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帝国陆军早已采购的加特林机枪,在一分钟之内也只能打出三百发子弹,而且需要六个人。
    “陛下,感觉如何?”
    “你这东西是哪里得来的?”
    “去英国访问的时候,我向陛下提到过一个叫马克沁的美国人。”
    “这就是他发明的机枪?”
    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前几日,我专程让施密特前往英国,花重金买下了这挺由马克沁亲手制作的机枪。”
    “花了多少钱?”
    “两万英镑。”
    腓特烈三世一惊,随即笑着说道:“这笔钱花得很值,如果能够大批量生产,帝国陆军必将战无不胜。”
    “只是,这么好的东西,敌人肯定也会拥有。”
    “这”
    “陛下,我安排这次演示,不是想让陛下知道机枪有多么厉害,而是希望陛下能够明白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必然引发一场变革,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会,超越老牌帝国将指日可待。”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似乎觉得冯承乾的话很有道理。
    “陛下,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
    “什么机构?”
    “专门负责帝国的科技工作,对重要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发明提供国家支持,并且尽量从他国获取先进技术。”
    “有这个必要?”
    “非常有必要,能尽早成立就最好不过了。”
    腓特烈三世沉思了一阵,说道:“你说得有道理,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只是单独成立一个部门,肯定会遭到反对,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我这样的认识。为了减少麻烦,你最好利用自己手里的职权。”
    “陛下的意思是”
    “在战争部下设立一个专门负责科学技术的机构,名义上以军事技术为主,具体操作则由你自行决定。”腓特烈三世笑了笑,说道,“如果你觉得这个机构非常重要,可以立即着手组建。”
    “等有了下文,我再来向陛下禀报。”
    两日后,冯承乾在帝国战争部下设立了一个名为“军事科技研发处”的特殊机构。因为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所以冯承乾直接管理该机构。随后,冯承乾向腓特烈三世汇报了相关情况。
    忙完这些事,出访大清的日子也临近了。
    一八八九年一月十日,冯承乾达上了驶往大清的邮轮,在陈季同的陪同下,以德意志第二帝国战争大臣的身份,对大清进行正式访问。
    按照他的安排,提尔皮茨少将也在出访名单之中。
    一路上,冯承乾与提尔皮茨感触极多。
    沿途停靠的所有港口,几乎都能见到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几乎到处都有英国皇家海军的身影。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附近的时候,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即便在国际航道上,也能经常遇到皇家海军的战舰。
    在这个时代,英国皇家海军是全世界唯一的全球存在与全球部署海军。
    论全球影响力,其他任何国家都望尘莫及。
    在漫长的航行途中,冯承乾也与提尔皮茨谈了很多与海军有关的事情,特别是海军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
    虽然提尔皮茨还很年轻,远不是冯承乾熟知的那个海军统帅,但是他已有深刻认识,很多方面连冯承乾都刮目相看。比如在提尔皮茨看来,帝国耗费巨资打造舰队,关键不是舰队有多大的影响,而是能否在战争中发挥作用。说得简单一些,舰队的价值只有在作战使用中才能体现出来。
    借此机会,冯承乾也从陈季同那里了解到了一些大清的情况。
    与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一样,李鸿章已为大清首辅,而且积极推动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计以制夷”的策略,派遣留学生前往西方学习,并且从西方采购军火,充实大清的军事力量。
    洋务运动能成功吗?
    陈季同抱有很大的希望,冯承乾没有给他泼冷水。
    历史已经证明,只学其表的洋务运送不会有好下场,李鸿章再厉害,也不过是让大清苟延残喘了数十年罢了。
    让冯承乾感兴趣的不是李鸿章,而是一个更有名的人。
    只是,此人现在仅有二十二岁,因为有基督教倾向被送出家门,还是香港西医书院的一名学生呢。
    至于此人今后能否成就大业,冯承乾也说不准。
    原因很简单,历史上大清只向德国采购了“定远”号与“镇远”号,而在冯承乾的影响下很有可能采购更多的战舰,那么六年之后的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就有可能改变,历史也将因此改变。
    在是否为大清建造更多战舰的问题上,冯承乾也非常矛盾。
    大清的病根在腐朽的政治制度,而不是缺少几艘战舰。也许甲午战争会有不同结局,说不定根本不会有甲午战争,可是大清灭亡的历史肯定不会改变,那么改变历史进程会产生什么影响,就是谁也无法预料的了。
    所幸,事在人为。

第二十章 衰落的帝国
    经过四十二天漫长航行,邮轮在二月二十一日清晨到达宁波港。
    进港时,冯承乾来到甲板上,眺望那座依山傍海而建的港口城市。此时的宁波,为大清第一大港。
    “伯爵,你在看什么?”
    冯承乾回头看了一眼,发现提尔皮茨已经在他身后。
    “你是否觉得,这个古老的国家与帝国非常相似。”
    “相似?”提尔皮茨愣了一下,说道,“我可不这么认为,虽然大清地大物博,但是与帝国没有丝毫相似之处。”
    “五十年前,帝国何尝不是如此?”
    “这”
    “当然,仅仅是相似而已。虽然五十年前,帝国四分五裂,但是普鲁士依旧强大,不然帝国也不可能实现统一。”
    “看来,伯爵很有感触。”
    冯承乾笑了笑,说道:“这叫有感而言。有了印度,英国才称得上是日不落帝国。对帝国来说,缺少的就是一个像印度这样的殖民地。”
    “伯爵的意思是”
    “如果帝国能在大清建立殖民地,并且独占利益,你觉得我们还用得着处处巴结与奉承英国吗?”
    提尔皮茨的眉头跳了几下,似乎想到了什么。
    “此事千头万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
    “果真要做,首先就要获得一处立足点,最好是一座像宁波这样的良港。”
    “还得远离其他列强的核心利益区。”
    提尔皮茨一愣,对冯承乾说道:“伯爵早就想到了?”
    冯承乾笑了笑,说道:“一路上闲得无事,总得找些事情打发时间吧。我跟陈季同谈过好几次,大清山东地区物产丰富,而且暂时没有列强涉足,如果能够独占山东,肯定对帝国大有裨益。”
    提尔皮茨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显然他也很关注大清。
    “等到帝国海军发展壮大,我会恳请陛下组建远东舰队,委任你担任舰队司令,由你负责帝国在大清的拓展事务。”
    “伯爵”
    “我们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的对抗,不仅仅在欧洲大陆上,也不仅仅在北海,而是在世界各地。”冯承乾看了眼提尔皮茨,说道,“如果能在大清站稳脚跟,就能在战争时期牵制英国皇家海军。”
    “我明白伯爵的意思,只是”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不过你是否发掘,现在的远东并不宁静。”
    提尔皮茨皱起了眉头,似乎没有明白冯承乾这句话的意思。
    “大清在搞洋务运动,首辅李鸿章大力提倡向西洋学习,花费巨资打造北洋舰队。在大海的对面,日本已经完成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迟早会成为东方强国。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十年之内,远东地区肯定有一场恶仗要打。少将,这可是海军进入蒸汽铁甲时代的第一场海战。”
    “伯爵如此肯定?”
    冯承乾笑了笑,说道:“在远东,大清就像英国、日本则像我们。有利益就有争端,有争端就有战争。日本不会甘心做二流强国,必然会挑战大清,也就必然会发生冲突,最终演化为战争。”
    “我是说,大清与日本的海战,会是蒸汽时代的第一场海战?”
    “少将,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更容易爆发战争吗?”
    提尔皮茨愣了一下,说道:“也确实如此,我们与英国暂时打不起来,其他地区没有明显的利益纷争。如果以十年为期,大清与日本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最大,而且决战场就在海洋上。”
    “你知道该如何打下一场海战吗?”
    “这”
    “风帆时代的那些战术,肯定派不上用场了,而在蒸汽时代,还没有打过真正意义上的海战呢。”
    提尔皮茨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冯承乾的意思。
    “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么在近距离观摩与了解一下这个时代的海战,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伯爵用心良苦,着实让我佩服。”
    “明白就好,不然你还会怪我。”
    “伯爵说笑了。”
    这时,邮轮靠上了码头。
    前来迎接冯承乾的是李鸿章专程派来的朝廷官员,随行的还有宁波地方官员,轿辇早已准备妥当。
    冯承乾没有坐轿子,而是像一名真正的军人那样,选择了骑马。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连贵族女子都会骑马,更别说帝国伯爵了。
    来到这个时代之前,冯承乾别说骑马,连真正的马都没见过。为此,他在出行前花了好几天练习马术。
    从宁波到南京,走了整整一天。
    从马背上下来的时候,冯承乾感慨良多。一是大清确实落后,在如此重要的两地竟然没有铁路。要在帝国,乘坐铁路的只需要半天就能到达。二是来到这个时代后,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锻炼了,身体素质大不如前。要不然,也不会搞得腰酸背痛,下地后连走路都有点左右摇晃。
    在南京住了一个晚上,冯承乾谢绝了宴请,安稳睡了一觉。
    次日,队伍继续北上,于二十四日下午到达大清帝都北京。
    一路上,队伍走走停停,所见所闻给冯承乾留下了一个极为深刻的印象,大清是一个极度封闭的国家。与欧洲列强相比,大清落后的不仅仅是工业等硬实力,还有民众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
    最让冯承乾印象深刻的,还是大清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侍从在称呼自己的时候,用的都是“奴才”。虽然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德皇也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但是与大臣、将领、侍从、乃至平明百姓并无明显的隔阂,不但不称自己为“朕”,也不会让他人自称“奴才”。从某种意义上讲,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帝,仅仅是帝国的皇帝,与臣民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而不是奴役臣民的奴隶主。帝国臣民也有类似的认识,即他们是生活在帝国治内的自由人,向帝国皇帝效忠,却不受皇帝奴役,在身份上并不低人一等。
    如果奴性深入到每一个国民的骨髓里面,这个国家将失去血性,也就无药可救了。
    有了这个认识,冯承乾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一场重大变革,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永远也不可能发展壮大。
    此外,冯承乾还有一个认识,即物极必反。
    当灾难与痛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变革的苗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终必然演化成一场大革命。
    关键是,谁来主导与引领这场革命?
    冯承乾不希望是别人,因为他不希望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再走弯路。
    与内地的凋零相比,北京还算繁华,特别是宏伟的紫禁城,依然与冯承乾记忆中的一模一样。只是此时的紫禁城是大清皇宫,寻常人等别说花几十元钱买张门票进去参观,连走近都不可能。
    冯承乾也只是远远的看了一眼,给他安排的住地离紫禁城远得很。
    当晚,李鸿章没有宴请冯承乾。听闻南边发生了大事,首辅通宵与其他大臣商讨应对措施。
    发生了什么事?
    冯承乾思前想后都不明白,在一八八九年初到底有什么大事。中法安南战争已经结束了四年,中日甲午战争要五年后才爆发。这一年应该是较为平静的,不会发生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
    难道是李鸿章故意摆架子?
    很有这种可能。
    冯承乾没多想,奔波了几天,他也想好好休息一下呢。
    这个晚上,冯承乾睡得很舒坦。
    次日一早,天刚蒙蒙亮,冯承乾就从床上爬了起来。感觉到这几日的辛苦,冯承乾觉得应该加强锻炼。
    锻炼了一个小时,冯承乾已是大汗淋漓。
    等他洗了澡,李鸿章派来的人也到了。
    “让他多等一会,我还没吃早饭呢。”冯承乾也摆起了架子,对施密特说道,“吩咐厨房多准备一些,今天我的胃口很不错。”
    这顿早饭,冯承乾花了足足一个小时,平常他都在十分钟内搞定。
    等他慢悠悠的来到首辅府的时候,已经是日近竿头了。
    结果就是,冯承乾的肚皮还没饿,又要准备吃午饭了。
    看着满桌的山珍海味,冯承乾却一点胃口都没有。与李鸿章初次见面,让冯承乾非常不愉快。看得出来,李鸿章昨晚根本没有熬夜,精神好得很。他故意拖了一个晚上,才请冯承乾过去。
    李鸿章摆架子,无疑是看不起冯承乾。
    如果换成他人,比如某个英国官员,李鸿章还敢如此嚣张?
    转而一想,冯承乾也觉得问题不在李鸿章身上。
    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已是欧陆头号强国,但是对大清的影响,连一个小小的葡萄牙都比不上。帝国与大清的关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合作,而不是侵略者与被侵略者。至少到目前为止,帝国还没有参与过入侵大清的军事行动,没有在大清开设商埠,更别说具有殖民地性质的租界了。
    更何况,此次外事活动,以帝国向大清推销军火为主。
    李鸿章不冷不热的对待冯承乾,也就不足为奇了。
    调整好心态,冯承乾开始认真对待面前这个老头子,设法从他的荷包里拿到尽可能多的白银。

第二十一章 大清首辅
    李鸿章给冯承乾的第一印象,是一个精明能干、处事老练、身材干瘦的老头子。
    “听闻伯爵是德皇陛下的救命恩人,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