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争。起义者提出自己的纲领——《书简》,号召推翻封建制度。士瓦本贵族慑于起义的威力,一面集结兵力,一面同农民谈判。第二年初,农民发现受了贵族欺骗,于是拒绝谈判。起义席卷了士瓦本全区。在战斗中形成6支起义队伍,人数多达3—4万人。起义军夺取城市,占领和捣毁寺院与城堡,强迫封建主将粮食和武器交给农民。1525年3月,6支起义军的领袖在梅明根集会,制定了《十二条款》,作为斗争纲领。《十二条款》包括从农奴制压迫下恢复人身自由,限制地租和劳役,收回被贵族霸占的农村公社土地,把什一税用于支付教士的薪俸和公共事业,农民自己选举本地宗教事务的管理人。这个纲领虽带有温和性质,但它部分地反映了农民的利益要求。
反动将领特鲁赫泽斯利用起义队伍分散作战的弱点,采用假谈判,真武装袭击的手法来对付农民。结果,有些起义队伍轻信敌人,同意休战,随即被敌人各个击破。
1525年3月末,弗兰科尼亚农民起义爆发,4月迅速扩大。起义者烧毁了几百座城堡和修道院,惩治了罪大恶极的封建贵族。许多骑士加入起义队伍,还有许多城市也倒向起义军一边。城市平民积极配合农民斗争,但是市民只想利用起义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其态度摇摆不定,不少人虽然参加了起义,但不久就被运动所吓倒,投向敌人方面,造成起义队伍涣散,力量削弱。狡猾的特鲁赫泽斯仍旧采用各个击破和欺骗性谈判的手法,打败了几支起义军,进逼海尔布隆。在这关键时刻,市民相继叛变,开门迎敌。7月初,弗兰科尼亚的起义也失败了。
1525年2月,闵采尔来到图林根,3月在缪尔豪森城领导人民起义,推翻了城市贵族的统治,建立起一个“永久议会”,闵采尔被选为主席。从此缪尔豪森成为德意志中部的起义中心。在它周围,起义的烽火到处在燃烧。人民攻占城市、庄园、城堡和修道院,分掉贵族的土地和财物。农民信赖闵采尔的领导,纷纷向他请求对斗争的指示。闵采尔向人民宣传斗争的远大目标:消灭领主,财产公有,人人平等。号召人民“向前,向前,到了像打狗一样地穷追猛打恶棍的时候了……不要让你们的刀剑冷却、变钝”。1525年5月中,农民起义军与封建主军队在弗兰肯豪森进行决战。诸侯的兵力居于绝对优势,闵采尔毫不畏惧,率领农民军8000人奋勇迎敌。
但是由于众寡悬殊,武器缺乏,训练不够,闵采尔本人也缺少指挥经验,起义失败了。闵采尔被俘后备受严刑,壮烈就义。德意志的农民战争随后失败,起义农民遭到残酷的镇压,被杀害的起义者总数超过10万人。
轰轰烈烈的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其影响却是巨大的。他从根本上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国的统治,削弱了1000多年来教会在欧洲的特权地位,促进了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许多寺院和教堂被捣毁,许多教会领地和其他财产被没收,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上的权力大为削弱。封建主的城堡被摧毁,许多贵族被消灭,骑士或死于战火,或沦为诸侯的臣属,使他们本已没落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很多体面的家族破落了,只有靠伺候诸侯维持生活。因此,恩格斯把德国农民战争视为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从这时起,近代无产阶级的先驱者,“手里拿着红旗,口里喊着财产公有的要求”登上了政治舞台。
德国农民战争也给革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斗争实践证明,广大农民是反封建的主力军。在同封建反动势力——诸侯、教会、贵族的决战中,他们最英勇。但农民要取得彻底解放,还需要无产阶级的坚强领导,而无产阶级同样也只有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25 伊土战争
伊斯兰两雄争霸中东的百年“圣战”
伊土战争是奉逊尼派为国教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同以什叶派为国教的伊朗萨菲王朝为争夺阿拉伯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和外高加索,控制欧亚两洲间重要战略和贸易交通线而进行的掠夺性战争。战争的结果未分胜负,两败俱伤,加速了西亚这一古代文明的衰落,为西欧资本主义强国占领和奴役中近东创造了条件。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萨菲王朝的伊朗都信奉伊斯兰教,是中世纪西亚地区的两个大帝国,但由于派别不同,争夺宗教统治权和争夺两河流域领土的斗争十分激烈。萨菲王朝奉什叶派为国教,土耳其则信奉逊尼派。在土耳其帝国内部有许多什叶派教徒,萨菲王朝利用自己的代理人在安纳托利亚四处活动,鼓动叛乱反对逊尼派奥斯曼人的统治,对土耳其构成威胁。1513年,土耳其苏旦塞利姆一世残酷镇压了什叶派教徒的叛乱,屠杀5万之众,并乘机对伊朗的萨菲王朝发动了战争。
伊土战争共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514—1555年。
1514年8月23日,奥斯曼军队在查尔迪兰(南阿塞拜疆)与8万波斯骑兵展开决战。土耳其部队不仅有步兵、骑兵,还有强大的炮兵,伊朗部队则主要是装备马刀和长矛的骑兵。伊朗军队以逸待劳,但军事上不占优势。使用滑膛枪的土耳其耶尼切里兵团在大炮配合下摧毁了伊军抵抗,击败了沙赫伊思迈尔一世,占领了伊朗首都大不里士。1515年科奇希萨尔一战,伊朗军队再次败北,土耳其炮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到1516年,塞利姆已占领了西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和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北美索不达米亚。1516—1517年,土耳其又占领了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贾兹和阿尔及利亚部分领土。1533年,苏莱曼一世在同奥地利签订和约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后又对伊朗开战。1536年,土耳其占领了格鲁吉亚西南的部分领土。这里是伊土两国争夺外高加索和美索不达米亚统治地位的主要战场。伊朗军队有了自己的炮兵之后,双方的战争互有胜负。1555年5月,两国在阿马西亚城缔结和约,伊朗保有所占外高加索领土,土耳其则把阿拉伯伊拉克并入自己的版图。两国平分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确认卡尔斯城区为中立区。
伊土战争第二时期从1578年起,延续近半个世纪。土耳其乘伊朗萨菲王朝发生内部争斗之机再次进攻伊朗。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拥有克里木诸可汗强大军队的支持。1578年,土军撕毁1555年和约,修复卡尔斯城,开进外高加索境内,并占领南格鲁吉亚的部分土地。8月10日,伊朗沙赫军队在彻尔德尔附近被击溃,土军侵入东格鲁吉亚和东亚美尼亚,尔后进入北阿塞拜疆并占领希尔万。1579年起,土军同克里木可汗军队(10万人)联合作战,夺取整个阿塞拜疆和伊朗西部地区。但是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间(1587—1629年),伊朗东山再起,不仅收复了被土耳其侵占的西部领土,而且吞并了一些新的领土如阿富汗等。由于忙于对乌兹别克封建主进行战争和镇压国内民众起义,阿拔斯一世被迫于1590年3月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尔和约》。根据条约,伊朗几乎把整个外高加索和卢里斯坦、库尔德斯坦大部领土(伊朗西北部)都割让给了奥斯曼帝国。
16、17世纪之交,阿拔斯一世进行了军事改革,组建了一支由火枪兵军(1.2万人)和骑兵军(1万人)组成的常备军,成立炮兵教练场和炮兵部队。改革后的伊朗军队兵力达12万人,其中常备军4.4万人,封建民军7.5万人。大力扩军之后,阿拔斯一世的军队达到30万人。为准备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争取主动地位,伊朗还同土耳其的敌人俄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个世纪以来的被动防御地位,第一次主动对土耳其发动了战争。由于军队体制没有作出相应改革,土耳其面对伊朗的攻势有些力不能支。1603—1604年,伊军在苏菲安附近的数次交战中打败了土军,攻占并洗劫了大不里士、纳希切凡等城市,把30余万亚美尼亚人迁往伊朗境内。1602—1612年的10年战争,伊朗大获全胜,1613年11月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战果。
土耳其对该条约心怀不满,遂于1616年对伊朗采取报复行动,但在3年的战争中再遭败绩,1618年的《萨拉卜和约》重申了《伊斯坦布尔和约》的内容。伊朗乘战争获胜之机大大扩展了自己的领土,遂准备进行新的战争。1623年,伊朗军队入侵阿拉伯伊拉克,引发了1623—1639年战争。阿拔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对土耳其苏丹穆斯塔法一世统治举行起义之机,兴兵攻占巴格达,继之占领了整个阿拉伯伊拉克。
17世纪前25年,阿拔斯一世对东格鲁吉亚进行了数次远征,遭到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顽强抵抗。
苏丹穆斯塔法四世在位期间(1623—1640年),鉴于土耳其对欧洲的征战屡遭挫折,因而致力于征服东方。1625年,土耳其占领了阿哈尔齐赫,从伊朗手中夺得了萨姆茨赫—萨塔巴戈公国,并将它变为自己的一个省。土军还进犯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占领了北美索不达米亚和摩苏尔,但围攻巴格达9个月未能成功。1630年,土军转战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杀。1639年5月,伊土签订《席林堡(佐哈布)条约》。伊土边界保持现状,但阿拉伯伊拉克划归土耳其。
伊土战争第三时期始于18世纪初,土耳其苏丹艾哈迈德又对伊朗发动战争。1723年春,土军乘萨菲王朝崩溃之机侵入外高加索,相继占领第比利斯、整个东格鲁吉亚、东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同时,土军还征服了伊朗西部的卢里斯坦省。土耳其的胜利直接威胁到沙皇俄国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1722—1723年对波斯的远征和土耳其的军事胜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马斯普二世同俄国签订1723年的《彼得堡条约》。1724年6月,俄土《君士坦丁堡条约》在伊斯坦布尔签订。条约规定,1723年俄伊彼得堡条约列举的里海沿岸所有地区转归俄国,外高加索其余地区、伊朗西部和克尔曼沙阿、哈马丹两城转归土耳其。土耳其取得如此有利于自己的条约,主要是由于法国的支持。
土耳其强占大片领土后仍感不足,于是又在1725年进军伊朗东部并攻占加兹温。1730年,伊朗的实权人物纳迪尔率军打败土军的进攻,并将其驱逐出哈马丹、克尔曼沙阿和南阿塞拜疆。塔赫马斯普二世为提高个人声望,令纳迪尔镇压阿富汗阿布达利部族霍拉桑起义,自己亲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马丹城下一战被土军击败。1732年,他被迫与土耳其签订和约,承认土侵占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归属土耳其。1732年,纳迪尔推翻塔赫马斯普二世,并同俄国签订《拉什特条约》(1732年),答应肃清外高加索土军后把库拉河以北归还俄罗斯,以换回吉兰省。1735年6月,纳迪尔率7万大军在卡尔斯城下打败了8万土军。1736年,纳迪尔即伊朗沙赫王位,着手改组军队,扩大军队数量和改善装备,特别注重发展炮兵。他的军队近代化计划得到英法军事专家的帮助。萨菲伊朗重新统一稳定之后,纳迪尔沙赫为夺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于1743年对土再次发动战争。3年的伊土战争未分胜负。
16—18世纪的伊土战争除各族人民遭到大批屠杀外,任何一方均未获胜。战争阻碍了两国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这些落后民族和多部族松散联合而成的封建国家的崩溃。这场长达200余年的战争是伊斯兰教两大封建国家为争霸中东而进行的掠夺性战争,即此在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中间不断激起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封建斗争,而双方又对这种矛盾和斗争加以利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命运中,伊土战争是他们许多世纪的历史上苦难最深重的时期。伊朗和土耳其在血腥的战争中两败俱伤,日益沦为正致力于在中近东建立霸权的英法两国的殖民地。
伊土战争时间虽长,但军事学术上却无甚发展。双方军队的主要类型是封建民军,主要兵种是装备矛、盾、马刀、弓箭、短剑和火枪(16世纪末开始装备)的正规骑兵和非正规骑兵,其中前者是军中的快速机动部队。从16世纪(土耳其)和17世纪(伊朗)组建的常备步兵处于从属地位。但到17、18世纪,步兵的作用有所提高,这主要是由于西欧经验的传入。步兵装备了射击武器(前装枪、火枪),并按正规军体制编成。炮兵作为一个兵种在土耳其出现较早,它曾是奥斯曼土耳其向外扩张的有力武器。同时,纳迪尔沙赫的军队中也有战象队,交战时用于突击敌战斗队形中央,减轻步兵压力。使用射击武器之前,战役结局通常取决于大批骑兵的冲击和围歼,因为骑兵能突然而迅速地攻击敌军。随着正规步兵和炮兵的出现,骑兵变成了战斗队形的主体。骑兵掩护侧翼安全,并以骑兵冲击完成对敌突击。军队作战采用疏开队形,到17、18世纪则采用线式战斗队形。对溃逃之敌一般不予追击。夺取要塞多靠长期围攻。军事学术在伊土战争中发展迟缓,这是因为两国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而且正走下坡路,两国军队都有大量非正规的、不同部族的封建步、骑兵民军,武器装备以冷兵器为主,五花八门,极不统一。

26 胡格诺战争
“圣巴托罗缪之夜”与“三亨利之战”
法国天主教势力同新教胡格诺派(即加尔文派)在1562—1598年(另一说则为1559—1594年)之间进行了一场长期战争。它虽然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就其性质和内容而言,则是法国的一场内战。这场战争使正在上升的王权面临崩溃,贵族分裂势力有所抬头。这场战争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段无政府状态时期,战争的结果是天主教、胡格诺教派各有所得,有助于王权的重新振兴和加强。
胡格诺战争的原因是王权同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宗教派别矛盾的激化。16世纪前期的法国,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口中的90%从事农业。王权从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