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30%。    
      现在,恍悟过来的北京民校开始挖空心思在招生的市场上动脑筋。据说,他们已经瞄准西安的招生人员了,因为西安学校在招生大战中总是赢家,所以北京有学校专门到西安去“挖角儿”。    
      在优胜劣汰的无情风雨中,北京的民校已经有了自省意识,开始了苦练内功。近期传出“17所民办高校联合办学,共同打造教育航母”的消息,资源共享,诚信自律,以期提升民校品牌。下一步北京市规划设置10所左右的民办高职学校,给民办教育发展以上升空间。    
      看好北京民校发展空间的大有人在。北京的地缘优势太明显了——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一流高校的中心。“它没有理由不成为民办高教的中心,什么时候出来只是迟早的问题。北京目前的状态只是个短暂的历史过程,依着肥沃的土地,有雨水,有种子,长树长草只是时间的问题。你看见山南的草地已经早早地长起来了,但从长远来看未必有它长得好。”    
      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的结论几乎不容置疑:“北京终将成为中国民办高教的‘高地’,北京一定会超越西安!”    
      对于高调、好胜的西安民校来说,这个结论无异于有点“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颇伤自尊。从眼下西安诸校表现出的咄咄逼人势头,很难否认它所具有的竞争实力。丁祖诒就曾宣称“中国民办高教的硅谷”已经转移到西安了。    
      规模和质量、特色与效益,民办高校的竞争拼来拼去,不外乎是围绕着这两张牌较劲。而这几年,闹腾得最红火的莫过于西安了。深居西北内陆,经济欠发达,文化土层却不薄。公办高校林立,教育资源丰富,教授、副教授一抓一大把,天然的师资库。在这当儿,民办高校攒着劲儿往上长,比着拼着盖校舍、比规模;招生大战闹得不可开交。    
      思源和欧亚,都是属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起来的,外事和西译则是滚动发展起来的典范,西安民校蓬勃生长的态势,在业界被称为“西安现象”。    
      西安的学校有着突出的群体示范效应,你追我赶,好不热闹。有华屋筑成者,表示要建“百年名校”;校舍平平者,声称在“苦练内功”。每一所都有可以言说的资本:思源,“白鹿原上的新奇迹”;欧亚,杜城古堡里“桃花依旧笑春风”;西译,有“太乙近天都,西译壮天都”的慨然之气;外事,有鱼化龙的附会传说……    
      陕西现有民办大学66所,其中有权颁发学历文凭的院校5所,实施学历文凭试点的院校32所,总资产约20亿元人民币;当地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相当于当地公办高校的40%,民办高校总数为全国的5.2%,在校生数为全国的14.2%。办学规模、综合实力在全国都遥遥领先,成为西部一道亮丽的风景。    
      现在,陕西的政府官员动不动就脸上放光地对外宣称,我们陕西有两件宝贝,就是民办学校和兵马俑。    
      西安的一位民校校长总结道:“西安过去的发展得益于政策制度发展的不完备和政府的支持。”此话乍听让人闹不明白,其实是新生事物刚冒头时,政府“不管”就是最大的扶持。说陕西省在民校发展上做“甩手掌柜”也不确切,1996年他们就在全国率先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2000年陕西省政府明确规定民办大学与公办大学享有同等法律地位等一系列政策。就在外省对民办学校“规范”多于“鼓励”、“管理”多于“扶持”时,陕西的眼光和远见让它现在能名正言顺地回味果实的甘甜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全国普通高校连续三年扩招之时,西安的几所万人高校却获得了跳跃式发展,有的学校甚至创造了“一年招一所大学”的神话。直看得人心慌眼热。    
      西安的招生主要面向全国,经常要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牵制。但是每年6、7月份,只要你到全国各大中心城市的一些酒店去走走,就会发现这些“招生博览会”上少不了的就是西安民校的影子,鲜明突出,红红火火。在招生的市场化运作上,西安堪称全国翘楚。    
      在外面敢冲敢打,在家里更是敢喊敢叫。据说,前几年西安民校的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了,明明暗暗的“小花招”大家都使了不少,时不时地还爆出一些“猛料”,让当地的媒体乐不可支。现在,和西安的校长面对面论及招生时,他们的表情已经很泰然了:我们这些上了规模的学校每年想招的基本能招满,有了各自的地盘,还争抢个啥?    
      竞争就是这样由无序走向有序。西安的民校也随之由“春秋”而入“战国”,竞争门槛越来越高,“小鱼小虾”难以立足,优胜劣汰的法则在进一步发挥作用。    
      眼下,西安的万人民校不约而同打出了“由规模扩张转入质量效益发展之路”的旗号,宣称要构建新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综合平台。是真正理性的回归,还是招生严峻形势下的现实选择?不大好说。但在外部,西安民校重组的大幕确乎已经拉开。据说,陕西省教育厅将在民办大学中推行联合办学、兼并发展的策略,民办高校要走强强互动、强弱联合之路。预计到2005年,陕西万人以上的民办高校力争达到10所。    
      理性来看,西安的民办高校有虚热的成分,盲目比拼校舍面积、学生人数、建筑风格、造价等等。在这些重金打造的诗意校园后面,是负债经营带来的沉重负担;在各高校竞相罗织的新口号、新概念的后面,凸显的是不可忽视的“理论贫困”;家族式管理或企业式管理带来的弊端开始浮出水面。    
      西安的民校在历史的长河中会不会逐步失去它今天的地位和影响?设若当外省都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当国家的法律体系渐趋完备,西安能不能依然挺立潮头浪尖?这种设想应该最能让西安民校们产生些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否则,沾沾自喜的浮躁和抱残守缺的保守,会很快断送西安民校的花盛期。可以展望的是,凭借良好的先机和丰富的高教资源,西安的民校必将是一支颇具竞争力的劲旅。至于能否独领风骚?真是难说得很。    
      “三国演义”的大幕已经拉开,竞相繁荣的多极化发展态势初现端倪。群雄逐鹿,谁主沉浮?其实,一切结论都为时过早。在中国民办大学年轻的生命岁月中,大多数时间和精力不过是在积蓄生存的力量,寻找“活着”的空间,那么在以后的发展中,该收拾心情实实在在地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了。    
    


民办大学“战国策”招生“红与黑”

    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一位程先生向一家媒体披露,他的女儿才8岁,却收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上面赫然写着:“程丽同学,你已被我校中文专业录取……学费2000元,住宿费1100元……”通知书盖有学校公章,收件人的地址和姓名也分毫不差。难道上小学的女儿真被大学录取了?程先生试着给那所大学打去电话,学校却说通知书发错了,绝对不收小学生。    
      下面的新闻则真的是“新闻”了。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希远村村民梁秀英今年已经70多岁了,长期在家务农,从小就没上过学。7月18日,梁老太却收到一封来自广东某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梁秀英同学,经研究决定录取你为我校电子专业的2001级新生,报名时间为9月10日至12日。另一张报名须知上注明入学的学费、住宿费共计4500元,一次交清。听到这个消息,梁老太一头雾水。    
      就在我从网上读到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昨日”旧闻时,日历正翻在7月26日上。一个和昨天、明天并没有什么两样的日子。半个月前,我刚刚结束了对西安、郑州和南昌等地中国知名民办大学的阶段性采访,刚刚和那里的师生、校长进行过交流,刚刚在那些位于城市边缘的诗意校园里栖息、思考过。那里的确不同于我记忆中的任何中国大学,那里没有古老的门楼,象征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内涵的遗迹荡然无存,即便是古典的建筑群,周身也散发着突兀的、青春的气息。    
      “我们的学校就和我们一样年轻,年轻就有希望。”一个刚满20岁的女孩这样对我说,她自信的神情近乎让人感到轻率。    
      就在那时,她所在的那所大学的同学和老师已经在路上了;招生的路上。还有一些正驻扎在某个城市的某个宾馆,等待“招生高峰”的来临;或者奔波在某个小城的大街小巷,向家长们不厌其烦地介绍“我们学校”。    
      不同于我们在报纸、网上读到的那些轻松甚至滑稽得让人发笑的招生故事,有些故事是酸涩甚至悲壮的,它就弥漫在民办大学不为人察觉的空间里,被忽略、被遗忘甚至被有意无意地屏蔽,仅仅因为这些故事的主角是人们异样目光中的“另类”。    
      “办学过程中最艰难的是什么时候?”这是采访中我最喜欢问的问题。面对每一位民办大学校长时,这样的问题常常令他们陷入艰难的述说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年轻的校长,他的学校才刚刚过四周岁。    
      “2000年。”他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那些日子对于他是难以忘怀的。一个关于招生的非正常事件。    
      “那一年,我们的两位老师到内蒙招生,不幸殉职……”他惯常的笑容变得酸涩起来,“非常可惜……”    
      正是暑假招生季节。几位老师带车出外招生,这是效率最高的招生方式,随机、方便。他们的目标是东北三省,本来已经完成了招生任务。但在返回西安的途中,他们听说内蒙赤峰市的生源很不错,就想绕道继续去宣传招生。    
      那时学校刚刚起步,品牌的影响力还没完全打开。另外,开拓一个新的生源基地的同时,还能和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建立人事代理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打开渠道。    
      车子是在下午3点翻的,在葫芦岛赶往赤峰的路上。其实,快要到赤峰了,但是车子就翻了,撞到了桥墩上,摔在了桥下。两位老师当场殉职,一位45岁,一位31岁,后者是个女老师。    
      一切是在瞬间发生的。司机还是学校车队队长,非常有经验的驾驶员。他懊悔莫及,想不到“小河沟里翻船”。大约是路太远,人太乏。    
      非常时期,非常事件,身为校长的压力可想而知。    
      一切还得继续进行。招生是民办大学永远的话题。就在他回顾往事的当儿,外面还有15辆校车在奔波招生。    
      类似的偶然事件或许在许多学校里已经发生。但是,生活依然按它固有的逻辑在发生、展开。招生季节,依然有大大小小的报纸在渲染着民办大学招生的种种“红与黑”,可笑的,荒唐的。可是,几乎很少人注意到,正是这些“游民部落”、“传销式队伍”喂饱了媒体饥饿的版面的同时,他们正经历着中国民办高校草创期直接面对市场的种种磨砺以及痛楚。    
      因为出身草莽,所以不合规范不成规矩,所以鲜活、泼辣如野草;因为面目陌生笑容生涩,所以社会瞧着像怪物,长得挺快,却认知度低。这就是被“妖魔化”或被“边缘化”的所有根源。    
      这些出现在媒体上的文字,我已经很熟稔了:“民办大学是实实在在、明火执仗地这样做的,为了生存,无孔不入,乃至不择手段。于是就出现民办大学招生的无序竞争:招生简章妙笔生花,胡编乱造,招摇撞骗;老生拉新生,一个600元;伪造报纸头版头条,渲染吹嘘办学的成功经验;搞入学奖励,学生一进校门就能得到一份意外的财气;派出招生间谍,潜伏到竞争对手内部,挖墙角,搞‘策反’。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不少民办大学还内设‘防特反奸特别小组’,去年招生期间,有所民办大学还查出了外校来的‘探子’。”    
      越读越心惊肉跳,岌岌可危乃至草木皆兵。    
      不可否认,每天几乎都有这样的“憾事”在发生。诸如,录取小学生,错招老太太,这样的新闻在充当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之余,更为民办大学的“不成体统”和“旁门左道”提供了佐证。    
      荒唐背后是刀光剑影的生源大战,激烈到使出浑身解数,十八般武艺一一过尽。大家伙纷纷效法的捷径就是打通招生办或学校校长的“关节”,网罗大量落榜生的地址和信息,漫天邮寄通知书,于是,一个中学毕业生可以收到三四十封录取通知书,也就不奇怪了。尽管教育部已有规定,民办高校招收的学生必须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至少应是初中毕业生;但是错招小学生的笑话还是屡屡发生。    
      面对这样一群以地毯式轰炸的方式占领招生市场的“战士”,人们惯常仰望高等教育的视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疑问和睥睨,高尚感受挫,圣洁感遁形。    
      这些已经烂熟的情节年复一年地在城市的火车站上演,这里面散发的混乱无序的气息久已为媒体和专家们所诟病。透过字里行间,我看到的是一幅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营销图”。我不由地想起,当手递广告第一次出现在城市的路口、街道,那些五颜六色的传单上常常推销的是耐用不耐用的生活消费品,媒体和公众几乎众口一词地指斥这种“商业手段”的无孔不入扰乱了市场秩序,但是今天,行走在商业世界中的人们早已等闲视之了。    
      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注定要载入中国民办大学的发展史中。    
      时间:8月初到9月中旬。这时,暑假招生的努力已经开始结出果子,但关键时刻也到了。有一个词在民校会经常听到:巩固率。招生宣传由此进入高潮,竞争由此更加惨烈。    
      地点:火车站。可以入选的典型城市是北京、西安、南昌。    
      场景:几十家“民办高校接站摊位”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