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船王包玉刚传-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78 年这次包、邓二人的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性会见”,可以说完全
是卢绪章的功劳。

向中共投石问路

卢绪章,这位包玉刚的姨亲表兄、中共前地下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与包
玉刚在衡阳相认,当年他以广大华行老板的身份活动,是商界中甚有威望的
商人。他曾给包玉刚不少的帮助,在某种程度上对包玉刚的世界观也有一定
的影响。由于他是与周恩来单线联系的,属于最秘密、最高级的地下党员,
因此包玉刚与他交往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中共执掌大陆政权之后,卢绪章出任经贸部部长,包玉刚方知这位广大
华行的表兄原来是不折不扣的共产党,着实吃了一惊。可能是因为与表兄情
深义厚,包玉刚反而对共产党消除了反感。

1957 年,包玉刚正着手建立他的“海上王国”,曾经悄悄返回大陆一
次,秘密会晤卢绪章商谈合作发展经贸问题,只因当时国内政策的关系,合
作问题没谈拢。及至后来,卢绪章被打成“特务”、“走资派”,包玉刚见
到一个忠心耿耿的共产党员却得到如此下场,不禁心灰意冷,将新华社送来
的国庆酒会请柬一律扔在一旁,不予理会。

周恩来逝世后,包玉刚偶然从其治丧委员会的名单中,发现了排在其中
的一个的熟悉名字——卢绪章,他兴奋不已,终于知道表哥尚在人间,终于
又露面了。随着“四人帮”倒台,卢绪章官复原职,包玉刚对中共的看法才
有所改变。

1978 年上半年,被“打倒”多年的邓小平复出中国政坛,重新登上政
治舞台,这一消息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香港人更是仿佛看到了曙光。包玉
刚萌生了回大陆去看看表兄的念头,但为稳妥起见,他向国内发了一封电报,
电文是:“我夫人想见卢绪章夫人。”

包玉刚拍这份电报,目的是投石问路。包玉刚夫人黄秀英与卢绪章夫人
是表姐妹,用她的身份来拍这份电报,可以省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事隔不久,包玉刚就收到复电:欢迎包玉刚夫妇一同回北京探亲。电报
是邓小平请廖承志发的。包玉刚一见之下,立即与夫人动身起程。不过,他
们没有“直接”飞北京,而是取道日本,大概是为了掩人耳目吧。


两位世界名人的第一次会晤

包玉刚后来承认,假如不是这位表兄,和邓小平的会面,不会这么快;
包氏王国,就算终归登陆,也不会这么顺利。

那确实是一次影响深远的会面。

包玉刚回忆道:“北京11 月的风是出了名的,如非亲尝,也不知道原
来这般凛冽。一下车,走了几步,我便把大衣领翻起来,也替秀英拢好皮裘;
到和邓小平握手见面时,竟然忘了把衣领弄回去。不过我也不为意,这位大
陆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设计师,是这样的随和、坦诚。”

包玉刚与邓小平两人虽是初次见面,但对彼此的声望早有所闻,心仪已
久,交谈之下甚是投契,他们的话题扯得很开,从大陆的经济到世界的政局,
从航运经营到香港前途。邓小平向包玉刚描述了他改革的构想,而包玉刚则
向邓小平谈到了自己所知的各国政要的看法,包括与当时的港督麦里浩的私
人谈话。两人足足谈了几个小时,充分交换了意见。

由于当时邓小平复出不久,华国锋是当时党政最高领导人,基于种种考
虑,包、邓的这次会见是秘密进行的,国内外新闻媒界并不知晓,两人谈话
的具体内容更是除包玉刚与邓小平两人及少数几个陪同人员外,无人知道。
不过,从包玉刚回港后的行动可以得知,包玉刚把包氏王国从海上搬到陆上
的这个决定,显然是访京之后才最后作出的。包玉刚的登陆行动与其说是他
预见到世界航运衰退,还不如说是他对香港的前途有了充分的信心。

有一件事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1978 年年中,包玉刚向日本订购了一艘40 万5 千吨的超级油轮,由于
这艘油轮吃水大深,不能在香港停泊。包玉刚后来对人说:“假如迟得几个
月,在上访北京之后,这艘巨轮订与不订,则须重新考虑。”

一句话,道出了北京之行对他的影响。

包玉刚每次与各国首脑会面,都不会空手而归——因为他会从交谈中获
取各种对他有用的信息。这一次上北京也不例外。

邓小平虽然没有给包玉刚一个明确的收回香港计划,但包玉刚从邓小平
的言谈中判断出:中共会尽力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而这正是一个商家梦
寐以求的。

包玉刚终于下决心把海上王国搬到陆上去。


第二十章挑战置地终于爆发角力战

包玉刚决定大举登陆,收购英资财团九龙仓。一场世纪收购战展开,
双方的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程度,短兵相接,刀光剑影,其迂回曲折的情节
和扣人心弦的场面,绝不亚于小说家的生花妙笔。

话说香港的九龙仓,并不是一个仓库,而是香港最大的码头,它一直由
香港四大财团之一的怡和洋行所控制。

九龙仓有限公司是怕和系的一只旗舰,也是一个上市公司,它所拥有的
产业,包括位于九龙尖沙咀、新界及港岛上的一些码头、仓库、酒店、大厦、
有轨电车以及天星小轮,资产雄厚。可以说,谁拥有了九龙仓,谁就掌握了
香港大部分的货物装卸、储运业务。

拥有九龙仓的怡和洋行,是一个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英资集团。它盘
踞香港已有一个半世纪,与汇丰银行、太古集团和会德丰三家英资集团并称
为香港四大洋行。

1994 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怡和在香港的六家上市公司——怡和控股公
司及其属下的置地集团、文华东方、牛奶国际等,市值总额高达1580 多亿
港元,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8。3%。

而在80 年代初期,怡和的物业尚未被华资集团收购的时候,实力尚还
强些。当时,怡和洋行尚未领教华资集团的利害,仗着财大气粗,一向自高
自大,不把华资集团放在眼里。随着华资财团的迅速崛起,英资和华资的争
斗日趋激烈,大家不约而同都把目光转向九龙仓这一香港最大的码头,英资
集团当然不会把已到手的好处让出,华资财团则虎视眈眈,伺机而动。

新崛起的华资集团当中,最有实力的恐怕要数地产大王李嘉诚家族和船
王包玉刚家族了。

李嘉诚当时位列香港十大财团的榜首,开始他是靠房地产和炒股票发家
的,是香港有名的风云人物,论经济实力和名望,他都比包玉刚稍胜一筹。
但是,在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李嘉诚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如人们想象的那
么好,那时他正集中精力要将和记黄埔从英国人手中收购过来。对于九龙仓
这一令人垂涎的肥肉,李嘉诚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于九龙仓,包、李两家都有兴趣,李嘉诚通过手下的一批智囊得到消
息,英国在香港最大的英资集团怡和洋行是九龙仓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大东
家,但其在九龙仓的实际占有股份还不到总股份的20%!

换言之,只要不动声色买到九龙仓20%的股票,就可以与怡和洋行进
行公开竞购!

另外,如果公开竞购,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持股的香港人会愿意卖给
华资集团,这是英资集团所没有的优势。

李嘉诚是靠地产和股票起家的,对此他心里亮堂着呢。他私下里算过一
笔帐:当时九龙仓发行的股份不到1 亿股,每股面值仅10 元,也就是说,
九龙仓股票市值总额不过10 亿元;九龙仓拥有物业的尖沙咀是香港最繁华
的地区之一,光是九龙仓所拥有的地皮,其价值就远远超过了九龙仓股份有
限公司上市股票的价值。精于房地产生意的李嘉诚心中明白,即使九龙仓的
股票价格再上升5 倍,买入九龙仓股票仍是合算的。基于这种考虑,李嘉诚
买下了九龙仓的2000 万股股票。


在拥有九龙仓股份有限公司的2000 万股票后,李嘉诚审时赏势、深知
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同时与拥有和记黄埔的和记洋行和拥育九龙仓的怡和洋
行抗衡,那是大大不够的。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后,他作出决定,把手中所拥
有的九龙仓股票以比买入高得多的价钱抛出,以此积聚资本,集中力量将和
记黄埔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他选择了另一个华资家族——包玉刚家族作为
抛出九龙仓股票的对象。

1978 年以前,包玉刚虽然萌发了“登陆”的念头,却苦于没机会,一
直未有大举行动。直到李嘉诚来找他,两人达成一项秘密交易。

两位华资集团首脑的第一笔交易,奠定了包玉刚后来收购九龙仓的基
础,也开始了两位超级富豪之间的友谊。

那是1978 年夏季的一个下午,大约三、四点钟,李嘉诚打电话约包玉
刚,说有事要与他商量。俩人随即在包玉刚位于太子行的办公室会晤。经过
简短的寒喧,李嘉诚即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想把手中拥有的九龙仓1000 万股
股票转让给包玉刚的意思。

转让?包玉刚心想,天上没有掉下来的好事。包玉刚低头稍加思索,便
悟出了李嘉诚的精明之处。李嘉诚很清楚包玉刚的情况,知道他需要什么,
于是,用包玉刚所需要的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这一“转让”,可真是一家
便宜两家着数的好事。

从包玉刚这方面来说,他一下子从李嘉诚手中接受了九龙仓的1000 万
股票,再加上他原来所拥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经可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开竞
购,如果收购成功,他就可以稳稳地控制资产雄厚的九龙仓。而从李嘉诚这
一方面来说,他以10 元到30 元的市价买入九龙仓股票而以三十余元脱手给
包玉刚,一下子就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搭桥,
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 万股,一旦达到目的,和记黄埔
的董事会主席则非李嘉诚莫属。

这真是只何李嘉诚这样的脑袋才想得出来的“绝桥”(桥:广州话,指
主意、办法)!包玉刚在心里不禁暗暗佩服这位比自己小但精刚过人的香港
地产界新贵。

没有太多的解释,没有冗长的说明,更没有喋喋不休的讨价还价,两个
同样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订下了一个同样精明的协议:

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 万股九龙仓股票以三亿几千万元的价钱,转让给
包玉刚;

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 万股股票。

晚上9 点钟左右,这宗交易即告达成。

李嘉诚和包玉刚的这项秘密交易无疑是成功的,不久之后,李嘉诚大举
收购和记黄埔获得成功,奠定了他在香港地产界的霸主地位;而包玉刚呢,
从李嘉诚手中接过2000 万股九龙仓股票之后,他手中的九龙仓股权大增,
可以说已做好了决战前的准备,他已打好了基础,可以向怡和洋行发动挑战
了。

包玉刚选择九龙仓作为登陆后的主要袭击对象,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

首先,控制着九龙仓行政大权的置地公司,虽然实力雄厚,背后更有财
大气粗的怡和洋行撑腰,其气焰可说是嚣张之极,但是,它却有一个致命的
弱点——实际拥有九龙仓的股份只有20%。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股权若小于35%,则容易被人乘虚而入。


怡和和置地也不是不知道这个现状,只是这个老牌英资洋行太傲慢,从
不把华资集团放在眼里,到头来只好喝下自己酿下的苦酒。

其次,包玉刚搞了二十多年航远,对码头的重要性有切身体会。

他搞航运,由于没有地盘和仓库,在香港的业务都要租用九龙仓的仓库,
其费用十分昂贵,等生意做成了,很大一部分利润却都被九龙仓盘剥而去,
对此,他又怎能甘心?他很早就想由自己拥有储运业务的仓库,要达到目标,
最佳方法当然就是能够拥有足够的股份来控制九龙仓的行政大权了。

除了这两个原因,还有一个别人不易看到的有利条件。那就是,怡和洋
行在香港的声誉不太好,在它控制九龙仓的时候,采取高额盘剥的政策,致
使港英当局对它也甚感不满,曾对它发出过警告,如果有华资出面与它争夺
九龙仓,在相同的条件下,在港的华人决不会袖手旁观,他们肯定会偏向华
资一方。这一点,对于包玉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基于这三方面的考虑,加上从李嘉诚那里接过2000 万股九龙仓股票,
包玉刚心里踏实了许多。但是,办事谨慎的包玉刚并没有向新闻界透露任何
风声,以致于外间一直蒙在鼓里,而包玉刚则不动声色,继续加紧收购九龙
仓股票。

对于包、李二人的暗中交易,怡和洋和并不知情。早些时候,怡和洋行
见李嘉诚收购股票,也紧张了一阵子。后来见李嘉诚停手不干,由包玉刚接
手购买,便松了一口气,以为自己的控制地位已可保无虞了。

然而他们实在太大意了,他们万万没有料到,包玉刚仅用了八十多天的
时间,就买入了1000 万股股票,加上原来持有的股票数目,他已控制了30%九龙仓股权,大大超过了怡和洋行的代表置地了。

这时,为了能够稳稳当当地控制九龙仓,包玉刚又采取了另一个更加稳
健的方法,他先将自己名下所拥有的九龙仓股票,以每股55 元的价钱转让
给他控制下的隆丰国际,比市面价还要高出几元,其意图十分明显:隆丰国
际愿意以55 无或更高的价钱买入九龙仓的股票,目标就是要掌握九龙仓股
权的50%以上,以赢得不受挑战的控制地位。

包玉刚把九龙仓的股票转让给他自己控制下的隆丰国际有限公司,可以
说是攻守兼利的一着高招,也是他稳健作风的又一次体现。因为隆丰国际有
限公司乃是包氏财团属下的一间上市公司,所谓的股权转让,实际上是名转
实不转,如果收购失利,最多是赔掉一个隆丰国际,就可以推掉全部法律责
任而下会对包氏财团产生致命的打击。但如果收购成功,就可以得到整个九
龙仓!

直到这时候,怡和和置地这只自视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