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后补偿的思考-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日军在注视着欧洲形势变化的同时,为了控制对重庆蒋介石政权的补给线,即所谓“援蒋路线”之一香港军输线,占领了广东。进而,日军声称为了切断来自法属印度支那的“援蒋路线”,于1939年2月占领了海南岛。    
    1939年8月,德国同苏联签订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和斯大林携手合作。这一事件给予欧洲知识界以巨大的冲击。在日本,当时的平沼骐一郎内阁留下“欧洲新形势复杂奇怪”的“迷宫”之后,宣布总辞职。但论述这一问题并非本书的目的。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同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由此开始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同年9月27日,德军攻陷华沙,从9月1日入侵算起,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苏军也由东部进入波兰,波兰被德苏两国分割控制。    
    1940年4月,德国进攻丹麦和挪威,5月占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月占领了巴黎,在法国建立了以贝当元帅为首的维希政权,亡命英国的戴高乐将军在伦敦宣布建立自由法国政府,呼吁抵抗德国。因此,德国正式对英国发动进攻战,8月加剧了对伦敦的轰炸。


第一部分:十五年战争的经过日本南进与欧美的反对

    这时,日本怎么样呢?    
    1940年7月,日本组成第二届近卫内阁。新就任外相的松冈洋右在就职演说中说:“基于皇道的大精神,首先谋求确立以日、满、支作为其一环的大东亚共荣圈”。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这个骗人的词藻就是由此产生的。同年9月27日,松冈洋右注视着欧洲局势的同时,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同盟。    
    9月23日,因为日本估计法国被德国占领之后已无力东顾,日军声称为了控制“援蒋路线”之一法属印支补给线,以武力侵入北部法属印度支那地区(今越南北部)。松冈外相于1941年4月同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领土,爆发了德苏战争。同年7月,日军约4万名兵力进驻南部法属印度支那。名义上是切断“援蒋路线”,但真正企图是确保橡胶、锡矿和石油等南方的战略资源。    
    日本南进的行动,刺激了美国,于是美国冻结了日本在美的资产,采取禁止对日出口石油的政策。美国明显地采取了同日本相对抗的态度。接着,英国、荷兰也仿效美国的做法,日本称其为A(美)、B(英)、C(中)、D(荷)包围圈,而加以反抗。形成对抗的原因在于日军的南进政策,也就是说,日本乘德国占领法国的机会,首先占领北部法属印支地区,继之武装占领南部法属印支地区。    
    这时,日美开战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关于亚洲·太平洋战争,有人认为由于形成了ABCD包围圈,日本不得已只好开战。但是,必须指出,这种论调完全是无视了上述历史发展的过程。    
    先是在“满洲是日本的生命线”的这种实际上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口号下,发动了满洲事变,制造了“满洲国”。继之,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掀起了日中全面战争。在欧洲,法国刚被德国占领,日本以切断“援蒋路线”为由,武装占领北部法属印度支那,接着又占领了南部法属印度支那地区。这些是发生在先的事实。这一顺序是不容颠倒的。


第一部分:十五年战争的经过战区的扩大与日本的失败

    1941年12月8日拂晓,日军进攻马来半岛,同时奇袭夏威夷的珍珠港,使战区一举扩大到了太平洋地区。    
    同年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翌年1月2日占领马尼拉,2月15日占领新加坡,3月8日占领仰光,4月9日占领巴丹半岛,5月7日占领科雷多尔岛……如上所述,完全以破竹之势取得了进展。当时日军初战取得如此的胜利,主要是由于美国等重视欧洲战线,而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未能做好充分战争准备的缘故。    
    但是,日军的这种破竹之势,以1942年6日中途岛海战的失败为契机发生了转折。在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海军失去了“赤诚”号等主力航空母舰以及大量的军舰和飞机,吃了大败仗。同年8月,美国在瓜达卡纳尔岛登陆,转入反攻。    
    瓜达卡纳尔岛的攻防战于翌年1943年2月结束,日军战死、饿死25000人,从该岛撤退。    
    日军的制空权和制海权被剥夺之后,断绝了补给线,和瓜达卡纳尔岛一样,在新几内亚等太平洋岛屿,均被歼灭。在亚洲大陆从1944年3月英帕尔作战(攻克从缅甸北部起,除印度以外的英帕尔)失败开始,仅仅4个月的时间,死亡3万人,伤病员45000人。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实现了誓言“我将返回这里”。这一年,他回到了菲律宾。    
    1944年7月,由于塞班岛沦陷,美军开始空袭日本本土,主要的城市变成了废墟。日本的战败已成定局。1945年2月14日重臣近卫文向天皇提出了大致如下内容的奏本(所谓近卫奏折):    
    “令人遗憾,战败很快即至”。近来我静静地进行了一番思考,发现自满洲事变以来,把日本拖至今日,正是共产主义者的阴谋。他们装扮成‘右翼’,充当成军队内部的‘革新派’,策动那些无知单纯的军人,叫喊要对美英进行彻底抗战,使日本陷入混乱状态,导致共产主义革命。美英的舆论尚未要求(日本)改变国体。如果仅仅只是战败,国体上尚无需担忧。真正可怕的是,随着战败而来的共产主义革命。因此,为了由陛下之手来结束战争,首先要清除这一伙危险分子,粉碎他们的阴谋。请您务必当机立断清除这帮军阀。如果这样做,美英及中国对我们的态度也会缓和下来。”(引自色川大吉著《某昭和史》,中公文库收藏。据说这一奏折的执笔者是吉田茂)    
    据说对于近卫奏折[注],天皇回答说:“如果不能再次取得战果,那将是非常困难的。”他们根本没有考虑遭受战祸之害的老百姓,他们想到的只有“维护(日本国的)国体”。    
    同年3月,美军进行了东京大空袭,一夜之间10万人丧命。6月,在冲绳进行了日本唯一的一次地面作战,共约15万百姓死亡,平均县民中每4人就有一人丧命。    
    6月23日,冲绳作战结束。8月6日美国在广岛、8月9日在长崎分别投下了原子弹。广岛死亡7万人以上,受伤5万多人。长崎死亡2万人以上,受伤4万多人。8月8日,苏联也向日本宣战。    
    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天皇通过“玉音广播”向国民宣布“终战”。日本不同于德国,由发动战争的权力宣布战争的结束。    
    这一点对两国的战后情况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部分:十五年战争的经过南京大屠杀事件

    日本战败以后,近卫以东久迩宫内阁副总理的身份同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进行会谈,当时他曾说:“扶植军阀和国家主义势力,并证实其理论的是马克思主义者。导致日本有今天的悲惨结局是由于军阀势力和左翼势力相结合所致。”(引自奥村胜藏著《近卫公爵与麦克阿瑟元帅》)(一)围绕屠杀平民的问题    
    1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原委    
    在亚洲·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并非通过战斗行为,而是在战斗行为结束以后,发生屠杀占领地区的平民和俘虏事件。南京大屠杀事件最具有典型性。    
    1937年7月7日,以卢沟桥事件为契机,日中两国发生了全面的武装冲突。这在前面已经谈到。同年8月,陆军派遣以松井石根大将为总司令的上海派遣军在上海登陆。中国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抵抗,把他们牵制在上海附近地区。后来,日军损失甚大,战况未能取得进展。    
    11月5日,日军第10军在杭州湾登陆,威胁上海军队的腹地,好不容易才打开了战局。中国军队全部撤至当时的首都南京。为追击逃撤的中国军队,日军把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合并,编成了以松井石根陆军大将为总司令的华中方面军,蜂拥攻至南京。    
    正像“上海派遣军”这一名称所表明的那样,当时,日军并没有进攻南京的计划,因此没有充分的补给计划。由于中国军队总撤退,日军在没有补给计划的情况下,从上海急追至南京,行程约300公里。其间,粮食几乎全部通过当地筹措的办法进行供应,即所谓“征粮”。    
    日军原本就是以“当地筹措”作为基本方针,轻视后方补给。从上海向南京的进军中,则尤为突出。本多胜一著的《通往南京的道路》(朝日文库),是1983年作者沿着当年日军从上海前往南京的行军路线,向受害者采访日军暴行的一部精心著作。    
    日军在上海作战中放走了中国军队的主力,然后切断中国军队的退路,最后全部予以围歼。由于这一作战奏效,南京的中国军队和市民们成了瓮中之鳖,无法逃脱。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之后,继续在市内进行扫荡,屠杀了大量俘虏和市民,还不断强奸妇女,掠夺财物。关于日军的这些残暴行为,当时留在南京的《纽约时报》记者F·蒂尔曼·都亭等人曾向全世界作过报道。日本“盟国”——德国的外交官也向本国政府报告过日军进行大屠杀的实际情况。


第一部分:十五年战争的经过围绕受害人数的争论

    不久前,当时的法务大臣永野茂门说,不存在南京大屠杀。他在这一发言受到日本国内外的严厉批判之后辞职。今天主张不存在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人,是一部分闭目无视历史事实的人。永野法务大臣的发言是很典型的伪造事实。他实际上未去过南京,但却说:“该事件发生之后,我去过南京,并没有看到屠杀事件”。除他之外,这种人并不很多。    
    在历史学家家永三郎教授作为原告的教科书审判的判决中,认为南京大屠杀事件是历史事实,不容否认。今天围绕着南京大屠杀事件有无的争论,毋宁说是关于受害人数多少问题的争论。中国方面认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受害人数约为30万人。1985年在南京建成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墙上刻着“30万人”的醒目大黑字。    
    对此,日本方面,从数千人到20万人乃至30万人,众说纷纭。例如众议院议员石原慎太郎认为,“只要不是以国家意志为背景的有计划的行动,就不可能杀死30万人”,恐怕杀死的只有二三万人(1994年6月5日《每日新闻朝刊》)。南京大屠杀是根据军方的意向进行的。这一点,我将在下面谈及。


第一部分:十五年战争的经过东京审判的判决

    在东京审判中,追究华中方面军陆军大将松井石根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责任,判处了绞刑。该判决书这样写道:    
    “南京被占领之后,在最初的两三天内至少有12000名非作战人员——中国男、女、儿童遭到屠杀。占领后最初一个月内,市内发生了约2万人的强奸事件。另外把一般人充当中国士兵进行扫荡,凡是符合兵役年龄的中国男子约2万人遭集体杀害。另外还屠杀了3万多名俘虏。再从南京逃难的市民中,遭日军追捕和收容的约有57000人以上。他们由于饥饿和拷打,许多人终于死亡,活下来的人中不少人又遭机关枪和刺刀的屠杀”。该判决书认定约屠杀了12万人。但是,判决书还认定:“日军占领之后最初六个星期内在南京及其周围地区,遭杀害的一般人和俘虏总数达20万人以上。”    
    在作战后的混乱状态中发生的事情,很难统计出准确的数字,但是从综合考察的各种资料来看,约20万以上的人遇害,这是不会错的。包括长江附近13个屠杀现场在内,尤其是被认为从南京城内外逃的出口处——长江岸边的下关,有许多屠杀事件中尸体堆放在江岸边的照片等,已是广为人知。    
    军方有组织的行为    
    可是,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有的人认为,这是进行作战后的日本兵为死去的战友“报仇”而采取的一种行为;也有人认为它不同于纳粹消灭犹太人那种有组织的活动。也许确实有那样的一面,但是,事件决不是士兵个人爆发的行动,其根源在于日军无视“不受生俘之辱”(战阵训)的俘虏人权的本质以及福泽谕吉提出“脱亚入欧”论以来日本人的亚洲观。    
    能够说明日军有组织地屠杀俘虏的资料很多,例如在包围南京战时,第16师师长中岛今朝吾陆军中将负责切断下关退路,在占领以后并负责市内警备,完成扫荡作战。他在1937年12月13日的战地日记中如下写道:    
    “于是,败逃之敌大部进入第16师作战地区的丛林和村庄内;另方面还有从镇江要塞逃来的,到处都是俘虏,数量之大到后来难以处理。    
    “基本上不实行俘虏政策,一点一点地加以消灭,最后决定采取完全彻底消灭的方针,但是由于是以1000人、5000人、1万人计的群体,连解除武装都来不及。只不过他们已全无战意,只是络绎不绝地跟上来,虽然安全没问题,但一旦发生骚乱,将难以处理。为此,增派部队乘坐卡车负责督视和引导。    
    “13日傍晚,需要出动大批卡车,但由于战斗刚刚结束,计划很难迅速执行。因为当初从未设想过将采取这一措施,参谋部忙得不可开交。    
    “事后得知:仅佐佐木部队就处理掉约15000人,守备太平门的一名中队长处理了约1300人,在仙鹤门附近集结的约七八千人,此外还有人不断地前来投降。    
    “处理上述七八千人,需要有一个大壕沟,但很难找到,预定将他们分成一二百人一个小队,领到适当的地方加以处理。”(引自《历史与人物增刊》的“打进攻战的南京第16师师长中岛日记”,中央公论社,1984年12月)    
    正像中岛师长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