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怎样塑造成功者-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时间尺度来估计时间。6 岁儿童能对短时距(3 秒5 秒)作比较准确的估计,


但对较长的时距估计很差。7 岁儿童在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时间的
认识开始有较快的发展。

由于时间是相对的,时间没有开始也没有终止,表示时间的坐标也是相
对的,因此,人们用来表示时间的词也具有相对性,而且抽象程度较高。例
如,对于昨天、今天和明天,4 岁以前的孩子几乎难以分清。今天,我和妈
妈一起去公园玩,妈妈怎么昨天去公园呢?妈妈让我明天做的事,怎么今天
就要我做?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很弱的婴幼儿来说,很难理解这种“明天变
成今天又变成昨天”的现象。

婴幼儿最早能理解的是过去和将来。大约两岁以后,经常可以听到孩子
说这样的话:“我去过天安门。”“我以后也要去上班。”到3 岁左右时能
分清早上和晚上,5—6 岁时开始分清昨天、今天和明天,6 岁以后对前天、
后天和大前天、大后天等能较好地理解,但对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位,如月、
年,或小时、分钟等的掌握就比较困难。

儿童对年龄的认识也反映了对时间认知的一个方面。儿童在这个问题上
也常常会出现一些有趣的事。例如,有个4 岁的小男孩,在过年前对他妈妈
说:“过了年我就比哥哥大了。”在他看来,过了年自己可以大一岁,于是
就可以比大几个月的哥哥大了。但他没有考虑到,在自己增加一岁的同时,
哥哥也增加了一岁。哥哥之所以是哥哥,就因为年龄比自己大。又如,在研
究中,有人对一个4 岁左右的女孩说,有姐妹两个,姐姐比妹妹大一岁,如
果妹妹使劲吃许多东西,而姐姐吃得很少,那么一年以后谁大?得到的回答
是妹妹大,一年以后妹妹就成了姐姐。

虽然,这么小年龄的孩子在年龄问题上经常搞糊涂,但当作比较的对象
的年龄差距增大时,这种困惑的现象就会减少。例如,前面那个男孩的母亲
听了他说过了年就要比哥哥大的话以后,就问他:“我现在是你的妈妈,过
几年以后,你长大了,你就会成为我的哥哥吗?”这时,孩子却回答:“不
会,妈妈就是妈妈。”此时,孩子显得并不糊涂。

为了使孩子从小对时间有较好的认识,父母应该经常在每天起床时问孩
子:“昨天干了什么事?”“昨天有没有干。。?”“昨天去哪里?有什么
好玩的事?”“起床后干什么?”“今天想做什么?”“明天要怎样?”等
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孩子认识最日常的时间概念,而且还可以
使孩子从小养成做事有计划性的习惯。

斜屋顶上的烟囱

参照体系改变了,所以结果就不同。

在下面的两张图中,我们成人一看就知道哪个屋顶上的烟囱画得对,哪
个画得不对。可孩子们的回答是怎样的呢?在心理学实验中,我们发现了有
趣的答案。4—5 岁的孩子大多数认为左边的烟囱画得对,右边的烟囱画歪
了。随着年龄的增加,认为左边图对的人数开始减少,而认为右边图对的人
数逐渐增多。心理学研究发现,年龄较小的孩子之所以会这样认为,是因为
他们在认识空间关系时选择了与成人不同的参照体系。成人以水平面为参照
体系,而小年龄的儿童以屋顶的斜面为参照体系。这是由儿童心理发展水平
所决定的。小年龄的儿童只能选择近而且明显的物体,作为他们认识空间关


系的参照体系。

选择参照体系是认识空间关系的关键。例如,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
方时,对东南西北的确定主要根据太阳这一最明显的标记,如果是阴天那就
不容易知道东南西北。为了不迷路,我们也常常要记住一些明显的建筑物或
山水、树木等自然特征作为认路的标记。儿童在认识空间关系时更需要标记。
而且,儿童利用标记的特点是,标记越鲜明、离目标越近,越容易被注意并
被利用。当外界没有可利用的标记或儿童还不能利用外界的客观标记时,儿
童就以自身作为确定空间位置关系的参照体系。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多地反映
出这种特征。

简单地说,儿童在确定物体的空间方位时表现出这样几个阶段:

通过自身的运动来确定物体的空间位置,这是儿童认识空间关系的最初
阶段。此时,儿童只能以自己的身体作为空间定位的标记。因此,为了更好
地认识空间,儿童需要不断地到处奔跑、攀援和探索。

将真实的空间关系与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准确匹配。此时,儿童只能在头
脑里形成与外界空间关系完全一致的心理表象,或根据心理表象来确定与表
象完全一致的真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关系。如果表象与真实空间有所不同,
如真实空间作了旋转,那么,此时的儿童就不能根据心理表象对真实空间进
行定位。换句话说,当真实空间作了旋转,儿童就认为头脑里的心理表象不
代表当前的真实空间。

在头脑中对空间表象进行操作和旋转,这是空间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
此时,儿童能同时利用两个以上的标记,作为认识空间关系的参照体系,因
此,不仅能在头脑里形成真实空间的表象,而且还能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旋
转和操作。例如,对于一个房间及房间里的家具布置,儿童可以在头脑中形
成清晰的表象,同时还可以在头脑里通过想象改变家具的布置。

知道了儿童认识空间关系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以进行有效的训
练和培养了。下面几个游戏对儿童空间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游戏一:

在客厅或其他房间的中间放一张茶几,茶几四周放上几把小凳,然后用
布帘把茶几和小凳围起来,要让布帘与小凳之间留有余地,可以让孩子能绕
着走。同时准备3 个不同的玩具,如小熊、小狗和小鸭。假设房间里的其他
家具有沙发、书桌、电视柜和椅子等分布在房间的不同位置。

准备好后把孩子领进布帘,第一步,让孩子隔着布帘指出各个主要家具
在什么地方,然后对孩子说,现在小熊想坐沙发,小鸭想看书,小狗想看电
视,请他把3 个玩具放到不同的家具上,就是把小熊放到沙发上,小鸭放到
书桌上和小狗放到电视柜上。然后和孩子一起看摆放的情况,如果放对了就
说孩子真能干,帮助3 个小动物做它们想做的事。如果有放错的,也不要批
评孩子,但要让孩子纠正过来。然后和孩子一起进布帘,带孩子绕到桌子的
对面,再让孩子指出各个小动物现在的位置。不管孩子说的是否正确,说完
后让孩子出去把3 个玩具拿回来。第二步,带孩子绕着桌子走几圈,再让孩
子指出沙发、书桌和电视柜等在什么地方,然后再对孩子说,小鸭想坐沙发,
小熊想看电视,小狗想看书,请他把它们放到指定的家具上。

这游戏适合幼儿。

游戏二:

准备一大块橡皮泥和一些火柴杆,把橡皮泥做成小山似的形状放在桌


上。然后家长和孩子一起玩种树游戏。火柴杆是小树,橡皮泥是山坡,让孩
子在山坡上种树。看孩子是怎样把火柴杆插到橡皮泥上的。这一游戏适合婴
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

此外,跳棋、围棋、象棋等棋类游戏也都对训练儿童的空间想象力有很
好的作用。

月亮是活的吗?

幼儿是无意识地将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是有生命的,
成人是有意识地将有生命体的情感赋予无生命体。

记得小时候,自己常常望着天上的月亮发呆,总不明白为什么月亮老跟
着自己,我走,月亮也走,我停它也停。有时还与其他的小伙伴,为了月亮
到底跟谁好的事而发生争执。我说月亮和我好,因为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
里。可我的小伙伴们谁也不服气,都说月亮跟他们好,他们也说,自己走到
哪里,月亮就跟到哪里。这时,我就会奔向一边,边跑边看着随自己而动的
月亮高兴地喊着:“看,月亮跟着我跑到这里来了。”但我的结论总得不到
同伴的承认,因为,他们看到月亮根本没动。那时我和同伴们都认为月亮是
活的。

后来长大了,上学了,就逐渐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觉得小时候是多么的
好笑。但这种好笑的想法却传给了女儿。女儿也觉得月亮是多么可爱,特别
是在父亲出国的日子里,每次看到月亮,她总觉得月亮能理解她,可以帮她
把对爸爸的思念转告爸爸。月亮能看见她,也能看见爸爸,月亮是她的好朋
友。

其实,不是个别孩子会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而是所有正常发展的孩子
都产生过月亮是有生命的想法。也不只是认为月亮是活的,而且还认为其他
所有的东西都和自己一样是活的,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研究者称婴幼儿的
这种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有生命的现象为泛灵论,也就是把生命现象、灵魂现
象广泛化,把所有无生命的东西都当成有生命的东西。这是儿童心理发展过
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泛灵论现象会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泛灵论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婴儿最早是不分有生命与无生命的;随后是
把所有的东西都当成是有生命的;接着儿童把自己认为对人类有用的东西看
成是有生命的,没用或他看不到直接用途的东西是无生命的,如把玩具、桌
子、猫、狗等作为有生命的,而把石头、山和树木等看成是无生命的;稍后
是把能活动的东西当成是有生命的,不能活动的东西看成是无生命的,如把
汽车、自行车等看成是活的,有生命的,而把树、草等看成是无生命的;再
往后是把有生命的东西只限制在自己能活动的范围,如把风车、太阳、月亮
和各种动物等看作是有生命的,而把树木、花草和房屋等看作是无生命的;
最后,才开始认识到有生命与无生命物体的真正区别,这时才能最终摆脱泛
灵论而向更高级的认知阶段发展。

人到成年,虽不会再把无生命的事物误以为是有生命的了,但寄情于景,
寓情于物的现象却并不少见。人们把这种现象叫“移情”现象。如“举杯邀
明月,对影成三人”,或“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等,都是人们借物抒情、
移情于物的表现。


认识到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这种泛灵论现象,对父母培养教育子女有
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当父母发现孩子在事物分类时,出现诸如此类的错
误时不要觉得可笑。另一方面,在育儿实践中,父母可以适当利用儿童心理
发展中的这种特殊现象,培养孩子爱护物品和富有同情心等一些良好个性心
理品质。如当孩子见花要摘时对她说:“花不能摘,你把它摘下来,它就会
疼,会死去。你可以摸摸它、闻闻它,它会很高兴地让你闻到它的香味。”
当孩子发脾气摔打玩具或其他物品时,可以对孩子说:“玩具是你的好朋友,
怎么能打它们呢。打了它们,它们会疼会生气,以后它们就不喜欢和你一起
玩。赶紧对玩具说‘对不起,以后我不对你们生气了’。”

父母认识到泛灵论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普遍现象,还可以利用这一心理
特点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和替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当然,这些只是品质培
养中的很小部分,品质的培养不是靠少数几次说教或行为纠正就能完成的,
而是需要父母对儿童从小开始,在他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时时处处注意对
孩子的培养教育。

挫折

学会忍受挫折,才能更坚强。

一天,和一位日本来访的高桥先生探讨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讨论中我
发现,中日双方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对待孩子受挫折的问题上态度有很
大的不同。他告诉我,在日本的幼儿园里,如果孩子们在一起打架,当教师
的多半不干涉,只是在边上看,只要不出现危险就让孩子们自己去对付。他
说这样孩子在一起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有成功也有挫折,各种体验他们都会
去经历一番。我很奇怪地问他,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受了气,家长会怎
么看呢?高桥先生的回答是:家长一般都能接受教师的这种态度。大部分的
家长会认为让孩子自己学会对付这种挫折,会使孩子变得更加坚强。

在我国,怕自己的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吃亏,或者怕孩子在幼
儿园里受气,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态。谁家的孩子都是小宝贝,哪里舍得让他
受人欺负。如果孩子是带着眼泪或带着伤回家的,那么父母的心情常常会比
孩子更为复杂,恨不得立刻回去找老师问个究竟。也有的家长干脆教孩子打
人:“他打你你也打他!”的确,在家一直受宠的孩子,确实不知道该如何
对付别人的攻击。

其实,对孩子来说,挫折远不只是来自其他孩子的攻击,而且开始经受
挫折体验的年龄要比被攻击早许多。例如,一个婴儿想自己独站却不能站稳,
结果摔倒了,这对他来说是挫折;想自己吃东西,但又不能把食物送到嘴里,
这对他来说是挫折;刚会走路就想奔跑,结果跌倒了,这也是挫折;在商店
看到一个玩具,但妈妈就是不给买,需要得不到满足,这又是一种挫折。。。
可见,孩子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要经历无数的挫折。因此,作为父母在帮助
孩子对付挫折时,不要让孩子回避挫折,而要教会孩子正视挫折。帮助孩子
建立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是最为重要的。

当婴儿站不稳而摔倒的时候,有的父母可能会心疼地对他说:“宝贝摔
疼了吧,你还小,以后不能这样。”有的父母可能鼓励式地对他说:“宝贝
真棒,一个人都快能站起来了,只要再长大点就能站起来了。宝宝还需要使


劲。现在让妈妈来帮一下吧。”显然,前一种父母可能会使孩子以消极的态
度对待最初的挫折,而后一种父母则会使孩子充满信心地对待当前的挫折。
又如,孩子在商店缠着要买玩具,如果家长不给买,他就开始哭闹。有的家
长见孩子哭闹厉害就向孩子投降,最终给他买了。另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