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2004年第3期-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梁不高,瞳仁不绿,头发不黄,肤色不白,一味媚外求荣的候补卖国贼,无论死去的,还是活着的,那份切齿之恨,那种打心眼里发出来的憎恶,那种“汉贼不两立”的大义凛然,从来是不含糊的,而且是绝不肯事过即了的。 
  这种没完没了的刁难,绝不宽贷的刻薄,是不大容易改变的。也许这个民族有很多弱点,如“一盘散沙”,如“东亚病夫”,甚至恶谥为“酱缸”,然而,中国人,尤其知识分子,对土地的感情,对民族的感情,在国破家亡,山河变色之际,其坚定执着的爱,其前仆后继的爱,是用洒鲜血、抛头颅的方式,是用不惜献出生命的方式,浓笔重墨,在历史上书写出来的。而这一切,又与数千年来,卖国贼、汉奸、假洋鬼子所制造的灾难,太多太重太悲太惨分不开,这才形成绝不“费厄泼赖”的民族性格。 
  秦桧(1090—1155),字会之,江宁人,所以他把假墓造在南京。 
  绍兴二十五年乙亥,冬十月丙申,在中国历史上,秦桧这个大概算是最大的卖国贼,终于死有余辜地结束了可耻的一生。现在弄不清楚,这座不知是他生前营造,还是死后构建的窀穸,究竟起到了多大的欺骗效果?事实上白费工夫,屁用不顶,他到底也未能逃脱被唾弃的命运。 
  中国人明白得很,挖坟只能出一时之气,不若铸铁为桧,跪于杭州西湖岳墓前,成为天下人鄙弃辱骂的对象,成为九百年来卖国可耻,爱国可敬的现场活教材。中国的奸臣多了去了,中国的卖国贼也多了去了,没有一个如秦桧这样现世出丑,这样狼狈万状。如此结果,其实比鞭尸燔骨更为糟糕,这是秦桧父子没想到的。 
  一般而言,断头台,一刀铡下,也就拉倒,头滚得多远,血流得多少,已无关紧要。可绑在耻辱柱上,公开示众,那才是永恒的惩罚。在中国,倘无这点正义的制约,良知的规范,道德的衡量,公众的审断,真不敢往下想,二十四史以后的历朝史书上,奸臣和卖国贼的数量,肯定会以N倍的速度增加。 
  这倒不是危言耸听,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陷害于风波亭的岳飞,不是有人质疑其非民族英雄,更非爱国主义者了吗! 
   
  二 
   
  秦桧死去的次年,公元1156年,中国文学史上最出色的女诗人李清照,也离开了人世。 
  这是一个奇特的巧合;一个卖国者和爱国者相继死去的巧合;一个其实不相干,然而又具有姻亲关系的两个历史人物,前后脚离开人世的巧合。在中国,好人不长久,王八活千年,整人者不死,被整者完蛋,这种遗憾,是经常的。而李清照能在穷困潦倒的寂寞中,看到秦桧死在她之前,然后再从容安详地闭上眼睛,结束一生。看来,很有点大快人心,哪怕好人只是比坏蛋多活一个钟头,有此结局,也应该说是人间正义的一次伸张。 
  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佚句》) 
  这是李清照咏哦了一辈子,期待了一辈子,始终未能完成,可又难以搁笔的诗,因为,这诗里有她一个梦。 
  公元317年(晋建兴五年)十二月,晋愍帝司马邺被刘聪杀于洛阳。同年三月,分封南京的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的辅佐下,即皇帝位,建立东晋,改元建武,是为元帝。大批中原人士,纷纷南渡,王导封为丞相,团结江南士族,抵御北虏侵略,朝野一致,尊为仲父,历仕三朝,官至太傅,使晋祚又得以延续百年。 
  宋室南渡,很类似东晋当年状态,建炎初,一度用主战派李纲为相,但赵构待之不如司马睿之对待王导,很快被罢,随后任用黄潜善、汪伯彦、秦桧等奸臣,所以诗人才发出“欠王导”的呼声。无论如何,弄得国将不国的奸臣秦桧,终于一命呜呼,再也不能祸国殃民,为乱中华,尽管已垂垂老矣的李清照,也忍不住为之拊掌称庆,浮一大白。 
  李清照(1084—1156?)卒年不见载籍,故而具体死亡日期和地点,湮没无闻。一个曾经美丽过,而且始终在文学史上留下美丽诗词的诗人,这种飘然而逝,杳然而去的形象,于落寞之中悄然淡去的身影,给人留下更多的遐思冥想。 
  但我相信,她是听到她的这位已被高宗封为益国公的贵戚的死讯,才无憾辞世的。 
  据王明清《挥尘录余话》,“后会之(秦桧)再入相,会之,仲山婿也。”王仲山,为神宗时宰相王常拇巫樱钋逭罩咐罡穹牵醭{的女婿。这样,李清照与秦桧的妻子王氏,应是姑表姊妹。同时代的文人庄绰在《鸡肋编》中,也有记载:“桧妻王氏与清照为中表”。 
  这两家,算是近亲,然而,近而不亲。 
  这位极其关心世事,关心朝政的女诗人,对这位身居相位的亲戚,是持一种不附骥,不高攀,不来往,不苟同的态度。斯其时也,诚如陆游在《跋傅给事帖》中所云:“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诩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无论在朝在野,无论为官为民,主和与主战,爱国与卖国,壁垒森严;忠良和奸佞,正义和邪恶,泾渭分明。因此,国难当前,李清照与这个卖国贼,不可能有共同语言。 
  陆游1125年生,他所述及的儿时记忆,与其前辈女诗人在靖康年间,亲见中原易手,北骑南侵的亡国惨剧,亲历举国播迁,颠沛流离的亡命生涯,那不堪回首的岁月,感受是不尽相似的。所以,这场民族灾难,在她的诗中反映出来,便是强烈的爱国情绪,奋激的战斗精神,和对统治者怯战主和的批判。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咏史》)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年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土。(《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 
  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佚句》) 
  李清照的一生,一个是诗词中的她,另一个就是与丈夫赵明诚的共同之好,积二十年之久的金石收藏中的她了。前一个她,是幸福的,有爱情,有春天,有阳光,更有鸟语花香;后一个她,是痛苦的,有挫折,有失败,有擦不干的泪水,更有看不到头的黑暗。快乐的岁月,匆匆地来,匆匆地去,对她来讲,太短促了。在她四十三岁那年,烽火鸣镝,狼烟四起,胡骑南下,遍野而来,残酷的战争,迫使他们不得不过起浪迹天涯的逃亡生活。 
  靖康丙午岁,侯(即其夫赵明诚)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有矣。(《金石录后序》) 
  中国知识分子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尽管意识到最后那一无所有的结果,然而,面对这些辛苦收集的文化瑰宝,不保护到最后一刻,不敢轻言放弃,无论如何,也将竭尽全力保全,不使其失散湮没。现在,很难想象九百年前,一为书生,一为弱女的这对夫妇,将至少有两三个集装箱的文物,上千件的金石、图画、书籍、珍玩等物,如何由山东青州启程,一路晓行夜宿,餐风饮露,舟载车运,人驮马拉,辗转千里,运往江南的。 
  可他们的苦难之旅,有谁能来分担一些呢?无能的政府不管,无耻的官僚不管,投降主义者看你的笑话,认贼作父者下你的毒手,然而,这也阻挡不住他们,铁了心跟随着奉为正朔的流亡朝廷,往南逃奔。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独有的苦恋情结了,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才有五千年来中国文化的辉煌吧? 
  到了靖康二年,也就是建炎元年,他们的全部积累,不但成为他们夫妇的负担,甚至成为她不幸一生的灾难。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地,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 
  次年(建炎二年),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存放在故土的遗物,悉被胡骑付之一炬,千辛万苦随身运来的,又不得不再次割爱。当这些穷半生之力,倾全部家产,费无数心血,已是他们生命一部分的金石藏品,无论多么珍惜,也只有忍痛抛弃,那真是难舍难分。当时,还要面临着丈夫赴任,只剩下她茕孑一人,远走他乡,孤灯残烛,凄凉驿路,“时犹有书两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独自照管着这一大摊子家当,她肩上所承担的分量,也实在是太重了。 
  而她更想不到的沉重打击,接踵而至,丈夫这一去,竟成死别。 
  (明诚)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灿灿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抱负,与身俱存亡,勿误。” 
  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素性急,奈何病?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六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至今读来,那段惆怅,那份追思,犹令人怦然心动。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文人,为这个民族,为这块土地,可以有所作为,可以施展抱负的领域,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凡是有利可图,有名可沾,有福可享,有美可赏的所在,还未等你涉足,早就有手先伸过去了。而这双手,一定生在有权,有势,有威,有力量,有野心,有欲望,敢无耻的人身上。区区文人,何足挂齿?谁会把你的真诚愿望当回事?你一旦不知趣地也要参预,要介入,也许你未必想分一杯羹,只是尽一点心,效一点力,略尽绵薄,聊表热忱,那也会遭到明枪暗箭,文攻武卫,左抵右挡,雷池设防的。 
  然而,中国文人,无不以薪火相传为己任,无不以兴灭继绝为己责,总是要为弘扬文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庶不致辜负一生。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节衣缩食,好古博雅,典当质押,搜罗金石,本来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大敌当前,危机四起,殚精竭虑,奔走跋涉,以求保全文物于万一,这在他人眼中,更是愚不可及的书呆子行为。到了最后,她的藏品,失散,丢弃,遗落,败损,加之被窃,被盗,强借,勒索,“何得之艰难失之易也”,“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爱惜如护头目”,连诗人自己也忍不住嘲笑自己,“何愚也邪!” 
  其实,她有所知,也有所不知,据《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金石录后序》中“颁金”一词的注释,建炎三年闰八月,御医王继先以黄金三百两向李清照家市古器,距赵明诚逝世才一月。而那个低能儿赵构有意“颁金”于明诚遗孀,求其文物,也曾插手此事。这两个人的后面,还隐藏着一张对她来说,不是十分陌生的面孔,那就是她的亲戚秦桧,他也许是更为可怕的黑手。 
  据毕沅《续资治通鉴》:“桧因结内侍及医师王继先希微旨,动静必具知之,日进珍宝、珠玉、书画、奇玩、羡余,帝宠眷无比。”因此,中国文人的最大不幸,就是生错了时代,生错了地方,在这种豺狼当道的朝廷里,诗人所发出的“南渡衣冠欠王导”的呼声,不也是书读得太多的迂腐么? 
  不过,还好,她能活到那个造假墓的卖国贼终于死去。天道好还,斯言不虚,也就很为这位女诗人高兴了。 

永远的白玫瑰
虎 头 
  冯晓虎男,1958年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德语副教授。出版过《沉浮莱茵河》等著作。 
  2003年11月28日于我是个难忘的日子。它之所以难忘,并非因为它是个星期五,而是因为德国电视二台(ZDF)的一个节目。当时我刚吃过晚饭,坐在柏林东边轻轨环线之外的礼光区舸碧街学生宿舍九楼的更上层楼斋里,因为喝了点革命的小酒,蒙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