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醉-第3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体的结果商量出来前,武则天不想拿来朝议这件事,她只是令李显和群臣到紫宸殿讨论这事。在发了几句感慨,得意之情溢于表后,武则天也在李显没有开口前,咨询起群臣的意见起来,“各位爱卿,定襄道的大军在裴仆射的率领下,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敌酋阿史那奉职、阿史德温傅被,阿史那泥熟匐被杀,单于都护府境内的突厥叛军基本被清除干净了,接下来要如何善后。今日本宫和皇帝想和诸位爱卿讨论一下,请各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说话间武则天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在众臣还没来得及应诺前,转头问一边的李显:“皇帝,本宫也想先问问你,你觉得这件事要如何善后为好?”



“啊,母后,这……”没想到武则天会首先问他意见的李显明显一愣,有点不知所措。慌乱了一下后,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也只能吭吭哧哧地说道:“母后,儿臣还未仔细想过这件事,没有个主意。今日既然已经将众爱卿召集来了,那就先问询一下众爱卿的主意吧。儿臣觉得集思广益。一定能采集到非常好的建议的!”



李显这样的回答让武则天心里还是挺高兴的,她并不担心自己儿子的无能,而是担心他表现的太好,能力太出众,那样在群臣面前就有威望起来,要是经常在众臣面前这样的表现。那许多大臣都会对李显的才能表现出不屑来的。不过有人马上就站出来折李显的脸面了,自然就是贺兰敏之。



“娘娘,臣觉得此事很简单,那就是将大部突厥俘虏尽迁入内地。进行劳动改造,我大唐还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劳役,有太多的工程需要劳力去完成了,将突厥俘虏迁入内地,可以大大地减少单于都护府境内突厥人的数量,突厥人再反叛的可能就会降低,经此战,朝廷可以以镇抚边关的名目,在阴山南北修建城池,派军镇守,如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护大漠之南的安宁!”贺兰敏之说着,冷眼瞥了下李显,抛了句阴阳怪气的话:“娘娘,臣觉得陛下早就应该想到这些了!而不是没有任何自己的主意,不知道如何处置北方各游牧部落!”



贺兰敏之后面这句话是裸的打李显的脸了,说的太直接了,让李显脸都红了起来,一阵不自在,但在武则天面前,又不敢申辩。要不是前几天被武则天警告加责怪了一通,今天自己的母亲不在边上,李显肯定会暴发,但现在他不敢。



众臣虽然觉得贺兰敏之所说的有点过了,但没有人站出来指责他,也没有人出来附议什么的。



武则天却似浑没在意贺兰敏之的直接指责,在众臣沉默中,她呵呵笑了两声,称赞贺兰敏之道:“武爱卿说的甚是有理,突厥人的俘虏必定是要内迁安置,进行劳动改造的,这一点陛下也应该认同的,至于要如何镇守突厥人势力大减的单于都护府,是否要多修一些城池,多派驻军队镇守!这些诸位爱卿再发表下意见!”



武则天如何旗帜鲜明的表态在以往讨论这些事情时候是少有的,可以说她是直接对贺兰敏之刚才的话表示了支持,连贬损的话也没表示异议,这更不简单,看来今日不只简单地讨论如何善后单于都护府境内叛乱平息后的事,还可能有武则天想对李显这个皇帝表示什么特别意思的成分在里面。



不过刚才武则天还是在问询如何善后的事,大臣们可不敢歪楼,将话题扯到其他方面去,武则天自己也没表示对李显的不满而已,李显自己也没说什么,大伙也只能顺着武则天的意思论事。



陈易也在第一时间内站出来,支持刚才贺兰敏之所说的建议:“娘娘,陛下,臣附议刚才武尚书所提之议,除了要让这几十万突厥俘虏劳动改造,让他们赎罪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单于都护府及至整个安北大都护府的直接治理!依臣所见,如今我大唐兵强马壮,完全可以直接控制大漠南北!”



“为避免兵源不足,我们完全可以加大征召胡人士兵的数量和比例,可以让北面征召的非汉人军士到南面戍边,南面征召的非汉人军士到北面戍边,如此情况下,即使他们其中一些人有不轨举动,也没有支撑他们叛乱的基础!如此情况下,完全可以加大征召非汉人入军中的数量,这些非汉人军士更加容易适应严酷的环境,即使如安北大都护府境内这样的地方,大漠南北之地他们定可以适应的!”



如今大唐的军中,不只征召汉家子弟,还有其他部落的族人也征召,也就是说,一团军士中,汉人军士占大多数,而其中混杂有突厥人、吐蕃人、倭人、高丽人、新罗人,只要大唐治下的各民族部落,都在大唐征召兵役的范围内。



这些各族的军士征召募集后,进行系统的训练,最终混编成军,一般的比例是这样的,十名汉人军士中有一名“胡人”,大唐军队如今共有成建制的军队约六十万,也就是说其中那些非汉人的士兵共计有六七万。陈易今日的建议就是为了就会戍边军士的不足,加强征召非汉人军士的数量,并让他们去戍边。



北面征召的大部是突厥人,可以让他们到南北的西宁大都护府,也就是原吐蕃地镇守;而原吐蕃地征召的军士,可以让他们到安北或者安西去镇守边关;原倭地征召的军士让他们到安东大都护府或者新设立的安南大都护府境内,安南大都护府及安东大都护境内征召的军士可以主要让他们到汉东都护府或者安南去戍边,如此情况下,即使非汉人军士可以抱成团,也没有反叛的基础,不能得到邻近族人的支持,这样的措施长期以往,必定可以让各处边境安定下来的。



陈易的提议让众臣都吃了一惊,连武则天也是如此,此前陈易从未与武则天讨论过这事,也不是陈易不想和武则天说,只不过一直没有这方面的机会,他只是和兵部的那些官员说起这征集兵源的事时,突然间想到的,想想很有道理,因此也就在今天说了出来,在建议朝廷派军队直接镇守大漠南北,对所有安北大都护府治下地方进行直接治理的时候说出来,他太想将安北大都护府治下那块土地完全归于大唐的版图了!



贞观二十年,大唐军队破薛延陀后,铁勒诸部内附,朝廷在大漠南北设立了六都督府加七州,并在贞观二十一年设立燕然都护府以统辖这些府州。但这些都督府和州都是羁縻府州,所有主官都是各部落的头领担任,大唐对这些地方并不直接治理。



后燕然都护府改名为瀚海都护府,瀚海都护府以西南地是云中都护府,云中都护府后改名为单于都护府。两年前,在陈易的提议下,集瀚海都护府和单于都护府之地设立安北大都护府。



只不过因为朝中多变,武则天的精力全集中在朝事上,没对安北大都护府的设立加以太大的关注,可以说如今的安北大都护府连个空架子都没有。而陈易现在就是想趁此战后,重设提出架设安北大都护府的框架,并趁战后我大军的余威,将安北大都护府治下所有地方都直接统治下来。



安北大都护府的辖境相当于后世内蒙一部,外蒙的全部,俄罗斯远东,全部面积有五六百万平方公里,如此大的一块地盘,作为后世穿越人的陈易,知道这块土地上后世时候给中国人带去了太多的屈辱,如何不想在大唐国力强盛之时,将其完全占领,永远成为大唐的领土!



此前有人担心镇守这么多地方兵力不足,陈易觉得他的提议能让那些担心的人消除疑虑,今天他也期望他的提议能得到在场所有人的认同。



“好,陈尚书此议甚是好,朕完全赞同!”让所有人惊愕的是,皇帝李显第一个表示了对陈易提议的支持!



第五十二章计划总没变化快



陈易也惊呆了,他实在弄不明白,为何他说了一大通关于如何征集更多兵员去镇守安北大都护府,直接将那处广袤之地直接置于大唐的治下,李显会第一时间表示了对他的支持,这实在很怪异。



如果是贺兰敏之或者岑长倩等人这样站出来支持,那他会乐呵呵地接受,但李显直接表示了支持他的意见,他非常没觉得高兴,还有点担心的感觉起来,真的不知道武则天会怎么感觉。



武则天自然也很奇怪,惊异地看看李显,又看看陈易,不过最终还是没说什么。



“娘娘,陛下,臣也认可陈尚书所说!”岑长倩在冷场了一会后站出来,支持陈易。接着又有其他几位大臣表示了支持,不过贺兰敏之却没表态。



静听了一会众臣的意见,没听到李显再发表什么意见后,武则天也说话了:“本宫也认为陈尚书所言有理,即使众爱卿都觉得有理,陛下也认可,那就如此决定吧:令裴大总管暂时镇兵北边,待明年春暖这际再班师!工部刘尚书在单于都护府任职多年,那里的情况他熟悉,想必经此几战巨大胜利手后,各部落都不敢再轻举妄动,叛我大唐的,朝廷应该趁此机会,加强对北边的治理,以免再生乱!”



武则天的话,给了这次御前会议以一个最终的讨论结果,接下来的朝议自然也没太多大臣反对此议,朝廷也很快下令,加大征召青海及西宁都护府境内的青壮年入伍从军的力度,这批军士将发往北边,镇守北疆。在征召令下达的十天后,朝廷再发诏令。同意兵部尚书陈易所请,重建安北大都护府。



重建的安北大都护府治所设在云中城,以裴行俭暂摄安北大都护之职,待裴行俭将安北事务安顿好,朝廷将另派官员到任。安北大都护府包括瀚海都护府和单于都护府全部所管之地,瀚海都护府掌管大漠以北的那片地域,其下设八个都督府,九州府,以莽布支为瀚海都护,各都督府和州府朝廷将委派汉人或者归降的胡人官员担任;单于都护府管理大漠以南的那片土地。下辖六个都督府,十州府,以萧嗣业为都护,各都督及州府主官也全由朝廷任命。



挟定襄道大军的兵威,朝廷以强硬姿态对大漠南北进行了直接的治理。这与以往羁縻相治的方式是完全不同,各部落头领自然不服。不过我十数万大军盘居在大漠之南。只要天气适合。可以随时出大漠清除叛乱。阿史那奉职和阿史德温傅两部近三十万叛军在几天之内就灰飞烟灭,如今情况下,大漠南北的任何一个部落力量能不能与阿史那奉职和阿史德温傅部相比,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是至理名言,十万余唐军精锐镇守在阴山以南。没打算归去,声名显赫的裴行俭、刘审礼等战将也未归朝,那些有异心的部落头领,即使想做点什么。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做。



朝廷的诏令下达后,各部落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接受了朝廷的命令。



或许他们不愿意看到汉人官员直接治理一直属于他们的土地和牧场,但反抗不是现在,不是十万唐军精锐虎视耽耽地驻守在边上时候,或许这个时候唐军将领就是希望有什么不服朝廷命令的部落跳出来,成为他们试试手中战刀锋利程度的靶子。



没什么人愿意去当这样的倒霉蛋。



而裴行俭这位暂摄安北军政事务大权的当朝尚书左仆射,在朝廷诏令下达的同时,也发布了他的军令,要是有什么部落头领不愿意听服于大唐,想脱离大唐的统治,那邻近部落不需要定襄道行军部的命令,就可以起兵剿乱,他会将军功上报朝廷的。这无异于给了部落间相互争斗找到了借口,在随后一两年时间内,各部落为了争夺牧场及牲畜,时不时起争斗,而镇守在这片土地上的唐军,趁机坐收了渔翁之利,当然这是后话。



很快冬天就来临,年关也快到。



因为武则天的强势表现及李显的退让,朝堂上的局势几乎复制了李治当皇帝时候的模样,大部朝务都是被武则天重新接手,而李显只是处理那些相对不太要紧的事务,大部事务都是由武则天做最后的决断。这当然是不正常的事态,皇帝已经成年,理当自己处理政事了,只不过李治躺在病榻上多年,武则天代为处理朝务已经让许多大臣们适应了,再加上李显表现的懦弱,许多大事上没能力做出强势的决定,甚至连决定都下不了,让不少大臣失望,而一直表现强势的武则天总给以最好的方式将事儿解决好,就如这次重建安北大都护的事。



李显的观点是待裴行俭回京后,问询他意见后再做决定,但被武则天否定了,武则天的意见是裴行俭和刘审礼这两位在突厥人中很有威望的战将在安北时候,将事儿搞定。



武则天的决定自然比李显的意见更得群臣的认可,可以说,在李显当皇帝后,武则天虽然不像李治为皇时候那样理所当然在干涉朝政,但李显表现的无能,却让武则天没办法不出来理政。六位顾命大臣,裴行俭率军远征,刘仁轨年事已高,不愿意理事,贺兰敏之时不是对李显质询,陈易又想在武则天和李显面前表现的平衡,不会有过激的表现,而李敬玄又是武则天一手提拔上来的,可以说,能给李显以实质性建议的只有薛元超了。



而薛元超地朝事的见解明显不如裴行俭等人那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许多他给的建议,都是不得武则天认可,也被其他大臣们反对的。



如此情况下,李显的日子并不好过,连这一个年,他都过得很不开心,元日大朝会上,诸蕃的来贺规模远超以往任何一年,但如此盛大的场面只是让李显感到了暂时的荣耀,在元日大朝会结束,他被武则天冷脸说了两句后,所有好心情都不见了,整个年他都过的郁郁闷闷的。



朝中局势虽然很微妙,但李显并未气馁,他也在偷偷积蓄自己的力量,而最能给他出谋划策的人物就是皇后韦氏。



许多建议都是韦氏给他的,事实也证明了韦氏所给的大多主意都是很不错的,李显对自己这位“老婆大人”也越加的刮目相看,有点言听计从的味道。韦氏的许多意见自然是听从陈易的,陈易所给的建议当然不可能鼓动李显与什么人针锋相对,他只是劝李显隐忍,待时机成熟了再动。



这些话自然是经韦氏加工后再说给李显听,李显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