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小海盗-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须知万历一年也就搜刮得到一二百万两而已。收入忽然增加百分之五,而且还有很有可能增值的,如何叫万历不兴奋。?
    万历也如何抵挡得了这其中的诱惑。?当然了,这其中也有唐继光许诺,给万历进贡二十万两白银的缘故了。
    在行贿这事情上,唐继光很会利益均沾。
    P:二合一更新!明天三更!
    另外今天的推荐票不少!让木木有些惭愧!今天只是保底!
    所以明天木木无论如何也会三更!

第154章 饥荒、买人
    在福州城的几天,唐继光虽然已经决定了向宦官集团靠拢,但他也没有忘记和袁一骥、徐鉴他们拉关系。徐鉴见唐继光的态度都非常冷淡,唐继光拜访了几次后,就知情识趣的没有再去拜访了。袁一骥则不同,他有些商号是做海上贸易的,和唐继光打好关系,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日后日本那里发生什么纠纷,好歹也有个可以靠山帮忙一下。
    正因为如此,唐继光和袁一骥的关系也越来越好。慢慢从袁一骥和潘相的交谈中,唐继光也知道了一些明朝不为人知的事情。
    那就是明末最大的特色——党争。唐继光之前还奇怪,为什么袁一骥对于浙江巡抚黄以宗被去职,如此坦然的?而且看上去还好像颇为高兴。官场上不是讲究官官相护的吗?在说袁一骥和黄以宗还是浙江人。在当时很讲究乡里出身的年代,袁一骥和黄以宗的关系太过反常了。但现在唐继光明白了,这个黄以宗是东林党的人,而袁一骥则是浙党的人。
    这个东林党和浙党关系非常恶劣,但同时却又不时合作。这就是东林党、浙党的出身有关系。东林党主要是以三吴士绅为主,而三吴则是来自古称吴军、吴兴郡、会稽郡。其实说白了也就是浙江等地。而浙党就不用说了,光是听名字就知道他们的出身了。
    可以想象,浙江就这么大,每年出的进士、举人都有定额,都是那么多。东林党和浙党为了争夺资源,怎么可能不闹的不可开交呢?
    但同样又因为同样的出身,使得他们不时也合作。但总体而言,现在两党关系急剧冷却当中。而作为力量基础所在地,浙江省居然是东林党的人当一把手,如何叫浙党的官员不郁闷呢?根据袁一骥透露的口风,唐继光感觉,在这事情上,袁一骥似乎下了不少力气。恐怕就算没有上奏折攻击,在背后也没有少推波助澜。
    从这里唐继光就算是政治白痴也知道双方关系如此恶劣了,斗倒了对方一名封疆大吏,东林党怎么可能会不震怒呢?双方现在恐怕已经斗的你死我活了。
    不过很快唐继光注意的不再是明末党争了,而是北方。此刻北方传来两个震撼的消息,第一个,**哈赤称汗,标志着后金已经从散乱的地区变成一个集权的势力。第二个则是山东爆发旱灾,从二月份开始已经没有一滴雨水落下,种落地里面的农作物都枯死。山东等地粮价直线飙升。
    唐继光知道这些都不过是那些无良士绅的所作所为,他们恶意囤积,这才是造成粮价飙升的最大原因。特别是此刻明末税收非常沉重,特别是伴随着**哈赤的崛起,这税收就更加重了。
    慢慢山东就从干旱,变为饥荒了。
    山东大饥青州举人张其猷上《东人大饥指掌图》,各系以诗,有“母食死儿,夫割死妻”之语,见者酸鼻。
    饥民流离入江淮一带,遂成人市。王力宏的认为山东饥民数多,劫掠可虞,命借太仆寺马价银、临清仓米设法救济。于是户部议:发太仆寺银十六万两以及分振米六万石、平粜米六万石。
    王力宏从户部之请,并于同年正月二十一日遣监察御史过庭训赈饥山东,速行入省,以慰东人仰望之心。
    只是这粮食和白银才这么点,如何救得了灾。!
    很快在二月中旬,河南也爆发饥荒,到了四月份,在河南更是爆发起义,不过规模并不大,只有数百人。万历立刻让河南巡抚督办这事情,镇压下民变。并且让各地严防民变之事再次出现,防止动摇国本。
    唐继光得知后,登时心头一动,现在山东、河南大饥荒,不正好可以招募大量人手,趁机开发台湾吗?
    唐继光思量三番后,并没有贸贸然的自己决定下来,而是使人寻了莫师爷过来。莫师爷来到书房,对唐继光施然一礼道:“少爷!不知道寻在下来,有什么事情呢?”
    “莫师爷请坐!不必客气!”唐继光客客气气的说道。等莫师爷坐下后,这才接着说道:“不知道莫师爷可是听说过小琉球吗?”
    “少爷可是说,福建对海的大岛屿。?”莫师爷也算是见多识广,知道台。湾岛的存在。也就是小琉球。
    “正是!我想开发此地!使得他和福州互为掎角之势,锁住南海和东海之间的咽喉。恰好得知山东、河南大旱,我想买一些人到台湾岛开垦!只是怕当地衙门不肯放人!”唐继光看着莫师爷,为难的说道。
    “嗯!少爷说的也是道理,不过少爷可以买人!衙门就没有阻挠的理由了,再说现在难民成群,恐怕他们也没有多少心思来理会少爷你。就是这样做,恐怕会额外花费不少银钱!”莫师爷不愧是熟悉明朝规矩的人,立刻想到一个可行的办法给唐继光。
    “这!买人恐怕不太好吧!一个壮汉就三十两银!招募一千人,可就三万两了!而且还有食宿、外加开发的农具、耕牛等等,少说花费五万两白银!而开发这台湾岛,我估计少说也要五六万人!我那里经得起如此花费。!”唐继光一听就直摇头。这还仅仅是初期花费,要知道那些难民在秋天之前就得靠他养了,这中间得花费多少钱。?
    而且秋天过后,他还得养他们。因为一块新开垦的田地,不会和熟地一样多产量的,一般只有熟地的六到七成的收成,第二年就提升到**成,到了第三年,才基本或者达到熟地的产量。这也就意味着第一年唐继光养他们,第二年唐继光补贴他们,第三年,唐继光才得到些许收益。
    而且唐继光知道台湾北部是亚热带气候,多雨林。这也就意味着会有很多的热带疾病,这些都可以导致难民一定程度的减员。另外还可能面对土著的攻击,这就需要军队了。还有粮食都是要靠海运的,海运粮食,那唐继光就没有海船贸易了。
    P:父亲病了,进医院,木木实在没有时间码字。今天更是只谁了五个小时。明天还要出去帮忙,希望大家见谅,今天只有一更。
    现在欠四章。

第155章 难民如潮
    这些难处,都使得唐继光不得不精打细算,要不然他肯定会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莫师爷知道唐继光误会了,解释道:“少爷想多了,三十两银是平时的价格,但现在都是难民。只有给他们一口饭吃的,他们都愿意为奴为婢了。就算是买,估计一两银就可以买到一个大汉了,如果少爷你拿粮食去买,还可以买得到更加多呢!只是粮食价格比平时要贵,这恐怕难以购买大量的粮食!”
    唐继光也回过神来了,讪讪然笑道:“我倒是没有想到现在是什么时候,让莫师爷见笑了!”
    莫师爷倒不以为意。“少爷是做大事的人,不在意这些小事情是正常的,要不然在下恐怕也没有工作可以做了!只是海船这些要准备多一些!”
    唐继光被莫师爷一说,也放开了心胸,哈哈一笑。“行!这事情就交给你来处理!”
    唐继光是一个比较倾向于行动的人,他立刻以买粮赈灾的名义,向袁一骥和潘相求助。唐继光给每人送上一张五千两的银票后,袁一骥和潘相立刻放行。袁一骥将官仓中的粮食,以八钱银一石的价格,卖了二万石给唐继光,共计一万六千两。
    潘相也通过强卖的方式,以八钱银子一石的价格,从大商户那里买了一万石给唐继光。因为是大商户的,唐继光只眼开只眼闭。在明朝这个年代,那些大商户的都是没有几个好人。唐继光自然犯不着为他们向潘相求情,惹得潘相不高兴了。
    不过潘相对此倒是有些歉意,袁一骥给了唐继光二万石粮食。而他潘相只是给了一万石粮食,这差距也太大了。而且潘相也打听到了,二人得到是银钱是一样的。于是潘相开口,要买下唐继光带来的铜矿石。
    唐继光也想早日脱手,双方一拍即合。当初那些本地商户来购买,都欺负唐继光是外人,压低价格。唐继光自然不是傻瓜了,一块铜矿石也没有卖出去。现在有潘相接手,对于唐继光而言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对于双方也有利。
    十船的铜矿石,一共卖出了十七万两。潘相将之提炼出来,却得到近二十一万两的利润。这也和日本的技术落后有很大关系,铜矿上带有少量的银矿。见得到如此大的利润后,潘相大喜过望,也因为这事情潘相和唐继光关系越发密切。潘相还因此有心和唐继光合作,垄断日本的铜矿石外贸,当然那已经是后话了。
    而唐继光在三万石粮食送入海船的时候,并非无所事事的坐等,而是找了福州城内所有的铁匠铺。让他们打造一万个锄头、五千柄斧头、二千个铁犁,为如何开荒台湾做准备。同时向福建全省购买,二千头耕牛。
    这些虽然非常繁琐,需要熟悉杂项的文吏才好解决,可惜唐继光手中只有莫师爷一个人。最后莫师爷给唐继光找了一个同乡来,唐继光考究一番后,最后决定让此人留在福州,帮助他处理这些事情。
    当然了,唐继光也不可能真的完全信任他,也在这事情上托了潘相帮忙。唐继光相信有潘相在,就算那个绍兴师爷想搞出什么冬瓜豆腐来,也得琢磨一下自己能不能承受得住江西、福州二省税监使的怒火。
    
    这就是淮河吗?
    只见在淮河北岸一个个看似小土包的东西连绵不绝。但仔细一看,却发现这不是什么小土包,而是一间间房屋。
    莫师爷走南闯北倒是知道这是什么,对唐继光解释道:“少爷,这上难民修建的土屋。在地上挖一个土坑,挖出来的泥土往两面夯实,再在上面放上树枝。睡觉的时候往里一钻就可以了。倒也简单方便,只是一旦下雨,这屋子就成了水坑。”
    “只是现在这个情况,难民恐怕想的是自己的房屋被淹了!”唐继光苦涩道。
    莫师爷沉默了半响,冷漠的说道:“少爷!这就是命,理不了那么多的了!”
    只是这冷漠的背后,又经历过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才会变得如此冷漠呢?
    唐继光叹了口气道:“我虽然不是圣人,但能够帮到一个算是一个好了!一会儿招募难民,多招募一些有家庭的吧!”
    “只是少爷!这样恐怕会不太好吧?招募一些壮丁和妇人就是了!何必如此呢!这些自有官府来管理!”莫师爷劝谏道。
    唐继光缓慢却坚定的摇了摇头,伸手指了指心脏的位置,看着远处衣衫褴褛的难民,道:“我不是圣人,但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些底线。能够帮到就帮好了!那些壮丁虽然重要,但他们也相对好找到活命的工作,但老弱妇孺则不同了!至于朝廷”
    唐继光说到这里,流露出一抹冷冷的嘲讽。明朝的官吏从朱重八定下那超低薪水后,他们已经注定了要成为贪官。正所谓千里为官只为钱,十年寒窗皆为财。
    如果真是老老实实的当官,那就像海瑞那样,逢年过节才吃得上那么几两猪肉,住着一所破旧的院子。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老老实实的经商,怎么也不会比这个差。
    万历那十多万两和粮食拨下来,唐继光估计真正落在民手中的,估计一半都没有。特别是那些粮食,说不定大部分都进了商人的手中,使得他们继续趁机发灾难财。
    “这样的明国不要也罢!”唐继光目光忽然凌厉了起来,轻声喃喃道,
    “少爷!你,你刚才说什么了?”莫师爷似乎听到什么,看向唐继光的目光也有些惊恐了。
    “没有!”唐继光掩饰过去。他刚才这话太过诛心了,恐怕也没有人敢对仿佛巨人一般的明朝打造反的小心思。

第156章 万历四十四年【上】
    难民的日子非常难熬,更加让人惊讶的是,在淮北居然聚集了三十多万流民,而淮北一地的淮安府和徐州合计起来的驻军只有两个卫所驻军。
    分别是东海中所和大河卫,前者编制是一千一百二十人,后者是五千六百人,加起来也就是六千七百余。但明朝后期的卫所,对他们幻想一下就好了,别以为真的认为都是满编的。只有大概百分之五十左右在编的,而且这百分之五十其中又超过百分之六十是老的老嫩的嫩,而且还是面黄肌瘦的那种。
    剩下的千多人,又只有百来名家丁可看一战,其他都是挂着兵丁名头的农奴,他们拿锄头还比拿长矛熟练十倍。唐继光实在怀疑,如果有人在淮北这里振臂一呼,会不会造成明朝灭亡呢?又或者明末席卷天下的农民大起义提前爆发呢?
    须知不过淮安府、徐州二地兵力千余人,而三十万流民当中少说可以组织出十万大军,五万精壮。对付没有多少士气的卫所士兵,完全可以解决了他们。再加上**哈赤刚刚建立后金,明国边军的注意力肯定放在女真人身上。短时间内将给予了起义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到发展。
    唐继光甚至都考虑自己是不是做这一个‘振臂一呼’的人。但考虑了三番后,唐继光还是作罢。现在自己还没有准备好,造反起来可以多少把握。再说虽然历史上农民起义军似乎都是正义的,但因为资金短缺,再加上农民起义军往往因为饥荒而造成。使得他们每到一处地方,都是劫掠当地是粮食、金钱,对当地造成的只有破坏,并没有建设。
    就好比陕西、甘肃一带,之所以如此荒芜,也和明末农民起义军当初的破坏有很大的关系。再说农民起义军基础如此之薄弱,要打多少年才能够打下一片巩固的根据地。?这些年来,不就等于帮助了**哈赤牵制明朝,给予了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吗?
    唐继光可不愿意帮助**哈赤,哪怕是间接性的帮助。
    但唐继光也没有去提醒淮安府的地方官应该注意流民,唐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