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争下,机会均等,故须靠服务为颔先制脸工具,假如服务特佳。当 可弥补其他条件的不足。                                  报业女强人 胡仙      一份能够赚钱的报纸,就是一份好报纸      包玉刚弃舟登陆,收购英资九龙仓、会德丰。香港的部分传媒,尤其是 内地的一些文章,过多地从政治的角度予以评价:“包玉刚为民族而战”、  “包氏不畏不可一世的英资集团,大长中国人志气”、“包玉刚不槐是当代 民族英雄”      类似评价,在有关李嘉诚收购英资和黄、港灯的著述中,也处处可见。      细心的读者大概会发现,笔者很少从纯政治的角度,对商战中的人与事, 溢美或谴责。笔者勉己绵力记述香港百余年商战史,唯恐释稀书中的商业气 息,也只有“在商言商”罢。      作为同胞,笔者自然为包氏李氏在商战中的勋绩感到自豪,同时又认为, 他们的收购还是商业行为。 
… 页面 17…

     1981年5月12日,包玉刚爵士在香港记者俱乐部发表讲话。现录其一 段:      “我想你们其中必然有人会对我参与某些本港地产公司活动感到兴趣。 让我告诉你,我参与地产活动,并非因为我想与传统的英资洋行作对,而是 像香港其他大多数人一样,我对香港的前途充满信心。控制权从一个环节转 到另一个环节,或者从一个集团转到另一个集团,只是表示某些由于商业上 成功带来的资金需要另寻出路。因此,假如香港的纺织、船务或者银行界收 购其他地方的资产或企业,那也只不过反映了香港的经济力量,以及我们已 经进入跨国企业的行列。”     这段话,至少可以作为包氏自己收购英资的诠释。     面对华资节节胜利,英资步步败退,港英当局格守积极不干顶政策。不 管官员的内心是怎样想的,政府的态度表明:任何势力的消长盛衰,都是正 常的商业现象。     在华资与英资的较量中,第一大英资集团汇丰起了关键作用。汇丰鼎助 华资令中国人欢欣鼓舞。沈弼说:“我喜欢跟中国人做生意,因为中国人讲 信誉。”商业信誉,不仅指业主的品质,更指业主的偿还能力。香港的现状 是,相当一部分英资业绩不佳,而华资虎气生生。在世界银行界流行极广的 一句名言:“下雨把伞收去,天晴送去一把伞。”现在相当一部分英资笼罩 在愁雨之中,汇丰便不顾同胞情把伞收去,再送予正走在阳光道上的华资。      平心而论,怡和的几任大班,都是杰出的企业家,但他门犯有一个最大 的错误——对中国政府持有大多的戒心。他们过多分散投资到海外,造成大 本营香港后方空虚,予华资可乘之机。      言归正传,现在谈另一大英资洋行会德丰。                                    马登父子     会德丰洋行于1925年创立于上海,创始人是英籍犹大人乔治·马登。1946 年,老马登来港发展,其主要业务是航运,规模迅速扩大,足以与老牌怡和、 太古的船队抗衡。     50年代初,包玉刚与上海同事经营贸易公司,和马登有生意往来——贸 易公司的不少货物由马登的船只运载。为联络感情,包玉刚送他一幅价值不 菲的中堂寿轴。      1955年,包氏想涉足航运,飞赴伦敦拜见乔治·马登,期望得到马登的 援助。马登并不看好毫无航海经验的包氏,在答应借钱的同时提出许多苛刻 条件。两人不欢而散。      包玉刚在航运业的成就,令马登大跌眼镜。说来令人奇怪,包氏在航运 业的合作伙伴,不是宁波老乡、中国航运业者行尊董浩云,而是昔日“冤家” 乔治·马登。他们合伙经营亚洲航业,交谊日笃,成了莫逆之交。     乔治·马登的儿子约翰·马登,于19”年任会德丰主席兼总裁。老马登 大部分时间呆在英国,处于半退休状态。小马登延续了父亲与包氏的交往, 但只限生意上,谈不上私交。     会德丰在马登父子的打理下,六七十年代步人鼎盛,会德丰不再是传统 上的航运公司,它是地产与航运并重、多业发展的大型集团,附属及联营公 司达200余问,主要有:夏利文发展、会德丰船务、宝福发展、联合企业、 
… 页面 18…

连卡沸发展、联邦地产、置业信托,等等。      业务范围遍及欧美及亚大地区,大本营仍在香港。      会德丰与怡和、和黄、太古,并称为四大英资洋行。      马登父子,皆对共产党政权持有戒心,一有风吹草动,便举棋不定,进 而走资跨国。这样几进儿出,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财力。会德丰摊子大大,战 线大长,熟悉其内幕的人知道,貌似强大的会德丰基础并不牢。       “赚钱在香港,发展在海外”——在这点上,会德丰与怡和集团如出一 辙。      1980年,包氏减船登陆,在航运界引起极大震动。约翰·马登仍我行我 素,大肆利用船价低的大好时机扩充航队。世界航运不景气,油轮首当其冲, 而会德丰主要是散装船,散装货运仍有利可图。      有文章说,包氏一任小马登在错误的航道一意孤行,而不加奉劝,力日 后收购会德丰埋下伏笔。此话说对了一半——包氏确没有奉劝过小马登。包 氏减船,是在数年后证实是明智之举,万一是错误的抉择,岂不连累小马登? 聪明的包氏不会干这蠢事。再说,约翰·马登已是商界政界骄于,赫赫有名 的会德丰大班、汇丰银行董事、市政局议员、太平绅士、英皇室CBE勋衔获 得者,约翰·马登,也用不着年纪仅比自己长一岁的包氏来指点迷津。      1982年,香港报章刊出一条花边新闻,说包玉刚30年前赠与会德丰已 故创办人乔治·马登的一幅中堂寿轴,不慎流落民间,在一古董杂货摊上售 卖,马登独子约翰·马登获悉前去购回此宝物,却发现他人捷足先登购走。      有入指出,这件事成为日后包氏收购会德丰的“契机”。这至少表明, 马登家族并没把包氏赠的宝物当一回事,伤了包氏的自尊。这还表明,包氏 与马登家族缘份已尽。      1983年,会德丰船务共拥有29艘船,载重量139万吨。由于航运市道 狂泻,公司负债21,8亿港元,另外,还需付出6。8亿港元才能完成正在建 造的船。      债台高筑的会德丰船务被迫减船,到 1984年上半年,债务减少了5。6 亿港元。又由于会德丰总公司的支持,减少资本承担4。68亿港元。但同时出 现0。65亿港元的亏损,债务仍高达16。2亿港元。业界传出消息,会德丰船 务可能会因债务而清盘。      如果包氏有心收购,这倒是天赐良机,但包氏没有这样做。      登陆船王包玉刚,借壳扩张的雄心丝毫不减,却不忍拿会德丰开刀。包 玉刚恪守中国人的传统:朋友妻,不可欺;朋友财,不可贪。包氏与老马登 是忘年之交,撕不下这个情面。      但事态的发展,已使包氏毫无顾忌,首先是约翰·马登捅破情面这层薄 纱——他心中根本没有父亲的至交包玉刚,在包氏完全不知的情况下,把会 德丰股份易手他人。      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将干1997年回归中国。约翰·马登不堪设想共产党 接管香港后,将会不会像1949年那样对待外资企业。1984年底至1985年初, 正是会德丰空前危机的时刻,负债累累,脆如蛋壳。市面盛传,数家公司欲 收购会德丰,小马登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终日。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以退为迸,售股套现,摆脱眼下的危机。约翰·马 登便把所持会德丰股份秘密转让给新加坡宫商邱德拔。      邱德拔祖籍福建,是新加坡良木园酒店集团主席、马来亚银行创办人及 
… 页面 19…

大股东,在南洋及澳洲拥有大批物业。据《资本家》杂志的1994世界华人富 豪榜,邱氏在新加坡华人富豪中排名第二(第一为黄廷方家族),家族资产 约19亿美元 (约折140至150亿港元)。      邱德拔早就有意来港发展,收购会德丰,正是他大举进军香港的契机。      包氏得知马登与邱德拔的秘密交易,十分生马登的气。但接下发生的事 情,已与马登没多大关系,会德丰大战,是在包氏与邱氏两人间展开。                                    龙蛇大战     如果不是会德丰大战,大部分港人还不知道会德丰洋行的最大股东是张 玉良。      张祝珊家族靠西药起家,50年代后期涉足地产。1962年,张祝珊四子张 玉良,以家族公司资金,开始兴建中区两幢大厦。那时香港证寺交易所仅一 间香港会,华资公司上市难于上青天。张玉良决汁借壳止市,他先将一幢大 厦物业联邦大厦,售给马登家族的联邦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换取764万股联 邦地产股票。其后,张王良再将国际大厦售与联邦地产换其股票。到 1970 年7月,张氏家族拥有77%的联邦地产股权。      张氏家族素来低调,人们还一直认为联邦地产是马登家族的上市公司。 其实,真正的股东老板是张氏家族。      1970至1972年问,张氏家族再次借壳上市,以联邦地产的部分股份,U 及半山区梅道、种植道、花园台等物业,先后交换会德丰股份。张氏家族拥 有会德丰股份最高时达40%,马登家族还下到20%。第一大股东张玉良只担 任童事,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仍是约翰·马登。      张氏家族借壳上市,只要其肉(实),不计其壳(名)。这一享性,与 小马登截然相异,小马登只要其壳,不计其肉已被他人掏空。由于张玉良图 利不图名,故小马登不觉最大股东张氏是个威胁。      约翰·马登好大喜功,还可以新会德丰大厦进一步证实。1980年,约翰·马 登拟建此大厦,他旗下的置业信托有足够的资金独建。马登却要另组嘉华地 产公司,吸收各地产商合建,最大股东又是张玉良的锦兴置地。这就是说, 马登10亿资金可盖1幢楼,他却要盖5幢乃至10幢,占有股权被摊薄并不 在乎,只要物业仍名义上为自己控有。     难怪会德丰会在30年间,膨胀为200余家公司。故而事后有人说,马登 拥有的会德丰,实际上是一只巨大而空洞的最大股东张玉良,放弃秉掌会德 丰大权,但绝下会放弃其利益,会德丰的业绩常常令人失望,加之航运衰退, 其业绩吏是一落千丈。小股东视会德丰股票为鸡肋股,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玉良对马登日益不满,矛盾渐深。      马登事先未跟董事局打招呼,就把所持的14%的股份私下售予新加坡富 商邱德拔。张玉良气得七窍生烟:我是会德丰的最大股东,股大权大,你怎 能背着我干出这么大的事呢?      1985年2月14日,邱德拔财团刊出广告,声明已向马登家族购入14% 的股权,开始向其他股东全面收购会德丰股票,出价A股6港元、B股6角 港市 (B股A股虽不等值,但投票权相同)。      张玉良决定挫败马登一手导演的收购计划。      以张氏的财力,与邱氏旗鼓相当,张氏已占拥有34%股权的优势,反收 
… 页面 20…

购击溃邱氏易如反掌,但张氏一直没有做洋行大班的野心,更重要的是,张 氏有心淡出香港。      张玉良淡出香港,不外乎是这两太原因:一是)看好1997年以后的香港 前景,50年代初,张氏家族在内地的资产被政府接管,二是几年前张家内江, 张玉良与二嫂崔秀英对簿公堂,张玉良虽赢得官司,“保住”家产,却名声 扫地,张氏深感香港人言可畏,不如一走了之,远迁澳洲。      这一年1月,李嘉诚的和记黄埔一举购得港灯集团,名声大振。张玉良 做地产时认识李嘉诚,钦佩李氏的财力与魄力。邱德拔发起收购时,张氏找 到李氏,希望李氏完买下他手中的股份,再借34%的优势击败邱德拔,从而 控得会德丰。      对这块送上门的肥肉,李嘉诚自然喜出望外。但他不久前斥资29亿收购 港灯,元气尚未恢复,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调集10—20亿港元现金,与邱德 拔抗衡。按邱氏出的价,他很快就能将股份增至50%以上,绝对控有会德丰。      李嘉诚做了一趟顺手人情一—以回报收购和黄时,包氏说服汇丰鼎力相 助的的“人情债”。2月15日中午,李氏包氏会面,两位巨头又一拍即合。      会德丰主营地产航运,与现时的包氏经营方针相似,会德丰系的公司, 大都业绩不佳,但潜质极大。连卡佛是香港最古老的百货公司,在港九闹市 拥有大量的百货商场及精品店。      邱德拔开出的优惠收购价,会德丰小股东欣喜若狂,把一贯视之为鸡肋 股的会德丰股票,抛给新加坡来的大豪客邱德拔。2月15日收购首日晚,邱 氏宣布,所持股权已增至23,5%。      同日晚,心急人燎的张玉良,在李嘉诚的安排下与包玉刚晤面。张玉良 首先提出要求,要包氏彻底收购(指持股量过半),完全控得会德丰,不予 对方高价反收购之缝隙,包氏满口答应。接下张玉良提出转让34%股份的价 钱,包氏又是满口答应。传媒推测,张氏转让股权获纯利应以亿计。      2月16日股市收市,包氏财务顾问获多利公司代表包氏宣布,包氏集团 九龙仓公司加入会德丰收购,出价A股6。6港元、B股0。66港元,比邱氏的 出价高出I0%,并宣称已拥有会德丰34%的股权。      此役,被传媒视为“龙蛇大战”。邱德拔是过江强龙,不是猛龙不过江, 敢来巨富遍地的香港斗富,实力不可小觑。盛传邱德拔与世界首富江莱皇室 关系甚密,财富几何,港人不明底细。包氏曾为世界第一船玉、华人首富, 近年来船值狂泻,故身家要大大减磅。但包氏是“地头蛇”,占尽地利。九 龙仓一役,包氏声誉大隆。故两强大战,难断鹿死谁手。      原会德丰两大股东张王良与马登,现在都处于局外,坐山观虎斗。      喜的是仍持有会德丰股票的小股东。九龙仓的出价,如天外横财。但仍 有人待价而沽,认定两强相争,必把鸡肋股抬高变成“鸡腿股”。      果真,2月18日周一重新开市,罗富齐(邱氏财务顾问)一方股客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