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89-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结束采访闲聊时,他妻子告诉笔者他一年也没有说过这么多话。因为每天回家都太累了,躺在沙发上一句话也不想说。这时,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走进来,段炼说是他的女儿。看着这幸福的三口之家,笔者想起了他对成功的看法:有一个很幸福、很和睦的家就行了。    
    采访者:作为《职业女性》杂志社的副社长,能先简单介绍一下杂志社和你创办的杂志吗?    
    段炼:我们杂志是1992年创办的,开始叫做《女性研究》。是个理论杂志,办了三年,一直都不死不活。那时候差额拨款,马上就要停刊的时候,原班人马全都不干了。这时我们现任社长调过来做主编兼副社长。我们这帮人就是她招聘过来做经营的。然后,违背办刊宗旨,用《女性研究》的刊名办女性月刊的内容,一直办到1997年10月才正式更名为《女性月刊》。《女性月刊》改名以后大获成功,1998年我们杂志社社会声誉和发行量第一次达到高峰,发行量突破了十五万册。而三年前发行量只有五千册,在这五千册里,二千多册是赠阅。2000年我们就酝酿改刊名,2001年7月正式更名为《职业女性》。当时女性类杂志种类繁多,从《时尚》到《瑞丽》,都是女性系列的,办得非常成功,而且打的是高端。那么我们无论从内容到经济实力,在当时来看都赶不上它们,做不了这个行业的老大、老二,所以趁早就别做。后来我们把中国内地所有女性类杂志找来,研究究竟空档在哪里,发现内容没有空档,只能找读者群的定位。于是就定位在职业女性,现在看来,刊名改了肯定没错,定位的思路也肯定没错,惟一错的就是走得还有点早,早了两到三年。    
    采访者:为什么说早了两到三年?    
    段炼:就是说如果现在开始定位一本《职业女性》,不论是从办刊、包装还是定价,按照这个做法都不会差。惟有我们那个时候做还有点早,“职业女性”这个观念或者说是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好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概念。2001年在报刊上包括在电视台上,基本上看不到“职业女性”这个词。好多人都在问这个“职业女性”是谁,代表谁。现在清楚了,电视台有职业女性栏目,所有的报纸上都在提职业女性应该怎么样。概念出来了,自然杂志就好办了。    
    采访者:《妈咪宝贝》在创办时据说是没有一分钱的前期投入,是第一本细分读者的小众杂志。这无疑是有一定风险的,在当时你为什么有信心或者说敢冒险迈出这一步呢?    
    段炼:风险的确也想到了,但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机遇。1998年5、6月份我们在一次务虚会上提出,目前在内地,从育儿、孕妇到新生儿,妈妈看的杂志几乎没有。当时定位在零至十岁或零至十二岁的杂志全国有几十本,但是他们办的都是给孩子看的。真正给妈妈看,教给妈妈或是帮助妈妈解决孕期的问题,新生儿的各种护理问题的杂志内地一本也没有。而在港台及海外地区,香港有《亲子》,台湾有《妈妈宝宝》、有《妈咪宝贝》,日本有许多育儿类杂志,分得非常细。就觉得一定要办一个这种类型的。后来我们冒险用《女性月刊》的下半月版办了杂志,叫《妈妈宝宝》。1999年6月第一期上市,印了五万,实销率就达到了百分之七十。这在期刊界是相当成功的。1999年中国期刊界有两个奇迹,一个是我们的《妈妈宝宝》一上市就成功,另一个是电影类的杂志。    
    采访者:《妈妈宝宝》这本杂志后来就更名为《妈咪宝贝》,这是为什么?    
    段炼:这是挺有意思的事。因为1999年的时候我们知道台湾省有一个杂志叫《妈妈宝宝》,而且特别荒唐的是我们当时去商标局咨询了一下,人家说那个刊名在内地已经注册了商标。按道理我们就不应该再用了,但那时我们想反正不是一个正式刊名,我们先用。用它的名字容易火。但是我们忘了,用它的名字一旦打火以后就退不出去了。现在想起来,这是我们最遗憾的一件事。因为在2001年5月改名叫《妈咪宝贝》的时候,《妈妈宝宝》已经做了近三年,非常成功,在内地育儿类杂志里成为了一个旗帜性杂志。这时我们再改成《妈咪宝贝》的话,《妈妈宝宝》这个品牌已经被我们创好了,台湾省的《妈妈宝宝》只需进入就可以顶着这块牌子闯天下。好在市场还给我们留了空隙,台湾省的《妈妈宝宝》始终没有进入。一个原因是内地的刊号批不到,另一个就是没有找到特别好的合作方。后来它能够进来的时候已经比较晚了,去年(2003年)12月它出了第一期试刊号,今年到现在已经出了四五期了。虽然我们的《妈妈宝宝》当时给它打过天下,但是它没有接上。2001年到2002年隔了一年半,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妈咪宝贝》已经重新深入人心了,现在我们应该还算NO。1。    
    采访者:《职业女性》从内容到包装都很时尚,它和其他时尚类杂志相比有什么特点?最大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段炼:优势说不上,先说劣势吧。首先说《时尚》。《时尚》1995年以前就有。从创刊开始他们就自觉学习国外时尚杂志,走高端路线,瞄准中国高收入职业女性的定位。1996年初通过美国IDG引进了美国《大都会》的版权,搞了版权合作。这样他们把中国内地当时杂志最缺乏的东西补上了,就是图片。另外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引进了美国《大都会》办时尚杂志的理念,所以《时尚》一举成名,成为中国时尚类杂志的第一品牌。积累了这么多年,它的实力相当雄厚。这是我们没法比的。    
    《瑞丽》的优势也非常明显,1996年开始和日本合作。那时基本是把日本百分之八十的版权克隆过来,全部是日本图片,到现在将近百分之六十还是日本图片。自己拍的图片和写的东西很有限。不过慢慢地也站住脚了。因为它走的系列是时尚参照,给出一些时尚的、已经成型的模式,所以它的特点也非常明显。我们也做不了,我不可能花那么多钱拍那么多照片。他们的优势还是比我们大,我们赶不上。    
    但我们的优势,有一点,就是不和他们硬拼,人家走时尚的、走高档的,我们就中档定位,他定价20元,我定10元,他以图片为主,我不以图片为主。因为图片是我的劣势,那我就把照片放在其次,以内容为主。内容我也不走完全时尚,我不是告诉我的读者你应该怎样去打扮怎样时尚,哪些东西是你参照的时尚系,我们不做这些,我们走职业。作为一个职业女性,我们关注你的心理、你的生理、你的家庭、你的职场等方方面面,然后就是关注这个读者群最重要的生活内容——情感。这构成内容的两大块,一个是职场,一个是情感。    
    采访者:现在的读者群流动性比较大,《职业女性》怎样稳固现有的读者,同时又去争取更多新读者呢?    
    段炼:其实对所有杂志社这一点都是最难的。《职业女性》这块的读者最不忠诚。因为她们年轻,追求上进,她们有钱,所以她们见了更好的就会抛弃原来的东西,这是最容易发生的事情。这使所有的杂志社都头疼。我们想通过订阅,但是订阅发展不起来。包括《时尚》订阅量也非常小。基本都是靠市场零售。但是市场零售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读者忠诚度不够。


第二部分第27节 一切为了读者(2)

    采访者:你认为一个市场化的刊物,报人和读者应该是什么关系?    
    段炼:应该说从1995年那个时候我们就很明确地意识到,办杂志是办给买杂志的人看的,不是办给编杂志的人看的。那时候我们开会批评编辑,因为编辑还是处在过去的编辑状态下,市场观念不是很明确。他们一直认为,我觉得这个杂志应该这么编,这个栏目怎样设计,从来不想我的读者究竟想要什么,我应该给我的读者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所以我们那时就天天开会和编辑吵架,编辑与发行之间的矛盾挺严重。好在当时的社长比较开明,坚定地支持发行部门和销售部门。销售部门只要说了,编辑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去做。这样一步一步走下来。    
    其实;编辑和读者的关系就像一个产品设计师和产品使用者的关系一样。不要讲编辑自己的权利,你的权利就是为读者做一个最人性化的、最好的、最需要的、最喜欢的东西,这是你惟一的权利或者说是你惟一的责任。办刊的人就是这样。    
    采访者:2001年杂志社的两个期刊《职业女性》和《妈咪宝贝》分别独立,经过两年的发展已经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行业上的很多报业集团都在走多元化的道路,职业女性杂志社有没有计划扩大业务范围,新办一些刊物?    
    段炼:所有期刊都想再办新的刊物。但是这和别的行业不一样,不是说你去注册一下就行了。国内的刊号卡得非常紧,没有刊号多少想法都没用。我们现在希望把这两个月刊再办成半月刊,但这样的话需要一些资金,难度比较大。    
    从别的角度我们倒是在做一些。比方说经营方面,我们建立邮购,在杂志上建立几个邮购页,做了一些尝试。然后,我们发现国内妇婴用品这一块市场非常大,又没有专门的、大的连锁超市,只有一些小商店。一家一户小商店的竞争力和对市场的覆盖面非常有限。我们分析,只有建成非常大的妇婴连锁超市,才能带来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我们去年和广州一家专门做妇婴用品的代理商合作,出了一些资源,建了“卡路比连锁妇婴商贸公司”,专门经营妇婴用品。现在全国已经建了六家店。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原来的杂志邮购搞了一个“网上商城”。这个商城现在有两千至三千种产品,将来应该有六千至一万种产品。如果做到那么多种商品的话,那就有可能做成第二个“卓越”(著名购物网站)这样的网上商城。但我们销售的产品是针对孕妇或是三岁以下的婴儿和他(她)的妈妈。这类商品可以有保健的,有食品、营养品,还有玩具、图书、音像制品等等。    
    采访者:很多纸媒体都在尝试与网络合作这种模式,你怎样看待这种趋势在国内的发展前景?    
    段炼:这几年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购物已经被很多职业人士认同了。“卓越”逐渐进入赢利状态就是一个证明,包括“搜狐商城”,赢利状况也非常不错。我们作为平面媒体,再做一个商城,优势有几个方面:一是宣传商城时间可能要短,因为我们的宣传容易在读者群中产生效应,也就是点击率应该很快会上来。再一个就是我们的合作者是一个很成熟的母婴用品经销商,所以我们不需要建立庞大的后续服务系统,比如说仓库、配送。“卡路比”能够给我们提供这个。我们只负责网上销售,由它负责服务,成本相对来说要小得多,比我们自己建立成本大概能少百分之五十。    
    采访者:你刚才提到资金是发展中的一个问题,那你有没有想到仿效《时尚》或是《瑞丽》那样引进资金促进发展?    
    段炼:我们也想过,从2000年开始,也谈了五六家投资方。但这东西和结婚一样,不是可以一厢情愿的。有很多越不过去的坎儿。首先就是不论是《时尚》还是IDG,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越过了法规政策的界限。但是,为什么他们做了我们没做呢?也是由于各自情况不一样,机缘巧合不一样。我们仿效可能就做不成,我们用他们的方式或是我们认定的方式对方可能接受不了,或者对方的想法我们接受不了。    
    说到政策,首先就是刊号。国家规定刊号必须是国营。第二,根据2000年国家颁布的有关17号文件精神,媒体不得和有外资背景的机构合作。即使有合作,国内的媒体必须控股。第三,就是资本不得对内容进行控制。把这三条亮出来严格执行的话,基本上任何一家媒体都和外资合作不成。想找一种变通的方式,应该也有,但变通的方式应该也是违规的。是不是违规?是不是变通?这两个关系我始终没有处理好。    
    采访者:每个新的行业在意味着成功机遇的同时也暗藏许多困难,你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适应这一切变化和对待困难的?    
    段炼:是一个成熟的过程。我们当时做的时候,没别的想法,既然进了杂志社就要把它当成饭碗。它要是办不好,我们就没有饭碗,还得出去找。就这么一个目的。不遗余力,有时候也不择手段。知道哪里能卖杂志,就去那儿。我们当年进北京地铁的时候,那真是跑烂好几双鞋,天天喊“大姐”喊“大妈”,大概有半个月,磨呀磨呀,终于松口了:“你们的烂杂志,那你们自己发吧,我们也不管了。人家愿意给你们卖,能卖动,就算,卖不动你们也别再来找我。”然后我们就自己扛着杂志送,从几十本开始送,一直到1997年年中,我们杂志成为地铁杂志中销量最大的一份,当时销到四千多本。    
    然后,我们提出把杂志交给地铁发行。当时地铁从客运段站长、段长,到地铁三产的总经理,到书报刊的主任,一大圈人请我们吃饭,说“真欢迎你们把杂志交给我们销售”。我们当年在地铁是畅通无阻,不管到哪个站只要说我们是《妈咪宝贝》杂志社的,他们都说“呀,你们真牛呀”。还有一个沾光的事就是,我有两年坐地铁不用买地铁车票。    
    采访者:你成功的标准是什么?经过这些年的奋斗,你觉得自己现在成功吗?    
    段炼:应该是没成功。从产业来说,做成一个很大的、不败的产业那才算是成功。    
    采访者:从现在来说,到哪一步才算是成功?    
    段炼:要是真正把期刊刊号放开了,靠自己的能力,在竞争中办了比如说五个期刊、七个期刊、十个期刊,而且都办得很好,这可能找到成功的感觉。但是现在,虽然竞争很厉害,但是刊号竞争不下来,这是被保护的。所以在壁垒中所谓的竞争还是有局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