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艺术家万岁-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艺术家面对嘈杂的人世,面对无谓地纷争着的人群,面对自然的凋敝,面对流逝、消亡 和永恒,不能不兴起无限慨叹。一切都仿佛刚刚开始,沉甸甸的使命还压在心头,还有那么 饱满的爱没有分发,但他已不知谁是他应找的对象,人生之旅的目的又是什么。他处于一种 深刻的、无从解脱的矛盾之中。他对一切感到陌生,因此他便愈发渴望,愈加努力,想与世 界熟谙起来;他越是寻求,越是感到自己离人世远而距另一个无形的世界近。童心所看到的 ,是一个“梦”的世界;使徒所走过的,是一条现实的道路;作为“客人”,一切都如过眼 云烟。    
    他无法随俗而歌而饮,又不愿辜负人世相邀的一片盛情,跃跃然,想为人世这间大客厅提一 些“合理化”建设意见,并留下点什么礼物。他看到人们欢笑,受到感染,便也笑出来,却 在笑声中掺进了在风餐露宿的生涯中养成的羞涩。与奔走着、争夺着、拥抱着或扭打着、哭 着或唱着、舞着的人群相比,他更年轻也更苍老,更纯真又更复杂,更欢畅且更愁苦。真的 ,他感到一种不和谐,一种深深的、无法改变的不和谐。他只能尽全力在表面上装出“入乡 随俗”的样子,但他的心还是不安地在现实的门外徘徊。    
    在人间酒宴的划拳行令、杯盏交错的喧声中,艺术家品出了“人生如梦”和“对酒当歌,人 生几何”的生命况味,对世上的一切,他无怨亦无恨。一切都那么短暂,如风扫残云。蓦地 ,他产生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之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便是悲天悯人的艺术家的常态了。    
    


第一部分第2节 天赋之上(9)

    他仿佛被世界放逐到 一个岛上,虽不免有淡淡的悲伤,但因此得以远远地、冷静地重新审视宴饮的世界,也便心 泰神安。18世纪法国雕塑家乌东的名作《坐在安乐椅里的伏尔泰》,把伏尔泰瘦弱而苍老的 躯体安置在一张安乐椅中,让一件肥肥大大的长袍从他消瘦的肩上经由安坐着的腰和膝部, 倾泻到地上,像一川瀑布;紧抿着的嘴唇,似乎品尝了人世的一切滋味;微微翘起的嘴角 ,透出一抹彻悟者的讥笑;高、大且尖的鼻子,悬守在嘴巴之上,像是在警觉地嗅着嘴唇上 那抹讥笑的气息;右眼圆睁着,黑眼球在眼角紧盯着从右侧走过来的历史和幻梦;左眼含着 笑意,正视着流逝和永恒;秃而高的额头上,扎着一根象征智慧的绦带;整个头和身体 ,都向前倾斜着,手按在椅子的扶手上,随时准备支撑起瘦削的但仍充满内在精力和智慧的 身体。这雕像的整个姿势和神情,表现出一种对现世的洞识和对另一世界的梦想而引起的空 幻:他已离开安乐椅的靠背,似乎要对世人说出他的最后也是集大成的一句至理名言,又似 乎要以这种嘲笑的表情告别自己智者的一生,也告别人类展示给他的历史,昂然傲然,归诸 他的哲学、他的艺术。伏尔泰虽已垂垂老矣,但矍铄的精神风貌,那嘲笑的表情,流露出的 却是大智大慧者参透世情后的大慈大悲。    
    阅尽人间春色秋色,踏遍世上荆棘坎坷,艺术家的自我世界愈发坚固,愈加丰富。与此同时 ,他对现实的现存的事物产生了更大的怀疑,有时是彻底的怀疑。这种状态,使艺术家只能 相信由自我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只能更深地走向艺术,而离现实的、人造宝石般的光华愈来 愈远,最后,建立起足以不受现实伤害的并把光热无酬地送给现实的艺术星座。    
    在艺术中,他找到了家园,他不再 感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HT5”F〗《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HT〗],他 不 再被旅情羁思所困扰,他感到自己重获了青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记 忆,深厚了他作为艺术家的人生素养,也促进了他深入艺术的步伐。他仍喜欢在他的作品中 表现客愁与迷惘,孤寂和惆怅,但那已情同于游子回到故园向慈母讲诉已成过去的思乡和历 险。    
    萧伯纳 感到自己不是星球上“土生土长的人”,安徒生到任何人家去玩都要下很大决心才能走进门 去,比起世俗的应酬罗丹更喜欢呆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种种事实表明,艺术家只有走进艺术 之中才能获得解放、自由和舒畅。玛丽·西顿描述道:“爱森斯坦只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对自 己充满信心。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游移不定,充满孩提似的恐惧,这恐惧勾起了青年时代那 可怕的心境。在他身上,既有这股逆流的陈迹,更有与之对抗的健康的思潮——一种要在精 神上丰富自己性格的持久欲望。他是奇异而充满矛盾的。他渴望得到一种神秘的优美感来把 自己的思想意识上升到完整的平衡状态。”〖HT5”F〗[《爱森斯坦评传》,44页]    
    艺术使爱森斯坦夷平了作为普通人的游移不安,艺术满足了他要在精神上丰富自己性格的欲 望,艺术使他获得了神秘的优美感,并得以在那种感觉里完成思想意识的平衡。    
    艺术家仿佛天生多疑多虑,多灾多病,天生无法安居现实,天生必需另一世界的支持。艺术 消弭了他的疑虑和灾NF9CC,支持了他的信念和生命,接引他的心灵回到精神的故乡, 并倾听他的经历,他的欢乐和苦难,他的梦境和理想。艺术用精美的银盘收起他的歌、他的 笑和他的泪。    
    艺术是艺术家的母亲、情人、老师、知己、战友,是艺术家的房产、土地、桥梁、道路和森 林,是艺术家的摇篮、故居、学校、工厂和纪念碑。    
    艺术是赤子的天然乐园,赤子心使 艺术家无意中或者说是本能地跑进了这个乐园;艺术是负载使者完成使命的一条驿道,它的 周围万紫千红,风光无限,艺术家以一种成熟的审慎和热爱,选择了这条道路,在这条道路 上留下了汗水、时光、爱和记忆;艺术是一个温馨美丽的国家,艺术家在寻找归宿、寻找家 园的愁苦衰老的境态中看到了国门上招展的旗帜,他匆匆地、风尘仆仆地奔进那花枝和棕榈 枝编成的大门,结束了“天地一游子”的飘泊生涯。艺术使艺术家天性中的丰盈和矛盾,真 纯和飘忽,沉重和凄凉,本能和追求,担忧和病痛,都得到和谐的处置。艺术使艺术家身上 原生的困惑、焦灼、不安、烦躁、骚乱,汇归于一种强大的冲动,并在这冲动完结之处,准 备下一泓清泉,给艺术家以宁静的陶醉和创造后的幸福。    
    艺术与艺术家的缘分,便是这样成就,也便是这样维系久长。


第一部分第3节 格调之内(1)

        
    品格,品质和格调的静脉,从容不迫但又刻不容缓地在每 一个人、每一件物的体中搏动。谁都无法避免,谁都无法脱离它去估量价值、意义、幸福或 痛苦。    
    人品上的善良而正直、朴素而崇高,人格上的遗世独立、自尊自强,是艺术家 在人生和艺术两个层面上都避免目空一切、盲目否定或者不分良莠、人云亦云的保证。宽广 的胸怀,远见卓识的大家气度,无葸无畏无私的坦白心地,会给艺术家制造无数个沉浸于心 灵和艺术的良机,使他日益高蹈又日益深沉,从而带来艺术作品的深刻和丰富性。    
    艺术家的品格直接影响甚或决定艺术作品的品质优劣,格调高低。这主要是因为,艺术家的 品格决定艺术家的生活趣味和艺术趣味。艺术家在选材之初直至作品完成,“趣味”一直站 在一个显贵的地位,挑剔着进入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劣质低格的人,只会有低级趣味,只能 剔除真正的、深刻的内容,而广收浅薄、轻佻、下流、庸俗。    
    〖BT2〗奉献即归还    
    艺术家总是面对死亡来检验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他发现,“人不为 己,天诛地灭”是人对生命最大的误解。    
    生命从哪里来?肉体和精神从哪里来?快乐 和陶醉从何处生?这一切又将往何处去?他原本一无所有,没有形体,没有眼睛,没有思维 ——没有生命。自然,生活,艺术,共同造就了他。他无法安享人生而不愧窘。他必须“还 报”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泽溉,然而他知道他所有的一切本不属于自己,即便毫无保留地奉 献出去,也不过类似于“完璧归赵”,没有任何值得骄傲、值得炫耀的资本。艺术家不过是 遵循着自然界最朴素的规矩:受滋养而报以绿阴和花朵,受哺育而报以啼鸣和飞舞,受浇灌 而报以果实和成材,受光照而报以红云和彩霞。他只能唱着歌儿,去报答他听到过的歌声。     
    美国作家马尔科姆·考利说:“艺术不是做生意,它几乎是不公开的……艺术家有他自己的 天地:在现实世界中他应该无所求。”〖HT5”F〗[《流放者的归来》]〖HT〗这种“无所 求 ”,必须由他品格中固有的平衡与和谐来保障,在生活中,没有艺术的“等价物”。在艺术 家 “自己的天地”之间,生命以一种特殊的法则而存在:奉献而不求报偿——因为艺术家把 奉献视为对万物的报答。    
    英格玛·伯格曼曾复述过一个古老的瑞典故事:卡尔特大教堂遭到雷劈,被烧成废墟;几千 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其中有建筑师、艺术家、工人、贵族、乡下人、教士和自由民;他们像 蚁群一样会合在瓦砾堆上,合力重建了大教堂,但谁也没有留下姓名。伯格曼极推崇这样的 艺术家精神:“把作品奉献给神的光辉,自己却默默无闻”〖HT5”F〗[《夏夜的微笑》自 序]〖HT〗。讲到他自己 ,伯格曼说:“如果让我回答我拍片的总目的,我要说,我希望成为建造那矗立在广阔平原 上的教堂的艺术家中的一员。我想用石头雕出一个龙头、一个仙子、一个魔鬼或一个圣人。 做什么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从中获得的满足。”〖HT5”F〗[同上]〖HT〗艺术 家在现实世界中无所求,是因为他在艺术世界 已奉献了自己,并获得了“满足”——因还报了现实和艺术的养育之恩而达到一种内心的和 谐。    
    艺术家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是“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 〖HT5”F〗马致远,《夜行船套曲·秋兴》〖HT〗]的世俗生活的“局外人”。萧伯纳为什 么说他自己“一生一世只是这颗行星上 的旅居者,而不是土生土长的人”?除去艺术家天性中的无法根除的游移感,不能不承认这 段话中还包含着另一层寓意:不肯随俗,不愿随俗,不能随俗。这种不肯随俗也无法随俗的 性格,是艺术家在观察和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炼就的,并非先天如此。当艺术家面对 生活的时候,更主要的是自身孩子般的纯真和热情在引导他。他热爱生活,但现实常常打击 他,让他失望甚或绝望。他不可能去同流合污,只有做世俗生活的“局外人”。不是他逃避 现实,而是功利的现实不可能选择无功利的艺术家,除非他肯摇身变为政治鼓动者或经济宣 传员。    
    


第一部分第3节 格调之内(2)

    艺术必需艺术家的这种“局外人”的冷静和理智,艺术必需艺术家透示生活的 本质给它,不然它便会成为现实的奴隶。这种“局外人”的地位,只有在艺术家把现实给予 他的一切都归还给现实——无心理债务的前提下,才能站稳。罗丹一生只是拼命地工作,用 工作来不断地、加倍地偿还“上帝”的恩泽。“人们终有一天会认识这位伟大艺术家所以伟 大之故,知道他只是一个一心一意希望能够全力凭雕刀的卑微艰苦劳动而生存的工人。这里 面几乎有一种对于生命的捐弃;可是正为了这忍耐,他终于获得了生命:因为,他挥斧处, 竟浮现出一个宇宙来呢!”〖HT5”F〗[里尔克,《罗丹论》,47页]〖HT〗艺术家只有如 此 专心致志地“捐弃”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他的艺术,才能获得他的艺术生命。不然,他的 艺术从何处来?他的艺术的生命从何处来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家无私的奉献,是艺术生命的 前提和保障。艺术必须由艺术家把他的生命化为甘泉日夜浇灌,才能生长,才能不朽。也是 从这个意义上说,奉献的热情、决心和毅力,是决定一个从艺之人能否成为艺术家的先决条 件。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索菲亚·罗兰的妹妹玛丽亚,也是天生丽质,且有一副好嗓子 ,歌唱和表演的天赋俱佳,但她无法忍受成为艺术家必需的、长年的、永无尽头的艰苦工作 ,终生只做了一个表演艺术家的妹妹,而自己却与“艺术家”绝缘。她从切身的经历和体会 中发现:“艺术家是一种非常特殊、极有献身精神的人。光有才能是不够的,才能只是一块 未经雕琢的钻石。艺术家对钻石进行琢磨、切割、镶嵌,使它在光照下变得绚烂夺目,而这 需要巨大的信心、决心和献身精神。”〖HT5”F〗[索菲亚·罗兰,《生活和爱情》,177 页]〖HT〗    
    无数父子、兄弟、姊妹、母女同操艺业而业绩形同天壤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秘密:成就 艺术家的首要条件不是天赋和机遇,而是一种坚不可摧的品格——奉献而不求报偿的品格。 这种奉献,必须是不求报偿的,一旦与报偿相联,奉献就可能中断。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从 来就把奉献视为“归还”。他念念不忘:他本一无所有。    
    “艺术家”不是一种出身, 因此无法世袭;不是一种职业,因此无法传授或师承;不仅仅是一种“天才”,因此无法坐 待“天才”降临或发光。“艺术家”的出现和存在,先决于“归还”生命所得的朴素人生观 ,先决于只管奉献、不计其余的品质。    
    换一个角度说,即便艺术家想要索取艺术报酬 ,把世上的金山银山、美名嘉誉、国王宝座、总统官邸都给他,又怎能与他所创造的无价的 艺术相抵呢?    
    〖BT2〗伟大的小丑与悲怆的哲学    
    一大顶破礼帽,一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