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书评 选集-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1 天中就死人3 千多,他就不会说上面的话了。

五、中文译本的问题

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译本,问题实在太多。看得出来,中译
者第一不熟悉文化大革命的情况,比如对许多文革中流行的语言,如“大
串连”、“复课闹革命”、“放手发动群众”、“斗、批、改”等等,
书中多处不能从英译倒成适当的中文;第二则是不熟悉西方学者对于文
革研究的状况和成果;最为严重的是第三点,即英语水平差到常人不能
正确理解英语单词和词组的含义,不懂英语语法的地步。该译本中不确
切、不通顺的地方俯拾皆是,下面仅举一些错误严重、令读者曲解原意
的例子,并略加评说。

在第15 卷里,我们力图追溯只为大多数中国人尚不完全理解的一连
串事情。。。我们紧紧把握住相互对立的观点:当时人们赞颂文化
大革命的说法和以后回顾时通常直接反对此说法的理由。(编者序
页3)

原文:InVolume15,We attempt to traceacourse o fevents still only 
partially understood by most Chinese。。We grapple with the 
conflict of evidence between what wassaid favor…ably abou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t the time and the oftendiametrically opposed retrospective accounts。(PⅩⅪ)。。 

应为:我们力图追溯各种事件的进程,对这些事件,大多数中国人至今
仍只有一知半解。。。我们因为证据的对立而费尽心机:有当时
对于文革的溢美之词,也有事后的往往是针锋相对的说法。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按照中国人的算法,从1966 年起直到大约10
年后毛泽东去世时为止,是本世纪最突出的事件之一。(页115)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which by offi…cial 
Chinese reckoning lasted from tne beginning of 1966 tothe death 
of Mao Tse…tung some ten years later,was oneof the most 
extraordinary events of this century。(P 107)。。 
这段译文,小错是漏译了“the beginning”即1966 年的“年初”,

大错是漏译了official 一词,正确译文应为“按照中国官方的算法”。
这个遗漏是非同小可的,因为西方研究者大多把文革的时间视为从1966
到1969 年3 年,比如有一本书名就是《中国学校中的文革,1966 年5
月至1969 年4 月》。'2'陈佩华更是专门撰文“消除对于红卫兵运动的错
误看法:重新考察文革派性和分期的必要性”,认为把文革定为3 年还
是10 年,关系到文革的性质是什么,是一场社会冲突,还是一场权力斗
争的大事。'3' 

毛明显反对这个提纲,因为其中对激进份子措词严厉而对吴晗却未


提出明确的批判。(页135)
Mao apparently objected to the harsh treatment of theradicals
in the outline report and its failure to issue a de… cisive
criticism of Wu Han。(pp129…130)


毛显然反对提纲中对于激进份子的严厉态度,以及它未能对吴
晗提出明确的批判。
上述文句紧接着是“虽然如此,彭回到北京后还是声称毛已认可‘二

月提纲’,2 月12 日,中央委员会批准文件下发。”由于误译,读者会

认为按作者的描述,彭真背着毛搞鬼,成功地欺骗了中央。

而在那些已经发动起来的省份,其结果如毛所期望的那样,不是省
地方官员挨整,而几乎是省级权力机关的彻底垮台。(页157)
But where mobilization did occur,the consequence wasnot the 
rectification of local officia ls,as Mao hadhoped,but rather 
the nearly plete collapse of provincial authority。(p152)。。 
而在运动已经发动起来的省份,其结果不是如毛所期望的那样是对
地方官员整风,而是省级权力机构几乎彻底垮台。
由于译文错误,对于毛的意图,读者得到完全相反的概念!

在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作出了许多决定,他首先是使自己脱离
“工人总司令部”,然后命令它解散。人们都知道该司令部是激进
组织的联盟,它们一直在从事危害社会秩序及经济稳定的破坏性活
动。(页180—181)
In the Wuhan Military Region,this involved decisionsby the 
mander,Ch’en Tsai…tao,first to dissociatehimself from,。。 
and then to order the disbanding of,acoalition of radical 
organizations known as the Worker’s General Headquarters on 
the grounds that they werepersistently engaging in disruptive 
activities that endan…gered both social order and economic 
stability。(p180)。。 
在武汉军区,这表现为陈再道司令员作出的许多决定,对于以“工
总司”著称的激进派组织的联合体,首先是与之断绝关系,然后令
其解散,其理由是这些组织一直在从事危害社会秩序和经济稳定的
破坏活动。
由于译文错误,一个理由或借口成了一件众所周知的事实!

这就引起了江青不满。她指责陈再道是在利用他的成功搞小动作,
同时试图怂恿她废除这一协议。(页182)
thus leading Chiang Ch’ing to charge that Ch’en wastaking 
undue advantage of his success,and emboldeningher to try to 
undo the agreement。(181)。。 
这种情况使得江青指责陈再道得寸进尺,并促使她力图取消这一协
议。
此文前面说,武汉军区和中央文革小组讨论武汉局势时,得到一个


有利的结论,但在正式宣布之前就泄露出来了。译者不想一下,陈怎么
可能在利用他的成功时怂恿江青废除协议!

像“二月逆流”一样,“武汉事件”的直接后果显然受到控制。。。
陈本人把此归因于毛和周的善意。但人们也感到惊诧,在文革领导
小组的手中,林彪对一个完全遭到排斥,甚至不驯顺的军区司令员
竟然会友好相待。(页183)
As in the case of the February Adverse Current,the im…mediate 
results of the Wuhan Incident were remarkablylimited。。Chen himself has attributed this to the goodwill of Mao and Chou 
En…lai,but one also wonders about the degree to which Lin Piao 
would have wel…ed the plete humiliation of a regional 
man…der,even a recalcitrant one,at the hand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Group。(p182)。。 
像在“二月逆流”中的情况一样,武汉事件的直接后果非常有限。。。。。 
陈本人将此归因于毛和周恩来的善意。但人们也想知道林彪会在多
大程度上喜欢一个军区司令员在中央文革小组的手上遭到彻底的羞
辱,即令他不听话。
这一段说的是陈再道在武汉事件后受的处罚很轻。作者含蓄地表示

保他的人不见得只有毛和周。作为军人,林也不会听任一个司令员受到
文革那帮文人的过份羞辱。译者不懂won…der 一词的意思,因此不明白
作者的言下之意。译者还不顾wonder 后的虚拟态,把林彪说成事实上曾
对陈友好,了解文革的人不难知道没有这样的事。更荒唐的是,译者竟
不顾中文语法,也不顾事实,说林彪在中央文革手中对陈示好,难道他
们两人同时受文革小组囚禁?

激进的群众组织提出抗议,他们宣称新的革命委员会不足法定人
数。这种运动开始回潮,并合法化。这就是杨成武事件的第二个结
果。(页188)
The second consequence of the Yang Ch’eng…wu affairwas to 
legitimate a resurgence of activity by radical 
massorganizations ,。。 in protest against their alleged 
underrep…resentation on the new revolutionary mittees。 
(p187)。。 
激进派群众组织的活动复兴起来,他们抗议他们所谓的新的革命委
员会没有代表性,杨成武事件的第二个后果是使他们的活动合法化
了。
事情的背景是,群众组织不满意自己只打江山不坐江山,说革委会

中本派代表大少,或进去之后不掌实权,只是当摆设,掌权的是军人和
干部,他们的活动被指控为“攻击新生的红色政权”,杨成武被中央文
革攻击为“右倾复辟”,造反派就以此为根据。

注释

[1]见Hong Yung Lee对Stanley Rosen 批评文章“The Radical Students in Kwang…tung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的答复,In:China Quarterly,Iss。70,1977,p400。

[2] Julia Kwong: Cu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s Schools, May 1966—April 1969,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88。
[3] Anita Chen:“ Dispelling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Red Guard Movement:
The1969,Necessity to Re…Examine Cultural Revolution Factionalism and Periodization”,
InJournal of temporary China,Vol。1,No 1, 1992。

《存在与时间》原设计

陈嘉映

按照海德格尔本来的构想,《存在与时间》一书分为两部,第一部:
依时间性解释此在,并解说时间之为存在问题的超越的地平线。第二部:
依时间状态为指导线索对存在论历史进行现象学解析的纲要。

第一部分为三篇:Ⅰ,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Ⅱ,此在与时间性;
Ⅲ,时间与存在。

第二部也分为三篇:Ⅰ,康德的格式论;Ⅱ,笛卡尔的“我思我在”;
Ⅲ,亚里士多德论时间。

《存在与时间》实际包括的只有第一部的Ⅰ、Ⅱ两篇,此后也没有
续作。不过,计划中的其它四篇可以说后来在不同的著作中有所成就。
《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相应于第二部第Ⅰ篇。《世界图象的时代》相
应于第二部第Ⅱ篇。《Physis 的本质和概念》相应于该部第三篇。

1962 年提供的“时间与存在”讲座可看作第一部第Ⅲ篇。当然,从
1926 年到1962 年34 年的时间跨度中,海德格尔的思想经历了很大发展
变化,把以上诸著作直接当作《存在与时间》的完稿是不妥当的,因为
其中不少基本立论与《存在与时间》的立论相冲突。海德格尔本人也强
调这一点。问题是存在。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但概念的普遍性不排斥
探索的特殊性。海德格尔所确定的特殊的探索途径就是此在分析。这就
要求有第一篇: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这一分析无意提供关于此在或
人的完备的存在论,而满足于提供出此在的基本结构,以期赢得突入存
在问题的地平线。这一地平线就是时间。在把此在分成环节加以分析似
后,海德格尔返回到此在的整体性并得出结论说此在的整体性即烦。烦
的诸环节均隐含着时间性内容,而只有把这些时间性内容明确地整理出
来才能说明烦的诸环节是如何借时间性的统一性而得统一的。这些讨论
形成了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

此在的时间性中包含有通往真实时间领会的途径。真实的时间与流
俗领会的时间不同。但即使流俗领会的时间也始终是素朴区分不同存在
者领域的基本标准。有些事情是有时间性的,如自然进程、人类历史、
心理活动,有些则无时间性,如空间关系、数学、命题的意义。然而,
这类流俗的存在领会同时也就在有时间性的万千事物与超时间的永恒者
之间设置了一条鸿沟。如何为两者建立桥梁,使传统存在论大伤脑筋。
殊不知困境早已伏在最初对时间的流俗见解里了。时间确实是领会存在
的地平线,但扭曲了的地平线上只会显出扭曲了的存在景观。反过来,
“一切存在论问题的中心提法都植根于正确见出了的正确解说了的时间
现象。”[1] 正确地理解时间现象,关键在于见出“时间性的”与“在时
间中的”不是一回事。不在时间中的、无时间性的、超时间性的,都是
时间性的异化状态,是“有时间性的”原始存在的某种褫夺状态,因而
仍必须从时间性来说明。为区别起见,时间性一词用于标识解释此在的
地平线;而解释一般存在的地平线则被称为时间状态(Temporalit■t)。
以上这些讨论将形成第三篇“时间与存在”。这一篇虽未写出,但我们
知道其主旨是要从此在的时间性转移到借以解释存在的时间。有线索表


明这一转移将通过对在世的时间性意义的阐发来完成。[2]。。 

从存在到此在,从此在到时间性,从时间性到时间和时间状态,继
而又回到存在,这是《存在与时间》第一部的大循环。

至于该书的第二部,一看题目就知是对西方哲学史的回溯。康德、
笛卡尔和亚里士多德被选出来,不仅一般说来他们确是西方哲学史上顶
尖的代表人物,而且特别因为他们的时间观之间的转承深一层地铺垫着
西方哲学的发展。之所以有必要回溯西方哲学史,或用海德格尔自己的
话说,之所以有必要“解构存在论历史”,是因为这一历史层层遮掩着
此在对存在的原始领会,并且以各种体系构造的方式把这层层掩盖硬结
起来。我们已见到,时间性是解释此在的地平线。此在是历史的存在。
要了解此在,要通过此在领会一般存在,就势必要求追究此在本身的历
史,以便“在积极地据过去为已有的情况下来充分占有最本己的问题的
诸种可能性。”

海德格尔断称,康德是唯一向时间性这一度走了一程的哲学家。康
德对时间性的关注,不仅表现在“先验感性论”中,而且更深入地表现
在他的知性格式说中。“只有当时间性问题的提法已经确定之后,才能
成功地引进光线来照亮格式说的晦暗之处。”[3]。。 然而,康德只是初升门
庭未得窥其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