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540年,苏莱曼再征匈牙利,派总督直接管理,并将其一分为三。苏莱曼在亚洲征服的对象是高加索和伊拉克。经过多次战争,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巴士拉—巴格达—阿勒颇这一印度至地中海的第二条商道,1555年同萨菲王朝签订的《阿马西亚和约》确认伊拉克和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的西部地区归奥斯曼帝国。
苏莱曼在陆上扩张节节胜利的同时,也大力抢夺海上霸权。他一面加紧扩建海军,一面加强与海盗的联系,决心在海权方面也要超过西方异教徒国家。1522年,苏莱曼调10万大军渡海出征罗德岛,经9个月围攻终于从骑士团手中拿下该岛,保证了伊斯坦布尔同埃及的海上联系。1534年,被任命为总督的海盗哈伊勒丁(巴巴罗斯)率奥斯曼舰队占领突尼斯。1538年,奥斯曼舰队同西班牙、教皇、威尼斯、葡萄牙的联合舰队在普雷佛扎附近海面发生海上决战,奥斯曼舰队(150艘)战胜了两倍于己的联合舰队,威尼斯被迫割地,并赔款30万金币。这次海战大大巩固了奥斯曼在东地中海的地位。1551年,奥斯曼舰队围攻马耳他岛,夺取的黎波里,并多次袭扰意大利、西班牙沿岸地区和西班牙控制的北非奥兰地区。但1571年的勒颁多海战,奥斯曼被联合舰队打败。与此同时,苏莱曼还致力于印度洋海权的争夺。1529年他曾考虑挖掘运河,沟通地中海与印度的直接联系。他在苏伊士港建立红海舰队,并于1538年出征印度,虽然沿途获胜但这次远征却以失败告终。
奥斯曼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亚细亚北部小国迅速崛起成为一个欧亚非强大帝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拥有一支在分封土地制度上建立起的强大军队。这支军队由西帕希骑兵和耶尼切里兵团组成,纪律严明,待遇优厚,统一指挥,战斗力很强。几位国王都是杰出的统帅,雄才大略,善于分析战略形势并抓住时机,英勇善战和正确的战略战术相结合,辅之以外交手段和谋略计策,保证了奥斯曼帝国的大军所向披靡,节节胜利。
奥斯曼人的征服和统治的后果之一就是加速了许多地区的伊斯兰化,对以后的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23 意大利战争
法国和西班牙在南欧的争霸战
意大利战争是中世纪欧洲强国法国和西班牙为争夺对亚平宁半岛的霸权而在意大利领土上进行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争。它以法国对意大利的入侵开始,以西班牙获得对意的控制权而告终。通过这场战争,法国向南扩张的美梦破灭了,但却加强了法国的封建中央集权。意大利受到战争的沉重创伤,加速了自身的衰落。
意大利地处欧洲大陆南端,三面为美丽、温暖的地中海碧波所环绕。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意大利的商业和贸易十分兴旺。十字军东侵以后,意大利几乎垄断了东西方贸易,威尼斯、热那亚和佛罗伦萨等城市最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的富饶和繁荣,美丽和文明,极大地吸引了欧洲强国的统治阶级,特别是法国和西班牙作为意大利的近邻,更是对意大利垂涎三尺。
意大利本身的发展极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北部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南部经济落后,封建土地关系仍占主导地位,还存在农奴剥削。各城市之间竞争激烈,政体形式多样,政治上四分五裂。实力较强的有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和教皇国。它们各自为政,各有各的同盟关系,相互之间矛盾重重,时有冲突。这种一盘散沙的局面,是欧洲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它为法国的入侵和强国之间争夺意大利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1494年1月,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去世,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宣称:自己作为安茹王朝(属法兰西王朝的旁系)的继承人有权占有斐迪南一世的领地。8月,查理八世率兵3.7万人(其中包括瑞士雇佣兵),野炮136门,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向那不勒斯开进,标志着意大利战争的开始。从1494年到1559年,意大利战争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494—1504年。这一时期的核心是法国争夺那不勒斯王国。在意大利亲法贵族的配合下,查理八世的军队穿越罗马全境,经过米兰公国和教皇国直逼那不勒斯。一路上没有遇到各公国的认真抵抗。1495年1月,查理八世接受罗马教皇任命他为那不勒斯国王的授职书后,便于2月23日开进那不勒斯城,阿拉冈王朝国王弗兰第诺惊慌出逃。查理八世自称是“法兰西、那不勒斯和君士坦丁堡的国王”。
然而,法军的掠夺和暴行以及增收新税激起了意大利人民的愤慨。意大利各国首脑害怕法国势力的加强和发生全民起义,于是在1495年3月建立“神圣同盟”(也称“威尼斯同盟”)以图驱逐法军。参加同盟的有威尼斯、米兰公爵和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也加入同盟。查理八世急忙从那不勒斯北上,1495年7月6日在福尔诺沃遭“神圣同盟”军队包围。法军战败,查理八世直到10月才得以突向北方。1496年12月,法国撤出那不勒斯,但军队主力得以保存。查理八世的继承者路易十二不甘心法国退出意大利,于1499年远征米兰公国。在1499—1500年几次交战中,法国先后获胜,相继占领米兰和伦巴第。1500年,法西两国勾结占领了那不勒斯,推翻了阿拉冈王朝。根据条约,法西两国军队共同占领那不勒斯。但1503年春,法西两国因分赃不均爆发战争。1503年12月29日的加里利亚诺河畔一战,西军获胜,法军被迫放弃那不勒斯王国,使其沦为西班牙领地。
第二时期:1509—1515年。这一时期从“康布雷同盟”对威尼斯共和国发动战争开始。1508年12月,由于威尼斯共和国借驱逐法国之机大肆扩张领土,所有反威尼斯的势力联合起来建立了“康布雷同盟”(成员包括西班牙、法国、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共同对威尼斯作战。佛罗伦萨、费拉拉、曼图亚及其他意大利国家也先后加入该同盟。1509年4月,罗马教皇禁止威尼斯做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同年春,法国出兵威尼斯,占领它在伦巴第的领地,在5月14日米兰附近的阿尼亚代洛一战,击败威尼斯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然而法国势力在意大利西北部的壮大引起力量的重新组合。
1511年10月,威尼斯、罗马教皇、西班牙、英国和瑞士组成“神圣同盟”,共同对法作战。1512年,法军以2.5万人、火炮50门的兵力在拉韦纳击溃由1.6万人、24门火炮组成的西班牙军队。但是,由于政治形势的逆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法军召回德国雇佣兵、瑞士雇佣兵投向威尼斯,法军被迫退却,并于1512年底放弃伦巴第。
法兰西斯一世继位后,又准备大举侵略意大利。他于1515年9月在距米兰17公里处的马里尼亚诺击溃米兰公爵的瑞士雇佣军,又夺走米兰公国。1516年8月,法西两国签订《努瓦永和约》,把米兰和那不勒斯分别划归法国和西班牙。
教皇也于1516年底同法兰西斯一世签订教务专约,承认法对米兰、帕尔马、皮亚琴察的占领。1517年,法、西和“神圣罗马帝国”缔结《康布雷条约》,肯定了法国在意大利的既得利益和优势地位。然而,争霸战争不会就此结束。
第三时期:1521—1559年。这一时期以1519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即查理五世)后,法、西瓜分意大利的战争为标志。这一时期共爆发6次战争,被卷入的有罗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国和土耳其。查理五世力图把法军赶出意大利,他得到英国、罗马教皇、曼图亚和佛罗伦萨等国的支持,威尼斯则是法国的同盟军。1521年战争爆发,1522年法军在比科卡战中失利,德国雇佣军打败了担任法军突击力量的瑞士雇佣军。1525年2月的帕维亚一战,法军惨败,法皇被俘。1526年,法皇法兰西斯一世回国后立即加入罗马教皇在英国支持下建立的旨在使意大利摆脱西班牙桎梏的“科尼亚克同盟”,参加同盟的还有威尼斯、米兰和佛罗伦萨。1527年,战争再度爆发,双方各有胜负。
1529年,法国在不利形势面前被迫与查理五世签订和约并放弃对意大利的主权要求。7年过后,法兰西斯一世再次挑起战争,占领了皮埃蒙特和萨伏依。1538年,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签订为期10年的停战协定。法国使者在米兰被杀一事引起了1542—1544年的战争。法国同丹麦、瑞典、奥斯曼帝国结盟,查理五世与英国结盟。法军先后占领威尼斯和马里尼亚诺,但查理五世却攻入法国境内。双方于1544年签订《克雷普和约》。1551年再度爆发意大利战争。交战双方互有胜负,谁也不占明显优势。1559年4月,法西缔结《卡托—康布雷西和约》,正式结束了法国对意大利的争夺,西班牙在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和撒丁的统治得以巩固,意大利的分裂局面依然继续。
意大利战争是一场法、西霸权争夺战,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王国领土扩张战争的继续。它不是一场进步和正义性质的战争。它先后经历了几代国王,持续65年之久。它促进了法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经济调整。铸炮业、造船业、印刷业、采矿业等日益兴旺,度量衡得到统一,税收制度得以建立,最庞大而有效的官僚机构在法国形成。发端于路易十一时代的法国专制君主制经受住了长期战争的考验,这从客观上有利于法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
与此相对应的是,长期的战争使意大利更加分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在佛罗伦萨,呢绒年产量从15世纪末的2.5万匹下降到1530—1540年间的几百匹。到17世纪,意大利的经济特别是手工工业进一步衰落。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也随之日趋枯萎。
意大利战争集中体现了中世纪欧洲封建王朝战争的特点:为领土和财富而随时发动战争;战争各方利益关系复杂,敌友关系变幻莫测;只以对方军队为攻击目标,只求征服对方,不打歼灭战,等等。在战争期间,经过改进的火器(火枪和轮式炮架青铜火炮)首次得到广泛使用,炮兵首次参加野战和堡垒、设防城镇的攻防战斗;对要塞经常采用围而不攻的战术;野战部队用于为受敌围困的据点解围;攻击要塞时首先构筑围攻线,围攻线必须设在要塞防御工事炮火射程之外,尔后构筑土木工事,形成阻援线,此后才逐步展开攻击。这场战争表明,雇佣军是不可靠的,其战斗力取决于交战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取决于雇佣兵的民族特点和是否及时发放薪饷。政治形势决定战略形势,而军事行动不能对战争结局产生本质的影响。这就是意大利战争的军事意义。

24 德意志农民战争
“天堂非在彼岸,天堂须在此生中寻找”
16世纪20年代中,一场波澜壮阔的群众武装斗争席卷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南部地区。成千上万的农民、市民、雇工、矿工、手工工匠、下层僧侣、小贵族和政府的秘书、公务员联合起来了,他们举起了反抗的义旗和大刀,直冲向贵族领主。这是西欧中世纪一次规模最大的反封建的农民起义,革命导师恩格斯称它为“德国人民最伟大的革命尝试”。
德国南部地区的农民战争是16世纪初德国一系列政治、社会、经济矛盾斗争的必然产物。德国15世纪末,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首先表现出来。贵族领主凭借其政治权力肆意侵占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财产,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为表达这种不满情绪,农民向他们的直接领主、贵族提交了大量的请愿书和抗议书。据德国历史学家布瑞克统计,在上士瓦本地区,巴尔特林根起义军曾向贵族领主、修道院领主等提交怨情书、陈述书达77份。这些怨情书都是在1524年起义的初期提交的。
16世纪初,罗马教会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出售神职习以为常。据统计,单是在1520年,就大约有2000个官职是卖出去的。教会各级上层人士都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瑞士一个主教不但对教士的放荡行为放任自流,而且向他们按私生子的数目收款,名为实行惩罚,实为中饱私囊。教会的丑闻和聚敛行为不胜枚举,引起社会上的极大愤慨。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教会十分猖獗,它一方面阻挠统一,一方面把德意志作为重要的搜刮对象。流入罗马教廷的财富每年达30万金币,人们称德意志为“教皇的奶牛”。
世俗诸侯(封建主),一方面不满德意志教会的横行无忌,他们不但反对财富流向罗马,还觊觎教会的巨大财产。各封建主仗着自己的权势,横行霸道。他们强占了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不断增加地租;任意设立关卡,征收高额的赋税;随便铸造劣质货币,骗取金银;有时公开行劫,掳掠民财。城市中的平民群众,如破产的手工业者、帮工、日工、广大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境况尤其悲惨的是农民。农民遭受着教、俗封建主、商人、高利贷者的层层盘剥,肩负着什一税、地租、人头税、战争税、死亡费、结婚费、财产转移费和劳役的繁重负担,面临着挖眼、割鼻、截指、断手等刑罚的威胁。他们燃烧着对教、俗封建主的怒火。
15世纪末,秘密组织的“鞋会”在南部一带的农民当中发展起来。农民在旗帜上画着一只鞋子,表示决心和穿长靴的贵族对抗。一些地方性的起义已经在不断地爆发。教士集团内部斗争也十分激烈,上层人物行为堕落,下层教士收入低微,生活接近普通群众。因此,德意志的一切社会矛盾都围绕着教会剧烈地发展着。从1518—1523年,德意志每年都发生农民起义,1524年,起义更是接踵而起,最后形成了全德意志的农民战争,三分之二的农民投入了战斗。
1524年夏,士瓦本南部的农民拒绝为贵族服劳役,发动起义,揭开了大规模农民战争的第一页。起义领袖托马斯·闵采尔(神甫,反教皇主义者,倡导消灭一切压迫者和剥削者)和他的信徒步遍许多城镇,积极推动斗争。起义者提出自己的纲领——《书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