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论语通译-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⑤ 韶:舜时音乐。 舞:同《武》。周武王时音乐。参阅《八佾篇第三》第二十五章注。
⑥ 放:驱逐,排斥,禁止。 郑声:郑国的民间音乐。郑国民间音乐形式活泼,与典雅板滞的古乐有很大不同。孔子难以接受,认为它多靡靡之音,故主张“放郑声”。
⑦ 远:作动词用。疏远。
⑧ 殆:危险。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①。”
【今译】
孔子说:“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注释】
① 远,近:指时间。犹言未来,目前。一说,指地方。朱熹说:“人之所履者,容足之外,皆为无用之地,而不可废也。故虑不在千里之外,则患在几席之下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①。”
【今译】
孔子说:“罢了啊,我没见过爱慕德行像爱慕美色[那样热切]的人。”
【注释】
① 本章文字与《子罕篇第九》第十八章略同,可参阅。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①?知柳下惠之贤②,而不与立也③。”
【今译】
孔子说:“臧文仲大概是个窃据官位的人吧?明知柳下惠是贤人,却不给他官位。”
【注释】
① 臧文仲:即臧孙辰。鲁国大夫,历仕鲁庄公、鲁闵公、鲁僖公、鲁文公四朝。知贤而不举,故孔子批评他“不仁”,“窃位”。参见《公冶长篇第五》第十八章注。 窃位:窃据高位,占有官位而不称职、不尽责。
② 柳下惠:本姓展,名获,字禽,又名展季。他的封地(一说是居处)叫“柳下”;死后,由他的妻子倡议,给他的“私谥”(并非由朝廷授予的谥号)叫“惠”,故称“柳下惠”。春秋中期的贤者,鲁国大夫,曾任“士师”(掌管刑狱的官员)。以讲究礼节而著称。
③ 与立:即“与之并立于朝”,给予官位。一说,“立”同“位”。“与立”,即“与位”。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①,则远怨矣②。”
【今译】
孔子说:“自己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
【注释】
① 躬自厚:意为责己要重,应多多反省责备自己。“躬”,自身。“厚”,这里指厚责,重责。 薄责于人:意为待人要宽,要行恕道,少挑剔责备别人。“薄责”,轻责,少责备。
② 远:远离,避开。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①,吾末如之何而已矣②。”
【今译】
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这种人]也没办法啊。”
【注释】
① 如之何:犹言怎么办。孔子这里的意思是:做事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多问几个“该怎么办”。因为只有深忧远虑的人,才能真正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② 末如之何:犹言没办法。“末”,没。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今译】
孔子说:“众人整天聚在一处,说的话从不涉及义理,还好卖弄一点小聪明,[对这种人]真难[教育]啊!”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①,礼以行之,孙以出之②,信以成之。君子哉!”
【今译】
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法来实行[义],以谦逊的语言来表达[义],以忠诚的态度来完成[义],这就是君子啊!”
【注释】
① 质:本意为本质、质地。引申为基本原则,根本。
② 孙:同“逊”。 出:出言,表达。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①,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今译】
孔子说:“君子只忧虑[自己]没有才能,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
【注释】
① 病:担心,忧虑。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①。”
【今译】
孔子说:“君子就怕死后没有[好的]名声被人称颂。”
【注释】
① 疾:恨,怕,感到遗憾。 没世:终身,死。 称:称述,称道。


子曰:“君子求诸己①,小人求诸人。”
【今译】
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注释】
① 求:要求。一说,求助,求得。则此章意为:君子一切求之于自己,小人一切求之于他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①,群而不党②。”
【今译】
孔子说:“君子庄重矜持而不同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注释】
① 矜(jīn今):庄重,矜持,慎重拘谨。
② 党:结党营私,拉帮结伙,搞小宗派。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今译】
孔子说:“君子不仅根据言论推举选拔人才,也不因某人有缺点错误而废弃他的言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译】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①?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②。”
【今译】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誉过谁?如有所赞誉,那是经过实践考验过的。夏商周三代如此[大公无私地]用民,所以能按正直之道行事。”
【注释】
① 毁;诋毁。指称人之恶而失其真。 誉:赞誉,溢美。指扬人之善而过其实。
② “斯民也”句:“斯”,此,如此。“民”,指用民。“三代”,指夏、商、周。此句是说如此用民,无所偏私,这就是三代能按正直之道行事的原因。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①,有马者借人乘之②。今亡矣夫。”
【今译】
孔子说:“[早年]我还能看到史官存疑的阙文,有马的人把马借给别人骑。[这些]今天没有了啊。”
【注释】
① 史之阙文:“阙”,同“缺”。指缺疑,存疑。史官记载历史,对于有疑问(缺乏确凿根据)的事,缺而不录,抱存疑态度,故有“阙文”。一说,写史的书吏,遇到可疑的字,存疑待问,宁可把缺少的字空起来,也不创造新字,不妄以己意另写别的字来代替。
② 借:借出,把自己的东西暂时给别人使用。句意为:有马的人不敢自私,而愿借给别人骑。一说,“借”,借助。句意为:有马的人,不会驾驭(训练)自己的马,而借助善驯马的人来调习训练。“史阙文”与“马借人”这两句话,看来意义不够连贯。有的学者推测“有马者”句可能是衍文;也有的学者认为,这两件事均说明古人淳厚朴实,与孔子时的人情浇薄不同,故孔子伤叹。可参。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今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今译】
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原因;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原因。”


子曰:“人能弘道①,非道弘人。”
【今译】
孔子说:“人能够弘扬道,不是道能弘扬人。”
【注释】
① 弘(hóng红):弘扬,光大。


子曰:“过而不改①,是谓过矣。”
【今译】
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这才真叫做过错呢。”
【注释】
① 改:改正,纠正。孔子主张:过而能改,复于无过。有些人犯错误,起初是无心的,只要能改,就没有错了;如坚持不肯改正,那才是真正的错误。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今译】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的不吃饭,整夜的不睡觉,去冥思苦想,[结果]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呢。”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①;学也,禄在其中矣②。君子忧道不忧贫。”
【今译】
孔子说:“君子谋求学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未必不挨饿;学习知识,则可以获得俸禄。君子担忧道[学不成或不能行],不担忧贫穷。”
【注释】
① 馁:饥饿。
② 禄:做官的俸禄。


子曰:“知及之①,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②,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③,未善也。”
【今译】
孔子说:“依靠聪明才智得到的[职位、政权],[如果]不能用仁德去守住它,虽然得到,也必定会失去它。依靠聪明才智得到的,能够用仁德去守住它,[但如]不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认真治理百姓,百姓也不会敬服。依靠聪明才智得到的,能用仁德去守住它,又能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认真对待,[但是]行动不符合礼义,也不能算是完善的。”
【注释】
① 知:同“智”。聪明,才智。
② 莅(lì立):到,临。这里指临民,即掌握政权,治理百姓。
③ 动之:“动”,行动。“之”,语助词,无义。孔子认为,治理天下,智、仁、庄、礼,四者缺一不可,只用智,其失在荡;只用仁,其失在宽;只用庄,其失在猛;所以必须用礼来调和。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①,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今译】
孔子说:“对君子,不可让他只做小事情,而可让他接受重大任务;对小人,不可让他接受重大任务,而可让他做些小事情。”
【注释】
① 小知:“知”,主持,主管。小知,即任用做小事情,管小范围内的具体事务。一说,“知”,了解,识别。小知,即从小处、从任用做小事情上,去了解、识别。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①。”
【今译】
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比对水火更急切需要;[但是]我见过溺水蹈火而死的,却没见过实践仁德而死的。”
【注释】
① 蹈(dǎo岛):踏,踩,投入。引申为追求,实行,实践。朱熹《四书集注》说:“民之于水火,所赖以生,不可一日无。其于仁也亦然。但水火外物,而仁在己。无水火,不过害人之身,而不仁则失其心。是仁有甚于水火,而尤不可以一日无者也。况水火或有时而杀人,仁则未尝杀人,亦何惮而不为哉?”可见本章精神在于“勉人为仁”。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今译】
孔子说:“面对着合于仁德的事,即使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①。”
【今译】
孔子说:“君子坚定执着于正道,而不固执拘泥于讲小信。”
【注释】
① 贞:正,固守正道,恪守节操。 谅:信,守信用,固执。本章与孔子所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同一意思。可参阅《子路篇第十三》第二十章。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①。”
【今译】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恭敬谨慎地办事,而把领取俸禄的事往后放。”
【注释】
① 食:食禄,俸禄,官吏的薪水。


子曰:“有教无类①。”
【今译】
孔子说:“对谁都进行教育,不分[贫富、智愚的]类别。”
【注释】
① 无类:不分类,没有富贵贫贱、天资优劣智愚、等级地位高低、地域远近、善恶不同等等的区别与限制。孔子提倡全民教育,希望教育所有的人而同归于善。他的弟子中,富有的(如冉有,子贡),贫穷的(如颜回,子思),地位高的(如孟懿子为鲁国贵族),地位低的(如子路为卞之野人),鲁钝一点的(如曾参),愚笨一点的(如高柴),各种人都有。


子曰:“道不同①,不相为谋。”
【今译】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互相谋划商讨。”
【注释】
① 道:道路,主张,所追求的目标。


子曰:“辞达而已矣。”
【今译】
孔子说:“言辞足以表达意思就行了。”


师冕见①,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②。”
【今译】
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边,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边,孔子说:“这是坐席。”大家都坐下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那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问:“这就是与乐师讲话的方式方法吗?”孔子说:“是的,诚然是帮助乐师的方式方法。”
【注释】
① 师:指乐师。一般是盲人。 冕:盲人乐师的名字。
② 相:帮助,辅助。


季氏篇第十六(共十四章)主要记孔子论君子怎样修身、如何以礼法治国。


季氏将伐颛臾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④?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⑥。何以伐为⑦?”冉有曰:“夫子欲之⑧,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⑨:‘陈力就列A B,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A C?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A D,龟玉毁于椟中A E,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A F。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A G。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A H。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A I。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A J,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 K。”
【今译】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该归咎于你吗?颛臾,过去周天子曾经授权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就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我们鲁国共安危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这么做,我们二人作为家臣,都不想这么做。”孔子说:“冉求!周任曾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力,就担任职务;实在做不到,就该辞职。’〔比如盲人〕遇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