苦用心,思索良久后最终还是露出了笑容,并微微地点点头,“子应,你说的有道理,本宫准了你的请求,过几日就宣布到终南山秋猎,朝中文武官员都随同,太子也一道去!”



听到武则天同意了自己所请,陈易大喜,很自然地露出一副嬉笑的神色。“娘娘,臣从来没在娘娘面前展露过勇猛的一面,今次秋猎,一定让娘娘见识一下臣在武道方面的技艺,嘻嘻,臣可是文武全才之人!”



陈易自得的样子惹的武则天翻了个白眼,又马上扑哧一笑,“那本宫倒要看看,你在秋猎时候是怎么英武的!要是表现勇武,自有奖赏!”



…………



在古代。春秋两季在野外举行狩猎活动是非常正常和频繁的。有唐一代尚武,为了向天下百姓表示朝廷重视武备,同时也让那些身居朝堂之上的臣工们不忘武事,保持尚武的习性,几任皇帝。包括李渊、李世民、李治都时常组织大臣们秋猎。除了秋猎,春猎也时常有。不过秋将尽。冬即至的秋冬交替季节,各种野兽膘正肥时候,是狩猎的最好季节。不过这些年朝廷已经好久没组织过狩猎了,全因为李治身体有恙之故,让许多人遗憾。此年秋天,武则天也在朝会上提出了组织大臣秋猎的建议。得到了包括太子李显及许多大臣的支持。



天下未安,四夷并未完全臣服,朝廷应该继续重视武备,作为太子的李显不能疏于箭枪之术。宫中禁卫也要活动一下他们的身手,这是武则天向朝臣们提议秋猎时候所说的理由,这样的理由没有多少大臣能找出足够的理由反驳的。



皇家的秋猎,规模注定不会小的,在秋猎举行的当日,浩浩荡荡数千人马组成的队伍很是壮观地从长安出发了,绵延数里,旌旗招展,马啸人声,好不热闹气派,沿途的百姓看到躲避不已。陈易并不知道哪些大臣随驾而行,反正他知道,在朝中大多的武将及大部分文臣都随驾而行了,但到底有多少人,哪些人参加,他并不清楚。此次出行他是和贺兰敏之一道,随驾武则天和李显身边,与左、右千牛卫一道,护卫御驾的安全。



左千牛卫将军赵瓖,右千牛卫将军李景嘉,陈易此前都有不少的交集,因为御驾出行时候,左、右千牛卫都是皇帝和皇后身边最贴身的护卫队伍,他随行的时候经常被召在武则天身边,与这几位千牛卫将军有多次打交道,这两位左右千牛卫的领军人物,对陈易和贺兰敏之这样深得皇后武则天宠信的人,也一再示好。陈易对如何护卫御驾安全并不在行,贺兰敏之也是一样,护卫的事务基本交给副手操办。陈易的副手,副卫率梁积寿接手了所有沿途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