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八千里路云和月-第2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尽管时过境迁,现在的中国也已经变了天地,大搞改革开放,许多政策也与以往有所改变,但,身为美国公民与前国民党军政人员的狄尔森,却依然不敢掉以轻心,对曾经听说的大陆肃反时发生的故事心存忧虑。
  他是晓得大陆的共,产党情报工作相当了得,万一他们身在大陆的时候被这些人查到他和国,民党的“反动头子”蒋介石还有姻亲关系,曾经在战场上还指挥部下杀害过数不清的共,产党时,在那块他已经太过陌生的土地上,他不晓得等待着他的将是何种可怕的命运。
  他的顾虑,韩婉婷自然也了然于心。经过一番考虑,韩婉婷决定先写信给当年留在国内没有去台湾的叔叔一家,打算从叔叔一家的回信中探探口风,摸一摸国内现在的政策。如果他们久久不回信,或是在信上语焉不详的暗示他们不要回来,那就证明国内的情况并不好,这次回国的探亲之行必须要向后无限期搁置。
  她的提议得到了全家的赞同。于是,一封按照几十年前地址写就的家信在这一年的4月从美国寄出,狄氏夫妇从那一天起便开始了充满期待与不安的等待。5个多月后,他们终于接到了叔叔一家的回信。
  接到信的那一霎,狄尔森与韩婉婷像孩子一样,高兴的手舞足蹈。他们没想到这封写着几十年前的老地址的家信还能落到叔叔一家的手中,其中蕴藏的特别意义,让他们都看到了回国探亲的希望。
  如果他们没有记错,最后一次往大陆去信,是在1955年。那年,身在台湾的他们牵挂留在上海的亲朋,明知从台湾寄出的信件可能都会石沉大海,但是怀抱着一丝希望,他们还是向所有留在上海的亲友们寄出了信件。果然,他们的预感成为了现实,他们没有等到任何一封从大陆寄来的信。
  不管那些信件是在哪里被扣押,那已经在用事实告诉他们,他们和留在大陆的亲友们已经失去了联系。时隔几十年后的今天,从美国寄出的家信能被叔叔一家收到,还得到了珍贵的回信,这如何能让他们不高兴的手舞足蹈?
  不过,给他们写回信的人不是韩婉婷的叔叔,而是她的堂妹婉云,叔叔的小女儿。而回信上落款的地址也不是当初他们写回上海的地址,是一个他们完全陌生的地名。
  婉云在信上说,他们一家五口早在几十年前就搬离了她记忆中的那栋大房子,搬到了离市区很远的地方去了。数月前,他们的信件送到了原来的地址后,发现查无此人,这封信又被退回到邮局。在邮局里沉睡了将近一个多月后,被一个热心的邮递员发现。这个邮递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寻找这封“死信”的收件人,但由于力量有限,一直也没有结果。后来,他向广播电台寻求帮助,在电台的帮助下,最终通过派出所登记的户籍资料查找到了叔叔一家的下落,将这封信交到了他们一家的手中。
  这封信会有如此传奇版的经历让他们很是惊叹,当他们喜笑颜开的继续捧着厚达十数页的信件一字一句的读着,看着,看着,脸色渐渐的变得沉重而感伤。当他们看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两个人相对无言的沉默了许久。手头上那十几页的信纸,如同千斤石碾一样,重重的压在他们身上,压得他们几乎喘不过气来。
  她望向沉默不语的丈夫,低声问道:
  “你还要回去吗?”
  他的目光从那些信纸上抬了起来,也望向她,同样低声的问道:
  “你呢?”
  她低头想了许久,复又抬头看他,语气坚定的说道:
  “我要回去。”
  “我也是。”
  两人相互望着,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出了不容置疑的坚定。她忽的轻轻一叹,摇着头低声道:
  “世事难料,我料到了他们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却没想到会是那么的艰难。我想过了,就算回去之后会听见、看见更多让人揪心的事情,也要坦然面对。如果可能,我还想帮帮他们。毕竟,他们是叔叔的儿女,也是我的亲人。我不能置之不理。”
  “好。那就告诉孩子们,我们准备回大陆探亲。”
  这一年的10月初,韩婉婷与狄尔森在念卿的陪同下,带着为多年未见的亲人们准备的几大箱礼物,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回国探亲的旅程。此时,离他们离开大陆,已经过去了整整36年。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
  经过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飞行,美航的飞机终于在黄昏时分抵达了上海。走出机舱的时候,上了年纪的韩婉婷与狄尔森脸上都难免挂上了疲色。不过,这种疲惫之色很快就被激动、紧张与期待的神色所取代。
  念卿推着几大箱行李,慢慢的跟在两位老人的身后走着。他不停的用眼睛,用心灵,用耳朵在打量着这座现在看来完全陌生的城市,不禁也有些茫然,不知道该用怎样的字眼来形容此刻的心情。
  他是狄氏夫妇的三个孩子中唯一对上海、对大陆有着深刻记忆的最长者,当年跟着韩婉婷离开上海时,他已经11岁,思平只有3岁,而思安那时尚未出生。所以,这次狄氏夫妇回国探亲时,他主动提出要陪同而来。
  不仅仅因为两位老人年事已高,需要有人陪护以免出什么意外,更因为当他自己也活到了人到中年的年纪时,记忆深处的许多回忆开始占据他的梦境,开始让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故乡,想起了早逝的祖父与父亲,更让他开始思考一件藏在心中很久,很重要的事情——带他的孩子们回中国来,看一看他们的家乡,看一看他们的根。
  韩婉婷的眼睛在众多来接机的人群中四处寻找着记忆中那张已经有些模糊的面孔。叔叔的小女儿婉云比她小十岁,那年她去台湾的时候,婉云已经在念大学。如今算来,也已经是年近六旬的老妇了。
  突然,在人群中,她看见了一块高高竖起的牌子,白底黑字的牌子上用极为工整的繁体汉字与英文又大又清晰写着自己的名字。她立刻激动起来,拉着丈夫快步向着那块牌子走去,来到近前时,却发现拿着牌子的人,是一个面孔陌生的年轻人。上前一问才知道,这个带着黑框眼镜,看起来老实憨厚的年轻人是堂妹婉云的儿子齐睿思。
  婉云因为听说堂姐要回国探亲,很是激动,为了让家里看起来不要太寒酸,一连多日都在收拾和准备。不料太过劳累,加上有了些年纪,反而因此病倒了。本来是要来接机的,可体力不支,儿子放心不下,将母亲托付给了邻居照顾,自己则带着连夜做好的牌子前来接机。
  听完外甥的一番述说,韩婉婷很是担心,连忙招呼丈夫与念卿,出了航站楼,叫上出租车,与外甥一同赶往堂妹家探望。本应欢欢喜喜的探亲,此时竟意外的变成了探病,这让韩婉婷心里很是过意不去。
  出租车飞快的奔驰在上海的街头,街道两边的街景让当年从上海出走的三个人都沉默不语。几十年未曾亲近过的土地,记忆中难以忘怀的故乡,行走在街上的人与车,如今真实的出现在他们面前时,竟有一种无论如何都回不去的伤感。虽然很多旧物还在,往年的街景依旧,可看起来却再没有当年的味道。
  婉云住的地方离虹桥机场有段不近的距离,在上海北区一条她从未听说过的小路上。这个区域她以前听说过,当年国共两军在上海激战的时候,许多战况惨烈的战斗就发生在一大片的土地上,那条路应该就是在那个区域之中。不过,按照当年上海的地域划分,这里人口杂乱,房屋大多简陋低矮,并不是十分好的居住地区。她看着越来越拥挤的街道与低矮的住所,心中没来由的升起一股压抑之情,叔叔一家会从霞飞路上的大房子里搬到这种地方,想来也是迫于无奈。
  开车去堂妹家的一路上,健谈的出租车司机倒比她那位老实八交的外甥更像一个东道主,十分热情的在尽地主之谊,一边开车一边向他们介绍着上海的今昔与发展趋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口上海国语,听着却也十分亲切有趣。
  车子停在了一条狭窄小路上,路边就是一条又长又窄的弄堂入口处。他们一行四人陆续从出租车上下来后,狄氏夫妇与念卿与众不同的打扮与卓然的气质,立刻引起了周围人们的好奇。在人们探头探脑的张望与窃窃私语的议论声中,狄氏夫妇与念卿在外甥的带领下,走进弄堂深处,停在了一间低矮简陋的平房前。
  外甥睿思轻轻的敲门,半天不见有人来应,便自己掏出钥匙开了门。房门一打开,从里面传出了一股阴湿发霉的味道,昏暗的光线与狭窄的空间让门外站着的三人不由得心里发酸。这间房子从外观看,应该是另行搭建出来的砖房,只用最简单的水泥涂了一层外墙。层高很低,像狄尔森一米八七的身高不得不低头才能走进房门。
  就在唯一的一间不足十平方的房间里,硬是被正正好好的塞进了两张单人床,一张饭桌、一个大衣橱和一个五斗橱,严丝合缝的程度简直令人惊叹。房间中所剩无几的空间里,角落里,到处堆满了高等数学方面的书籍,让这间实在破旧的房子看起来多了一点书卷气。
  陡然增加的三个人与几个大行李箱,已经让这个狭小的家都没有落脚的地方。外甥睿思显然并没有显得多少局促不安,也并没有为家中的简陋而感到任何的自卑,他很是淡定的将家中的饭桌移到了门外,又从邻居家借了几张凳子过来给三位客人坐,自己为客人倒了茶水之后,则不声不响的在房外头的水龙头边洗菜做饭起来。
  婉云不在家,睿思说她可能去公共厕所上厕所了。韩婉婷想到堂妹年轻时那样优越的生活环境,想到她这一家人的境遇,再看如今落魄如此,禁不住悲从中来。她捧着簇新的茶杯,环视着这间小屋,屋中央墙壁上挂着的一幅黑框相片,相片中,是西装革履、英俊潇洒的,正在对着众人微笑的堂叔。
  堂叔那张酷似韩士诚的面容让韩婉婷想起了前几年去世的父亲,鼻子一酸,眼泪倒落了下来。她用手帕轻轻的拭去眼角的泪水,伤心道:
  “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到现在我还记得,那年我们走的时候,叔叔还笑着对我说,不管什么样的政权,都需要教育。他还希望在新政权的执政下,能够破除过去许多教育上的弊端。他是有心要好好的改革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人才的呀!怎么到头来会是这样的结局!若不是他真的绝望了,是绝对不会想到自杀这条不归路的啊!早知道是这样,还不如当年和我们一起去台湾了!我真后悔啊,我真的好后悔啊!”
  “妈,别这样自责了,错不在你,毕竟谁也不会想到后来大陆的发展会是那个样子。再说,这也是叔公当年自己做出的决定。别难过了,免得等会姨妈见了又要伤心了。”
  念卿正好言劝着,这时有一个苍老而带着悲凉的声音从他们的身后传来:
  “我已经没有心,也不会再害怕伤心了。”
  众人忙回头望去,就见睿思扶着一个头发花白了的老妇站在门口。韩婉婷一下子从凳子上站了起来,看着那张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还有她脸上那种被太多痛苦浸润过之后露出的漠然表情,仿佛前尘往事全都一股脑的涌上了心头,让她再也忍不住满心的酸楚,向着堂妹伸出了双臂,踉跄着跑向她。
  说自己早已没有了心的堂妹,在见到堂姐向自己跑来的那一霎那,顿时泪如雨下。久别重逢的堂姐妹,就这样在一个低矮而又逼仄的棚户区里抱头痛哭。
  她们的身后身边,站着的所有人都沉默着,动容着。就连闻声而出来看热闹的邻居们也被这样一幕所震撼,远远的看着她们,久久的说不出话来。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人的心总是向往温暖与真诚的。在经过了那场前所未有的十年浩劫之后的人们,也许更能明白这种真心的意义,也能听懂那撕心裂肺的哭声中所蕴含着的悲情。                    
作者有话要说:  



☆、第二百零七章

  上海国际饭店 19层大套房
  
  只开着几盏柔光灯的大客厅里,韩婉婷与堂妹婉云坐在沙发的一隅,两人的手紧紧地拉在一起,姐妹之间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也有落不尽的泪。婉云诉说的那些事情让狄尔森与念卿都禁不住红了眼眶,唯有作为所有事件的当事人与经历者的齐睿思,面无表情的坐在母亲的身边,仿佛胸膛里的那颗心已经死去,早已默然的接受了所有的事实,只有他紧紧握起的双拳与眼睛里最后那点耀目的光彩在无声的诉说着他内心的愤怒与不甘。
  当年,韩婉婷的叔叔韩士英留在了大陆,在一所大学担任校长。原本平静而温馨的教学生活在1956年后开始变得日益艰难。到了1958年,韩士英被打成右,派,与家人隔离审查。1966年,文,革开始,已经被送去劳动教养的韩士英年事已高,在受尽了红卫兵小将们的折磨后,不堪忍受,跳楼而死。
  韩士英自杀后,成了彻底的“现行反革,命”,韩家人被从原本居住的家中赶走,赶到了市北这间简陋而破旧的小屋中勉强度日。韩士英的夫人气急交加,在丈夫死后不久也因病去世,家中只剩下了女儿婉云。
  堂妹婉云早年曾在美国念书,这成为了她在文革中的最大罪名。她被迫中断了原来的英语教学,被造反派派去清扫厕所,每天还要接受造反派们的人身攻击与打骂。妹夫齐耀如也是美国留学归国的高材生,因性格倔强,不愿接受造反派们无端的打骂与莫须有的罪名,与之据理力争的时候,被红卫兵小将们殴打致死。
  原本幸福美满的一家人,只在几年间便变得支离破碎,一家五口,转瞬间只留下了婉云与独子两人。为了活下去,为了争最后一口气,堂妹婉云不得不强压下满腹的愤恨与悲伤,带着儿子睿思忍辱偷生。
  文,革十年,这对母子饱尝了人间冷暖,受尽了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睿思因为“狗崽子”的身份被同龄人排斥、讥讽与打骂,而婉云在接连失去父母与丈夫之后,缺少庇护,沦为造反派们可以肆意欺侮、谩骂的对象。母子俩相依为命,互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