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四公子-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强调其父的志节,固不在反清而在存明,表其始终为尽忠明朝的遗臣。必明乎此,始知方以智所保的晚节何在?    
    方以智三子,皆学行醇谨。尤其难得的是,如邓石如所云:“方氏闺门所富文采”。《清诗纪事》陈舜英条前记:    
    “陈舜英字玉佩,溧阳人,名夏第三女,适方中通,在顺治八年。撰《文阁诗选》一卷,有中通姊方御序。清言娓娓,如叙家常,不作议论,才女也。舜英诗亦超脱,惟触事兴悲,盖境遇使然。附其女如环如璧和章,婉约可诵。方氏闺门多富多采。方孟式妹维仪有《清芬阁集》七卷;方孔妻吴令仪有《秋佩居遗稿》一卷,最有名。”    
    按:朱竹《明诗综》录方维仪、方维则诗,记方维仪:“桐城人,大理卿大镇之女,嫡姚孙,再期而大,遂请大归守志,有《清芬阁集》。”方维则:“大理卿大铉之女,嫁生员吴绍忠,有《松茂阁集》。”又记:“方氏三节,一为孟式,字如耀,大理卿大镇之女,嫁山东布政使张秉文,济南城溃,同其夫殉节,赠一品夫人,有《纫兰阁集》;一为维仪,年十七而寡,寿八十有四;一为维则,十六而寡,寿八十有四。”此外《方以智晚节考》曾记中履妻张莹亦为才女。张莹即张秉文之侄;亦为康雍年间贵盛无比的张英的堂妹。


第三章方以智(8)

    张秉文殉难事见明史《忠义传》,秉文有兄弟二,一名秉彝,即张英的父亲;一名秉贞,明朝崇祯四年进士,官至浙江巡抚。入清于顺治十年由兵部右侍郎调升刑部尚书,不久改兵部,死于顺治十二年。其女张莹即方中履的妻子。    
    张莹亦有诗集,而见称于乡党者,德胜于才,《方以智晚节考》引方中履《亡妻行略》述辛亥之祸云:    
    “君处之坦然不乱。与余书札往还,惟大节是砺。君最孝于母,至是绝不归宁!曲:‘吾生死方氏,岂跬步离哉!’”所以“坦然不乱”,正因方以智之祸,罪嫌虽重,而情节固一剖即明,无所用其张皇。至于“绝不归宁”,亦为避免株连及于母家之意。类似案情,最忌不可与言而言,势必揣测多端,反致纷扰而益难澄清,张莹跬步不离方氏,确为明哲之计。    
    方中通的岳父,亦为显贵,即清初南派的首脑溧阳陈名夏,已见前述。《清诗纪事初编》录其诗二首,皆为五律,第一首题为《闻乱》:    
    “烽火传来急,风生满目尘。何方为乐土?此地慰慈亲。患难寻常事,艰危疾病身。长安消息远,愁杀未归人。”    
    玩味此诗,乃甲申之变时所作。“未归人”者,其父名夏。陈名夏崇祯进士,官至户、兵两科都给事中。李自成破北京,降附,为阮大铖列入“顺案”,以致不能南归,次年在大名降清。其时辗转流离,消息不通,家人不卜其存亡,所以舜英有此诗。清初南北两派,皆倚满人为重。陈名夏获罪,出于宁完我所劾,而论死则因“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则究非良心已死者可比。如果阮大铖不因私嫌有意办“顺案”以排击东林、复社中人,则陈名夏可能南归隐居。小人行事,往往逼人为恶,而不能与人为善,类皆如是。    
    第二首即为《粤难作夫子被轰》,复引一次如下:    
    “世外犹遭难,人问敢惜生?便捐男子血,成就老亲名。君指天为誓,余怀刃是盟。一家知莫保,不用哭啼声。”    
    “世外”指方以智出家,而“便捐男子血,成就老亲名”二语,最为显豁,即谓方中通决心以死为父辨诬,成就老亲的名节。    
    此诗虽怀必死之心,亦有“一家知莫保”的绝望,但从容冷静,实有易于辨白的把握。大致方以智案初起,不明内情者,谈虎色变,而了解误会之由来者,则皆有不难昭雪的把握,如方家宗老臣梅,据方中履记:    
    “宗老臣梅先生乃奋身举幡,慷慨对簿,虽黄门北寺,有所不畏。三木囊头,有所不挠。所亲危之,更进迭谏,而先生不为之夺,家人藏匿衣冠,而先生不为之沮。笑谓人曰:此吾家忠臣,吾得与之同尽,足矣!复何所恨?”    
    按:臣梅所谓之“忠臣”,非谓以智是明朝的忠臣,不附蓄志谋反已久的吴三桂,则是清朝的忠臣,对簿公堂,亦可侃侃而言。而要证明方以智不附吴三桂,毫不困难,此所以臣梅泰然自信如此。    
    《方以智晚节考》云:“桐城方氏自密之以降,两代四人皆能不亏民族大节……若密之三子,则皆可谓世袭遗民者矣!然今观陈、张二女之行谊,则方氏弟兄之苦节,实半成于闺房之内也。”    
    按:方氏一门,忠孝节义,四字俱全,方氏弟兄之成苦节,闺人的激励固有影响,主要的还是家庭环境的陶育。兹据《桐城耆旧传》等书,略考方氏家世,以表彰我国第一等的诗礼之家,作为本文的结束。    
    朱竹《明诗综•;臣士下》:    
    “方学渐字达卿,桐城人,贡生,有《连理堂集》。”又云:“方氏门才之盛,甲于皖江,明善先生实浚其源。”明善先生为方学渐的私谥,即方以智的曾祖。    
    方学渐三子,长大镇、次大铉、又次大钦。《明诗综》记:    
     “方大镇字君静,万历己丑进士,除大名推官,擢江西道御史,迁大理寺丞,历左少卿,有《方大理集》。”又云:“少卿与邹忠介、冯荣定、高忠宪、顾瑞文诸公,讲学首善书院。书院毁,筮得‘同人于野’,遂乞休,自号野同翁。年七十庐母墓而终,乡人私谥曰文孝先生。”按:首善书院即邹忠介(元标)所办,今北平天主教南堂旧址,天启年间为阉党所毁。    
    大镇两女,长孟式,嫁山东布政使张秉文,济南城溃,同夫共殉。孟式博学工书善画。次维仪,嫁十七而寡,归母家守节,寿八十四。陈其年《妇人集》:“桐城姚夫人名维仪,无大师(原注:方简讨以智,法号无可)姑母也。酷精禅藻,其白描大士尤工。所著《清芬阁集》,文章宏瞻,亚于曹大家矣!”    
    大镇之子,即以智之父孔。妻名吴棣倩,或即以智之母。从维仪学诗,有《驮佩居遗稿》一卷,又与维仪共作《宫闺诗史》,分正邪二集。棣倩年未三十而逝,所育一女名子耀,亦即以智的大姊,由维仪抚育长大。    
    方子耀的丈夫名孙临,字武公,兵部侍郎孙晋之弟。当南都不守时,唐王聿键已自立于福州。杨文驰与唐王交好,而郑鸿逵又上章保荐,唐王因拜文驰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杨文驰招孙临入幕府,师唐朝藩镇自辟僚佐的故事,奏荐孙临为职方主事。    
    明史二百七十七《杨文骢传》:    
    “明年(顺治三年)衢州告急,诚意侯刘孔昭亦驻处州,王令文驰与共援衢。七月,大清兵至,文驰不能御,至浦城为追骑所获,与监纪孙临俱不降,被戮。”    
    其时方子耀随夫在军中,清兵一至,全军大乱,遂至相失。方子耀投水为人所救,后归母家守节。    
    方中履之妻名张莹,兵部尚书张秉贞之女。秉贞之兄名秉彝,即张英之父。但秉贞、秉彝与秉文不会是兄弟,至少不是五服之内的兄弟,否则张莹与方以智行辈相同,不当为其子媳。    
    大铉官至户部主事,女即维则,朱竹所谓“方氏之节”之一。子名尔止,诗名甚著,画“四壬子图”,以陶靖节、杜子美、白乐天居上座,而己伛偻于前,示诗学瓣香所在。名“四壬子图”者,以陶、杜、白及尔止均生于壬子之故。相传尔止死后不久降乩坛作七绝一首,后两句为:“初到黄泉无所见,阎罗犹戴旧乌纱”,宛然遗民口吻,此虽拈手所作,而论者谓酷肖尔止诗格,则其人风致,亦可想见。    
    方以智孙辈甚多,中德三子,中通四子,中履一子,“正”字辈排行,下一字取玉字旁。有正珠者,字浦还,为中通次子,亦通数学。康熙三十一年南巡,正珠召对,问律吕之学,因进其父所著《数度衍》并自著《乘除新法》。《桐城耆旧传》云:正珠诸昆季,皆能敦行力学。而三房大钦次子仲嘉之后,最为昌盛,与本文无关,可以不必往下写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