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和-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都什么跟什么,太不和……谐了!

能不动武力最好,毕竟朵颜三卫在靖难中出了不少力气,总要怀柔一下。

若是蒙古壮汉们识相,皆大欢喜。

不识相……孟清和四十五度角望天,百分百讨回的不是薪水,而是拳头。

当初同郑和一起忽悠朵颜三卫的是他。如今皇帝想怀柔,找上他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蒙古壮汉们手里的欠条不是假的,给出牛羊不是问题,草场却是一寸都不行。

说服朵颜三卫放弃草场,必须提出更加诱人的条件,让他们觉得放弃草场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短时间之内,孟清和只能想出开互市这个办法。

草原上物资稀缺,在某些部落,茶叶几乎能与黄金等价。

朵颜三卫归附大明,与草原也没断了联系,以开互市为条件,允许蒙古部落在特定地点进行牲畜和茶叶、盐等生活物品的交易,一来可以缓解边境局势,二来减少外援讨薪的压力,三来,获得的税收可以上交朝廷。

一举三得,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皇帝批不批准的问题。

“开互市只是预想。”孟清和道,“便是三卫一定要草场,也未必要在北疆诸镇。”

残元已被鞑靼瓦剌取代,草原部族四分五裂,实力大打折扣,溜边抢一块地盘应该不是问题。

当然,这可能会引来边界纠纷,能开互市,孟清和当真不想撺掇朵颜三卫动刀子。

思索良久,沈瑄起身走到大案之后,铺开纸张,重新誊写孟清和的奏疏。

修长的手指,执笔在纸上游走。

墨迹染在纸上,似带杀伐之气。

“来人。”放下笔,沈瑄叫来亲卫,“请高阳郡王过府一叙。”

亲卫领命,孟清和不解。

沈瑄同朱高炽三兄弟一向都保持距离,主动去请高阳郡王是为何意?

“这份奏疏不能经过通政使司,需得郡王直接呈送今上。”沈瑄吹干墨迹,递给孟清和,“北上之前,不要漏出口风。”

“道衍大师那里?”

“我随你同去。”

孟清和点头,奏疏不经过通政使司,是担心中途出现问题?

“太…祖高皇帝曾严令,诸边镇不得与北元互通贸易,违者重罚。”沈瑄按了一下孟清和的眉间,“若交由廷议,于汝不利,可明白?”

握住沈瑄的手腕,孟清和眉间皱得更紧。

此时,明朝的票拟批红制度尚未形成,入阁待诏的解缙等人只能算是永乐帝的机要秘书。

不经廷议,皇帝直接下诏并不鲜见,登基不到半年,永乐帝就干了好几回。

沈瑄和孟清和都在五军都督府供职,论理,奏疏均要经通政使司封存,才能送到皇帝面前。考虑到孟清和同文官集团的紧张关系,以及开互市涉及的诸多问题,沈瑄才派人去请高阳郡王。

当初齐泰都能想办法截留山东的战报,难保不会有人得知奏疏内容借机生事。

孟清和以御制大诰和太…祖成法打了文官集团的脸,若是被抓住把柄,事情绝难善了。

沈瑄此举保护了孟清和,却将风险转移到了自己身上,不小心,就会给人留下结交皇子的印象。

想通之后,孟清和懊恼的敲了一下脑袋,“是我不对。不然,这封奏疏不要送了,再想办法。”

“无妨。”沈瑄拉住孟清和的手,不让他再敲自己,伸臂将他揽入怀中,“我会护你。“

“我不是担心自己……”

“我知晓。”沈瑄低头,吻了一下孟清和的嘴角,“我说了,无碍。”

一股酸涩的感觉的袭上心头,孟清和不说话了,用力抱紧沈瑄,闭上双眼。

既然他说无碍,他就信。

若是真有人敢借此找沈瑄的麻烦,他不介意再来一次君前参奏。

哪怕对上的是他惹不得的人,也在所不惜!

定远侯相邀,朱高煦很是激动,一把丢开手里的长枪,也不管在校场里跳脚的朱高燧,同魏国公告辞之后,牵马就走。

徐辉祖没多问,心中却对沈瑄此举存了疑虑。

徐增寿知道徐辉祖担心的是什么,二话不说,拉着朱高燧跟了过去。

看着甩不掉的舅舅和弟弟,朱高煦无奈。

徐增寿笑着一拍外甥的肩膀,“郡王何必如此?不过是一起到定远侯家蹭顿饭,吃不穷。就算定远侯家伙食不好,兴宁伯府就在旁边。据说兴宁伯对食之一道颇有研究,本侯早想讨教。”

朱高煦很想朝天翻白眼,但看徐增寿的表情,将到嘴边的话都咽回了肚子里。

人多点,也好。

未己,高阳侯徐增寿和朱高煦兄弟一起登门蹭饭,被定远侯沈瑄撵出府门的消息不胫而走。

据闻,武阳侯被撵出门时,还拍着门板大呼外甥不仁义,连一顿饭都舍不得给舅舅蹭。

最后是兴宁伯打开府门,把人请了进去,事情才算完。

不然,额头暴起青筋的定远侯怕是会当街杀人。思过中的魏国公也会破门而出,暴揍武阳侯,上演一出兄弟相残。

消息传到宫内,朱棣笑得直捶大腿,徐皇后却连连摇头,四弟当真是胡闹。

朱高炽的反应则有些不同,得知道两个弟弟是和武阳侯一起被请入定远侯府,令宦官退下,独坐文华殿暖阁中,沉思许久。

第一百一十一章

回宫之后,朱高煦和朱高燧沐浴更衣,带着沈瑄重拟的奏疏求见父皇。

沈瑄只请了高阳郡王一人,不料朱高燧得知情况,也硬要插上一脚,连过府蹭饭的武阳侯都表示,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一定搭把手。

“外甥的事,舅舅责无旁贷!”

徐增寿能大大咧咧说出口,沈瑄却不能轻易应下。

何况,徐增寿与孟清和称兄道弟,却叫他外甥?明显辈分不对。

说错话的后果是,武阳侯蹭饭不成,反被从定远侯府撵了出来。拍门也照样不许进,进去了还撵。

由此上演了让永乐帝乐得直拍大腿,却让魏国公徐辉祖想抓狂的一幕。

经徐增寿这么一闹,朱高煦和朱高燧做客定远侯府一事被成功遮掩过去。除少数嗅觉敏锐之人,朝中文武津津乐道的,多是武阳侯在定远侯府前拍门叫外甥那一幕。

笑过之后,很多人也开始思量,自打今上坐上龙椅,武阳侯行事貌似越来越不着调,很是令人费解。

说他仗着国戚身份肆无忌惮?可人家的确没犯什么大错。除了爱好到风化场所体察民情,真找不出更大的问题。

脑袋被石头砸了突然变迟钝?也说不通。

真迟钝的人会频频被皇帝夸奖,宫中赏赐?新皇登基以来,升官,封爵,恩赏,哪次落下了他?

看在皇后和三位皇子的面子上?这倒是有可能。

徐皇后贤德,时常劝说天子善待洪武旧臣。虽不干预朝政,却怜恤百姓,请天子与民休养生息。在徐皇后身上挑毛病?首先就会被百姓的唾沫星子淹死。

皇后仁慈贤德,也是为数不多能劝服皇帝放下屠刀的,就如太…祖高皇帝的马皇后。

朱棣长成的三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出,参奏徐皇后,绝对是没事找事,活得腻歪了,必须一巴掌拍死!

对朱高炽兄弟挑刺的人倒是有,尤其是朱高煦,隔三差五就会被参奏骄横跋扈。

次数多了,朱棣也不当朝表态,下朝之后,直接拎起鞭子抽儿子。

三个一起抽,实打实的揍。

皇帝态度明确,坚决不搞差别待遇,

搬救兵也不管用,皇后驾临,了解情况之后,只会让兄弟三个多挨一顿揍。

再入太医院的赵御医医术相当了得,徐皇后的健康状况明显好转,从她挥鞭子的力道就能看出。

几次之后,朱高炽和朱高煦朱高燧都老实许多,再有人参奏兄弟不好,绝对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世子心机深沉结交朝臣?谬矣!这是谦逊海量礼贤下士!

高阳郡王嚣张跋扈?大误!此乃果决直爽武人风范!

朱高燧任性妄为?胡说!那是聪明伶俐天真无邪!

朝臣们有点傻,朱棣老怀大慰,棍棒底下出孝子,古人诚不欺朕。

有人上疏,认为皇帝动不动就抽儿子过分了点。

朱棣眉毛一竖,这是朕的家事。

他揍儿子,关旁人什么事?咸吃萝卜淡操心。

再者说,没有摆上案头的奏疏,说他儿子这不好那不好,他会下鞭子抽吗?

大臣们也没辙,再不敢随便动心思。否则,就算自己看好那位被立为太子,也未必会念自己的情。万一闲着没事时,想起某年某月某日,某大臣上疏弹劾其兄弟,导致自己跟着一起挨揍,气不打一出来,预备找补回来怎么办?

大臣们想通了,朱棣的耳根顿时清净不少。

朱高炽继续闭门读书,临朝听证也是一副老实憨厚模样,老爹不问,绝不多说一句。私下里的小动作少了许多,除詹事府官员,绝不随意见朝中大臣,书信往来更是没有。

朱高煦朱高燧隔三差五到舅舅家串门,一心钻研“兵法”,明面上,极少同朱高炽起争执。

徐皇后喝着赵御医的药养生,朱棣安心处理国事,大明第一家庭进入了相对“和平”的一段时期。

据说,揍儿子,是高僧道衍给皇帝出的主意。

消息传出,道衍大师险些被朝臣愤怒的视线戳成筛子。

真相如何?

道衍捻着佛珠,宣一声佛号,黑锅贫僧背了,徒儿是不是该有点表示?

孟清和讪笑两声,感激归感激,不良门派什么的,还是坚决不能入。

乾清宫内,朱棣一身明黄色常服,坐御案之后。

兄弟俩站在老爹跟前,都是大红的金织盘龙常服,玉带乌纱,长眉入鬓,轮廓刚毅,一等一的英俊少年郎。

不能抱怨朱棣喜欢朱高煦胜过朱高炽,就算减少了宽度,朱高炽的文人之气仍多于武人,做老爹的,自然更喜欢像自己的孩子,就算是皇帝也不例外。

大胖孙子什么的,那要隔代。

朱棣不喜熏香,宦官宫人了解天子的习惯,从不在乾清宫点味道过重的香料。上行下效,朱高炽三兄弟一切向老爹看齐,也极少使用香料。

此时,站在朱棣面前的兄弟俩都是一身的清爽,除了悬再腰间玉佩和金牌,再无其他。

翻开朱高煦呈上的奏疏,朱棣先是一目十行,然后速度越来越慢,到后来,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刻进脑海。

安抚朵颜三卫,进一步挑起草原内部的矛盾,稳定边防,开互市,以商队入大漠,刺探消息……

一条条,一项项,无一不契合他的心思。

看到最后,朱棣猛的一拍桌案。

“好!”

朱高煦和朱高燧同时眼睛一亮。在定远侯府看到这份奏疏,就有五成以上的把握会让父皇龙颜大悦。

如今看来,料想果真没错。

又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奏疏,朱棣扶着颌下短髭,看向两个儿子,“瑄儿请你们过去,就是为了这份奏疏?”

“父皇英明。”

“笔迹是瑄儿的,主意是谁出的?”

朱高煦和朱高燧互看一眼,由朱高煦开口道:“禀父皇,是兴宁伯与定远侯一同所想。”顿了顿,不好意思的的加了一句,“儿臣和三弟也补充了些,武阳侯也是。”

“哦?”朱棣兴致大起,“哪一处?”

“回父皇,是巩固边防……”

朱高煦所言非虚,巩固边防诸项的确是他和朱高燧所提。

奉命备边开平,朱高煦自然不想让朱棣失望。频繁出入魏国公府,除为缓和父皇和舅舅的关系,也为向徐辉祖讨教练兵事宜。

徐辉祖曾跟随徐达在北平练兵,熟知边关事务,又是外甥请教,肯定不会藏私。

原本,朱高煦也曾向成国公等靖难功臣讨教。登门的次数多了,朝中隐有风声传出,朱高煦才瞬间警醒,意识到此举不妥。

徐辉祖同皇室有亲,多去几趟魏国公府没什么,整日往成国公府跑就不是那么妥当。被多事的盯上,参到父皇面前,又是个麻烦。

不管兴宁伯提醒他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份情他都记下了。

至于孟清和出主意让他挨揍一事……反正世子也没跑掉,算不得什么。

心中有底,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是言之有物。虽有疏漏之处,仍是让朱棣大感惊喜,连声说好。笑声传出殿外,守着的宦官都能感受到皇帝的好心情。

“吾儿甚好。”

朱棣问得兴起,就要召沈瑄孟清和入宫。

郑和不得不大着胆子提醒,“陛下,已过酉时,宫门已关。”

“那就明日。早朝之后,宣定远侯和兴宁伯西暖阁觐见。高煦高燧一起来。”顿了顿,朱棣想起徐皇后之前的劝说,笑容敛了敛,“把高炽也叫来。”

郑和弯腰,“奴婢遵命。”

听朱棣提到世子,朱高煦和朱高燧表情未变,眼中却闪过不甘。

主意是兴宁伯出的,奏疏是定远侯写的,呈送到父皇面前的是他们,有世子什么事?

但父皇主意已定,容不得多言,朱高煦和朱高燧只能行礼,带着满心的不甘退出了乾清宫。

两人并不知道,在他们离开后,朱棣又翻开奏疏,执笔亲自批改,划去部分,增加数条。过了子时,乾清宫内仍是灯火通明,到丑时,朱棣才就寝。

熄灭宫灯,郑和小心退了出去,想起陛下所言的“麒麟儿”,“千里驹”,心头微动。

翌日,早朝之后,孟清和同沈瑄一起被召至西暖阁。

等了不到盏茶的时间,换下朝服的朱棣从暖阁侧门步入,身后跟着朱高炽三兄弟。

让孟清和吃惊的是,魏国公徐辉祖竟然也出现在了暖阁内,行礼之后,还被皇帝赐坐。

虽然脸色依旧不好看,同皇帝关系破冰却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一夜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身麒麟服的徐增寿朝孟清和眨眼,却听兄长一声咳嗽,当即垂眉敛目,做严肃状。如此,倒同徐辉祖有五六分相似。

徐增寿不说话,孟清和的疑问只能压下。

但看徐增寿的表现,莫非这是还能同自己扯上关系?

孟清和蹙眉,没那么巧吧、

朱棣做事毫不拖泥带水,取出批改后的奏疏,直接开门见山。

“兴宁伯,互市一事,朕有许多不解之处。”

略过沈瑄直接被点名,即使早有准备,孟清和还是心头猛跳。

太…祖高皇帝不许开互市,他却偏偏提出这条。

说不担心,绝对是假的。但皇帝把外援讨薪这事丢给他,总不会因为一封条陈就办了自己。

开弓没有回头箭,奏疏都送上去了,无论如何,都不能退缩。

深吸一口气,放轻松。

自我安慰之后,孟清和稳步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