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题。虽然原有资源和现需渠道重合度不高,他们不得不招聘一批人员去做发行。尽管在发行思路上也突出了重点受众,并执行网格化管理,但效果改善进程非常缓慢。半年下来,稳定的派发点只有十多个,连稳定的有效发行量都保证不了,其影响力更是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DM杂志本身免费派发,发行环节属于纯粹的成本中心,不像普通平面媒体那样还会产生一些收益,故在影响力出来之前基本不可能有任何收入,而导入期所需的配套资金甚至比报纸和杂志还要大,风险自然也要高很多。这位大姐坚持了两年之后,最终由于资金严重不足而选择放弃。

如果将赢利点主要定位在广告方面,类似的项目即使在影响力方面取得巨大突破,距离真正成功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非常简单却容易被忽视的常识是,影响力并不能自动带来广告,只是为广告开发奠定了基础,广告客户开发仍需要独立的资金投入来配套。如果我们对现有一些知名网站进行梳理,就会发现不少处境尴尬、实至而名不归的案例。当然,如果有足够的财力作为支撑,这个阶段最终是会度过的,只不过仍需要较长的周期。

任何事情,有利就必有弊,有弊就必有利。本专题中提到的这类项目,尽管在运作前期千辛万苦,千难万险,但是一旦度过导入期,就会非常稳定。此类项目导入期门槛过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把不少潜在的竞争对手消灭在了萌芽状态。因此,这些项目基本上属于巨富们的游戏,对中小创业者而言,在资金上更需要有非常充分的准备,否则,无论你前期投入多少,最终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铁律10 机构、岗位和人员编制要随着企业规模不断调整

在公司初创期的组织机构设计中,最好不要以大企业为样板,搞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基本做到事事有人负责即可。在人力资源上的考虑也应该如此,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实力和能力去支撑人浮于事的状态。

这种情况尽管不是很多,但一些带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创业者还是会不同程度地犯这类错误,特别是有大企业资深工作背景的人士。可能在他们看来,组织结构和人员安排上已经非常节简,而事实上仍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中小企业,虽然项目已经度过导入期,能够实现自我滚动发展,前期比较成功,但距离做大做强还有很长的路。而恰恰就在这时,老板受自己教育和从业背景的影响,开始动了企业正规化的念头,在很多细节性问题还没有考虑清楚的情况下,效仿大公司设立建制,招聘人员。

本人多年前认识的一个老板,早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前五年任职于某国际著名咨询公司,2002年,自己创办了一家市场研究机构。正好赶上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周期,他的业务也自然巧借东风,经过三年多时间,已经拥有员工50多人,年营业额达到了400多万。相对于大多数创业者而言,这位老兄前期发展得还算比较顺利。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免踌躇满志,组织属下员工开始制订公司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部门设置和人力资源都实施积极地扩张政策。原来财务、行政、人事、文秘和客服等方面的工作由一个小姑娘一肩挑;研究部30多人,设主管1名,每个研究员配备1位助理;市场部20人左右,设经理1名;另外1公司还配备有1名专职网管。

在新规划制定之后,按照专业之人做专业之事原则,组织结构和人员安排调整为:新成立综合管理部,设经理1人,财务、行政、人事、文秘、客服、前台分别由专人来负责,网管归综合管理部管辖;研究部编成6个小组,每组5人,分别设主管1人,每名主管配备2个研究员和2名助理,主管之上设有经理;市场部与研究部相对应,同样分成6组,每组销售人员3人,同时每两组新增主管1名,主管之上设有专门的经理。与此同时,又成立了专门的策划部,配置4人,1人负责研究项目前期选题,1人负责同行动态跟踪和发展趋向研究,1人负责推广工作策划,此外还配备有经理。到此时为止,光从框架上来看,公司已经开始步入正规化轨道,但在人员上最起码要增加13人,这还不包括研究部隐性增加的人员6名。而老板本人认为,这样调整非常必要,公司一年半载之后就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在这里我们别的暂且不表,大家可以先看看新增加的成本。综合管理部经理月薪5000元,其他人员每月1500元;研究部主管每人涨薪1000元;市场部新增的主管每人月薪4000元;策划部员工每人月薪2500元,经理月薪5000元。这个待遇水平,在2005年的北京并不算高,但每月新增成本43000元,每年增加成本50多万元。在公司发展前景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一下子增加了50多万的成本,对他这样的企业来说算是很大的一笔支出。

在机构和人员扩编之后,问题很快就出现了。综合管理部虽然做到了专岗专人,但每一个人的工作量都很不饱和;策划部的4个人也没有那么多事情要做;研究部和市场部新设的主管们看上去也非常轻闲。其实这种现象非常正常,因为机构和人员可以搞突击扩张,但营业额的增长是需要过程的,周期相对要长得多。原来大家相互之间工作量相当饱和,倒也没有什么怨言。现在有的人还跟以前一样,有的人显得异常清闲,而新增两个部门的经理不但清闲,拿的钱还比一些累死累活的人多很多。清闲的人靠玩玩连连看,聊聊QQ,上上天涯来打发时间,入迷的时候竟然连正经事都耽误了。于是不满情绪迅速蔓延,忙活的人感觉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变相怠工现象时有发生。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也许是这位老板时运不济,这一年正好行业形势发生大的逆转。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大批创业者看好市场研究领域,纷纷进入,在报告目录和摘要上先是模仿上述老板的公司,后来直接在其基础上改良,而价格直压到那位大哥原来售价的二分之一。更为要命的是,不少新进入者都是原来公司研究部和市场部的核心员工,他们在创业之初倾向于直接抢夺老板的客户资源。

虽然老板通过开发更多的客户来弥补销售价格上带来的损失,客户数量也确实在增加,但每月流水降到了原来的60%,而人员成本和其他一些费用是刚性的,并不能压缩多少。这位老板本人非常执著,再加上以往成功带来的自信,并没有马上对扩展后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缩减,而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坚持了一年多时间。即使本人不说,大家也能想象得到,公司人浮于事的现象更为严重,员工心理不平衡感越发滋生。最终,这位老板不得不一再裁员,缩小规模,由看似前途无限的私营业主退化到自由职业者状态。

当然,在这个案例中,此位老板遭受挫折,不单单是由于机构和人员扩张太快、人浮于事造成的,但这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没有这件事情,最起码能省下五十多万的费用,也不会导致员工大面积消极怠工现象的出现,能给自己留下更多的回旋余地。

事实上,专业之人干专业之事、专岗专人存在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要保证工作量和人员的设置相匹配,要因事设岗,在工作量饱和的前提下,保证事事都有人做即可。人浮于事的最大危害还不是直接增加人员成本,而是对员工内心公平感的巨大冲击,进而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效率。从企业的成长历程来看,机构、岗位和人员定编应该是一个胎儿不断发育的过程,该做什么事的时候就做什么事,整体早熟,或者婴儿性早熟,都会带来巨大危害。鞋总是要随着脚的变化而适当调整的,给小孩买鞋买大了同样不是好事情。大公司折腾几回一般出不了大的事情,顶多损失一些资金,但对尚处于成长期、实力不算雄厚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个人创业者而言,这样就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不折腾才是福中之福。

铁律11 维护自己的利益,尊重别人的利益

经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风险和收益均应该由利益相关方分担。将风险最大限度地放在自己或者别人身上,抑或收益尽量由自己或者别人分享,都是违背商业规律的行为,注定要受到惩罚,从长远来看几乎没有什么例外。

在很多人的思维当中,经商的本质就是为了己方利益最大化。这种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观念,其实只说出了一半内容,而另一半则是应当尊重别人的利益,不要损人利己。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做事情什么风险都不想承担,只要收益,主观上可能没有什么恶意,但客观上是在坑害别人。这样的事情,再笨的人时间一长都会发觉。当意识到自己利益受损的时候,他要么态度消极,要么伺机报复,要么断绝往来。无论对方采用何种方式,都势必会影响你的利益,最终自己的小算盘不但没有打成,反而距离真正的利益最大化越来越远。

某位浙江宁波地区的老板,开了家工厂,在创业初期,实力较小,资金短缺。为了有效降低成本,规避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怪招频出。其中非常有意思的一招,就是招聘来一批业务员,天天洗脑,然后放到市场上去拼杀。而他老人家只给提成,不承担任何前期费用,销售人员外出开发市场,吃喝拉撒乘,全部自己垫支,连标准最低的工资都省下了。如果业务人员运气较好,销售提成还能弥补一下各种费用;如果时运不济,就只能亏本,而且可能跑得越多亏得越多,直到失血过多,倒卧在地。从老板角度来看,这样一来,前期市场开发的风险大大降低,不可控的费用大为压缩,客户开发成功了,我支付你佣金;开发不成功,我一分钱也不用出。市场风险在更大程度上转嫁到了销售人员身上,自己的如意算盘确实打得不错。

类似模式如果放在大牌企业,可能还能行得通。无奈这位老板的企业名气实在太小,销售人员虽然非常努力,但终究难被客户所接受。如此一来,销售人员招聘困难自不待言;即使有人想去开发市场,大多数也难以承担前期费用,开发的积极性和力度就会打折扣;偶尔也会有不信邪、拼命去开发市场的,最后基本上都是弹尽粮绝、负债一身。几年下来,这位老哥不但没有反省,还为自己的聪明而庆幸,节约了那么多有去无回的成本。哈哈,现在社会的愣头青还是不少。他没有意识到,由于缺乏力度和深度俱佳的市场开发,企业已经丧失了很多机会。起步比他晚的,已有几个做到了接近一个亿的规模。自己的项目从未进入快速发展期,奄奄一息,自己建设工厂、购置设备的投入可能将永远无法收回,同时还派生了更为巨大的机会成本。是不是就此做到利益最大化了,恐怕直到现在,连他自己都觉得很难说。

也许有人认为,现实中基本都是风险转嫁给别人的例子。其实不然,有不少人虽然历练十多年,但不少商海铁律仍没有吃透。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阴差阳错,主动将风险全加到自己头上的案例。

一位朋友在北京某家商贸公司干了十多年,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2009年年底,老板移民国外,于是他和同事们组建了一支专业的销售外包团队,为同行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某品牌开发市场。他们向厂家收取比例较高的佣金,同时负责相关技术和客服支持,客户直接与厂家结算,货物配送也由厂家负责,而厂家其他支持一概没有。在创业之初,他们感觉这种模式非常适合自己,库存和物流不需要占用资金,同时靠团队十多年人脉和经验的沉淀,市场开发难度不会很大,虽然也会存在同市场的磨合期,但总体下来还是可以大有所为。通过半年多的市场开发,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想当然的成分太多。首先是市场环境与他们当年打江山时大不相同,新品牌导入的难度超出想象;其次每人每月最起码需要支出6000多元的差旅费用,另加每月4000元左右的家庭消费成本,由于前期市场拓展效果不太理想,全部需要自己垫支。实际上这相当于变相给厂家免费打工,厂家自己聘请业务员跑市场,每天还得支付一定标准的差旅费,差别只在于标准如何确定。时间一长,这位朋友有些吃不消了,但也无可奈何,这样的模式是他们自己主动向厂家提出来的。

他深有感触地对我说,自己虽然有十多年的市场拓展和管理经验,并最终坐到经理的位置上,但即使最优秀的员工跟老板也还是有很大不同,很多原来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等到自己真正创业时,可能都是很难绕过去的坎儿。他说,他们团队原来非常优秀,现在竟然自己把自己玩进去了,佣金再高也只能望梅止渴,而市场开发成本,每天是需要发生的,自己越努力成本也就越大。当初即使要求厂家承担30%的差旅费用,也比现在强得多。本来应当与厂家分担的风险,现在全由自己给背了。他很坦诚地说,这是他们团队最大的失误,为了项目能够坚持下去,自己连2009年年初买的房子都卖了。这位朋友最后告诫我,做任何事情,风险都应当由利益相关方来分担,不要占别人便宜,也不要自己吃亏。

在创业过程中,自己过多承担风险的例子并不少见,只是表现形式差别较大,没有我们这位朋友典型而已。譬如,有的老板对待员工过于人性化,工资固定而且在当地或者同行偏高,没有较细的绩效考核,也不随着效益浮动。问起原因,他们很有可能会跟你说,现在处于创业初期,人员难招,队伍不稳,为了留人,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种说法似乎非常有道理,但这些人没有想过,没有任务量底限,没有绩效考核,员工收入不随公司效益上下浮动,这将意味着什么,会带来怎样的恶果。如果长期这样执行,对员工来说,就意味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公司效益好不好也跟自己无关。老板的本意是为了稳定队伍,自己为此承担了更多风险,反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