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006-4-10李敖系列之24独白下的传统-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么说,就怎么说的做法,也有一个专名词,叫做“直笔”,就是正直的笔。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
  孔夫子主张写“直笔”的意思,并不是他发明的,在孔夫子以前,中国早就有了这种传统。中国字历史的“史”字,最早的写法是 上面是“中”字,下面是“又”字,就是“手”字。用“手”把持住“中”字,是什么意思,你就不难明白。
  这个“史”字,一开始的意思不是指“历史书”,而是指“史官”。“史官”在上古时候,是地位很重要的一种官,他掌管天人之间的许许多多的事,像天时、历法、预言等等,做史官的,都脱不了分。后来史官的权力渐渐缩小,缩小到只记录国家大事。史官的名目很多,像“大史”、“小史”、“内史”、“讲史”。“左史”、“右史”,记录的范围从日月星辰变化,直到内政外交,皇帝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史官的刀尖。(不是笔头)。 现在举一个“皇帝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史官的刀尖”的
  例子:周朝成王小时候,曾跟他的弟弟叔虞一块玩,成王用树叶刻了一块“硅’(“硅”是刻图章用的一种玉,皇帝给别人官做,要给印,就是“硅”),然后随手把这片树叶送给他弟弟,说:“拿这个封你!”这时候史官在旁边,一听就记下来了。后来史官请成王真正去封他弟弟,成王奇怪了,问为什么?史官说某月某日,你拿树叶刻图章给你弟弟,不是说要封他吗?成王说,我是开玩笑的!史官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这样一来,成王只好封他弟弟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二千年前,成王的弟弟被封后,成立了一个新国家,就是晋国。
  现在流行的口号是“司法独立”,“教育独立”,古代若有流行的口号,该是“历史独立”。在古代的史官,他们的地位可说是相当独立的;不但独立,还可以照史官的意思,来写他判断的事实。最有名的例子是文天祥《正气歌》中所说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公元前六百零七年,晋国的灵公,被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死了。晋国的史官叫董狐,他竟在史书上写道:
  赵盾弑其君。
  赵盾跑过来,质问董狐说:“董先生,你写错了吧?明明是我弟弟赵穿杀了皇帝,你怎么写我呢?”董狐说:“你是朝廷大员,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你躲在外面,可是没出国门;你回来了,又不追究凶手。你还脱得了干系吗?杀皇帝的不是你,又是谁呢?”于是赵盾心虚了,只好让董狐这样写,没法子。(当时赵盾真可以杀董狐一刀或一百刀,开始他太“笨”,没想起来干涉历史,所以就背着恶名,一背两千五百多年!) 董狐的例子,就是上面所说的史官“不但独立,还可以照史官的意思,来写他判断的事实”。
  孔夫子就称赞过董狐,说他“书法不隐”,就是直笔写历史,不隐瞒什么。只可借孔夫子自己,却是个“书法每隐”的家伙! 董狐这件事情过后五十九年,齐国又发生了皇帝被杀书件。凶手是大臣崔抒。于是史官又来了,史官叫太史,他写道:
  崔纾弑庄公。
  崔纾可没有赵盾那种好脾气,他光火了,立刻把史官杀掉!可是,事情却没完。史官的弟弟来了,还是这样写:
  崔纾弑庄公。
  崔纾又气了,又杀了一个。
  可是,事情还没完。史官的弟弟的弟弟又来了,又这样写:
  崔纾弑庄公。
  崔纾更气了,又杀了史官的弟弟的弟弟。
  可是,事情还没完。史官的弟弟的弟弟的弟弟又来了,又这样写:
  崔纾弑庄公。
  于是,崔纾不气了,泄气了,他只好认输,不杀了,让史官随便写吧!(史官到底兄弟多,所以他们赢了!这样看来,兄弟少的,最好别干这一行。) 如果崔纾不泄气,硬是要把史官的兄弟都杀光,那可怎么办?别忙,史官还是有办法,齐太史只是“北史氏”,当时还有“南史氏”。南史氏听说崔纾杀史官,立刻跑去,也要歪着脖子,接着写直笔。后来看到齐太史家的老四成功了,南史氏才打道回府。
  由此可见,史官的“人海战术”也满可怕,它教你来个杀不杀由你、写不写由我,看你拿武土刀的,把我这拿刻竹刀的怎么办!
  又由此可见,史官不但是独立的,并且还是家族企业的,父亲传儿子的。 历史上为直笔而使脑袋搬家的,并不少见。前赵昭武皇帝(匈奴人)时候,公师或就因写国史被杀;北魏道武皇帝(鲜卑人)时候,崔浩也因为写国史被杀。但尽管有这一类干涉历史的例子,究竟木能算是“正宗”。在正宗上,皇帝还是要尊重史官的。公元六世纪的一个皇帝,就向一个著名的史官魏收说:“我后代声名,在于卿手。”又一个皇帝,也向魏收说:“好直笔,勿畏惧!我终不做魏太武(北魏道武皇帝)诛史官。”这些都是皇帝尊重史官的说话。
  本来,在制度上,史官的独立,使皇帝都不能看他写的历史(历史是要留给后人看的)。凡是尊重制度的皇帝,没有不守这道行规的。甚至汉朝最凶狠的皇帝汉武帝,也不着史官司马迁写的《史记》,所以《史记》中才能批评他。到了后汉时候,王允就埋怨“武帝不杀司马迁,使谤书(指《史记》流于后世”。其实王允不知道:光就这一点,说明了汉武帝的尊重史官、遵守制度。 这种制度,到唐朝以后,开始动摇。唐朝的一些皇帝,总忍不住要看史官写些什么。(看看骂老子没有?)这么一来,慢慢的,史官就不敢直笔了。
  在史官的历史发生问题以后,在民间,有一些“野史”出来,表现直笔。当朝的皇帝虽一再警告、查禁,可是总不能斩革除根。“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统治者做了坏事,要瞒,是瞒不了的;要烧,是烧不光的。“流芳”呢?还是“遗臭”?历史总不会放过他。 提倡写“直笔”的孔夫子,当他竟也骗人,写了“曲笔”的时候,历史上,也留下他的纪录。历史是不讲感情的,讲感情便不是真历史。历史只讲求真相,由求真的人,不断的、千方百计的记载它的真相。古往今来,许多坏蛋们想逃过历史、改变历史,可是他们全部失败了。历史是一个话匣子,坏蛋们怕人说话,可是历史却说个没完。坏蛋们真没法子。
  
  避讳——“非常不敢说”
  五代时候,有一个号称“长乐老”的大臣,叫做冯道,他又 字“可道”。这个人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别人着急,他却自自在在。他很俭朴,一点也没有大官的架子,他跟仆人们一起吃饭,吃同样的东西。有的凶狠的将军们,抢来漂亮女人,送给他,他表面上收下,骨子里却把漂亮女人送还她自己的家里去。在五代的纷乱局面里,他跟过四个姓的朝代,在十个皇帝手下做过大臣。他的人生观是“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他永远是乐观而机智的。当契丹灭了后晋这个朝代,冯道也跟着跑到契丹的朝廷里,契丹的皇帝驾冯道说:“你跑来干嘛?”冯道说:“我们没有城,也没有兵,打不过你们,怎么敢不来?”契丹的皇帝是野蛮人,要把中国人一城一城的杀光,可是自从冯道投降后,契丹的皇帝便放弃了这种野蛮的手法,因为他接受了冯道的巧妙劝说,冯道的智慧太高7,外国头脑简单的皇帝,不得不听他的。
  冯道虽然使中国老百姓免于被屠杀,可是历史上,他却背上“汉奸”的罪名。历史家说他不应该伺候那么多朝代、那么多皇帝,可是冯道说:“管你什么人做皇帝呀!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少杀一点老百姓,我都干!” 冯道活了很久,活到七十三岁,跟孔夫子同年。
  冯道是个快乐的聪明人,有一些关于他的笑话。据说有一天,他的学生读《老子)这部书,一开头是:
  道可道,非常道。
  因为“道”是冯道的名,“可道”是冯道的字,他的学生不敢直接叫老师的名字,所以碰到“道”和“可道”,就念成“不敢说”,而把这两句老子,念成了:
  “不敢说”“不敢说”,非常“不敢说”。这是一个历史上的笑话,可是却有许多深远的意思。为什么做学生的,竟不敢叫老师的名字呢?老师不是明明叫那个名字吗?叫那个名字而又不敢说,到底是怎么回于事呢?
  要知道这是怎么回子事,得先飞象过河,知道另外一门大学问,这门学问叫做“避讳学”。
  “讳”是什么?讳就是“不敢说”,为什么“不敢说”呢?有的因为顾忌的缘故,有的因为隐匿的缘故,把一个名字或一件事实,知道了却不说,反倒说成别的,这就叫做“讳”。
  为什么一个名字、一件事实,知道了要不说呢?照中国传统的高见,是因为说了就是不吉祥或不恭敬或大逆不道,所以才“不敢说”。“不敢说”的意思,用文言文的说法,是“讳言”。是“讳莫如深”,这一类的说法,还有很多。
  对一件事实的“讳”,大部分是指隐匿一种真相。比如说,死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可是古人却忌讳提到它,认为不吉祥。所以古人说一个长辈快死了,用的表达法是“倘有不讳”。“倘有不讳”的意思翻成白话是:“假若有隐瞒不住的时候”,就是“倘若死的时候”。除了认为不吉祥的意思外,还有一种是指对某种事实的隐瞒。汉朝的大才子司马相如,在他的(上林赋)里就有“鄙人固陋,不知忌讳”的话,这里的讳,就是指对事实的隐瞒。《后汉书》刘陶的传里,有“敢吐不时之义于讳言之朝”的纪录,就是说;他敢在大家都隐瞒不说的朝廷里说真话。照古代思想家兼政治家晏子的认定,一个国家大家敢说真话,“民无讳言”,才是政治清明的表示。反过来说,若人人都“讳莫如深”,就是政治黑暗的证明。 对~个人名字的避讳,在中国有好长久好长久的历史。这种讳的风俗,起于周朝,盛行于唐朝宋朝。名字上避讳的方法,共有四种花样:
  一、改字棗用另外一个意义相近或声音相近的字,来代替他想避讳的字。
  二、空字棗把要避讳的字空一格。
  三、缺笔棗把要避讳的字少写一笔,认为少写~笔就恭敬了。
  四、用XX来代替;或用某某代替;或用“讳”字代替。避讳的例子,在历史上可多着啦!
  汉朝第一个皇帝,是流氓出身的汉高祖,他的名字叫“刘邦”。为了避“邦”字的讳,很多书都把“邦”字改成“国”字。例如,把(论语)中“何必去父母之邦”改成“何必去父母之国”,把孔夫子的话都改了。 汉朝又有一个皇帝,叫汉明帝,名字叫“刘庄”。为了避他的讳,一个有名的人叫做“庄光”的,硬给改名叫“严光”了。任光是明帝父亲光武帝的好朋友,光武做了皇帝,可是庄光却不拍他马屁,仍旧在乡下钓他的鱼。光武帝特别把他拉到皇宫里去,要他住在一起,他也不肯。光武帝因此怪他“咄咄逼人”棗因为每个人都要买皇帝的帐的,可是庄光却不买,弄得皇帝心里有被欺负的感觉。庄光万万没想到,他的名字,竟限后来的皇帝“冲突”起来,并且不得他的同意,把姓都给改了,他要是知道,真会很生气。好在“庄严”、“庄严”,“庄”字和“严”字也差不了好多,严光就严光吧! 汉朝的皇帝不但要避讳,皇后也要避讳。例如汉高祖的太太目后,是一个最残忍的女人,她的名字叫“吕雉”。“雉”是一种叫“野鸡”的动物。因为皇后用了这个“雉”字,就不许“野鸡”再用了,从此以后,“野鸡”就叫“野鸡”,再也不叫“雉”了。
  唐朝时候,为避第二个皇帝叫“李世民”的讳,许多当时的人的名字,都给硬改了:如“王世充”,硬改为“王充”;如“李世责”,硬改为“李责”。你说被改名的人倒霉不倒霉?他们的名字,好好的拦腰被抽去了一块,真好像亚当被抽去肋骨一般。 唐朝的花样还多着呢!唐朝还有一种避讳的花样是:如果你要做官,而这官的名称,有一个字跟你老子或老子的老子一样,你就没希望了,你就不能干了。例如说:你爷爷的名字里若有一个“安”字,那么陕西长安县的县长,你就不能做了;
  又如你爸爸的名字里若有一个“军”字,那么你这一辈子就不能做将军。如果你实在想做官,同时心里想:你们怎么知道我爸爸、我爷爷叫什么名字,干脆不告诉你们,我先把县长将军做了再说。如果你这样,可以,可是千万不能让别人查出来。若有一天被查出来,那你不但要从县长或将军宝座上被赶下来,还要捉到法院,判一年徒刑,教你知道厉害! 唐朝又有一个人叫贾曾,他被派当了“中书舍人”一种官,他的父亲正好叫“贾忠”,他怕“忠”字踉“中”字一样,犯了忌讳,若徒刑一年,怎吃得消?所以他请求不做这个官算了。后来,经专家审定的结果,认为“忠”、“中”可不算是一个字,这个官可以做,于是贾曾才放心了。
  唐朝又有一个人,是短命的诗人李贺,他的爸爸叫“李晋肃”。当时就有老夫子们指出,李贺这个小子,一辈子都不可考“进土”,因为“晋”、“进”同一个声音,李贺该避他父亲的讳! 有一个古人叫田登,他做一个州官。他大概是一个老夫子,看到皇帝们的讳来讳去,怪过瘾的,因此他也想找个对象讳地一讳。正好正月十五号灯节到了,灯节时候习惯,是准点灯三天。可是田登认为“灯”字触犯了他的名字“登”,于是贴布告,只说“放火三日”而不说“点灯三日”。后来老百姓讽刺他,造7一句话,叫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清朝初年,一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将军吴三桂,他在中国西南称王,为了避讳,特地把西南的“桂林”,改为“建林”。又因为他那被李自成杀掉的父亲叫“吴襄”,所以也得找个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