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工具-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然哲学的又一点。——译者

    ②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约四三○年)。他的学说,要点如下:一切东西都由与它同质的分子(homaeomera)所构成,例如骨的分子同于骨,血的分子同于血,这叫作“种子”

    ;和安庇多克里斯所讲的火、空气、土、水四种元素各为一个“根子”不同,“种子”是每一个都包含着这四种元素;因此,“在一个世界里的东西不是可以象用一把斧子般把它们分开或切断的”

    ,每一东西当中都有其它东西的“部分”在内;至于“种子”与“种子”之间以及东西与东西之间的不同,则是因为它们彼此间相互含有的“部分”多少不同:这就是安那撒格拉斯的同质分子遍在说。——译者

…… 44

    24新工具

    德谟克利塔斯的原子说、①帕米尼底斯(Parmenides)的天地说、②安庇多克里斯(Empedocles)的爱憎说,③以及赫拉克利泰所主张的物体皆可融解为无所差别的火质而复重铸为各种固体的学说④等等,——他们都有些自然哲学家的意味,都有些属于事物性质、属于经验和属于物体的味道;而在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中,则除逻辑的字眼之外便几乎别无所闻;而这些字眼,他在他的形而上学当中,在这一更庄严的名称之下,以居然较象一个实在论者而不大象一个唯名论者的姿态,

    ①关于这两位哲学家,已见一卷五一、五七两条的脚注。他们的原子论要点如下:一切物体都由一些小到知觉不到的、不可分的、坚固不变的分子即原子所构成,这些原子在质上没有差别,差别只在形状、方位和排列,在这些方面的千差万别的花样就形成物体的千差万别的属性;这些原子,通过虚空,游荡于无限的空间之中,一切东西之生成乃是它们运动和偶然凑拢的结果。——译者

    ②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第六至第五世纪)

    ,伊里阿学派领袖。

    亚里斯多德在“Metaphysica”一书第一卷第五章曾有如下的叙述:帕米尼底斯既然宣称除存在外别无不存在的东西存在,所以他就认为存在必然为一,而别无其他东西存在;可是他又被迫随循眼见的事实,假认在法式上为一的东西在我们感觉上则多于一,于是他就举出两个原因亦即两个原理,那就是热和冷,亦即火和土;并把前者列于存在,把后者列于不存在。培根所说帕米尼底斯的天地说(coelumetera)

    ,或许是据此而言。——译者

    ③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约四九○至四三○年)。他提出土、水、空气和火为四大元素的学说,认为一切东西都由这四者混合而成;而爱和憎则为运动的原因,从而亦为这些元素所以混合的原因。——译者④见一卷四二条脚注。——译者

…… 45

    第一卷34

    还又把它们玩弄了一番。在他的关于动物的著作①和问题集以及其他论著当中,诚然常常涉及实验,但这事实亦不值得我们予以任何高估。因为他是先行达到他的结论的;他并不是照他所应做的那样,为要构建他的论断和原理而先就商于经验;而是首先依照自己的意愿规定了问题,然后再诉诸经验,却又把经验弯折得合于他的同意票,象牵一个俘虏那样牵着它游行。这样说来,在这一条罪状上,他甚至是比他的近代追随者——经院学者们——之根本抛弃经验还要犯罪更大的。

    六四

    经验派哲学所产生的教条却比诡辩派或唯理派还要畸形怪状。因为它的基础不是得自普通概念之光亮(这种光亮虽然微弱和浮浅,却不论怎样是普遍的,并且这种概念的形成是参照到许多事物的)

    ,而只是得自少数实验之狭暗。

    因此这样一种哲学,在那些日日忙于这些实验而其想像力又被它们所沾染的人们看来是可然的,并且只能是准确的;而在一切其他的人看来则是虚妄的和不可信的。关于这方面,在炼金家及其教条当中有着显而易见的例子,虽然在这些时候除在吉尔伯忒②的哲学当中再难在别处找到这种例子了。对于这一类的哲学,有一点警告是不可少的:我已先见到,假如人

    ①在生物学方面,亚里斯多德有“HistoriaAnimalium”

    、“DePartibusAni-malium”

    、“DeMotuetDeIncesuAnimalium”

    、“DeGenerationeAnimalium”

    等著作。——译者②参看一卷五四条和脚注。——译者

…… 46

    44新工具

    们果真为我的忠告所动,竟认真地投身于实验而与诡辩的学说宣告永别,但随即跟着理解力的不成熟的躁进而跳跃或飞翔到普遍的东西和事物的原则,|Qī…shū…ωǎng|那么这类哲学所孕的莫大危险是很可顾虑的。对于这个毛病,我们甚至在此刻就该准备来防止它。

    六五

    迷信以及神学之糅入哲学,①这对哲学的败坏作用则远更广泛,而且有着最大的危害,不论对于整个体系或者对于体系的各个部分都是一样。因为人类理解力之易为想像的势力所侵袭正不亚于其易为普通概念的势力所侵袭。那类好争的、诡辩的哲学是用陷阱来困缚理解力;而这类哲学,由于它是幻想的、浮夸的和半诗意的,则是多以谄媚来把理解力引入迷途。因为人在理解方面固有野心,而在意志方面的野心也复不弱,特别在意气昂扬的人更是如此。

    关于这类哲学,在古希腊人当中有两个例子: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②是一个刺眼的例子,他是把他的哲学和一种较粗糙的、较笨重的迷信联结在一起;另一个是柏拉图

    ①参看一卷八九条。——译者②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约五七二至四九七年)

    ;曾在意大利南部克鲁顿(Kro-ton)地方聚徒结社,既是宗教团体,又是学术宗派,称为“毕达哥拉斯之徒”

    (Pythago-reans)

    ,大盛于公元前第六世纪后五十年,至第四世纪末叶渐熄。

    培根指责他以迷信或宗教糅入哲学,又称他为神秘主义者(见一卷七一条)

    ,他把宗教上的洁净观念引入生活和学术:除奉行某些食戒和某些仪式外,并认定以药物洁净肉体,以音乐洁净灵魂。他主张轮回说或再生说。他的数理哲学亦带有神秘主义:认为奇数与偶数的对立同于法式与质料的对立,认为“一”同于理性,“二”同于灵魂。——译者

…… 47

    第一卷54

    (Plato)

    及其学派,①则是更为危险和较为隐微的。

    在其他哲学的部分当中,同样也表现出这个情形,如人们引进了抽象的法式,引进了目的性原因和第一性原因,而在最多数情节上却删除了中间性原因,以及类此的情况。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加以最大的警惕。因为要尊奉错误为神明,那是最大不过的祸患;而虚妄之易成为崇敬的对象,却正是理解力的感疫性的一个弱点。而且现代一些人们②正以极度的轻浮而深溺于这种虚妄,竟至企图从《创世记》第一章上,从《约伯记》上,以及从圣书的其他部分上建立一个自然哲学的体系,这乃是“在活人中找死人”。

    ③正是这一点也使得对于这种体

    ①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四二八(七)至三四八(七)年)

    ,雅典(Athens)人;二十岁从学于苏格拉底(Socrates)

    ;三十出游,学到苏格拉底以前一些学派的哲学知识;四十返雅典,创立学园(Academy)

    ,聚徒讲学,亚里斯多德即其弟子之一。

    培根指责柏拉图的哲学有迷信和宗教成分,具体地说,是指他的忆往说(docAtrineofReminiscence,见《Meno》和《Phaedo》两篇对话)

    ;但主要的是一般地指他的绝对理念说(doctrineofabsoluteIdeas)。

    培根还说过,柏拉图以自然神学败坏了自然哲学(见一卷九六条)

    ,这话可资参证。

    至公元第三世纪,新柏拉图主义更发展了柏拉图思想的神秘的一面。——译者②克钦指出,这或许是指弗洛德(RobertFlud,一五七四至一六三七年,医生和通神学者)而言;他著有《摩西哲学》一书,就是根据《创世记》头几章建立起一个物理学概略。

    还有赫钦逊(JohnHutchinson,一六七四至一七三七年,一个神学狂热者,著有《关于宗教的一些思想》一书,从圣经引绎出一切宗教和哲学)

    ,亦属这一流人物。——译者③此成语出自《路加福音》第二四章第五节。

    培根在“DeAugmentisScientia-rum”一书第九卷中曾再次引用。

    (按:照上文读来,似乎应说是“在死人中找活人”才对。——译者)

…… 48

    64新工具

    系的禁止和压制成为更加重要,因为从这种不健康的人神糅合中,不仅会产生荒诞的哲学,而且还要产生邪门的宗教。

    因此,我们要平心静气,仅把那属于信仰的东西交给信仰,那才是很恰当的。

    ①

    六六

    以上略论或是建立在普通概念上,或是建立在少数实验上,或是建立在迷信上的各种体系的一些为害不浅的权威,就讲到这里。余下要讲的还有思辨的错误题材,特别是自然哲学中的错误题材。人类理解力有见于在机械性方术当中物体变化主要在于拼合或分离,为这一观感所沾染,就进而想象事物的普遍性质中亦有类似情形。元素的构想以及元素会合乃成自然物体的构想,就是由这个根源而来的。再者,人们既思想自然是自由地动作,同时又遇见各类事物的不同种属,动物有若干种,植物有若干种,矿物有若干种;由此他们就很便当地过渡到一种想法,认为自然中原有某些始基法式是自然意欲加以推演的,而其余的花样则是出于自然在实现其工作的过程中受阻出轨,或是出于不同种属的相互冲突和相互串种。由于前一个揣想,我们就有所谓元素性的始基属

    ①克钦指出,这是暗指马太福音第二二章第二一节。

    弗勒提示说:“我们必须记住,这种情操,在我们今天已经成为老生常谈,在培根的时代却是新奇的,几乎讲不通的。”——译者

…… 49

    第一卷74

    性;①由于后一个揣想,我们就有所谓隐秘本性②和种属性德;而二者实都属于思想的空洞纲目,心灵于此获得休歇,也因此而舍其较坚实的事业。医生们致力于物质的二级属性,即致力于吸力、拒力、稀化、浓化、扩张、收敛、消散、成熟以及其他类似的动作,这是较为合于目的的;若不是有上述两点纲目(即元素性属性和种属性德)把他们的正确观察败坏在这些别的事情上——即不是把这些二级属性归结到始基属性及其隐微而无从较量的混合物,就是不去用更深和更辛勤的观察来把它们推展到三级、四级的属性,而使这种钻研在中途夭折下来——则他们早就做出更大得多的进步了。并且上述这一类的力量(我不说相同的,而说相似的)还不应仅在有关人体的医药方面来寻求,在一切其他物体的变化方面也是应当去寻求的。

    但远远更大的一个毛病还在于:他们所取作思辨对象和探究对象的乃是事物“所从以”产生的一些静的原理,而不

    ①元素性属性(见一卷四五条注)

    就叫始基属性。

    物体的一切其他属性,凡由这些始基属性配合和互化而成的,则叫作二级属性。——译者②弗勒引牛顿在《光学》第三卷中的一段话说:“亚里斯多德学派所谓隐秘本性,不是指各种明显的性质,而是说各个物体中隐有一些性质,为产生明显结果的一些不可知的原因。这种隐秘本性的说法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步,所以近代人把它排斥了。若只告诉我们说,一切事物都有一种隐秘的种属本性,会产生出明显的结果,这等于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译者

…… 50

    84新工具

    是事物“所借以”

    产生的一些动的原理。

    ①前者只归趋于谈论,后者才是归趋于事功的。至于在自然哲学方面已被公认的体系当中所有关于运动的一些流俗的区分,如所谓生成、坏灭、增大、减小、变易和位置移动等,也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他们的意思无疑只是这样:一个物体如在其他各方面都无变化而却从它的地位上动了,这就是“位置移动”

    ;它如在地位上没有改变,在本质方面也没有改变,而却在属性中有所改变,这就是“变易”

    ;一个物体如果由于有所改变而体积和容量不同于前了,这就是“增大”或“减小”

    ;它如果改变到一种程度以致本质和实质都变掉而转为另一个东西,这就是“生成”和“坏灭”。所有这些都只是通俗之说,丝毫没有深入到自然里面,|Qī…shū…ωǎng|因为它们都只是运动的度量和界限,而不是运动的种类。他们所示及的乃是“到何程度”

    ,而不是“用何方法”或“从何根源”。因为他们没有提示到任何关于物体的欲求和关于物体各分子的发展的东西;他们只是当运动已使事物在感官面前呈现为显然大异于前时,才开始标志其区分。

    ②

    即当他们愿就运动的原因有所提示并据以树立一种区划时,他们却又以极度的疏忽只提出了自然运动与强力运动之

    ①弗勒注释说,这个毛病是说人们只注意于质料因而忽略了能生因。——译者②克钦指出,培根在这里所非难的正是亚里斯多德在《Categories》一书中所举的六种运动。——译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