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和-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说天子每年也要耕耤田,但那不过是个仪式,延续周礼,推着耕犁在田里走上三个来回就完成任务。

朱高煦却是实实在在的和边军一起种田,累了坐到田埂上,掏出一个杂粮饼,夹几块咸菜,大口往肚里吞。偶尔改善伙食,咸菜换成半个咸鸭蛋或是鲜鸡蛋,白嫩嫩的蛋清,流油的蛋黄,咬一口,喷香。

不知是因为劳累还是腌咸蛋的手艺好,不出几日,连郑亨也来蹭饭。

朱高煦同郑亨算是旧识,郑亨在燕军中军任副将时,曾与朱高煦并肩作战。听到汉王要到宣府屯田,不免有些担心,这位可不是好伺候的主。不想半年不见,朱高煦竟有了这么大的变化。

是谁影响了汉王?

郑亨一边咬着饼,一边琢磨。

莫非汉王得了某位高人相助?或是天子给儿子请了几位好老师?

郑亨想不明白,脑子里似缠成了线团。

朱高煦吞下最后一块饼,腮帮子鼓起,站起身,丝毫没有亲王礼仪的拍拍屁……股,“吃饱了,继续干活!”

宣府地处冀北,比北平下雪更早。

入冬前,粮食已收了一茬,气温骤降,来不及补种耐寒作物,朱高煦同郑亨商讨过,干脆领着屯田的边军和贴户余丁开垦荒地,开深井。土地冻得挖不开,就伐木挖土修筑烟墩,余下的木料也不浪费,各种陷阱,弓箭,纷纷在工匠手中成形。粮食不够吃,直接用多出来的弓箭去猎野物,补充边军所需。

偶尔遇上鞑子游骑,即便是寻常壮丁,熟练使用弓箭,打不过也能想法脱身。伤亡不能避免却能降到最低。如此,粮食有了富余,军汉改善了伙食,壮丁们也练了的胆子。

这些武器不同于制式,不在军册之上,损失自不必上报。但杀了鞑子,战功却是实实在在的。已有数名贴户因功得了钱帛,更有两名小旗升了总旗,军汉得赏者更多。

郑亨更加好奇,汉王到底是从哪里学到了这些。

朱高煦也没隐瞒,告诉郑亨,是借鉴大宁城的经验。不懂之处有朱高燧加以说明。自朱高燧去了开原,通信不便,朱高煦干脆问到了孟清和跟前。

按照朱高煦的话来说,兴宁伯赋闲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帮朋友一把。

接到朱高煦的来信,孟清和嘴角直抽,很想拍桌子大吼一声,老子才不想和你做朋友!

可惜愿望的美好只在于幻想,现实中,他只能拿起笔,对朱高煦信中的问题一一解答。

一边写,一边呲牙。

呲牙后,继续写。

很多在大宁没来得及实施的举措都被他写了下来。

一直写到手腕发酸,孟清和才猛然间发现,案上的纸竟堆成了一叠小山。

放下笔,十指交握,活动了一下,又捏了捏颈后,总算松快了些。

翻开刚刚写好的书信,无论哪页都不舍得撕。都送去,更不合适。

苦恼半晌,抬头望向房梁,他果然是天生劳碌命,这么长时间没工作,闲得发慌了吧?

叹口气,还是从一叠纸中…抽—出大半,余下的整理摘抄,放入信封。

不是他小气,委实是谨慎些好。

有些主意太过超前,在大宁实施都要考虑再三,何况是宣府。非到万不得已,他当真不想再到刑部大牢住上几天。

信并未完全封口,朱高煦给他的信也是一样。

往来送信的都是汉王嫡系,又有沈瑄派人跟随,偷看是不可能发生了。之所以如此,不过是为方便锦衣卫开展工作,得悉详情,向天子汇报。

锦衣卫的名声不太好,尤其是文臣,多闻之色变。

孟清和则认为,只要不犯到天子的忌讳,大可不必风声鹤唳。权当是国家情报部门,甭管对方多么爱岗敬业,只要用“平常心”对待,被请到诏狱喝茶的机会应该不大。

虽说隔三差五被趴房梁,发现了还要装作没看见,十分考验自身演技,但一些不好摆到台面上对上司说的事,完全可以借助锦衣卫的口递到朱棣面前。

例如他同朱高煦通信一事,藏着掖着反而更增怀疑,不如借着锦衣卫直接递到御前。

嫌疑人的辩解和情报部门探查出的真相,怎么看,都是后者更可信。

在永乐帝眼皮子地下玩神秘,藏着掖着?

但凡是个正常人,应该都不会这么干。

信送出,孟清和将余下的信纸仔细收好。即使被某个趴房梁的锦衣卫看到也没关系,到御前他也有理由,纸上的内容,一没危害社会,二没威胁天子,三没疑惑百姓,再超时代,也只是关乎经济的一些看法,压根没想对外传播,完全属于自娱自乐,落在永乐帝眼中,应该算不上问题。

至于他是怎么发现锦衣卫趴房梁?

只能说,有沈侯爷在,一切高手都是纸老虎。

整个十一月,沈瑄一直在忙,偶尔才能同孟清和见上一面,说不上几句话,又要回衙门处理公务。

孟清和小心的打听了一番,才知道原因。

原来,鞑靼和瓦剌的使臣一直被朱棣晾着,始终没有消息传回。鬼力赤和马哈木都是满心焦躁,加上兀良哈左右挑拨,鞑靼和瓦剌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重要,随时可能打起来,

一旦双方开打,明朝军队是在一旁围观还是抽冷子敲几闷棍,要视情况而定。

如果要打,集结军队,调派军粮,都要以最快速度完成。

沈瑄和袁容都忙得脚打后脑勺,北京六部同样工作量加倍。偏偏南京又送来急件,主要为询问天子何时启程返回应天。

临近新年,宫中只有皇后和世子,皇帝却不在,未免不成体统。

皇帝不在,新年之时,群臣到奉天门朝拜,对着空椅子叩首下拜?

信念之后,三月就是殿试,皇帝也不管?

再者,有星罗缅甸占城安南等国家地区的时辰朝贡,在南京呆了不少时候了,皇帝不能一支不露面吧?

原本世子也能做做样子,无奈世子一头扎进书籍的海洋,无论谁去请,坚决手不释卷,打死不出文华殿。

陈列完事实,奏疏的撰写人发出了神情的呼唤。

陛下,北边的事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汉王赵王以及定远侯等镇守于此,不会出太大的问题。此时此刻,南京更加需要您,您还是快点回来吧!

陛下,臣等无比想念您,翘首以盼您的归来!

奏疏读完,朱棣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看这行文风格,解缙无疑。

搓搓胳膊,酸归酸,奏疏中提到的几件事却不能不重视。尤其是奉天殿朝贺和三月的殿试,都不能疏忽。

看来,不南归是不成了,但草原上的火候明显还不够。临走之前,必须给草原上再点一把火,让鞑靼和瓦剌无暇找边军的麻烦。

谁最适合做这件事,朱棣心中已经有了人选。

“郑和。”

“奴婢在。”

“传朕口谕,召兴宁伯觐见。”

“遵旨。”

正顶风冒雪亲自给沈瑄送饭,顺便一解相思的孟十二郎尚不知道,悠闲的好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

第一百二十八章

圣前奏对,孟清和不是第一次。

但老哥一个,独自面对永乐帝这样的猛人,还是压力山大。

没有沈瑄做掩护,也没有其他文臣武将分散注意力,孟清和着实体会到了何谓真正的王霸之气。

让他感到奇怪的是,沈瑄同样是一身煞气,眼睛一眯,寻常军汉都会后背冒凉气。但站在沈瑄身边,孟清和丝毫不感到害怕。而永乐帝笑得越和善,他却越想脚底抹油,立刻跑路。

若非知道这样做后果很严重,又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孟清和怕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双脚。

“臣叩请圣安。”

稳了稳情绪,孟清和纳头跪拜,面上看不出太多紧张,手心里却捏了一把汗。

这次圣前奏对,将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做好了,今后的路会好走许多。纵有磕磕绊绊,也无大碍。

出了岔子,大概会彻底失业,严重点,生命安全都将失去保障。

孟清和被叫起,头不敢抬,眼角余光瞄向充当布景板的郑和。对方面无表情,没给他打任何暗号,收回视线,心中稍定。

看来情况和他想想中的差不了多少。

一切,就看他今日的表现了。

永乐帝召孟清和前来,自然是要用他,还是大用。

鉴于之前种种,先对孟清和进行了一番安抚,“委屈爱卿了,实是情非得已。”

皇帝这么说,孟清和却不敢顺竿子爬。

为天子办事怎么会委屈?绝对没有!

谁说他委屈他和谁急!

为天子坐牢是光荣,为陛下解忧是他毕生奋斗的目标!

在牢里他睡得好,吃得好,还有专人保护,过得比在外边都好!

“陛下,臣不委屈。臣只恨才具有限,不能为陛下鞠躬尽瘁!”

话语中饱含着无限的深情与诚恳,眼圈说红就红,晶莹的泪滴欲下未下。将忠臣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永乐帝果然受到了感动,道:“爱卿真乃国之栋梁。”

孟清和擦擦眼泪,道:“臣不敢当,陛下谬赞。”

永乐帝摇头,“爱卿不必谦虚。”

孟清和继续擦泪,“臣愧受!”

老而弥坚的演技派遇上后起之秀,当真是情真意切,君臣想得。

站在一旁的郑和不免感叹,别看兴宁伯年纪不大,这份御前奏对的本事,一些资格老的朝臣都学不来。如此看来,咱家也不能懈怠,必须与时俱进。

一番表扬和谦虚之后,终于话归正题。

永乐帝端正了神色,道:“朕召卿来,是有要事相托。”

“陛下尽管吩咐,臣一定竭尽全力!”

永乐帝嘴角颔首,道:“朕日前已下令,顺天府设会同馆,设行部鸿胪寺,以鸿胪寺少卿掌会同馆,掌使介交聘,接待外邦来朝之事。”

“陛下圣明。”

例行喊出四个字,孟清和脑袋又冒出个问号。交给他的事,莫非和鸿胪寺有关?他属于勋贵武官系统,鸿胪寺和会同馆都是文官部门,除了掐架,基本上是八竿子打不着。

让他监督造房子?这是抢工部差事。

总不会让他到鸿胪寺做官吧?

孟清和眉头皱了起来,永乐帝很快解开了他心中的疑团。

最不可能的答案成为了现实,皇帝的确计划让他武代文职。

由于北京行部正人才紧缺,大批量的补充人才要等到明年三月殿试之后。从应天调派也不现实,人调来北京,南京怎么办?暹罗,安南和占城的使臣还住着没走,总不能晾着不管。

所以,拆东墙补西墙是不可能了,北京鸿胪寺和会同馆目前的情况是,办公场所有,人员没有。

北京行部挤不出人手,兼任也不成,停职留薪的孟清和撞到了朱棣手里。旁人都忙,就他闲着,还有应对兀良哈的经验,就是他了!

看似不合规矩,却是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毕竟,也没有哪部成法规定官员不能兼任。

最显著代表,明朝内阁大学士兼任六部尚书,前者正五品,后者正二品,兼任六部尚书不过是为内阁成员增加政治…资本,论起在朝堂中的话语权,正五品压过正二品,更不合规矩。但朝堂就是这般运作,没人出声反对。

永乐帝敕命出口,孟清和脑袋嗡了一下。

复行后军都督府佥事,仍镇守大宁,多少在意料之中。但代掌会同馆,兼任鸿胪寺左少卿?

行后军都督府佥事是正二品武官,鸿胪寺左少卿却是从五品文官。

文武兼任?

不单是简单的跨级,还跨界!

文官从军,叫男儿气概。

武代文职,那叫捞过界。

预期朝中文官可能出现反应,想想任职期间可能出现的状况,孟十二郎顿时泪如雨下。

演技都不必了,面条泪挂在脸上,怎么看都是无比“激动”。

“臣……谢主隆恩。”

不谢恩还能怎么着?

被皇帝囫囵个的架到火上烤,谁敢往下跳?

胆敢不从,跳下来也要被切片下锅涮,还不如老实被烤。

孟清和很识相,万岁喊得响亮。

永乐帝很满意,道:“鸿胪寺左少卿一职,卿只是暂代。待送走鞑靼瓦剌使者,朕另有安排。”

简言之,什么时候把鞑靼和瓦剌的使者送走,什么时候才能卸任。

一直不走,爱卿就一直暂代吧。

听到朱棣的话,孟清和拼命咬牙,好悬没吐出一口血来。

该说永乐帝知人善用,还是无血无泪的封建主资本家?

甭管怎么说,好歹也给了个任职期限。

不着痕迹的磨了磨牙,孟清和垂首,下拜,拍着胸口保证,一定把鞑靼和瓦剌的使者尽快送回草原。

永乐帝点头,又道,送回去的时候,最好能暂时解除大明的边患,把草原上的水搅浑。若是能让鞑靼和瓦剌无暇南顾,那就更好了。

听明白了皇帝话里隐含的深意,孟清和再拍胸口,大力保证,好,没问题,臣一定拼尽全力!搅浑水,臣在行!

永乐帝大笑,破天荒拍了一下孟清和的肩膀,道:“爱卿大才!事成之后,朕有重赏!”

砰的一声,孟清和大礼参拜,五体投地之时不忘高呼:“陛下圣明,万岁万万岁!”

他才不承认自己是被永乐帝的龙爪给拍趴下的,坚决不承认!

翌日,敕命下达。

“敕兴宁伯孟清和复行后军都督府佥事,镇大宁……任鸿胪寺左少卿,掌会同馆,理番事。”

之前被收走的官印和乌纱当即送还。在都督佥府事的官印旁,还摆着鸿胪寺少卿的官印和腰牌。

到伯府宣旨的是侯显而不是郑和,对孟清和却是同样的和善。

或许是在草原上吹了风的关系,侯显面皮黝黑,身板比郑和还要强壮,当真是无比的爷们。换下象征着内侍的圆领葵花衫,没人能想到这样的爷们会是个宦官。

孟清和谢过侯显,荷包递出,“侯公公辛苦。”

侯显笑呵呵的说道:“兴宁伯好意却之不恭,咱家就收下了。”

侯显表达出足够的善意,孟清和投桃报李,气氛愈发融洽。孟清和趁机向侯显询问了鞑靼和瓦剌的部分情况,侯显毫不藏私,据实相告。

天子派他来传旨,即是因他曾北出草原。兴宁伯既然问起,自然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孟清和谨记侯显的身份,问起话来,时刻把握着分寸。

侯显一边回答他的问题,一边暗暗点头,兴宁伯果真是个聪明人,难怪天子委以重任。借此机会同兴宁伯结个善缘,绝对是有益无害。

虽有天子许可,侯显仍不能在孟清和处停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