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哲学史(下)冯友兰-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缘施化,即各分别性法也。〃(卷三,《大藏经》卷四六,页六五六)
此依他性法及分别性法,皆在觉中,所以为清净的也。诸佛之觉净心,即是净心之自觉。《大乘止观法门》云:
问曰:〃智慧佛者,为能觉净心,故名为佛?为净心自觉,故名为佛?〃答曰:〃具有二义:一者觉于净心,二者净心自觉,虽言二义,体无别也。〃(卷一,《大藏经》卷四六,页六四二)
就此方面讲,佛学与黑格尔之哲学颇有相同处。(参看拙著《人生哲学》
第十一章。)
(8)天台宗与唯识宗及华严宗之比较
由上可知,天台宗之教义,如《大乘止观法门》所表现者,实大受唯识宗及华严宗之影响。其所说如来藏中,具一切染净诸法之性,即唯识宗所说阿赖耶识中具一切种子之意也。惟唯识宗谓识亦依他起,故其中之种子,亦可谓为依他起。而《大乘止观法门》则谓一切染净诸法之性,皆不可改。即世间诸恶,其性亦不可改。《大乘止观法门》又以常恒
不变之真心,为一切现象之本体。与华严宗同。依上所引譬喻言之,则真心,手巾也;一切事物,兔也。〃手巾本来是有;不将无兔以为手巾。〃唯识宗不言常恒不变之真心,正以无兔为手巾也。华严宗以为一~〃事物皆是真心全体所现;《大乘止观法门》,亦如此说。且又谓每一事物所以有者,皆因如来藏中,已具有其性。如来藏中,具足一切法:性;而一切法之性,一一皆是如来藏全体,常恒如此,不可变改。由是言之,则每一事物,较华严宗所说尤为实在。盖关于空有之问题,《大乘止观法门》;可谓极力持有者矣。
关于最高境中活动之问题,《大乘止观法门》,亦有极明确的见解。诸佛与众生同具染性,故诸佛亦可有与众生相同之染事。其所差只在觉与不觉。故对于此问题,《大乘止观法门》所说,亦较仅言〃寂而恒照,照而恒寂〃者为具体也。
(9)湛然〃无情有性〃之说
就一一事物皆为真心全体所现之说推之,则为湛然〃无情有性〃之
湛然为天台宗第九祖,世称荆溪大师(〃俗姓戚氏,常州人〃,建中三
年〔西历782年〕卒。——《宋高僧传》卷六,《大藏经》卷五。十,页七三九),作《金刚铧》,立〃无情有性〃之说。无情者,谓如草木瓦石等。无情有性者,谓即无情之物,亦有佛性也。湛然云:
故知一尘一&,即一切生佛之心性。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故万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是则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于混澄,为波自分于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纵造正造依,依理终无异辙。若许随缘不变,复云无情有无,岂非自语相违耶?(《金刚裨》,《大藏经》卷四六,页七八二)
唯识宗以外界之事物,皆吾人之识所现。故皆为吾人所受用者,非其自身有存在,或有存在之价值也。正谓正报,依谓依报。正报如吾人之根身等,依报如外界之山河大地等,皆为吾人之受用而存在也。若依华严天台二宗所说,则一切皆真心所现;一一事物,皆真心之全体所规。如此,则一一事物,皆如水中之波,*浊虽有不同,而其湿性则一。故云:〃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纵造正造依;依理终无异辙。〃真如虽随缘而现为一一事物,而在一一事物之中,仍复常恒不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如此,则一一事物,皆有其自身之存在,而且皆有佛性。故云:〃若许随缘不变,复云无情有无,岂非自语相违耶?〃
由此言之,普通所谓无情有情之分,实已不存。湛然云:
圆人始末知理不二,心外无境,谁情无情?法华会中,一切不隔;草木与地,四微何殊?举足修途,皆趣宝渚;弹指合掌,咸成佛因。与一许三,无乖先志。岂至今日,云无情无?。(《金刚裨》,《大藏经》卷四六,页七八五)
物物皆有佛性,湛然之为此说,自有其前提,如上所述者,固不必为有意的推衍道生一阐提有佛性之说。然自哲学史之整个观之;则中国佛学家思想在此方面之发展,可谓至湛然而造极也。
(二)慧能,神会,宗密
(1)慧能,神会与禅宗
以同一之观点言之,则道生顿悟成佛之说,至禅宗之顿门而造极。中国所谓禅宗,对于佛教哲学中之宇宙论,并无若何贡献。惟对于佛教
中之修行方法,则辩论甚多。上文谓南北朝时,道生主张〃忘筌取鱼〃〃顿悟成佛〃之说。谢灵运以为〃学〃之所得,与〃悟〃不同。佛教中所说修行之最高境界,可以一悟即得;即积学之人,亦须一悟,方能达此最高境界。此意至后日益推衍,遂有谓佛法有〃教外别传〃。谓除佛教经典之教外,尚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之法。佛教之经典,如筌,乃学人所研究。然若直悟本人之本心即是佛之法身,则可不借学而立地成佛。中国之禅宗中之顿门,即弘此说者也。
掸宗中所传述之禅宗历史,以为此宗直受释迦佛之心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相传达磨答慧可语),传至菩提达磨乃至中国。达磨于梁武帝时至中国,为中国禅宗之开创者,为中国禅宗之初祖。达磨传慧可为二祖,慧可传僧璨为三祖,僧璨传道信为四祖,道信传弘忍(姓周氏,家寓淮左浔阳,一云黄梅人也。卒于唐高宗上元二年〔西历675年〕。《宋高僧传》卷八有传)为五祖。五祖后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北宗以神秀(《宋高僧传》云:〃姓李氏,今东京尉氏人也。以神龙二年〔西历706年〕)卒。〃为六祖,南宗以慧能为六祖。此外旁出分歧者,派别甚多。就中所谓南宗,_尤主所谓〃顿门〃。慧能姓卢,南海新兴人。唐贞观十二年(西历638年),生在蕲州。受学于弘忍,后又南返讲学于韶州。以先天二年(西历713年)卒。(《宋高僧传》卷第八,《大藏经》卷五十,页七五四至七五五)其弟子神会姓高,襄阳人。至岭南受学于慧能,后以其学北上攻击北宗,卒倾动当世,南宗乃为禅宗之正统焉,以上元元年(西历760年)卒。(同上,《大藏经》卷五十,页七五六至七五七)禅宗中所传述之禅宗缶史,关于菩提达磨及印度传法统系,不必即为真正的历史。要之;在南北朝时,中国自有〃顿悟成佛〃之说;至于唐代,其说大盛,此为事实。至其间传授之迹,则亦不必如禅宗中所传述之禅宗历史所说之若此整齐划一也。
今所传之《六祖坛经》;依旧说系慧能所说,弟子法海集记。胡适之先生近发现敦煌本《神会语录》,其中有数处与《坛经》文字略同,谓《坛
经》为神会一派人所作。此说未知当否;但《坛经》与《神会语录》文字有数处略同,乃系事实,故今并合述之。
(2)无念
慧能,神会所提倡之修行方法,以〃无念〃为主。《坛经》云:
我此法门,从上已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大藏经》卷四八,页三五三)
所谓〃无念〃者,非是〃百物不思,念尽除却〃。若〃百物不思〃,亦是〃法缚〃。(《坛经》)神会云:〃声闻修空住空被空(胡云:〃空字原无,疑脱。〃)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胡云:〃寂字原无,疑脱。〃;)缚。〃(《语录》卷一,《神会遗集》,亚东图书馆印胡校敦煌唐写本。页一一九)〃百物不思〃即〃修空住空〃之类也。所谓〃无念〃者,即是〃于诸境上心不染〃,〃常离诸境〃。《坛经》云:
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大藏经》卷四八,页三五一)
第二篇经学时代/第九*隋唐之佛学下231'
眼耳口鼻身意,共有六识。六门即六识所依之器官;六尘即六识所取之对象,即所谓〃前境〃也。任此六识〃来去自由〃,但于其对象不可执著沾滞,即所谓〃不思前境〃。能于对象不执著沾滞,即〃通用无滞〃矣。若执著沾滞〃前境〃,则前念今念后念,随前境而〃念念相续〃,则吾即为前境所〃系缚〃。若念念不住于前境,则即〃通用无滞〃也。念念不住于前境,即所谓〃无住〃也,此亦即所谓〃离于相〃,亦即所谓〃无相〃也。故《坛经》〃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者,实亦即只一〃无念〃而已。〃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坛经》,《大藏经》卷四八,页三五〇);此即所谓〃顿悟成佛〃之道也。《坛经》云: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華。心如虛空,名之为大。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同上)?。■
真如之中,本有诸种现象。但人执著某现象而沾滞于其上,故其心即为其所限而不大。若不执著某现象而沾滞于其上,则不为其所限;心不为所限,即所谓〃心体无滞〃也。此所以〃念离境即菩提〃也。
(3)对于无念之另外解释
《坛经》云:
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大藏经》卷四八,页三五三)
《神会语录》亦云:
无念法是圣人法;凡夫修无念法,即非凡夫。问:无者无何法?念者念何法?答:无者无有云然,念者唯念真如。问:念与真如有何差别?答:无差别。问:既无差别,何故言念真如?答:言其念者真如之用,真如者念之体。以是义故,立无念为宗。若见无念者,虽具见闻觉知,而常空寂。(卷一,《神会遗集》页一二九至一三〇)
此〃无念〃之又一解释。依此解释,〃无〃者是〃无诸尘劳之心〃,〃念〃者是〃念真如本性〃。吾人念念皆注意于真如本性,久之乃见此念亦系〃真如之用〃。若见念亦系〃真如之用〃,则知一切〃见闻觉知〃,亦系〃真如之用〃;则知〃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矣。《坛经》云:
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
第二篇经学时代/第九聿隋唐之佛学卞233:
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大藏经》卷四八,页三五三)
《神会语录》亦云:
念不起,空无所有,名正定。能见念不起,空无所有,名为正惠(同慧)。即定之时是惠体,即惠之时是定用。即定之时不异惠,即惠之时不异定。即定之时即是惠,即惠之时即是定。何以故?性自如故。即是定惠等学(原作觉,依胡校改)。(卷一,《神会遗集》页一二八至一二九)
此为〃无念〃之第三解释;依此解释,则〃无念〃即是〃念不起〃。〃念不起空无所有〃,惟见〃自性不动〃而已。此〃念不起〃,似亦即神会所谓〃不作
意〃。《神会语录》云:…
不作意即是无念。无念体上自有智命。本智命即是实相。诸佛菩萨用无念以为解脱法身。然一切众生,心本无相。所言相者,并是妄心。何者是妄?所作意住心,取空取净,乃至起心求证菩提涅槃,并属虛妄。但莫作意,心自无物。即无物心,自性空寂。空寂体上,自有本智,谓知以为照用。故《般若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本寂之体;〃而生其心〃,本智之用。但莫作意,自当悟入。(卷一,《神会遗集》页一〇一)
自性本体,本自空寂;不作意,则空寂的自性本体显矣。此〃空寂体上,自有本智〃,本体显则〃本智之用〃亦显矣。
上述对于无念之三解释,意义各不相同。或者《坛经》本慧能诸弟子集记,而《神会语录》所记又非一时所说;故对于〃无念〃之口号,有如此不同之解释欤?惟依上述,〃无念〃之第一解释,则修〃无念〃法者,实可于人伦日用之中行之。依此解释之〃无念法〃,于后来影响甚大,即此再一转即宋儒之学矣。
由上观之;慧能神会等所说修行方法,在理论方面,*必有一贯之解释。其学能震动一时之故,即在其〃顿悟成佛〃之主张。《坛经》云:。
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倶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大藏经》卷四八,页三五一)
《神会语录》云:
如周太公傅说,皆竿钓板筑,简在帝心,起自匹夫,仗顿登台辅,岂不是世同不思议事?出世不思议者,众生心中具贪爱无明宛然者,遇真善知…识,一念相应,便成正觉,岂不是出世不思议事?(卷一,《神会遗集》页一三〇)
如此说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