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干干净净是黄土-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些事物、场景、人物,怎么都忘不了,而且任何时候想起都好象发生在昨天,永远鲜明,永远清晰。记忆力真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它随着你的成长已变成了一种批判力?)
谢主任走进包间。杨晓涛对他说了自已的一个想法,他想请他帮忙查一下档案,看高奴县现在还剩几位北京知青?他想跟他们见见面,聊一聊。
“到底是从北京来的,关心北京知青。这个好办。你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都可以查。”
还有一件事,这位北京人仍想请谢主任帮忙。他要买一本《高奴县志》,就是现在各地都出版的那种十六开大部头亮面厚实的精装本地方志。这一回谢主任更干脆,“还买什么呢?我们这儿的干部发到手里都没人看。我那儿就有一本,送你就行了。”
说话当儿侯文格捂着嘴走进来,然后大声嚷嚷,他有一颗牙最近老疼。“老谢,你看看怎么回事。”
侯文格张开嘴凑过去,硬让谢主任看。小李又向杨晓涛交换了一个不解的目光。
谢主任不愧是县府幕僚长,处理任何问题都得心应手,都有紧急预应方案。他扫了一眼,“你的酒喝得太多了。今后少喝一点。”
“什么时候我要去把这颗牙拔了!”侯文格下定决心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
可能是生意兴隆,今晚最高兴的当属老板娘。只见她昂着头,喘着气,两脚连蹭带滑地跑回包间里。她再一次邀请杨晓涛跳舞。
大厅里响起电吉它奏出的《月亮船》,那是当时最流行的一首三步舞曲。屋顶上灯光如玫瑰般虚幻的星云又在舞池里移动,探灯小小的蓝柱也不停扫来扫去。杨晓涛发现跳这首曲子时党小凤非常合拍,她跟着他如行云流水般旋转起伏。过了一会儿,慢慢地其它人都不跳了。他们都停下来欣赏,接着四周爆发一阵掌声。从此以后连杨晓涛也没想到,他与党小凤的三步舞竟成了金帝夜总会为他保留的一段节目,每次来总要有一场表演。甚至这都变成了一个故事,在高奴县传开了,面且还具有谣言的魅力。具有魅力的还有他常在这里唱的那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唱着唱着,杨晓涛就把这首北京儿童歌曲变成一支十足蛮横风味的陕北信天游。
在今天晚上最后时刻的舞曲中,党小凤已经和他如此亲近了,在暗下来的灯光中,她将头轻轻地贴在他的肩膀上。他感到她的气味近了。他说不上那是什么味,但那是一种吃五谷粮食与蔬菜的年轻女人活生生、热乎乎的气息。这里不仅有职业的习惯,也有人对人的一种好感。杨晓涛没有作声,也没有将肩膀挪开。在这世界上,人遇到的引诱是那么多,对此都已习惯,早已有一套模式去应付。但他却从来不去直截了当地伤害对方。所以如此,还有重要的一点,面对引诱,杨晓涛很自信,也从不迷惑。就在这时,在大厅立柱旁,他发现有一双眼睛在暗处发出寒星一样的光来。这是刚才唱歌的那个拓虎。他一直在注视他,对他是那样地注意。这后生在哪儿见过我?……

其实今天还给另外一个女孩带来了温馨,带来了一丝希望。
这是一孔土窑洞。这孔窑洞太简陋了,以至于人的声音在这里都是一些最简单的响动,进进出出的脚步声,吱扭吱扭的木门声,一瓢瓢水舀进锅里的哗哗声,大粗碗与炕沿的磕碰声,还有筷子放在碗边的轻微撞击声,都在空寂的气氛里显得响亮。这是杏子沟艾京红的家。这女孩已给母亲做好了一顿半稠的小米捞饭,还有半铁锅酸菜熬洋芋。
一盏昏暗的豆油灯映亮了窑洞。灯影如毛茸茸的蜈蚣在窑顶上抖动摇曳。可以看到这儿什么东西都是土做的,土炕啦、土灶台啦、土窗台啦、土窑壁啦,还有土窑掌上挖出来的放粮食的土坎。这儿真是一个土洞。在这土洞里唯一有生气的是窗棂上的一团窗花,如火一样红。
“妈,你吃饭吧。”这是艾京红的声音。炕上一阵喘气声,好象听到了回答,艾京红又说:“不要管我,我一会儿再吃。”
艾京红听到小黑猪吭吭撞击石板的响声。她往灶里放了一把柴禾,将一篮野菜放到刚才煮洋芋的锅里。她在准备猪食。艾家的猪圈也是一个土洞,它挖在窑洞旁的土崖下面,旁边的另一个土洞是鸡窝,再过去还有一个土洞,那是放洋芋的。喂猪,给鸡拌麸皮,然后又用一堆圪针将菜园子补好。干这些活儿时只见这女子快速地走来走去,那手脚利索又麻利,要是有人旁观的话会觉得很舒服。艾京红干活不但协调,稳稳当当,而且目标坚定,好象没有一点多余的动作。当什么都干完了,她才捧了一碗小米饭坐在烧火凳上大口大口地吞起来。这时艾京红给母亲讲起了前粱上打油井的事,说那是一家北京来的公司,经理是北京人。
“妈,我听到了北京话,真好听,好象在云彩上唱歌一样,飘来飘去,可快乐了。”
杏花坐在炕上半天没有吭声,能听到的只是一阵低低的气喘。艾京红十岁上时,母亲已经不会说话,与她拉活,她只能发出一阵阵叹息似的声音。
“妈,我爸爸的那个通信地址对不对呢?那封信都寄了一年多了。我寄的是双挂号信。”
窑洞陷入沉默,油灯好象也在悄悄地沉下去。艾京红挑了挑灯芯。灯火又在窑顶上映出蜈蚣一般毛茸茸抖动的黑影。她从炕上的苇席下掏出一块毛巾,打开了,里面露出了一把国光牌口琴。口琴上镀铬已经退去,露出了黄铜,然而上面刻着的两只乘风破浪的汽艇仍清晰可辨。她放在嘴边,轻轻哈了一口气,如微妙的感应,口琴发出嗡嗡的轻响。
“妈,我想过了。咱们不能总是这样受苦。种洋芋、种谷子就挣不下钱。我准备炸麻花去卖。”
“妈,你不用担心,我干得了这营生。我明天就去县城里看人家炸麻花。我能学会的。以后在咱沟里,我晚上炸,白天卖,卖给那些打油的,等挣下钱我要给你看病,我还要去找我爸爸。”
好象这会儿才明白,炕上传来杏花阵阵的哭泣声。艾京红将口琴包好,又放到苇席下。这时窗外传来一阵轻轻的喊声,那是一个叫赛赛的女孩叫她呢。
外面的空气如水一样静谧。在这傍晚时分,可以看到窑顶崖畔上一丛丛黝黑苍茫的草莽披散而下,显得那儿好像是一块毛茸茸透亮的地方。黝暗中一个女孩如小猫似的突然从一处土旮旯里窜出来,她高兴地一把抱住艾京红。赛赛是村上喂猪老张家的小女儿。
如果作一番比较的话,可以这样来描绘这两个女孩。艾京红身子骨强健,肩膀宽宽的,个子中等。而赛赛呢,则又小又瘦,一副溜溜弯的肩膀。艾京红是一张方脸,眉弓向上挑,眼睛又黑又大,深沉坚毅。而赛赛呢,眼睛是圆的,脸是圆的,小鼻子肉乎乎的也是圆的。可以看到艾京红满脸似乎总透着忧戚严肃,而赛赛则爱笑。赛赛一笑起来,眉眼成了月芽,嘴巴也成了月芽,甚至就连圆圆的鼻子也成了月芽。这会儿她就在笑呢。“红红,你看我这件衫衫?”
借着窗棂里微微颤抖的灯光,艾京红看见她穿了一件艳红的羊毛衫,上面还缀着一排雪白的小兔子扣扣,而小扣扣上面还点着一点点红眼睛。“这么好看!”艾京红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
原来赛赛的爸爸今天去了一趟县城,在那儿给她买的。
“摸着这么软和。”艾京红问起了价钱。
“一百二十块。”
艾京红这会可吃了一惊。
“你穿上试试。”赛赛脱下羊毛衫,披到艾京红身上。
在陕北时常可以遇到这情形,一位整日割谷子、糜子的地道山里女子,只要让她有一件都市人的衣服,那怕是一双鞋,一对袜子,立刻那种娴静、端庄的气质就出来了,简直是奇迹。不让她说话,人们会猜,面前的是一个小家碧玉,还是一位名门闺秀。感叹之余,你只会认为她们身上流淌着高贵血统,继承着良好基因。确实的,她们的祖辈是古代戍边的英武将士,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秀精英。其实她们说话也很好听。杨晓涛分析过陕北方言,它们是晋中话的一种变音,但比四邻区域的关中、陇东,以及现在的太原话要好听。尤其当女孩子说时,人们只能感到一种优雅、缓慢、古老的韵味,以一种新鲜的方式飘入你的耳际。
“红红,你穿上比我还合身,好看极了!”赛赛拍着手,蹦来蹦去地跳着。
艾京红欣喜地转过来转过去。然而当赛赛提出让她也去买一件时,艾京红的表情又严肃起来。她将羊毛衫脱下,还给赛赛。
“红红,我给你说一件事,”赛赛高兴地说。“你谁也不要告诉。”
艾京红答应了。赛赛贴着艾京红的耳朵。原来她爸说要给她说亲了,过几天媒人就来。
“你才十六岁?”艾京红有点惊讶。
“我姐姐十六岁生娃娃,我咋就不能十六岁说亲?”赛赛有点不高兴,转过身去。
艾京红笑笑,她推推赛赛。“赶紧穿上衫衫,再系上小兔子扣扣,别生病了。”
“红红,你都十九岁了,”这个女孩两眼又弯成了月牙,笑起来。“你咋就不结婚?”
“我?”艾京红苦笑了一下。“我不结婚。”
赛赛问起艾京红结婚好不好。
“怎么不好。穿新衣,盖新被。又是吹打,又是放炮。”
“那么多人看着可羞了。”赛赛笑起来。
“那是看你长得漂亮。赛赛,你结婚时,我给你铰一个这么大的古时花。”艾京红双手比划成筐子那么大,她开始为女伴筹化了。在杏子沟里,人们管窗花叫古时花,艾京红绞这东西是出了名的好手。
“我就喜欢你铰的古时花,里面要铰上谷子、玉米、牡丹、石榴。”
“我解下了。”艾京红扳着手指一个个认真记着。
“还有核桃、花生。”赛赛又说道。
“行,再铰上一个抓髻娃娃。”艾京红又扳下了三个手指头。
“哈,抓髻娃娃。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抓髻娃娃门前叉。”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抓髻娃娃门前叉。”
“抓髻娃娃门前叉,鬼就进不来了。”两人都笑起来。
“红木箱,绿木柜,你们走了我们睡。”赛赛唱起来的是一支当地儿歌。立刻两人拍拍手又一起唱起来:“红木箱,绿木柜,你们走了我们睡!红木箱,绿木柜,你们走了我们睡!”两个女孩高兴地抱在一起,将这首歌不知疲倦地唱了一遍又一遍。
这是一种声音,一种女儿的对话,一般人听不见,然而它们在苍茫黝暗的黄土之隅存在着。女孩子们说得好听是因为她们善良,说得简单是因为她们不识字。(她们纪年既不是城里人的公历也不是种庄稼山里人的谷历,而是用自已的方法,延安发大水那年,赛赛妈殁了那年,地分了那年,艾京红妈解不下事那年,吃上白面馍馍那年,赛赛姐姐害娃娃生娃娃那一年,在坪桥镇看上了电视那一年。)尽管简单、不识字,可谁又能说她们就不能有憧憬,有希望。在我们的共和国里,在无数大大小小的山峦下、沟洼里,其实有着许多这样的女儿对话,它们就像黄昏中的灯火一样闪烁摇曳,淹没在蒿萊草影间。人们唯一想问的是,为什么她们就没有生存与追求美好的的权力?
这时一阵咽哑的歌声突然从窑洞飘出,杏花也唱起来了,在这片嘲哳的声音中,只有艾京红、赛赛能听得懂歌词:“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我的三哥哥哟回来了……”
就连凄凉的歌声,今天也变得动人。歌声在静寂的空气中悠荡升起。其实今天也真是陕北高原最好的一天,就在白昼即将过去的这个时刻,最后一抹霞光又冲了上来,整个天空红彤彤。衬着这片大火似的明亮余晖,可以清楚地看到艾京红家窑洞后面的那条黝黑的山脊正蜿蜒而下。它显得那么美,那么单纯,也是那么寂寞和那么漫长……
第三章(一)
    干干静静是黄土
作者汗马
第三章
“芦花子公鸡飞上墙,
照不见哥哥照山梁。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
红火不在人多少。”——安塞民歌

五一节这天杨晓涛去了延安,他是接妻子、女儿来陕北旅游。这位康格采油公司的经理有两件事放心不下,其中当然有杏1井,而另一件事就是给侯文格跑长途的小李和那辆吉普车。其实杏1井一切正常,这会儿光溜溜的井场一片空荡,只有那台深红色井冈山牌柴油机发出有弹性的哒哒响声(内行人能听出,当抽油机抑头时,响声有些缓慢沉重,而当下垂时,那声音轻脆得就像打机关枪。这就像在室内人们观察石英钟,格位6点到12和12点到6点,秒针发出的响声不一样)。王辉去了杏2井,今天那儿下油管,昨晚小白值了一宿班,他正在活动房里睡觉,只有小牛蹲在房檐下,满头大汗埋头吃一大碗放满鲜红辣椒油的宽面条。这后生吃得那么香,不时地还用筷子在牙齿上这边捣捣,那边敲敲,然后再快活地擤下鼻,噌噌两声又抹到鞋帮上。
杨晓涛发现小牛,其实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来杏子沟的第一天,小白让他到自已家住。望着这家一大堆婆姨娃娃,杨晓涛提出找一个清静点的地方。于是小白就把他领到小牛家。小牛和他妈分开住,自已有一处三孔窑的院子。在交谈中杨晓涛知道这后生在延安七里铺干过一阵子修车工,是杏子沟里唯一见过世面的人。小牛住的是中间连通的并排窑洞,当地叫前后窑。门在前窑,后窑是主窑,朝南用麻纸糊的窗棂下为一大炕。不像别人用剪纸啦、塑料单啦、废报纸啦做炕围子,杨晓涛看到这后生是将各种牌子的烟盒整整齐齐糊在窑壁上,于是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里面有公主香烟、百花香烟、金丝猴香烟、哈德门香烟、希尔顿香烟。再仔细看看,嘿,里面还有大前门、宝成、黄金叶、羊群。看样子这后生打小就捡烟盒。到了晚上,小牛非要拉杨晓涛到烧得烫乎乎的石板火炕上和自已一起睡,这是陕北人待客的礼节。可杨晓涛不去,小牛不知其中缘由,拉扯了半个小时。最后后者还是在前窑里康格公司新购的一张钢丝床上,裹着军大衣,戴着棒球帽,没垫任何铺盖睡了一晚上。
凌晨五点这位北京人起来上厕所。他打开三节电池的大手电,轻轻扳门栓。拉一下,打不开,又拉一下,还打不开。他都奇怪了,为什么这个最简单的被人磨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