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怎样塑造成功者-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时快捷准确,从而省去了许多繁琐的思维过程,但它的缺点也恰恰就是会使
人们忽略许多变化了的信息。我们成年人可能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在检查自
己写过的东西时,很难发现自己的笔误。

现在的小学生,没有几个不需要家长做课外辅导或检查作业的,家长为
此每天要花不少的时间和心思。如果我们在辅导孩子或检查孩子的作业时,
不只是简单地帮助他查找出错误,而是教给他一些发现错误的策略,也就是
教会孩子如何打破心理定势,那么,孩子的受益就会更大。教会孩子自己发
现错误将使孩子受益终生,而且家长也可因此省去许多心思。对于孩子来说,
自己能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也是很愉快的。这样,一方面可以体现自己的能
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其实,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而避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不仅在辅导孩子
作业时非常重要,而且,在指导孩子做人时同样重要。例如,一个比较鲁莽
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冒失,如果父母直接批评孩子的错误,虽然能对孩


子的行为起到抑制作用,但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产生抵触情绪。相反,
如果父母采取聊天时旁敲侧击的形式,让孩子逐渐意识到错在哪里,怎样错
了,并从中了解到一个人怎样的品质会受人欢迎,而怎样的品质又让人讨厌,
那么,慢慢地家长就会发现,那些没有直接对着孩子说,而有意无意让他听
到了的评论,在怎样地引导着孩子的行为。因为,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从别
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换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有新的发现。

人的一生难免会犯许多错误,如果自己能发现错误并自动改正过来,那
他就能成为了不起的人。

丰富的心灵

何必为了多得几分而费尽心机呢?能
有机会让孩子拓宽些知识面不是更好吗?

大凡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绩优良,所以都要求孩子认真
学习,认真完成作业。有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在孩子放学以后,不仅要求
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要给孩子开小灶,增加课外参考书和课外
习题,如果觉得自己的文化程度低,还宁愿出钱请家庭教师辅导孩子的功课。
父母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做法却不一定真能使每个孩子的学习
成绩都搞上去。

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在学校上了一天的课,回家又要完成老师布置
的家庭作业,已经很辛苦了,疲劳的大脑很需要适当松弛一下了。如果这时
父母又要求孩子马不停蹄地看课外参考书和做课外习题,孩子会吃不消的,
不能消化或许还是比较好的,更糟糕的是孩子可能因此对学习恐惧和厌烦,
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不是已经有许多学生发出了“爸爸、妈妈,让我
玩一会儿吧”的呼声吗?不是也有许多家长发出了恨铁不成钢的感叹吗?“我
们那没出息的儿子,算是笨到家了,给他花多少钱,请多少家庭教师也没用!”

当然,有人完全可以举出许多父母在家的辅导或请家庭教师对孩子的学
习成绩大有帮助的事例。这些都可能是事实,不能否认。但有许多学生,父
母没少对他们进行辅导,也没少花精力在请家庭教师上,而他们的学习成绩
却并没有都得到提高。这些也是事实,也是值得父母重视的。事实上,即使
是那些学习成绩确实上升的学生,真正的原因也决不只是因为增加了课外参
考书和课外习题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因为主观认识得到了提高,他们认识到
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们认为,家庭不是学校,家庭生活也不是学校生活的延续。在
孩子一天紧张的学习之后,到家里应该让他有充分的时间使紧张的神经得到
松弛,使疲劳的大脑得到休息和调节。父母应该设法发展孩子各方面的兴趣,
充实生活内容,丰富孩子的心灵。

出走

自我意识的表现,独立生存的愿望。

眼下,孩子从家出走的事时有发生,有单独出走的,也有几个同学相伴


一起出走的。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事后以教育者的口气来讨论如何对出
走学生进行劝导和教育的人为多数,似乎错都在孩子。

我们认为,离家出走给学校和家庭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学生本人自
然负有责任。但是,学生生活其中的家庭和孩子的父母亲人应该负更主要的
责任。

例如,高考成绩出来了,孩子因分数不理想而垂头丧气地走进家门。但
在家等待他的是什么呢?“没出走出息的东西,还有脸回家。”“你怎么这
么不争气,要知道供你上学多么不容易。”父亲怒气冲冲的骂声,母亲悲切
切的哀怨,给本来处于失败和经受着痛苦中的孩子带来了更加沉重的心理负
担,使他产生了对父母和家庭的深深的负疚感。面对父亲的责骂、母亲的埋
怨,他没有争辩,但他出走了。

又如,有个女中学生被骗失身,作为受害者,来自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已使初涉人世的孩子到了几乎崩溃的地步。她是多么渴望得到关怀、爱护以
获得精神上的支撑。而被认为最应该给予关怀和爱护的家庭、父母又是怎样
的表现呢?“伤风败俗的东西!”“臭不要脸的,算我没生你这个孽种!”
“我们的脸算让你给丢光了!”如此等等,她还能有什么样的选择?她悄然
离去。可以说,她没寻短见已经是很坚强的如此种种的事例并不少见,在这
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孩子离家出走,责任究竟该由谁负已是不言而喻了。

另外,还有的家庭气氛十分紧张,父母不和,紧锣密鼓地正闹离婚,甚
至在为离婚后的孩子怎样处理而吵个不休。这样鸡犬不宁和连归属感都没有
着落的家,怎能使自尊心极强的孩子安居呢?

也许,有人会说,对于这样有问题的家庭,孩子的离家出走可以理解。
但有的家庭毫无问题,父母关系很好,对待孩子也十分体贴,甚至是无微不
至,那么,来自这样家庭的孩子为什么也有离家出走的呢?

造成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大概有这样几种类
型的家庭比较容易造成孩子离家出走。

一、“压抑型”家庭。在这种家庭里,当孩子做错了事或失败时,常常
会受到来自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挖苦、嘲笑和责骂,心理上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孩子往往因为承受不了来自家庭的压力而离家出走,甚至自寻短见。

二、“分裂型”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不和,经常吵架闹离婚,
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温暖。于是,孩子会因为“有家还不如没家好”而
离家出走。

三、“暴力型”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稍有不慎就要挨打受骂,
或者,每当父母情绪不好时就把孩子当出气筒,轻则叫骂,重则诉诸武力。
孩子会因为经受不起皮肉之苦而离家出走。

四、“保姆型”家庭。这样的家庭与前面几种完全相反。在这样的家庭
里,孩子是家庭的中心,而且把10 多岁的孩子仍当成小小孩对待。父母总是
像保姆对待婴幼儿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孩子操所有的心,使孩
子没有自我存在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也会因为承受不了对自我的
无视而离家出走。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离家出走往往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了
解太少、而体贴和关怀太过分了。

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争取独立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而当孩子
一旦进入青春期,这种动力更显得强有力。他们总是希望能摆脱父母的限制
和干预,从而扩大一点自由活动的范围。而父母过分爱护,始终把他们当小


小孩对待,使孩子得不到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因而使孩子受到压抑。因此,
有的孩子从家里出走,没有特别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只是想尝
试一下自己的能力,只是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离开了父母他们也能生存下
去,以展示一下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离家出走”可能是进入青春
期孩子的一个“独立宣言”。有的家长对这样的“独立宣言”感到诚惶诚恐、
提心吊胆。这只是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点认识不够的表现。

由此可见,孩子离家出走总是有原因的,如果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孩子显
然是不公平的,父母或家庭应该承担更主要的责任。

五、“高期望型”家庭。这样的家庭往往对孩子的未来寄予厚望,而且,
为了实现这种愿望不惜代价。例如,为了使孩子考上大学,不惜花大本钱请
家庭教师或把孩子转入父母心目中的“好学校”。如果孩子高考失败,父母
虽不对孩子横加指责,不打不骂,但父母自身却唉声叹气,表现出极度的失
望。这种失望之情足以引起处于神经敏感期的孩子的心理压力。如果孩子的
承受力稍弱,就会有逃避行为的出现。

家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消除紧张”。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
也有发牢骚的机会,使他们也能把积聚在心头的不满情绪得到释放。

在许多家庭里,常常只允许父母下班后大发牢骚,甚至把孩子作为出气
筒而发泄白天积累的不满。父母在自己发牢骚的同时,也该想想,日益长大
中的孩子也同样有不满和牢骚,他们也需要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不满。

家庭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充分表现自己的地方。日益成长中的孩子,也
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主见,家庭应该为孩子提供发表意见的民主场所。父母可
以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说服孩子,而不是用家长制的方式压服孩子。如果
自己行为的一切都必须符合父母的尺度,那么,孩子会觉得呆在家里很不自
在,想要离开常常使自己不自在的家庭,这是许多孩子不喜欢家庭的一个重
要原因。

其实,也许大多数孩子都想过要出走,这是他们要表现自己独立性和要
证实自己有生存能力的一种愿望,也是他们不愿再受父母约束、要表现自己
意志的一种愿望。但真正的出走还是不很多的,除非双方的冲突已不可收拾。

有一位家长这样说:“孩子,如果你真的要离开我们,那么我走,你留
下。”

如果能让少年期的孩子在家里有机会做“一家之主”的话,他会更好地
理解作为家庭成员之一的意义。

作为家长,为什么不能使孩子的离家出走变成像成人出差似的有计划的
旅行呢。

孩子的零花钱

零花钱是给孩子的,但不是所有给孩子的钱都是零花钱。

一般说来,孩子的零花钱是指在孩子手边的,由孩子自己支配的,非生
活和学习必需的,因此也没有特别计划的零散用钱。眼下,大部分孩子手里
都有着为数可观的零花钱,它们来自孩子的父母或其他亲戚长辈。

家长给孩子零花钱可能出于不同的考虑。有些富裕的家庭认为,钱是身
分的标志,孩子有了钱就会在孩子们中间有威信。有些家长是想对自己童年


的窘迫加以补偿,认为,想当初自己常常连根冰棍都买不起,现在不希望在
孩子身上重演过去的“悲剧”。更多的工薪家庭则是唯恐自己的孩子在别人
面前抬不起头来,也不得不给孩子一定数目的零花钱。于是,孩子手里有了
钱,随之而来的便是孩子对零花钱的不当使用所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

目前,关于孩子的零花钱问题已成为广大家长关心的热点话题,许多报
刊杂志也载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有不少人认为,过早地给孩子钱花对孩子
的成长发展没有好处,而且现在孩子手里的零花钱太多了,容易使孩子养成
超前高消费、大手大脚、好吃懒做和一切向钱看的不良习惯。确实,贪欲是
万恶之源,对钱物的片面追求已使许多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一些资料
表明,有的工读学校的在校生中,有80%以上的青少年是因为追求钱物而掉
入泥坑的。因此,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往往反对给孩子零花钱,或者,即使
给了零花钱,也要规定孩子对这些钱的用法,否则,就认为孩子不能自控,
最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

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免有些极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
发现,有许多孩子手里有不少钱,但这些钱并没有使他们走上斜路,并没有
使他们养成好吃懒做和一切向钱看的不良习惯。相反,他们的书架上增加了
许多好书,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参加多种培训班,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和本领。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整个社会对金
钱的认识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拜金主义应该受到批判,但钱在人们
的头脑里已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应该给孩子零花钱并由他们
自己任意支配,这可以使他们从小有机会接触钱、了解钱的用途并学会如何
使用钱。如果不学会怎样使用钱,就很难适应社会。记得有位老师告诉我说,
他们班有个孩子,家长是军人,平时对孩子管教得比较严格。家长从来不让
孩子接触钱的事,结果,孩子长到10 来岁了,该住校了却不知道钱是什么东
西,不知道钱是干什么用的。这样的孩子就很难自己安排日常生活。

看来,在现实生活中给孩子一些零花钱是应该的,让孩子尽早地认识钱
和学会正确使用钱是必要的。但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零花钱问题上,有几点是
要特别注意的:

首先,家长应该认识到,零花钱是给孩子的,但不是所有给孩子的钱都
是零花钱。这就是说,家长对孩子手里的钱也要有一个区分,并让孩子知道,
哪部分钱是她的零花钱,哪部分钱虽然属于她自己,但不是零花钱。

其次,家长对于孩子的零花钱在数量上要有限制。虽然就绝对意义上来
说,给孩子多少零花钱算合适没有统一的数量,但零花钱不宜太多。对于通
常的家庭来说,给孩子零花钱不能成为家庭的经济负担。而对于生活富裕的
家庭,家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