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互衔接与发展比较上也更便于操作和计算,更有利于计划的制订。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1957年的水平;工业生产水平在1957年的基础上提高50%左右;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如农轻重的关系、消费和积累的关系等)力争在新的基础上取得基本协调;工业备部门要填平补齐,成龙配套,更新设备,发展专业化协作;各部门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要走上正轨,劳动生产率和原料、材料、燃料的节约要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以上特点反映:后三年的调整是在恢复之中有发展,在继续调整之中偏重于巩固、充实、提高,采用的是按照经济规律全面安排,综合平衡的正常做法。

二、对计划管理的反思与改革

在1963年至1965年的全国计划会议上,与会者讨论了中央关于调整工作的指示和新形势下计划工作的改进问题。摆出了计划管理的大量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在讨论中,各地认为,中央要求在三年调整期间,做好填平补齐、成龙配套、设备更新、专业协作的工作,内容是很丰富的,特别是把改善经营管理向官僚主义者借款,学会管理经济的本领和增加积累作为调整的内容,意义更为深远。

各地认为,计划工作年年有进步,改变了管工业多、农业少的状况,逐步转向以农业为基础,加强了计划工作的集中统一和综合平衡,搞了不少调查研究,抓了一些具体工作,建立了部分规章制度。总的看来,计划比较稳当了,工作比较主动了,干部也得到了锻炼。也有许多同志反映,在计划体制、组织机构、工作关系、工作方法和干部培训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很多是老问题、老意见、老得不到解决。其中反映得最多的是中央和地方(当时称作条条和块块)的关系问题。

工业管理体制被称作敲锣、卖糖,各有各行。中央各部门由于自管自,大都不愿搞综合利用和专业化协作;地方一没有钱,二没有设备,想搞也搞不成。以致许多设备不能充分利用,资源白白浪费。如天津发电厂一年有30万吨炉灰要扔到海里去,水电部宁可花1000万元买条船运炉灰,却不肯给地方一些钱,生产炉灰砖。长阳的铁矿含磷,如果只从冶金部省投资、少用焦煤的角度考虑,矿石要洗选后人炉,磷的资源得不到利用;从整体考虑,综合利用资源,采用原矿入炉,这固然冶金部的投资要增加,高炉用焦比要高,每年可以生产80-100万吨磷肥、200万吨矿渣水泥。为了避免部门间协作的扯皮,减少交易成本,许多部在安排项目时,都力图自给自足,自成系统。如六机部、交通部在上海扩建和改建的江南、上海等船厂,它们的多余铸锻能力达铸钢多余能力达90%,铸造多余能力达75%有个炮弹厂有些搞运输的老马,工厂不能用了卖给农村逐可以用几年,但是根据企业管理条例,马是固定资产,喂不好死了可以,就是不能卖。

国家计委的基建投资数字来自中央各部,这些安排如与地方实际情况不符也很难改变。譬如在机电产品生产方面,计划管理同企业管理、物资分配制度和财政制度矛盾很突出。生产计划由一机部拟定,材料、设备由地方分配,往往与计划衔接不上。一台万能铣床需要钢材39种、289种规格,有色金属16种、143种规格,辅助材料221种、322种规格,材料供应由地方分配,往往保证不了生产计划的完成。农业资金的使用也由于分兵把口、条条下达,农业基建、农贷、农林水事业费、支援穷队、农村救济、上山下湖、排灌等资金,由六七个部分管,既造成苦乐不均,更难以发挥效益。在物资分配上更难衔接,企业当年申请,部门当年平衡、当年安排生产、当年交货,解决一个配件最快也得四个月,而在市场经济国家,四个小时即可送到。计划管理体制头绪太多也造成了大量重复工作。如重庆市计委在1963-1964年的一年中,先后收到上面下达的1965年工业计划58次。其中,国家计划2次,中央个部(公司)15次,省计委3次,省14个厅(局)38次;有正式计划、增产计划、专案计划、调整计划等。地方与企业不仅难以发挥积极性,而且被大量繁琐的报表占用了时间和精力。【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农业计划的问题也很多。如华北的同志反映,现在农业计划多头,农业、林业、牧业和水利建设不能统一安排,不利于综合采取措施。农业建设资金由农业、农垦和水电几个部门分头控制,多条下达,资金的使用各有规定,项目细,管得死,地方不能综合平衡,资金不能集中使用,项目不能成龙配套。河北反映,第二个五年计划农业建设资金花了近30亿元,1963年投资4亿多元,使用分散,收效不大。如果集中使用,分期、分批打歼灭战,效果会更好一些。北京反映,水电部规定电灌的低压线由群众集资建设。但是,积累少的地方,群众办不起,只好用国家投资建设高压线,代替低压线;而积累多的地方,群众愿意建设高压线,国家又不给物资。许多同志建议,对于农业建设投资,国家只规定使用的原则,由地方统一安排,报部审批。北京的同志还要求把小型农田水利事业改为长期低息贷款,由县收回周转使用。

对地方投资的安排。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扩大地方机动投资的比例,有的同志建议实行二八开,给地方20%的决策权;另一种意见,要求双轨制,条条安排直属企业,块块安排地方企业。条块结合不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许多同志指出,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地区的综合平衡。现在,不少省、区实际上只能搞粮食、劳动力和砖、瓦、沙、石的平衡,其他方面,摸不着底,沾不到边,搞不了平衡。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上述问题由来已久,国家有关领导早在计划经济体制刚刚建立的1956年八大前后就已察觉。在1956…1964年一再集中提出改革计划工作的要求。

但是拘泥于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的传统理论,改革总是不尽如人意。

1956年开出的处方是:放权让利,调动积极性。于1958年形成了一条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工农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为基本点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导下,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和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行政性分权改革。在工业企业管理方面,作为大跃进制度基础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放运动,所起的消极作用远远大干宅的积极作用。因为计划经济用行政命令配置资源的本质决定了要求社会的高度集中统一,由行政性分权造成的分权型命令经济体制既不符合计划经济的这种要求,又因为造成地区分割而与建立统一市场的要求南辕北辙,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行政性分权的做法在60年代初期暂停后,6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恢复了正常发展。正值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世界蓬勃发展之际,陈伯达就发展电子化学工业,提出改变计划体制下条块分割、资源不能综合开发利用等问题的建议,毛泽东就此再次严厉批评计委,责令其改革工作。但是在1964年的全国计划会议上,对于如何改革意见很不一致。地方普遍要求扩大自主权,而国防与国家工交部门要求进一步加强集中统一、建托拉斯。

1964年毛泽东批评计委工作之后,在全国计划会议上,各级计划干部作了一次集中的反省。华东沿海的老城市对技术改造问题的意见尤其突出。他们算了一笔账:改造一个冷轧带钢厂只花90万元,但从1958年到1963年就上缴了利润2700万元,支援了19个省市和70个军工单位生产的需要。改造一个钟表元件厂只花99万元,三年上缴利润183万元。上海有个乐器厂,厂房是竹棚的,只要花12万元改造,每年就可增加利润25万元,可生产一流产品,出口创汇增加一倍。可见改造老厂比新建厂投资省、收效快。但是在国家计划中只有基本建设计划,没有技术改造计划。技术改造缺少投资、设备和物资。在第=个五年计划期间,天津市90%以上的投资用在扩建项目上,用于老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只占7%-8%,结果老企业设备失修,技术落后,影响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种增加。而基本建设也由于战线长,半截工程很多,1958-1960年投资转为固定资产的只占60%左右,形成综合生产能力的就更少了。特别是在计划体制的企业财务制度中,将技术组织措施、零星固定资产购置、新产品试制等三项费用,都由基本折旧费解决,更不利于地方老企业的改造。因为这些企业设备陈旧,固定资产不值钱,折旧费少,解决设备更新问题虽然迫切,难度却更大。他们希望将生产性开支摊入成本,或从利润提成中解决,这就涉及到价格、税收和利润上缴或国家补贴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特别是经济规模大起来之后,这种宏观的、复杂的、涉及全局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在1962年开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计划工作的问题集中到教条主义与群众路线方面,上纲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1964年以后,计划工作革命被要求以1942年延安整风的方式,在整个经济部门的干部中,拿毛泽东思想主文就要集中领导,分级管理。要反对个人独裁,就要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我们有事都同大家商量,有的经济部门的同志,上不联系中央,下不联系群众,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报告,四时八节,强迫签字。我说再看一年,不行就换班。有人劝我不要等了,现在就可以换。有的经济部门指谁,毛泽东没有点明,但很明显,指的是李富春和国家计委(《李富春传》,第605-606页)作武器,以反对三个主义为内容,革资产阶级思想,立毛泽东思想。计委党组在《年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用整风精神和总结经验的方法,肃清主观主义、分散主义、官僚主义,在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方法上进一步革命化。由于改革和革命没有从体制上找准方向和目标,上述革命化的要求虽然使各级计划干部提高了严格要求自己的标准,对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执行得更加努力和刻苦,但是计划管理本身的上述问题没有解决。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在继续调整的三年中,我国的计划管理形成一些特色:1。加强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集中力量支援农业。2。调整基本建设的规模和结构,提高投资效益;1962年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谷底,度过了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从1963年开始,投资规模有所回升,逐步走人正轨。至1964年已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1965年则超过了一五时期年投资的最高额。投资的部门分配结构有了改善,农业投资比重增加,重工业投资比重下降。基本建设投资的地区布局结构也有所改善,内地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有了提高,内地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有所改观,沿海工业基地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在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投资比例申,非生产性投资比重有了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改观,骨头与肉的关系趋于协调。基本建设投资效果也有好转。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逐年上升;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率1965年达到22。9%,大大超过1960年的98%水平,仅次于历史最好水平的1957年(26。4%);每百元投资增加的国民收入有所增长:一五时期为54元,大跃进时期降为31元,1963年和1964年分别为77元和115元,1965年增加到123元,约为大跃进时期的4倍。从每百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看一五计划时期为32元,大跃进时期平均为245元,1961年降到-115元,1964年和1965年提高到63元和61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3努力稳定和调剂市场供应,注意改善人民生活。4改进企业管理。

三、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到1965年底,1963年9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确定的1963-1965年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主要目标已经实现。

一是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1957年的水平。工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同1957年相比,增长59。9%,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99%;工业总产值增长98%,都超过了1963年的预定目标。二是工农业生产中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协调发展。

1965年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0。4%。与1957年的43。3%…31。2%。25。5%大体接近,基本上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国民经济生活中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基本恢复正常。三年大跃进期间,积累率过高。1961年由于削减投资,积累率下降至19。2%。1962年又急剧下降至几乎没有扩大再生产的余力。经过三年继续调整,到1965年回升到27。1%。四是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二五计划前四年有较高的财政赤字,1963年至1965年的三年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收入超过支出累计达10。2亿元。

1965年我国提前还清外债。困难时期实行的高价商品和凭票供应等措施的实施范围也陆续取消或缩小。1965年,农业在耕地面积比1957年减少12亿亩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达到3890亿斤,接近1957年的水平,比1960年增加1020亿斤;棉花1965年达到4195万担,比1960年增加1969万担,增加了将近一倍。烤烟、油菜籽、甘蔗、甜菜等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产。肉类产品的产量1965年达到551万吨,比1962年增加18倍。

粮食、棉花和各种经济作物、肉类产品产量的增加,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生活和轻工业生产的需要。虽然1965年全国人均粮食、食油、棉花的消费量仍略低于1957年,但由于整个经济的恢复、国民收入的增长,人民生活仍然有所改善。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四、编制长期计划与四个现代化任务的提出

1956年2月,在编制第二个五年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