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老子道德经校释-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远方之外。”淮南有许慎、高诱两注,此一说疑许注,而与高义同。东京
赋薛综注亦引老子“却走马以粪”,是汉末传老子者皆无“车”字,张衡殆
误读文子与!王弼“以粪田”,正用旧义也。车、郊音亦相远,吴氏以为协
韵,尤所未详。又按文子自然篇云:“足迹不接于诸侯之境,车轨不结于千
里之外。”是“车轨”连读无疑矣。何氏焯读书记谓文子作“粪车”,李注偶
未引及,非也。

谦之案:张景阳七命注引王弼曰:“天下有道,修于田而已,故却走马
以粪田。”又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老子德经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为
粪。’”疑“粪”字或上有“为”字,或下有“田”字,此与“粪车”同为误
引无疑。韩非解老、喻老引经文。与此石同。

又案盐铁论未通篇曰:“当此之时,却走马以粪。其后师旅数发,戎马
不足,牸牝入阵,故驹犊生于战地也。”此以军中所用之戎马不足,牝马上
阵为言,当为老子之古义。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莫大于欲得。

严可均曰:“罪莫大于欲得”,王弼无此句。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敦煌、景福四本均有“罪莫大于可欲”句,
释文河上本亦有此句。又“大”字,敦煌本作“甚”。

谦之案:广明、庆阳、磻溪、楼正、遂州、柰卷、室町、高、顾、彭、
傅、范均同此石。惟傅、范本第三句作“咎莫憯于欲得”,遂州、顾欢“大”
作“甚”。韩诗外传九引首句“可欲”作“多欲”,吴澄本第三句在第二句上。
又“○”乃“咎”之别构,与第九章同。

俞樾曰:按河上本此句之上,有“罪莫大于可欲”一句,据韩非子解
老篇则此句当有。惟韩子作“祸莫大于可欲”,误也。其上文曰:“夫上侵弱
君,而下伤人民者,大罪也。”则本是“罪”字明矣。刘师培曰:俞说是。
韩非子解老篇“祸”字涉上文“君祸”而讹。又喻老篇亦引此三语,正作“罪
莫大于可欲”。且承上文“以名号为罪,以城与地为罪”言,则老子本文作
“罪”明矣。惟韩非子解老、喻老二篇引“咎莫大于欲得”句,“大”均作
“憯”,解老篇“得”又作“利”。又解老篇此语上文云“苦痛杂于肠胃之间
则伤人也憯,憯则退而自咎”,即释此“憯”字之义也。“憯”与“痛”同,
犹言“祸莫痛于欲得”也。老子古本亦必作“憯”,傅本犹然。今本作“大”,
盖后人以上语“大”字律之耳。至于解老篇“得”作“利”,则涉上文“欲
利”而讹,顾千里识误谓仍当作“得”,是也。

谦之案:“大”作“憯”,是也。“憯”与“甚”通。敦、遂本作“甚”、
傅、范本作“憯”。范曰:“憯音惨,痛也。”毕沅曰:“河上公、王弼‘憯’
字亦作‘大’,韩非作‘咎莫憯于欲利’,李约‘憯’作‘甚’。说文解字:‘憯,


痛也。’古音甚,憯同。”马叙伦曰:成疏、罗卷作“甚”。成疏曰:“其为咎
责,莫甚于斯。”是成亦作“甚”。“甚”借为“憯”,声同侵类。说文“○”
重文作“○”,是其例证。

故知足之足,常足。

严可均曰:“常足”,御注、王弼作“常足矣”。

罗振玉曰:敦煌本无“故”字、“矣”字。

谦之案:严遵本亦无“故”字,遂州本无“矣”字,韩诗外传引有。
司马光本无“之足”二字。韩非喻老引“知足之为足矣”,文选东京赋注引
“知足常足”。案“足”字从止,即“趾”字,故义为止。易“鼎折足”,郑
注:“无事曰趾,陈设曰足。”汉书五行志:“足者止也。”二十八章“常德乃
足”,河上注:“止也。”刘咸炘曰:“知止即知反。经屡言知足,即知止,知
止谓保富贵也,相对往来皆不常久,必反乃为常,乃能久。”常久,实老子
之宗旨。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姚文田:欲、足韵(六屋入声)。邓廷桢、
奚侗同。

高本汉、陈柱:欲、足、得、足韵。案吴澄云:“‘粪’下有‘车’字,
车、郊协韵。”车,鱼部,郊,霄部,易顺鼎谓车、郊音亦相远,是也。魏
源老子本义曰:“‘静胜寒’三句,或谓此当属下章,盖正、粪为韵,而有道
却走马,即清静治天下之效也。姑存其疑。”案正、粪为韵,更所未详。此
章以道、郊为韵。道,幽部,郊,霄部,此幽、宵通韵,与四十章笑、道为
韵同例。吴棫韵补入声一屋:“得”,得失。老子:“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
于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见头足;终日至夜,竟无所得。”右景龙碑
本四十四字,敦煌本四十三字,河上本四十四字,王本三十九字,傅、范本
四十五字。河上本题“俭欲第四十六”,王本题“四十六章”,范本题“天下
有道章第四十六”。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罗振玉曰:景福本“户”下及下句“牖”下,均有
“以”字。

谦之案:柰卷、室町及淮南道应训、文子道原篇、治要、意林引与景
福本同。又文子精诚篇、下德篇引“户”下有“以”字,淮南主术训、后汉
书张衡传注、文选思齐赋注、韩诗外传三引有“而”字。吕氏春秋君守篇引
作“不出于户而知天下”,傅、范本作“不出户,可以知天下”,韩非子喻老
作“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又淮南主术训:“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
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盖即“不出户,知天下”之
古义。

不窥■,见天道。

罗振玉曰:景龙本、御注本“牖”作“■”,“牖”之别体。

谦之案:罗卷“窥”作“窥”,缺“牖”字,“见天道”作“知天道”。
御注、邢玄、庆阳、磻溪、楼正、河上、顾欢、彭耜、傅奕、高翿均作“窥”,


同此石。诸王本、室町本作“窥”。又“牖”下,顾欢、室町本有“以”字,
陆希声有“而”字。吕氏春秋君守篇引作“不窥于牖,而知天道”,文子精
诚篇作“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傅、范本作“不窥牖,可以知天道”。又尸
子处道篇引仲尼曰:“不出于户而知天下,不下其堂而治四方。”鬼谷子本经
阴符七篇引:“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知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
语亦本此。

毕沅曰:案韩非子作“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说文解字曰:“窥,
小视也。”“窥,闪也。”“闪,窥头门中也。”方言:“凡相窃视,南楚谓之窥。”
沅以为穴中窃视曰窥,门中窃视曰窥,应用“窥”字。老子楚人,用楚语矣。
韩非是。

谦之案:毕说是也。玉篇:“窥,相视也,与窥同。”字林:“窥,倾头
门内视也,字亦作○。”任大椿字林考逸引汉孟郁修尧庙碑云“○极道之要
妙”云云,据此知“窥”“○”二字通。又“窥”,说文:“小视也,从穴,
规声。”与“窥”略同。易观“窥观利女贞”用“窥”,丰“窥其户”用“窥”,
此当用“窥”。敦煌本作“窥”,与韩非喻老篇同,当从之。夏竦古文四声韵
出“窥”字,引厉山木道德经本作○。

其出弥远,其知弥近。

严可均曰:“弥近”,各本作“弥少”。

谦之案:“弥”,傅本作“○”,“近”乃“少”字之误。“少”,傅、范
本作“尟”。范曰:“‘尟’字,韩非、王弼同古本。”又韩非喻老篇、淮南道
应训、精神训、吕氏春秋君守篇引“远”下有“者”字。淮南精神训“故曰
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注:“以言夫精神之不可使外溢也。”王念孙云:“此
十二字是引老子而释之,后人误以为注文,故改入注耳。”又吕氏春秋先己
篇云:“不出于门户,而天下治者,其惟知反于己身者乎?”论人篇云:“太
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
弥远。”盖皆老子之变文。君守篇云:“故曰不出于户而知天下,不窥于牖而
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则虽不引老子,一见而知其是引老子而
释之也。又案傅本作“尟”,说文:“尟,是少也。”朱骏声曰:“贾侍中说字
亦作■。

易系辞郑本‘故君子之道尟矣’,虞本‘尟不及矣’,经传皆以‘鲜’
以‘罕’为之。

尔雅释诂:‘鲜,罕也。’‘鲜,寡也。’鲜、罕皆即此尟字。”毕沅曰:
“‘尟’,古‘鲜少’字,诸本皆作少。”马叙伦曰:“案此当作‘少’,‘尟’
为俗字,少与道为韵。”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谦之案:“不见而名”,韩非喻老及张嗣成本、危大有本均引“名”作
“明”。武内义雄曰:“‘名’乃‘明’字之假借。”蒋锡昌曰:“‘名’‘明’
古虽通用,然老子作‘明’,不作‘名’。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五十二
章‘见小曰明’,皆‘见’‘明’连言,均其证也。此当据张本改。”今案:
释名释言语:“名,明也。”“名”与“明”音义通,不必改字。又“不为”,
河上本、姚孟俯本作“无为”,以上“不行”“不见”二连语证之,作“不为”
是。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户、下韵(鱼部),牖、道韵(幽部)。姚文
田、邓廷桢:增、名、成韵。陈柱:牖、道、少韵,名,成韵。高本汉同。
奚侗:远、■为韵,行、明、成为韵。盖“少”本作“尟”,“名”本作“明”,


“不行而知”句,奚误改为“不知而行”也,“行”实际非韵。顾炎武唐韵
正卷九三十五马:“下”古音户,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修之天下,其
德乃普。”“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以圣人欲上民
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后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
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陈第引魏了翁云:“六经凡下皆音户,舍皆音
暑。不特六经,古音皆然。”右景龙碑本不分章,三十六字,敦煌本、河、
王本同,傅、范本四十字。河上题“鉴远第四十七”,王本题“四十七章”,
范本题“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谦之案:傅、范本二“日”上并有“者”字。
范曰:“傅奕、严遵与古本有‘者’字。”按今怡兰堂校刊严本无。“为学日
益”与二十章“绝学无忧”,皆指学礼而言。

庄子知北游篇:“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
又后汉书六十六范升传,升奏议引:‘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
子可谓知教,颜可谓善学矣。”下引老子曰:“学道日损。”以“学道”二字
连,知有误文,惟以博文约礼为“学”,则为“学”之古义。

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严可均曰:“又损之”,河上、王弼无“之”字。

谦之案:敦煌、御注、景福、庆阳、磻溪、室町、高、顾、傅、范本
及庄子知北游、治要、意林、文选东京赋注引均有“之”字。罗卷无“于”
字,脱第一“损”字。严本无“以”字。

无为无不为。

严可均曰:“无不为”,各本“无”上有“而”字。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本均无“而”字。

谦之案:严本脱首“无为”二字,“不”作“以”。遂州本第二“无”
下有“所”字,顾本第二“为”下有“也”字,赵孟俯本有“矣”字。傅、
范本“无为”下有“则”字。范曰:“‘则’字,陈韶、王弼同古本。”又淮
南道应训引作“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下释之曰:“所谓无为者,不先物
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取天下常以无事,谦之案:高翿、赵
孟俯、彭耜上有“故”字,范本上有“将”字,严遵、傅奕上有“将欲”二
字。范本“取”下有“于”字,严、傅、彭有“者”字。又文子自然篇“无
为故能取百川,不求故能得,不行故能至,是以取天下而无事”,即释此章。

俞樾曰:按“常”乃“当”字之误。河上公注曰:“取,治也。治天下
常当以无事。”疑河上原注作“治天下当以无事”,后人因经文讹作“常”,
因于注文增入“常”字耳。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谦之案:傅本“不”上有“又”字。诸王本五十七章注曰:“上章云:
‘其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也。’”道藏宋张太守汇
刻四家注无“又”字,校云:“傅奕本第四十一章经文作‘又不足以取天下


矣’。”【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诸家并同。按此章益、为、为韵,益、
为皆支部。又损、损,事、事,句各自谐。

右景龙碑本四十字,敦煌本、河、王本同,傅本四十八字,范本四十
六字。河上题“忘知第四十八”,王本题“四十八章”,范本题“为学日益章
第四十八”。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谦之案:各本“无”下均有“常”字,敦煌本、顾欢本无。又北堂书
钞七引“姓”下无“心”字,御览四百一引“姓”下有“之”字。案此言圣
人不师心自用,唯以百姓之心为心而已。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得信。

严可均曰:“得善信者”,各本作“德善”,下句亦然。御注脱“信”字。

罗振玉曰:“德”字,景龙本、敦煌本均作“得”。

谦之案:严、傅、遂州本及顾本引节解,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亦
均作“得”。

严、傅本“得善矣”,节解与御览七六引同。柰卷、室町、顾、范、彭、
赵本作“德善矣,德信矣”。治要引无“得善”与“得信”字。李道纯曰:“‘德
善’‘德信’下,或加‘矣’字者,非。”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
心。

严可均曰:“怵怵”,御注作“惵惵”,河上作“惔惔”,王弼作“歙歙”。
简文云:“河上作‘怵’。”高翿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