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柏杨曰(二)-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省礼县东北),诸葛亮不用沙场旧将魏延、吴懿当先锋,而命马谡统御各军,进抵街亭(甘肃省张家川县北)。

  马谡却举动失常,琐碎苛刻,违背诸葛亮的指示,放弃水源和城垒,竟在山上筑营。曹魏右将军张邻大军抵达后,切断水源,等到蜀汉军渴得瘫痪时,张邻发动攻击,大破马谡兵团,蜀汉军崩溃。诸葛亮陷于进不能进,守不能守的窘境,只好撤退;裹胁西县(甘肃省礼县东北「祁山东北」)居民一千余家,返回汉中(陕西省汉中市),逮捕马谡下狱,处斩。

  一个问题的发生,常因切入点不同,观察深度不同,见解不同,结论有时候竟会恰恰相反。马谡事件,就使我们面对这项困惑。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除了韩信一人之外,历史上所有名将,都打过败仗。打败仗而不惩罚,军纪荡然,军队当然瓦解。但是如果败一次就斩一将,恐怕所有将领都会死光,包括蜀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刘备在内,岂不也要在白帝城斩首?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便大败而归,丧师辱国,为什么仅贬三级?

  马谡并没有叛国,只是战败,不过缺乏指挥大部队实战的临场经验而已。刘邦如果命张良率军深入垓下,项羽可能击溃十面埋伏。马谡是一个智囊型的谋略人才,放在帷幄之中,可以决胜千里之外,对孟获七擒七纵的攻心战略,出自他的建议。诸葛亮把他放到千里之外,是逼他死于帷幄之中。人,应尽其才。如果赦免他,而留在身旁,再经历练,将来辅佐姜维,可能又是一个局面。

  法治是理想的秩序,但法治不能僵化,不能违背现实形势。我们为马谡悲,为诸葛亮惜!


  俘掳琉球人民

  东吴帝国(首都建业)航海部队,由卫温、诸葛直率领,深入东方大海一年有余,士卒因患病或传染瘟疫而死的十分之八九(去年「二三○」出发时一万人,已八九千人丧生,每天平均有二十五个尸体抛入大海,诚是可哀)。可是,亶洲(日本)绝远,根本找不到,仅只抵达夷洲(琉球群岛),掠夺数千人而返。卫温、诸葛直被控徒劳无功,诛杀。

  数千琉球居民,正在欢乐的家园,拥妻抱子,忽然间中国军队登陆,我们不知道当时发生什么,琉球人是立即武装反抗?或是盛大欢迎传说中可敬的王师?

  但我们知道结局,数千人被强迫上船,这里面有屠杀、有眼泪、有哀号,惨绝人寰。

  我们为死于海上的中国士兵哀,也为离乡背井的琉球人民哀。这是一个转捩点,在此之前,孙权英明睿智,从善如流;在此之后,老昏病开始发作,暴虐之事,层出不穷。


  孙权与张昭

  孙权屡次派人去安慰张昭,向他道歉,张昭坚称他确实患病,不能起床。孙权有次出宫,经过张昭家门,呼唤张昭,张昭说他病重,就要断气。孙权放火烧他的大门,想把他烧出来,张昭仍然不动,孙权只好教人把火扑灭,停在门口等候;很久之后,张昭的儿子们把张昭从床上扶起来出门相见,孙权请他上车,一同回宫,深切责备自己。张昭不得已,以后才参加朝会。

  历史上君王和臣属之间,翻脸无情的固多如牛毛,始终和睦的也并不是没有。

  不过,即令和睦到看起来似乎水乳相容之境,但在严格的君臣礼法规范之下,不可避免的一直隐藏着一种君尊臣卑的距离感,难有真正水乳相容的实质。反过来看孙张之间,亦师亦友,火攻土掩的戏剧景观,充满真挚和温馨。时间越到近代──最糟的是明王朝和清王朝,君王如猫,臣属如鼠,只有兽性,没有人味。


  魏延

  二三四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军营逝世。秘书长(长史)杨仪,率军撤退。前翼总参谋长(前军师)魏延,率领手下部队,抢先出发,用以阻挠杨仪行程,一进褒斜谷,立即纵火焚烧栈道。杨仪既被栈道阻断,命士兵凿山开道,昼夜兼程,紧随魏延之后。而魏延已先出褒斜谷(陕西省太白县西南褒河山谷),据守褒斜谷南口,派军阻截杨仪等,杨仪命将军王平(何平)应战,王平(何平)斥责魏延的先头部队说:「丞相刚刚去世,尸首还有余温,你们怎么敢如此!」魏延部属知道魏延理屈,拒绝为他效命,于是一哄而散。魏延无可奈何,单人独马,跟几个儿子逃亡,奔向汉中(陕西省汉中市),杨仪派将领马岱追击,捕获,父子一齐斩首,屠杀魏延三族。魏延打算诛杀杨仪,希望大家公推他接替诸葛亮辅政,所以并不向曹魏帝国投降,根本没有反叛之意。

  对于并没有发生的事,假定它发生而加以评论,最容易信口开河。但是,魏延是蜀汉帝国残存的唯一大将,应无异议。子午谷大战略如果付诸实施,它成功的可能性极高,昔日刘邦对付项羽场面,又将重演。而魏延一直要求单独进军,诸葛亮偏偏不肯放手,不仅魏延自己叹息怀才不遇,千年之后,我们也为魏延叹息。这次内部火并,如果魏延取得胜利,他可能变成董卓第二,但也可能使战局改观。可惜,我们无法验证。唯一可以验证的是,杨仪不久就露出原形,不过一脸忠贞学上的人物,一旦没有了官做,立刻改变立场。而魏延在没有了官做时,不过夺官而已,并没有反叛,但他却身负反叛恶名,三族被屠。

  魏延死后,蜀汉帝国命运已定,再无复兴之机。


  诸葛亮

  蜀汉帝国北伐大军返抵首都成都,二任帝刘禅下诏大赦,封诸葛亮当忠武侯。

  最初,诸葛亮上书刘禅,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耕田十五顷,供给子弟饮食衣服,绰绰有余,我没有别的收入,所以财产不会增加。我死的那天,绝不让家里有多余的布匹,外面有多余的钱财,辜负陛下。」诸葛亮逝世后,果然如此。丞相府秘书长(长史)张裔,常称赞诸葛亮说:「丞相奖赏时,再疏远的人,都不会遗漏;处罚时,再亲近的人,都不会因私心宽恕;没有功劳的人得不到官爵,权势再大的人不能逃避刑责。这就是使贤能的和愚劣的,都忘身报国的原因。」

  陈寿曰:「诸葛亮当丞相,安抚人民,建立文官制度,限制官员权力,一切遵照法令规章,诚心追求公道。对忠心耿耿、有益于国家的人,即令是仇家,也要赏赐;对违犯国法、工作懈怠的人,即令是至亲,也要处罚。承认自己错误而情有可原的,再重的罪都可减轻;花言巧语,死不认错的,再轻的过失,也要处刑。善行虽小,也会奖励;恶行虽微,也会贬谪。人情世故,都有深刻了解,对事件一定探讨它的根源,对理论一定考察它实践的结果,极端厌恶虚伪。全国人民对他都心怀敬畏,刑罚虽然严苛,但没有人怨恨,因为他公平正直,明察秋毫,堪称治国的伟大政治家,可以跟管仲(春秋时代齐国宰相)、萧何(西汉王朝相国)相比。」

  假如找一个对中国人思想和行为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先生是其中之一。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人民心灵中留下的形象,直到今天,依然深刻,最明显的是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被知识份子认为是无上荣耀,人人都希望被长官赏识,在自己百般不情愿的状态下,出来担任官职。它的流弊遂使有些热中的官僚政客,也要披上被「征召」的外衣,即令是民主时代的竞选,也希望形容为被动的参与。在最后,大家只好呆坐在那里,每天盼望大家伙三顾他的茅庐,盼望不到时,便怨天恨地。

  其次是诸葛亮那种「纶巾羽扇」指挥大军作战的从容态度。每个人都想在谈笑之间,使最困难的问题,获得解决。流弊比三顾茅庐更为严重,因为人们只学会了从容,而没有创造出从容必备的条件。犹如只羡慕一朝成名的荣誉,而忘了千日千夜的刻苦耕耘,以致历史上常有「带汁诸葛亮」的大小场景。这是一个只务外表,不务实际的陷阱,诸葛亮地下有知,当会感到遗憾。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是第一流的,无懈可击,张裔和陈寿的评论,已塑出一个万人膜拜的典范。然而,司马光引用陈寿的评论时,似乎故意删去一段,那段话是:「诸葛亮长于治理军事,短于奇谋诡计,政治能力优于作战能力,所以连年劳师动众,不能克敌制胜。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推荐王子城父,都是因为知道自己的缺点,不可能十全十美。诸葛亮手下却没有韩信、城父,所以功业堕坏。」这是最公正的评估。事实上马谡就是张良,魏延就是韩信、城父;问题不是没有名将,而是没有伟大的统帅,诸葛亮身兼将相,而过份谨慎的性格,跟军事上必须有的冒险精神,互相冲突。他培养的接班人,都是保守有余,进取不足,使我们徘徊扼腕,无限痛惜。


  刘禅厌恶诸葛亮

  蜀汉帝国各地人民,要求给诸葛亮建立庙宇,蜀汉帝(二任)刘禅不准;人们遂每逢节日,在路旁的高地上遥祭。步兵指挥官(步兵校尉)习隆等上书说:

  「请在诸葛亮墓(诸葛亮安葬陕西省勉县南五公里的定军山)附近的沔阳(陕西

  省勉县),建立一座庙宇,禁止私人祭祀。」刘禅这才同意。

  刘备托孤给诸葛亮,而且明言要诸葛亮自己接管政权,诸葛亮如果真的接管政权,可真是名正言顺,没有人能阻挡得住。然而,诸葛亮不但没有顺水推舟,坐上宝座,反而拥戴一个仅只十七岁,不过高级中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大孩子,「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在现实政治中,皇帝的宝座,谁的力量大,谁就可以往上坐。但我们对能往上坐而不肯坐的忠臣义士,仍倍感尊敬。因为,那正是大丈夫有所不为的情操。没有这种有所不为的情操,便容易堕落成一个无所不为的下三滥货色。诸葛亮的有所不为,使我们顶礼。

  刘禅在诸葛亮在世时,敬畏交加。可是,却在诸葛亮死后,拒绝为他建立庙宇。而立庙之举,在专制封建社会,是一项最大的荣誉,比现代社会建立铜像,意义更大,因为有庙宇就有香火,地下幽魂,还可享受。

  刘禅批驳的理由是什么,史书上不载。但我们可以推测:刘禅本年(二三四)

  已二十八岁,皇帝的线条开始分明,可能早就不耐烦「权臣」对他的控制。皇宫自成一个体系,从以后黄皓的出现,可知刘禅早已有他自己的摇尾系统,即令刘禅自己甘愿接受拘束,摇尾系统也不准他接受,清王朝三任帝福临在他叔父兼义父的多尔衮死后,立刻翻脸,历史不过提前一千四百年前上演而已。不同的是,蜀汉政府仍在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之手,刘禅还不敢在大计方针上改变,但抓住小节,忍不住仍要表表他对诸葛亮的反弹和厌倦之情。


  郭女王

  曹魏帝(二任明帝)曹叡(本年三十二岁)几次向嫡母皇太后郭女王,询问娘亲甄洛临终情形。二三五年,郭女王忧惧而死。

  郭女王之死,使曹魏帝国宫廷中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夺床斗争恩怨,作一总结。

  当曹丕还是东汉王朝魏国太子时,六位妻子中的两位──甄洛和郭女王之间的苦战,已白热化。二二一年,曹丕正式建立曹魏帝国,带给甄洛的不是喜讯,而是一包毒药。郭女王对情敌甄洛最恶毒的一击是:指控甄洛生的儿子(曹叡)不是曹丕的儿子,而是甄洛前夫袁熙的儿子。郭女王柔情蜜意的对曹丕说:「我倒不认为甄洛真的怀着袁家的孩子,虽然有那种可能性。七、八个月生产,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我害怕的是,这种消息传播出去,有一天,曹叡继承皇位,万一有野心家拿这作为藉口,拒绝对他效忠,就可能影响帝国的安全。」为了此事,曹丕亲自到邺城向甄洛查询,甄洛大哭说:「你当了皇帝,有权选择皇后,但你不该血口喷人,诬蔑亲生之子,我儿已经十六岁,你忍心这么糟蹋你的骨肉?」但甄洛仍难逃一死,幸而,曹叡小娃的命运在一场围猎中,获得转机(参考二二六年)。

  曹叡即位之后,直到二二九年,祖母卞太皇太后逝世,郭女王失去保护伞,抚养曹叡长大成人的李夫人,才把甄洛惨死的情形,告诉曹叡。曹叡这时已有复仇力量,有一次,他向郭女王询问:「我娘亲死时,头发披面,用糠塞口,可是你的主意?」郭女王大吃一惊,她所恐惧的事终于到来,但她已不敢承认她所做过的事,只能哀号说:「是谁拨弄是非,挑拨我们母子感情?」接着为了证明她的清白,她要求开棺验尸──她当然知道在祖先崇拜的封建社会中,一个儿子,即令他是皇帝,也不敢开娘亲的棺。但郭女王没有料到曹叡举出人证,在无可闪躲时,她分辩说:「你娘亲之死,是你老爹干的,为什么问我?」忽然间,郭女王发现她已身陷冰窖,颤声说:「你身为人子,难道仇恨亲爹,枉害继母?」

  然而,这不是枉害,这是复仇。年已五十岁的郭女王,现在付出当初夺床胜利的代价,历史重演十五年前的镜头,曹叡派出杀手,强逼郭女王喝下跟他娘亲喝下的同样的毒酒,再同样的使郭女王头发披面,用糠塞口。

  这是一件漂亮的复仇,郭女王面对毒酒时的哭泣,掩盖不住世人对这项复仇成功发出的感叹。我们赞美宽恕,但也同情复仇,要求被害人无条件宽恕,是一种「德之贼也」的邪恶心肠,有些仇恨,可以宽恕;有些仇恨,不可以宽恕。


  袁宏

  二三六年,曹魏帝国最高监察长(司空)、颍阴侯(靖侯)陈群逝世。陈群前后很多次上书,对时政得失,提出建议。每次都用「亲启密奏」,而把原稿毁掉。当时的人,甚至他的子弟,都不知道。舆论遂认为他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三世纪四○年代时,曹魏帝(三任)曹芳下令收集官员们所呈递的奏章,编辑成册,称名臣奏议,大家才发现陈群所提的建议,都叹息敬佩。

  袁宏曰:「有人说:「宫廷供应部长(少府)杨阜,岂不是真正忠臣?看到君王做错事,立刻就作强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