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怎样塑造成功者-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即使是那些自己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也不要低估了自己对孩子的
深刻的影响力。

我们认为,父母在当孩子的老师时,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教给子女多少科
学文化知识,而是教会子女如何做人。子女从父母那里学习如何做人,不是
通过父母告诉子女该如何做人,而是通过摹仿。“有其父必有其子”或“有


其母必有其女”,不仅指父母的生物特性在子女身上得到遗传,更重要的是
指父母的人格特征对子女的影响。人们把这种父母与子女在个性特征方面的
相似,称为“社会性遗传”。社会性遗传要比生物性遗传更为复杂。社会性
遗传主要通过子女对父母行为的摹仿进行。摹仿学习是父母影响子女的主要
方式。

摹仿学习,就是要让孩子有一个可以摹仿的榜样。父母以怎样的形象出
现在子女的眼里,是影响孩子发展的关键。希望自己的孩子勤奋,父母首先
应该勤奋,希望孩子爱父母、关心别人、尊重别人,父母首先要互爱、相互
尊重、相互体贴。

如果希望孩子喜欢看书,父母就要有经常看书的习惯。如果孩子放学回
家,父母希望孩子写作业,而自己则在看电视或玩游戏,孩子会觉得不公平,
父母的形象就会受到影响。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表面上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仔细分析却有其
道理。例如,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孩子也许对念书毫无兴趣,尽管父母希望他
能继承父业,但事与愿违。相反,父母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但他们的孩子
却可能学有所成。究其原因,除了先天素质以外,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在精神
上的影响。一些父母虽然自己没有学问,也好像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但他
们自己那种兢兢业业的精神,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他们做人的品质却深深地影
响了他们的子女,也正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这些品质,使孩子们大受其益。

世界上可能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或成才的父母,但并不是所有
的父母都能如愿以偿的。

研究者认为,以下几种父母形象对子女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

一种是尽管在单位里很有影响,工作得很出色,事业上也很有成就,但
回到家自己看电视、玩游戏,却要求孩子看书写作业的父母。例如,有的家
长可能认为自己在外一天工作得很辛苦,回到家后自然应该得到放松、得到
享受。这是合情合理的事。问题是孩子,特别是年龄幼小的孩子,他们只能
看到眼前的父母,而想象不到在工作单位的父母是怎样的辛劳。

一种是只专心于自己的事业,把关心孩子的事看成是该由对方来承担的
父母。例如,有的父亲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承担者,他可能会认为,工作和挣
钱已经够他受累的了,管孩子就应该由母亲多操心了。

一种是不注意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对方形象的父母。形象不只是一种自然
表现,尤其是在小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也需要父母双方相互树立。例如,工
作一天的父亲(也可能是母亲)回到家后就舒舒服服靠在沙发上,一张报纸、
一杯茶地放松起来。这时,孩子一看父亲到家了,就兴致勃勃地过来要爸爸
和他玩,或者想在爸爸面前撤撒娇。但父亲确实很累,心里也很烦,没有情
绪陪孩子玩,就让孩子自己玩去,孩子当然感到不满。此时,如果母亲过来
说:“你一天到晚只知道工作,回到家还不陪孩子玩一会儿。”那么,父亲
在孩子看来太不够意思,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会是消极的。但如果母亲
说:“乖乖过来,爸爸上了一天班很辛苦,先让爸爸好好休息一会儿,等爸
爸休息好了再陪乖乖玩,那样可以玩得更开心。”这样,孩子对父亲会产生
一种同情和敬仰,同情父亲工作的辛劳,敬仰父亲能得到母亲的关心。父亲
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会是积极的。虽然,前后两种说法表达了相似的意思(①
父亲在外工作了一天;②父亲应该陪孩子玩。),但母亲以不同的方式表达
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大不相同的。前者不注意树立父亲的形象,而后者


注意树立形象。

一种是只知道让孩子感受到爱,而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付出辛劳的父
母。有些父母对孩子满怀希望,也非常爱孩子,为了孩子,他们甚至可以牺
牲自己的一切,却不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之付出的代价。这洋做的结果会使孩
子觉得幸福来得大容易,而逐渐养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的习惯。

父母作为特殊的老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时
每刻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为什么。。、为什么。。?

学问、学问、学从问中来。

当孩子长到两岁以后,就会向父母提出无穷的问题,“这是什么?”“那
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等等,可以说,和孩子在一
起,父母就必须面对许许多多听起来很幼稚,甚至非常可笑的问题。例如,
“为什么在屋里看不到太阳?”如果你告诉他:“因为太阳被挡住了。”那
他接着会问:“为什么太阳不进屋?”这个问题解答完了,他可能又会问别
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是很难回答的。例如,有一阵我们的女儿经常问这样
的一些问题:“冰箱,干吗叫冰箱?”“香蕉,干吗叫香蕉?”“鸽子,干
吗叫鸽子?”等。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好奇心的一种表现。孩子通过提问想了解他
们原来不知道的事情。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发问感到心烦,所以,每当孩子提
出问题时就说:“别瞎问了,爸爸(或妈妈)没时间。”或者觉得孩子的问
题好笑,就说:“傻孩子,别问这样的傻问题了。”如果这样对待孩子的提
问,那太不应该了。经常这样会使孩子的好奇心受到压抑,会限制孩子创造
性的发展。

即使知道“面对提问的孩子,不能伤害他的自尊心和扼杀他的好奇心”
这一道理的父母,对孩子的有些问题,也可能不知道怎样回答或很难对年龄
很小的孩子讲清楚。这时应以鼓励为主,可以对孩子说:“这个问题问得很
好,不过,现在你还小,等你再长大些,妈妈再告诉你,那时你就能懂了。
你快点长大吧。”或者说:“妈妈明白你很想知道这件事情,不过,这里面
有许多学问,等你将来上了学,读了许多书以后就会知道,还会知道得比妈
妈多。”

有些孩子可能会一再问同一个问题,这或许是最容易使父母心烦的一种
情况。如果知道了孩子反复提问的原因,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孩子会不厌
其烦地提出同一个问题了。

我们认为,有这样几种情况可能使孩子提出同样的问题:

一种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例如,孩子问:
“妈妈去哪儿了?”爸爸答:“妈妈上班了。”孩子继续问:“妈妈去哪儿
了?”还是一个同样的问题。爸爸觉得,虽然是同一个问题,但孩子可能要
表达“妈妈去哪里上班了”。所以,告诉他:“妈妈在中科院心理所上班。”
并对他说了两遍“中科院心理所”。他也学着说了一遍,接着说:“我长大
了也到那里上班。”

用不恰当的表达方式提问,在成人中也经常发生.但提问人根据他人的


回答,很快能发现自己问得不合适,而改变提问的方式,或换一个问题提出。
但孩子却不容易发现自己提问中的错误,或即使发现自己问得不好,也不知
道怎样才能更好地发问,所以还用同样的问题发问。

一种是父母一时没有完全理解孩子的问题。这也是常有的事。一方面,
年幼的儿童的语言能力本身有限;另一方面,儿童的思维方式也与成人的差
别很大,他们的表达方式也可能不同。如果提问人是成人,他发现别人误解
了自己的问题,会变换一种方式提问,但孩子做不到,他不会换方式提问,
却又想知道他希望知道的事情,所以还用原来的问题发问。

再一种是孩子把最初的问答变成了游戏。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总是一再
提出同样的问题,他可能觉得让父母回答同样的问题很有趣。对于这种情况,
父母通常可以从孩子的表情上区分,也可以在回答完孩子的问题后,向孩子
提出孩子问的问题,如果,孩子已经知道了答案,他提问只是为了好玩,那
他会回答。如果他回答不上来,说明他没有理解,需要父母继续解答他的问
题。

总之,对待孩子的提问,首先最好尽你所知,直截了当地回答他。对于
一些含有科学道理的复杂问题,如“为什么会打雷?”“为什么会闪电?”
或“为什么今天只打雷看不见闪电?”等等问题,不要以为反正孩子听不懂,
就不加回答或敷衍了事,或者用什么“雷公电母”之类的神话来解释。把自
然现象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浅显他讲出来,反复几次后孩子多少能接受一些。
而且,这样做对孩子今后接受科学概念是极有利的。其次,当父母对有些问
题知道得不确切,而手边有参考书时,可以引导孩子和你一起查书。一起查
书有两个好处,一是给了孩子一个比较确切的答案;二是让孩子从另一个角
度了解书的作用(书不仅仅有故事),从而对未来的学习有一种向往。

童心不可戏

幽默感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但不是从开玩笑开始的。

玩笑,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或许是亲切的表示,是幽默的象征。玩笑过
后,气氛得到了缓解,大家也得到了放松和愉快。

然而,玩笑对于年幼的孩子,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记得女儿快两岁时,有朋友到家里来玩。有位朋友在逗孩子玩时,对孩
子说:“你爸爸是坏蛋吗?”孩子回答:“不是坏蛋。”那位朋友接着说:
“你爸爸不是坏蛋,那是好蛋吗?”这时,孩子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爸
爸是好人!”孩子当时因愤怒而要哭泣,她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竟公然戏弄
她。

还有一次是在孩子刚过3 岁生日不久。因节日联欢,我们带孩子去了单
位。单位的同事见我们的孩子显得有点胆小,就和她开玩笑。其中,有位同
事见她独自在楼道里玩,就对她开玩笑说:“我要把你抱走。抱走啦。”边
说边做出上前抱的姿势。孩子对这种玩笑全然不能理解,她害怕得大声哭叫
起来,并喊道:“你走开,走开。你是大灰狼。我不要你。我不喜欢你!”
孩子因恐惧而哆唆,那声嘶力竭的哭声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回响。

朋友和同事对小孩开个玩笑是常有的事。开个玩笑是一种友好的表示,
也是对孩子喜欢的表示。但是,天真幼稚的孩子却不能,也不可能理解成人


那种用玩笑方式表示的友好和喜爱。

和孩子开玩笑对孩子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许是我们成人始料未及的。我
的一位同事曾经对我描述过她与她4 岁的女儿那次开玩笑的情形。

一天,我的那位同事从幼儿园接女儿回家。快到家时,孩子对妈妈说:
“妈妈,我一眼就看见了爸爸的自行车。”我的同事不知为什么,突然想和
女儿开个玩笑,于是就说:“心心(孩子的乳名),你是这样一眼看见的吗?”
边说边作出一只眼睛睁、另一只眼睛闭的样子给孩子看。孩子看了妈妈的样
子,好像发现了什么似的,干紧回答说:“不,不是这样。是这样两只眼睛
看的。”同时把两只小眼睛睁得溜圆。接着,孩子纠正了她刚才的话:“妈
妈,我两眼就看见了爸爸的自行车。”直到此时,我的同事才意识到自己犯
了错,不应该对孩子开这样的玩笑。为了不让孩子继续错下去,她赶紧对孩
子说:“心心,你刚才的用词是对的,一眼就看见了什么是对的。”然而,
孩子却非常认真地说:“妈妈,我是用两只眼睛看见的。”

此时,作母亲的再作更具体的解释似乎也难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了,因为,
这么大的孩子所具有的理解水平就这么高。天真的孩子无法理解这只是母亲
对她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而且,随后的一个事实更使我的同事感到问题严
重,更内疚地觉得对孩子开玩笑是多么的不应该。因为当孩子再次想表达“一
眼就看见了。。”的意思时,却自然他说出了“我两眼就看见了。。”的话。

当我的同事描述她们母女的这一经历时,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不笑的。然
而,笑过之后,我们不能不意识到,这实际上不只是一笑了之的事。这样的
事应该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

幼儿受到其认知能力的局限,他们理解成人语言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们
只能理解语言的表面含义,而不可能透过表面去理解隐含其后的深层意义。
成人能从玩笑中得到放松、欢乐和愉快,而孩子却只能从玩笑中得到紧张、
恐惧或错误的知识。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使孩子少受错误信息的影响,成人对
孩子说话时一定要做到直接陈述,简单明确,一是一,二是二,不要开玩笑,
更不能哄骗孩子。

“童心不可戏”,希望每位家长或其他成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

昨天、今天和明天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但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人们是通过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
(或媒介)来反映时间的,任何一种匀速变化的现象都可以被用来作为衡量
时间的尺度。匀速变化的现象有很多,有自然界的变化,如秋去春来、日出
日落等,也有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虽然,时间对于我们人类就像空间对于我们人类一样重要,但由于时间
的高度抽象性,儿童对时间的感知发展要比对空间的感知发展晚许多。时间
没有直接能让儿童感知的直观形象,对时间的准确认识需要在思维发展到一
定水平以后才能达到。

儿童对时间的认识发展得比较晚。研究表明,幼儿到5 岁时还不会利用
时间尺度来估计时间。6 岁儿童能对短时距(3 秒5 秒)作比较准确的估计,


但对较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